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六國滅亡楚國最冤?

羅昕楠


公元前247年,年僅12週歲的公子嬴政登上秦王的寶座。秦國開始一段新篇章,戰國曆史也開始了一段新篇章。公元前230年,秦始皇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在十年間,秦始皇先後滅掉了山東六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大一統,秦始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建立了曠古爍今的歷史功績,他的歷史功績自然是建立在六國滅亡的基礎之上。山東六國滅亡時,要問哪個國家最冤,不同人有不同看法。有不少歷史愛好者一直覺得楚國滅亡時最冤。那麼楚國滅亡到底冤不冤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看我們怎麼理解“冤”這個字。如果僅從“冤”的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六國滅亡都挺冤的。六國中沒有一個國家已經到了非滅亡不可的地步。如果要是從歷史的進程來看,六國滅亡都不冤,他們的滅亡都是歷史選擇的結果。如果加上個人情感以及戰國七雄在歷史中可能的發展走向,有些國家的滅亡可能比較“冤”。我覺得這裡所說的冤應該是“可惜”和“慘烈”的意思。山東六國中無疑楚國滅亡最可惜,楚國的滅亡也最悲情。

楚國和秦國一樣都是春秋戰國一脈相承的諸侯國。戰國七雄中只有楚國、秦國和燕國是一脈相承的諸侯國。三晉和齊國都是新興的戰國強國。楚國是戰國七雄中存在時間較長的國家,僅次於燕國,楚國號稱百年曆史。楚國八百年曆史和燕國八百年曆史不同。燕國在八百年期間幾乎沒有成為一流強國,頂多是二流強國,或者是三流國家。春秋戰國期間,燕國也就在五國聯合攻齊的時候露了一下臉。楚國則不一樣,楚國大多數情況下可以算是一流強國。

楚國並不在周天子分封之列,周天子一直把楚國當成蠻夷看待,也被成為楚蠻。周成王時期,也只是封了楚國君主一個子爵。這個爵位相對來說已經非常低了,齊國、燕國、宋國等國都是公爵。楚國是最早一個挑戰周天子權威的諸侯國。周昭王南征楚國,結果淹死在了半路上,此後周天子基本上失去對楚國的控制。楚國也是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楚國雖然一直不受中原各國待見,但是楚國的實力卻一直在壯大。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成為可以問鼎中原的大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此時的楚國已經基本上了擺脫了蠻夷的形象,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原大國。春秋期間雖然楚國曾經一度衰落,但是始終是一流大國。進入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土面積和人口進一步增加。為了適應改革變法的浪潮,楚國也曾經任用吳起變法。雖然改革失敗,但是楚國也是戰國時期一大強國。楚國在當時是一個可以和秦國抗衡的大國,當時有所謂的“朝秦暮楚”之說。楚國經歷楚宣王、楚威王,楚懷王前期國力達到了頂峰。當時的楚國國土面積、人口數量、軍隊人數等多方面都位居戰國七雄之首。當時的楚國國力並弱於秦國,也有統一天下的可能。

正當楚國君臣意氣風發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秦國掐滅了楚國繼續強大的希望,並給楚國帶來了極大的恥辱。楚懷王以前秦楚關係尚且可以,懷王之後秦楚逐漸結下大仇。楚懷王登基以後,銳意進取,對外開疆拓土,對內實行新政。楚國國力蒸蒸日上的時候,秦國卻派張儀誆騙楚懷王。張儀宣稱只要楚國斷絕和齊國的友好關係,秦國願意割讓六百里土地。楚懷王信以為真,斷絕了同齊國的關係。可是張儀和秦惠文王卻失信於天下,只宣稱願意割地六里。這便是歷史上著名“誆楚事件”,楚國淪為天下的笑柄。

公元前312年,秦楚展開大戰。楚國戰敗,被斬首八萬士兵。秦國佔領楚國的重地關中郡,楚國沒有得到六百里土地,反而失去了六百里土地。公元前311年,秦國又攻佔楚國的召陵地區,直接導致楚國進一步衰落。最讓楚國人民難以接受的是公元前299年,秦國採用誆騙的手段把楚懷王騙至秦國,進而將楚懷王囚禁起來。一國君被騙至他國囚禁起來,這在春秋戰國時期極少出現,更何況被騙的還是楚國這樣的大國。這是秦國給楚國人民帶來的新恥辱,讓所有楚國人都蒙羞的恥辱。

