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高百代古無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書畫,六百年間似乎只有徐渭可與其等量齊觀,畫史上青藤、八大無疑是橫絕千秋的人物,從鄭板橋到齊白石都拜倒二君甘做“狗卒”,遑論他人。

“眼高百代古無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草書中堂

從書史而論,如果說“徐渭破壞了筆法”,則“八大破壞了字法”,徐渭書法是對吳門書派主張的反叛,八大則是破了董其昌在清初書壇佈下的迷陣。徐渭是長槍大戟式的奔突,而八大則是太極式的意象,他們是時代轉折點上的兩翼,揭開了一個新的書法線條特徵和空間特徵的時代。

“眼高百代古無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花鳥冊

之所以將青藤、八大相較,是因畫史所論及“畫家字”時總是將八大與石濤等觀,這是將其書法納入這種似褒實貶,被書史所邊緣化的一種表面範式。其實“畫家字”模式下的陳道復、徐青藤、八大在書史中所起到實質性空間拓展轉變,借鑑於繪畫審美旨意的點畫表現方法,是對書法表現程式的創造性破壞。

“眼高百代古無比”的八大山人

南京博物院藏八大山人於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行書中堂《歐陽修晝錦堂記》,為八大山人70歲所書,禿管中鋒沉著而均勻,墨色變化精微,線條勻整而富有韌性,毫無單調、刻板之感。結字高古甚至篆隸雜糅其中。

禿管中鋒運筆的推移使轉似易實難,如其在處理彎折處的弧線。這正是孫過庭《書譜》所謂的“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這便是八大山人楷法兼通草意的高妙所在,其結字以草入行,大小、長扁、蓄放、挪讓、對比明顯,楷書可以有篆、隸筆意又兼具行、草筆意,而無傷其為楷書。

“眼高百代古無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臨河敘》中堂

圓筆、方筆並用,枯筆、溼筆並行,毫無擺佈和執意誇張的痕跡,其結字、用筆的高古氣格與胸次,如老衲參禪,或似太極拳圓柔連貫,每一式都是綿綿不斷。

沈鵬先生有段對《歐陽修晝錦堂記》的筆談:“八大在寫字的時候是以草入行,雖然寫的行書,卻吸收了草書的意象,大小、長扁、緊松差別很大,對比明顯;挪讓也很講究,兩、三個字相連成為一個字群,就像音樂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合為一拍,很有節奏感。行書加入了草意,還有篆書、楷書的筆意。劉熙載說過‘草書之筆畫,要無一可以移入他書;而他書之筆意,草書卻要無所不悟。’”八大山人《歐陽修晝錦堂記》是為一例。

“眼高百代古無比”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行書《李白詩卷》

“眼高百代古無比,書法畫法前人前”是清“四僧”之一石濤對八大山人藝術的讚譽,評價之高,世所罕見。八大其人其書縱逸欹側、丰神蘊藉、個性彰然、如歌如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