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堅信
說起晉朝,先請大家品讀賞析下面一首詩篇:
魏公王佐才,獨力遠晉室。
揮手廓氛霾,放出扶桑目。
感慨會風雲,周旋居密勿。
下民得具瞻,上帝賚良弼。
沉沉帷幄謀,落落政事筆。
品流遂甄別,法令頗齊一。
跋敕朝據案,論兵夜遠膝。
多士若鴛鴻,官材鹹有秩。
諸侯如狼虎,請謁盡股慄。
秉鈞多事朝,綽綽有紀律。
遠將留侯比,近以贊皇匹。
志在混車書,誓將闡儒術。
皇天未厭亂,運去何飈欻。
高祖厭寰區,少帝無始卒。
老成既疏遠,群小相親暱。
黷武兵漸驕,倒懸人不恤。
和親絕強虜,謀帥用悍卒。
魏公在藩垣,上疏論得失。
七事若丹青,辭切痛入骨。
忠言殊不省,直首果見屈。
鐵馬從北來,煙塵晝蓬勃。
穹廬易市朝,左袵雜纓紱。
主辱臣不死,囚縛自安逸。
唯公獨遇害,身殞名不沒。
惜乎英偉才,濟世功未畢。
一讀晉朝史,遺恨空鬱郁。
子孫亦不振,天道難致詰。
這首由北宋初著名白體詩人、散文家,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王禹偁所作的《懷賢詩之桑魏公》,描寫的是就是曹魏創業以及魏晉更替的歷史。
晉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得國最不正,統治也最為腐朽黑暗的一個封建王朝。
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讓,司馬氏家族經過三代人數十年的努力,最終以陰謀詭計奪取了由曹操父子子孫苦心經營了四十五年的政權,建立了晉朝,之後在公元280年消滅割據江南的東吳,在漢朝滅亡六十年後再次統一中華大地。
只是可惜,經過短暫的繁榮後,僅歷經四代皇帝,到了公元317年,在宗室諸王歷時十六年的大規模混戰中,在入侵中原大地的五胡鐵蹄的血腥屠戮下,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
晉朝雖然失去了北方大片土地,且有連續兩位皇帝被匈奴人擒殺,但晉朝的國祚並未就此斷絕。
公元317年十一月,西晉末帝晉愍帝司馬鄴被俘的消息傳到了仍在晉朝控制中的江南,鎮守建康的晉朝宗室、琅琊王司馬睿在大臣王導及百官們的勸進下,即皇帝位,就是歷史上的晉元帝。
西晉短短四代而亡,為什麼東晉能迅速延續晉朝的國祚呢?
西晉亡國之後,東晉是如何迅速建立的?
筆者在這裡與諸位一同探討這個問題,不妥之處盡請指教。
首先來回顧一下西晉建國後大封宗室的歷史,從中我們可以明白西晉短促而亡的原因,以及東晉很快建立的原因。
兩晉系出一脈,晉武帝司馬炎接受曹魏禪讓即皇帝位後,由於自己並無功勳與威望,完全是靠著父祖兩代人打下的堅實基礎,他不過是坐享其成,或者說他的這個開國皇帝是機緣巧合,突然強加給漸進而使的,司馬炎本人估計沒有多少思想準備,可以說他的皇帝之位十分不牢固。
司馬炎對此心知肚明,因此建國伊始,他就制定了大晉王朝是司馬氏宗室與功臣集團共享天下的治國方式。
司馬炎一反兩漢四百年實行的郡縣制,也可以說是開了歷史的倒車,大封司馬氏宗室為各地藩王,而且是掌握軍政財稅及官員任免實權的諸侯王,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王國。
司馬炎在晉朝建國之初陸續分封了二十七位諸侯王,筆者先將之一一列出,以利於後面的講述:
封祖父司馬懿唯一在世的兄弟,就是自己的叔祖司馬孚為安平王,是當時輩份最高的諸侯王。
封司馬孚之子司馬望為義陽王;
封司馬望之子司馬洪為河間王;
追封洛陽城破時死難的司馬望之子司馬懋為東平王;
封司馬孚之子司馬晃為下邳王;
封司馬孚之子司馬瓌為太原王;
封司馬孚之子司馬珪為高陽王;
封司馬孚之子司馬衡為常山王;
封司馬孚之子司馬景為沛王;
封司馬孚之子司馬景為沛王;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馗之子司馬權為彭城王;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馗之子司馬泰為隴西王;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馗之子司馬綏為范陽王;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恂之子司馬遂為濟南王;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進之子司馬遜為譙王;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進之子司馬睦為中山王;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通之子司馬陵為北海王,因不滿司馬炎代魏,被廢,徙居武威臧縣,後死於流放中;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通之子司馬斌為陳王;
封司馬懿之弟司馬通之子司馬斌為陳王;
封司馬懿之子司馬乾為平原王;
封司馬懿之子司馬伷為東莞王,後改封琅琊王,其孫即是延續了晉朝國祚的東晉元帝司馬睿;
封司馬機為燕王,司馬機本為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之弟,過繼給司馬懿之子司馬京為後代;
封司馬懿之子司馬駿為汝陰王;
封司馬懿之子司馬肜為梁王;
封司馬懿之子司馬亮為扶風王,後改封汝南王;
封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之兄司馬攸為齊王,原為司馬昭長子,因司馬炎伯父司馬師無子,過繼給了司馬師,失去了成為皇帝的可能;
封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之弟司馬鑑為樂安王;