秦國帶給楚國的恥辱還遠沒有結束。楚頃襄王時期,秦國又多次打敗楚國,奪取楚國大片領土,屠殺楚國大量軍隊。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陷了楚國都城郢。戰國時代,都城被攻陷的情況時有出現,可是都城徹底被佔領,只有楚國一家。楚王被迫把都城遷往陳。公元前241年,秦國又逼迫楚國把都城遷往壽春。楚國由一個大國被秦國打得一步步淪陷,被迫多次遷都,大片國土被秦國佔領,大量軍隊被秦國殘殺。如果楚國稍微爭一點氣的話,有可能統一六國的就是楚國。正是這樣一個大國最終卻遭到亡國滅種的命運,不得不讓覺得可惜。

秦始皇發動統一戰爭以後,他唯一忌憚的是楚國。秦始皇知道當時只有楚國可以和秦國一戰,三晉和燕國其實已經和郡縣的地位差不多。當時的楚國依然是一個龐然大物。秦始皇為了順利滅除前後動用了八十萬大軍和最能征善戰的將軍。由於楚國人抵抗的最激烈,所以楚國遭受的摧殘也最大。秦楚戰爭長達三年之久,三年期間楚國人民遭受了莫大的摧殘,楚國死傷軍隊至少在四五十萬。楚國名將項燕戰死,楚國國王被俘虜。楚國滅亡之時,在楚國廣泛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民謠。由此可見楚國滅亡之時的慘烈程度。

楚國本來手中握著一把好牌,本來有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是楚國君主硬是拿著一手好牌打出一片爛局,最後打成了死局。楚國統一天下的願望沒有實現,最後卻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從這個層面上說楚國滅亡確實最冤。楚國雖然一再被秦國欺負,在亡國之戰中卻迸發了巨大的能力,沉重打擊了秦軍,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讓所有人看到了楚國堅強不屈的鬥爭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楚國滅亡最慘烈,也確實非常“冤”。

至於楚國滅亡冤不冤,山東六國哪個國家滅亡最冤,您心中一定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不妨在評論區給出您的看法。


依稀說史


說楚國被滅很冤,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楚國是大國,面積廣闊、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軍隊眾多;二是楚王被欺負的很慘,尤其是楚懷王。換句話說,楚國的先天條件很好,可惜歷代國王不爭氣,最終滅國。事實上,楚國亡國的原因遠比這些複雜。

春秋時期的霸主

楚國的先祖最初在丹水、淅水交匯處,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淅川縣一帶活動,經過歷代祖先的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向,逐漸向南方發展。

楚國的出身很低,周武王大封天下時,只得了個子爵爵位,出人很不滿意。300年後,楚武王在位時,開始稱王。

楚國在楚武王、楚莊王、楚成王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楚武王在位50年,領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滅了權國後,設置權縣,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行政單位,加強了君主的集權;楚成王在位47年,鎮壓夷越,開拓疆域,先後滅亡弦、黃、英、夔等國,楚國的實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楚莊王在位時,已經開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了。

楚國是怎麼衰弱的

楚莊王去世後,楚國開始衰落,原因有二:

一是貴族權力過大,尾大不調。最有名的就是戰國初期楚聲王,在國都被強盜殺了,最後不了了之。國王出遊時,身邊護衛眾多,堂堂一國國君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強盜所殺,滑天下之大稽,更為可疑的是,之後還不了了之了,由此可見世襲貴族的權力有多大。

二是王室內亂,影響力下降。楚國國王有好幾代都是通過血腥政變上位的,這樣不但影響了王室的形象,還削弱了王室的權力,導致楚國國內派系林立,後期的國王被架空。

三昏君禍國。楚平王在位時,搶兒媳、殺忠良,導致民怨沸騰,楚國危機重重,死後不久吳國就攻下了國都,在秦國的幫助下才得以復國。

吳起變法,楚國再次強大

楚悼王在位時,頗為不滿楚國的處境,剛好吳起被魏國排擠,兩人心心相惜,聯手變法改革。雖然只進行了短短八九年,但底蘊深厚的楚國再次煥發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再次走上了擴張的道路,實力最強大之時,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貴州、廣東部分地方都在其管轄範圍之內。

楚國的核心區域在長江流域,土地肥沃,糧食產量高,人口眾多,整個戰國時期,一直處在靠前的位置。秦滅楚,用的軍隊數量也是最多的,打得也最費勁。

楚懷王並不是一個飯桶

要問大家對哪一位楚王最熟悉,估計都會異口同聲的說:楚懷王,飯桶一個!

