“眼高百代古无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书画,六百年间似乎只有徐渭可与其等量齐观,画史上青藤、八大无疑是横绝千秋的人物,从郑板桥到齐白石都拜倒二君甘做“狗卒”,遑论他人。

“眼高百代古无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草书中堂

从书史而论,如果说“徐渭破坏了笔法”,则“八大破坏了字法”,徐渭书法是对吴门书派主张的反叛,八大则是破了董其昌在清初书坛布下的迷阵。徐渭是长枪大戟式的奔突,而八大则是太极式的意象,他们是时代转折点上的两翼,揭开了一个新的书法线条特征和空间特征的时代。

“眼高百代古无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花鸟册

之所以将青藤、八大相较,是因画史所论及“画家字”时总是将八大与石涛等观,这是将其书法纳入这种似褒实贬,被书史所边缘化的一种表面范式。其实“画家字”模式下的陈道复、徐青藤、八大在书史中所起到实质性空间拓展转变,借鉴于绘画审美旨意的点画表现方法,是对书法表现程式的创造性破坏。

“眼高百代古无比”的八大山人

南京博物院藏八大山人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行书中堂《欧阳修昼锦堂记》,为八大山人70岁所书,秃管中锋沉着而均匀,墨色变化精微,线条匀整而富有韧性,毫无单调、刻板之感。结字高古甚至篆隶杂糅其中。

秃管中锋运笔的推移使转似易实难,如其在处理弯折处的弧线。这正是孙过庭《书谱》所谓的“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这便是八大山人楷法兼通草意的高妙所在,其结字以草入行,大小、长扁、蓄放、挪让、对比明显,楷书可以有篆、隶笔意又兼具行、草笔意,而无伤其为楷书。

“眼高百代古无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临河叙》中堂

圆笔、方笔并用,枯笔、湿笔并行,毫无摆布和执意夸张的痕迹,其结字、用笔的高古气格与胸次,如老衲参禅,或似太极拳圆柔连贯,每一式都是绵绵不断。

沈鹏先生有段对《欧阳修昼锦堂记》的笔谈:“八大在写字的时候是以草入行,虽然写的行书,却吸收了草书的意象,大小、长扁、紧松差别很大,对比明显;挪让也很讲究,两、三个字相连成为一个字群,就像音乐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合为一拍,很有节奏感。行书加入了草意,还有篆书、楷书的笔意。刘熙载说过‘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八大山人《欧阳修昼锦堂记》是为一例。

“眼高百代古无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行书《李白诗卷》

“眼高百代古无比,书法画法前人前”是清“四僧”之一石涛对八大山人艺术的赞誉,评价之高,世所罕见。八大其人其书纵逸欹侧、丰神蕴藉、个性彰然、如歌如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