真實的楚懷王遠不是這麼簡單。剛剛上位的楚懷王,雄心勃勃,破格提拔屈原等優秀人才,對楚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敗魏滅越,連秦國也不敢小覷。

強大後的楚國,開始膨脹了,開始缺乏進取心了。接二連三被張儀欺騙後,楚懷王雄心再起,集結30萬大軍伐秦,遺憾的是,楚國落敗;之後在垂沙之戰中再次落敗。

丹陽之戰、垂沙之戰楚國連續兩次大敗,楚國形勢急轉直下,之後不得不和秦國聯姻,更是在武關會盟中被秦王欺騙,身死異邦。

楚國繼續衰弱,直到滅亡

楚懷王之後,楚國一天天衰落,白起攻破郢都後,國土面積減少了很多,之後雖然滅了魯國,但敗勢不減。

楚國就像一個虛弱的胖子,只要稍稍振作一下,就能威懾諸侯,遺憾的是,垂沙之戰後,楚國再也沒有振作過,拖著龐大的軀體到處受歧視、受凌辱,哀其不幸啊。

楚國被滅亡,到底冤不冤?各位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小楊品史


楚國在春秋時期,是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不過,在春秋末期,被伍子胥帶領吳國軍隊打敗,差點亡國。靠著秦國的幫助,才勉強擋住了吳軍。後來,越國在吳國的後方搗亂,吳越爭霸開始。越國雖然滅掉了吳國,但是實力並不強,在戰國初期,被楚國滅掉。

戰國初期,楚國的實力很弱,不要說齊秦,連三晉都敢欺負楚國。到了戰國中後期,楚國的實力有所恢復,但是秦國統一的步伐已經無法阻擋。最後,秦派李信滅楚,失敗。再派老將王翦滅楚,王翦帶著60萬軍隊,在楚國境內紮營,並不進攻。楚國不知道用意,試探性的進攻,遭到王翦反擊,楚國滅亡。

所以說,楚國的滅亡多少有點無奈。但是楚國自身也有很多問題,不僅僅光是形勢所迫。如果楚國能夠勵精圖治,那麼天下大事還很難說。

秦滅六國,這個說法不對。秦統一的過程中,除了滅掉了六國,還滅了衛、東周國、西周國。一共是9個。

還有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史記·項羽本紀裡,有一段關於這段話的解釋,很經典。大概就是說:“雖然劉邦滅了秦朝,但是陳勝、吳廣首舉義旗,項羽滅秦功勞最大。所以說秦亡於楚,也是可以的。”


三生ls


楚國講信義,楚王跑去和秦國交涉,結果推行法家的秦國只注重實際,趁機把楚王抓了,

秦楚之戰,秦敗。王委張儀入楚,以割城獻楚止戰。懷王惜才欲留儀,謂秦留儀侍楚,可免割城。秦王不悅,儀使計誘楚懷王入秦,懷王無防,招殺。故後傳:楚雖三戶,滅秦必楚。

翻譯就是:秦國和楚國打仗,秦國敗了。秦王委任張儀出使楚國,用割地求和。楚懷王愛惜人才,想留下張儀,告訴秦國說,留下張儀效力楚國,就可以不用割地了。秦王不高興,張儀用計謀誘惑楚懷王來到秦國,楚王沒有防範,被殺害。所以後人傳說:即使楚國只有三戶人家(一說楚國三個大姓),滅亡秦國的必定是楚國。

事實上,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其建立的政權是“張楚”,到霸王項羽建立的“西楚”,以及其後的劉邦,都是楚國人。

最後就是楚國雖然被秦國打了好多次而且割地了好多次,但是實力還是有的。王翦滅楚國的時候可是帶了秦國所有的家底,帶了六十萬大軍。這個時候和楚國可是耗了一年多,最後也是慘勝的。當時楚國大將項燕也是戰死。可以說楚國是堅持鬥爭到底的。所以楚國滅亡的時候楚人都是不服的。

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是因為楚國最冤枉,民間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確實,最後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劉邦都是楚人。秦朝也確實滅在楚人手裡。





隨風飄去的幽魂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既是一種不屈的鬥爭,也是一種命運的誓言。楚國在六國的滅亡當中可以說是最冤枉的一個。自從楚懷王被秦王騙到秦國之後,秦國背信棄義扣押了楚王,並且派大軍進攻楚國。這致使楚頃襄王倉促登基,雖然最終抵擋住了秦軍猛烈的進攻沒有亡國。但是實力大損,日後也漸漸走上了衰落之路,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

歷史上楚國是被秦國誆騙的次數最多的國家。秦國自從實行法家制度之後,便在政治上經常實行騙術,詐取利益。這也就使得仍奉行禮義廉恥的國家和秦國就不處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之下,自然經常受制。比如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秦國僅以六里地就騙的齊楚聯盟立刻崩潰。

所以說秦王朝的統一過程當中是使用了許多不光彩的手段的。而且楚國還是典型的國家滅亡而江山仍在的情況。因為楚國的面積非常的遼闊,王翦使用了集中兵力攻打都城的方式將楚國徹底滅亡。但是秦國在楚國所實行的統治卻並不是非常有效,從目前的出土材料,也就是《裡耶秦簡》當中可以看出秦國對於楚國的佔領地並沒有完全實行秦朝統一的律法,而是因地制宜地沿襲過去的法律,並且任用當地的土著來出任基層官吏。這也就是使得楚國擁有復國的資本。雖然國王被秦國抓去,名義上亡國了。但是在楚國內部仍然繼續著強大的社會力量。秦朝末年范增為項羽出謀劃策時就曾經提到要擁立楚王后裔為王以聚斂人心。陳勝吳廣起兵的時候。也是打著楚國系將領項燕的旗號,這就說明秦國在楚國實行的宣傳政策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並沒有深入人心,人心仍然向著楚國後裔。所以說楚國的滅亡,是非常冤屈的。





經典守望者


我並不覺得楚國滅亡最冤,只是可惜而已。

越讓後人覺得你冤,也越從側面證明你的無能或腐朽,就如魯迅說的那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一、楚國的昏聵

有人說楚國被秦國騙了很多次,連楚懷王都被騙扣留秦國,客死他鄉。

這不是冤,反而能說明楚國的昏聵、迂腐。

如楚懷王被張儀以六里地騙後,向秦國說“願得張儀,不願得地”,在這種情況下,張儀主動去秦國,張儀自信能脫身。

張儀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鄭袖,袖所言無不從者。”

楚懷王身邊有靳尚、鄭袖這樣的小人、禍水,何嘗不是昏聵之主。

二、大國迷途

楚國是歷史八年多年的大國,曾經一度很強,在春秋時期曾問鼎中原,是五霸之一。

僻在荊蠻,蓽路藍縷。及通而霸,僭號曰武。

然而進入戰國後,楚國沒有能更進一步。甚至,戰國時期的楚國國君早已淡忘了祖先創業的堅信,缺乏開拓之心。

楚國國君一代不如一代,奸臣小人受用,賢能君子被貶。

有人說統一天下的應該是楚國。

可歷史已經做出了回答。

天禍未悔,憑奸自怙。昭困奔亡,懷迫囚虜。頃襄、考烈,祚衰南土。

身為大國,楚國後期完成失去了國家方面,只能以大國的體量在戰國爭霸的道路上游蕩。

後人同情楚國,它卻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是更多地是證明它的昏聵腐朽。

楚國自釀其禍,自食其果,是自己造成了自己的悲劇,冤乎哉?不冤也!

後人覺得楚國冤,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罷了。


微史春秋


在傳統歷史學者眼裡,秦滅六國,楚國最冤。

這一觀念,其實源自《史記》的一段記載。司馬遷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陳勝被殺以後,范增認為,陳勝的失敗在情理之中,因為秦滅六國,楚國最冤。陳勝反秦以後,沒能擁立楚國王族後人為王,而是自立為王,因此導致張楚朝廷缺乏立國合法性,失敗是必然的。

一般認為,後世認為楚國最冤,出自於《史記》。

那麼,實際上楚國是不是最冤的?

首先,需要明確冤指的是什麼?個人認為,被滅六國的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和秦國無冤無仇,最終被秦國吞併;另一種則是本不該滅亡,但還是滅亡了。

前者的典型是齊國。齊國故地在今山東境內,而秦國故地則在今陝西境內。齊國和秦國兩國並不接壤。因此秦國和楚、趙、魏等國交戰的時候,齊國處於看熱鬧狀態,在《史記》中,還可以找到秦王政做秦王的時候,齊王建訪問秦國,秦王政在咸陽備下酒宴款待齊王建的記錄。按理說,秦王政和齊王建是朋友,但是,隨著五國的消滅,秦還是滅亡了齊國,成為秦始皇的秦王政,虐待死了秦國人民的老朋友齊王建,從這點說,齊國很冤。

而楚國屬於後者的代表。

楚國為何很冤?

楚國立國長達八百年之久。早在西周時代,強大的楚國就有著和西周天子問鼎天下的實力。楚國君主和周天子一樣自稱為王,楚國甚至在不斷蠶食周朝的諸侯國,以至於周昭王不得不親自去處理對楚國的戰爭。

整個東周時代,楚國依舊處於上升階段,甚至在戰國時期,楚國是戰國七雄中地盤最大的諸侯國。

秦國為了從楚國身上撈好處,多次對楚國採取欺詐手段,比較著名的有:騙楚國說願意割讓六百里土地給楚國,前提是楚國和齊國絕交。楚懷王不知有詐,只道秦國和其餘五國一樣知道何為信義,結果,遭到了秦國的誆騙。

之後,秦王又把楚懷王騙到秦國,然後行扣押之事——這一無恥行為,整個先秦時代未曾有過先例,秦國做到了,將無恥發揮到極致——以至於楚國有人認為:秦是虎狼之國。

楚國在秦的誆騙和趁火打劫之下,國力出現衰弱。最終,在秦王政在位期間被秦國吞併。這是楚人認為楚國滅亡很冤的原因之一。

楚國的版圖要比秦本土大很多,小國吞併大國並且得以成功,因此,楚人認為,楚不該亡,這也是楚人認為楚國滅亡很冤的原因之一。

因此綜合來看,楚確實是最冤的。

後遺症

秦雖然吞了楚國,但是,正如楚人所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那樣,秦吞併楚國,留下了巨大的後遺症。


那就是秦的制度,貿然移植到楚地,在楚國百姓中產生了巨大的反彈,此外,秦奉行嚴刑峻法,並沒能有效安撫楚人,最終,大澤鄉起義上演了。

不論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都曾是楚國人。可以說,滅亡秦的確實是楚。


藤樹先生


這種說法,其實表達的是對秦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憤慨,對楚國堅守信義卻國破家亡的悲憫。

一、陰謀家的天堂--秦國

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採取極度務實的法家功利主義治國手段,對內強化王權,採用等級分明卻相對公平的功勳制,把秦國上下變成了一心耕種、作戰的精密機器。國家實力雖然無比強盛,但百姓卻苦不堪言,毫無樂趣可言。

對外,秦國走的是軍事打擊、戰略欺詐、戰術欺騙相結合的綜合路線,公孫鞅、張儀、范雎等違背傳統道德標準的人在秦國卻能位高權重、深受歷屆秦王重用。

我們看看這幾位陰謀家的得意作品:

公孫鞅--與魏國公子卬對陣之際,利用對方作為故交對自己的信任,以簽署會盟為由,欺騙並綁架了對方,導致魏軍大敗,秦國藉此搶回了河西之地,公孫鞅被封為商君。

張儀--憑著一張嘴,玩弄六國於鼓掌,“一怒而諸侯懼”,誘使各國籤的協議,轉身就可以反悔;答應用六百里地換取楚國對齊斷交,實際上卻只給六里地。

范雎--遠交近攻,用行賄、利誘威逼的組合拳,拉攏齊楚,重點打擊韓趙魏;用重金收買人心施展反間計,誘騙趙王用趙括替代廉頗,造成趙軍45萬精銳化為枯骨。

二、堅守傳統春秋道德的楚國

戰國時期,以秦國為首,各國陸續拋棄了春秋時期持續了幾百年的傳統道德禮儀,“天下以智力相雄長”,毫無道德底線。但只有楚國是個另類。

身為南方的巨無霸,楚國的實力一度為居各國之首:“地方六千餘里,帶甲百萬……粟支十年。”秦國最害怕的就是楚國。

但“食古不化”的楚國仍舊抱著春秋時期的那一套,堅信言出必行、一諾千金,對秦國的所謂承諾深信不疑,卻不明白此時的秦國已經是毫無底線,國君對外所籤的協議幾乎等於一張廢紙。

所以,公元前313年,張儀能用六里地換取楚國對齊斷交;

公元前299年,以會盟為由欺騙楚懷王入秦,隨之將其綁架在秦國,直至客死異鄉。(這一聳人聽聞的行徑激起了公憤,導致東方各國空前團結,出兵攻秦。)

公元前292年,秦國再度威逼利誘楚國與自己和親,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也發出了“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的怒吼。

所以,在秦王嬴政舉全國之兵打下楚國都城後,民間流傳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

冥冥中自有天意,滅亡秦國的陳勝、項羽、劉邦……都是楚國人。

你可以認為“實力決定一切”,也可以認同“兵不厭詐”,但對於日漸稀缺的堅守信義、規則、道德標準的“傻子”,請在心低保留一份尊重。




正史漫談


楚國的面積和經濟強過秦國,但政治與外交不如秦國,楚王不善用人才,“唯楚有才,楚不用才”,軍事訓練與武器裝備不如秦國,秦國長期與強悍的北方遊牧民族作戰,軍隊很具戰鬥力,武器先進,秦國擁有大量的鐵製武器、弓箭和馬匹,楚國還在大量使用青銅武器,缺乏馬匹。楚國政治、軍事與外交上的失敗,即使有較好的經濟狀況,也會亡國的,所以秦朝滅亡以後,項羽打出恢復‘楚’的旗號,號西楚霸王,因為項羽的父親是楚國大將項燕,項燕戰死以後,項羽被叔叔項梁收養,他們都是楚國的貴族,自然希望恢復楚國的地位,只是不如漢中王劉邦,所以劉邦奪取天下以後,就叫漢朝,如果是項羽奪取了天下,就應該叫楚朝了


老潘說歷史


春秋之後繼為戰國,而戰國可以說就是秦國崛起並稱霸天下的兩百年,在戰國後期,秦國公子政登位為秦王,正式拉開了滅亡六國的腳步,中間伴隨著各種戰爭征伐,陰謀詭計,中原三強韓趙魏相繼被滅,以至於到了騙楚懷王入武關,誘而殺其君的時候,楚國和秦國十三世的聯姻便到頭了,王翦破楚的時候更是打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怨言呢?又為什麼說楚國最冤?


傳統禮儀的遵守,秉持春秋遺風。

說實話,孔子如果來到楚國,他會發現楚國還是很符合他心中的古典社會的。當時的楚國雖然歷經了戰國,但是整個國家,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下層百姓,全帶著一種春秋習氣。具體是什麼樣子的呢?比如楚國的令尹(相當於中原諸侯國的丞相)在外帶兵打仗,如果遇到失敗,是沒有臉回去見昆父兄弟的,而他們往往都是選擇自殺。城濮之戰的子玉是這樣,與吳國戰於鄞都的子華也是這樣,就連秦末的項羽都是自刎烏江,由此可知楚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國家了,他們追求的是正大光明,不屑於玩弄陰謀詭計,看起來是很英雄,但這種春秋時期溫和的爭霸方式早已過時,註定捱打滅亡。

不服周思想到不服秦思想的轉歸。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這個歸納觀點。具體要從歷史上的楚國成立說起,其實楚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殷商強大的時候向南打壓楚國,向西欺負周國,但是後來殷商衰落,周武王乘機聯合其他諸侯討伐殷商,其中也邀請了楚國,一開始楚國為了報仇幫助周國牽制殷商,但是後來周國越來越強大,楚國就暗中幫助殷商,這就讓周很惱火,以至於到後來分封的時候,只是給了楚一個子爵。

周楚的矛盾就一直延續到了後面,周朝治世之君文武成康昭穆相繼去世以後,再也沒有周王能抗衡楚國,於是,江漢地帶的姬姓諸侯被楚國欺負的不行,年輕的周昭王不服氣,率領眾多諸侯討伐楚國,硬是把周昭王打沉在了漢水,此後周師再也沒有能力討伐楚國了,而楚國也因為這次勝利把不服周給流傳出來了,一直到今天都還有這種方言,在湖北武漢地區,人們都喜歡說不服周。

而到了戰國之後,由於秦國使用詭計騙楚懷王入秦武關進行扣留,楚國一時群龍無首,被秦國奪走了漢中八百里地區。於是楚國大衰落,直至滅亡,但是楚人的心裡其實是不服的,他們一直認為秦人是勝之不武,一直糾察著要滅秦來複仇。


以是就是楚國淪為最冤國家的原因了,其實沒有什麼冤不冤,都是楚人自己的心裡在作祟罷了,想當年秦國還不是被中原六國耍弄,只不過到戰國,雙方交換了身份地位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