封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之弟司馬延祚為樂平王。
從以上名單中可以看出,司馬炎的叔祖司馬孚以及各位在世的叔父等宗室勢力非常強大,相反司馬炎這個皇帝倒顯得勢單力薄,這也是司馬炎作為開國皇帝的無奈之舉,誰讓他是一個承父祖恩蔭才能夠成為皇帝的幸運兒,皇權式微是他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而西晉的功臣集團同樣實力不容小覷,如賈充、張華、何曾、鄭衝、羊祜、陳騫、王祥、衛瓘、石苞等文臣武將,其中有些是司馬氏的兒女親家,有些是追隨司馬懿父子兩代人奪取曹魏政權的核心成員,司馬炎作為後輩對這些有功之臣同樣要給予豐厚的賞賜,以及授予他們朝廷的重權。
這些功臣們及其家族世代把持晉王朝的軍政大權以及經濟基礎,成為北方門閥士族的代表。
雖然這些士族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享有種種特權,但他們對司馬氏家族的晉王朝還是支持和擁護的,畢竟他們與作為皇室的司馬氏家族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
司馬炎這個皇帝當得確實有點憋屈,有點窩囊,為了司馬家族的江山永固,只好暫時承受一些委屈吧。
接下來筆者再來說說西晉速亡後,為什麼能夠迅速重建政權。
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是司馬懿嫡曾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武帝司馬炎堂侄子。可以說,如果沒有西晉末年席捲中原的“八王之亂”,以及晉惠帝皇后賈南風的亂政等一系列原因,無論如何也輪不上司馬睿一脈當皇帝。
史載:司馬睿有帝王之氣,龍鳳之資。這隻能說明司馬睿有運氣,天大的好運氣。
“八王之亂”前後,在晉朝廷允許下,內遷的北方少數民族匈奴、羯、氐、羌、鮮卑等乘著中原陷入大規模戰亂之機,相繼起兵,匈奴貴族劉淵、劉聰等相繼稱帝,還連續攻破洛陽、長安,俘虜晉懷帝、愍帝,滅亡西晉。
“五胡亂華”帶有嚴重的民族仇殺的性質,所以十分殘酷。
如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時,殺戮貴族、官僚、庶民三萬餘人,京師洛陽變為一片瓦礫。
羯人石勒在東郡擊敗晉軍,殺王公以下十餘萬人。
北方漢族官民大規模紛紛南逃,因為主要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史稱“永嘉南渡”,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向南方移民,也是整個江南地區大規模開發的起點。
“八王之亂”主要在北方中原地區進行,江南基本沒有波及,因此社會穩定,民生較為富足。
在永嘉年間及以後的時間中,北方的貴族、官僚及士族、大地主紛紛攜眷南逃,隨同南逃的還有宗族、部曲、賓客等等,同鄉同裡的居民也往往隨從大地主南逃。
隨從一戶大地主南逃的居民多者有千餘家,人口達數萬人,少的也有百餘家,數百口人。南逃的北方官民有的逃到廣陵(今江蘇揚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鎮江)以南。
《晉書·王導傳》記載:“洛陽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公元304年,參加“八王之亂”的成都王司馬穎裹挾皇帝司馬衷和琅琊王司馬睿部分宗室逃到鄴城。
司馬睿對成都王司馬穎濫殺宗室大臣的行為十分驚懼,連夜冒雨逃出鄴城,渡過黃河來到建業。
此時晉懷帝已經登基,下旨讓司馬睿坐鎮建業。
公元316年(西晉建興四年),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司馬鄴被匈奴前趙國俘獲,西晉王朝在事實上已經滅亡。
南方的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的首領們,以王導為首,於次年即公元317年擁立司馬睿為晉王。
公元318年4月,晉愍帝被殺,消息傳到建康,在江東的士族,豪強,以及逃到江東的西晉舊臣,在以大臣王導為首的擁戴下,司馬睿正式登基為帝,改元太興。
司馬睿在洛陽當藩王時,就與王導“秦相親善”,“契同友執”。王導屬北方世家大族琅邪王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
王導隨司馬睿到建鄴(建康),建議從南來的士族中,“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爭取“僑姓士族”的擁護,又建議拉攏江南“吳姓士族”。
司馬睿積極採納王導的建議,果然得到“僑姓士族”和“吳姓士族”的擁護。
司馬睿稱帝后,王導和其族兄王敦的功勞最大,王導任丞相,掌東晉朝廷軍政大權;以王敦任鎮東大將軍、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王敦的管轄範圍幾乎包括當時東晉全境,所以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在司馬睿登帝位,接受將吏朝拜時,他讓王導“升御床共坐”,可見王氏家族在東晉政權中的地位之高。
東晉朝廷和地方各級官吏,幾乎都由僑姓和吳姓士族及其子弟充當,朝廷對地方控制很弱。
司馬睿初到江東,當時的江東經過東吳六十年以及西晉三十多年的統治後,門閥政治根深蒂固,豪族,士族基本把持的上層社會。
江東世家豪族既有本土,也有北方南遷而來的,主要是臨沂王家,太原王家,譙國桓氏,穎川陳氏,這些家族基本把持東晉政權,直到東晉亡國。
由於江東聚集了大量的豪族,有了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基礎,這些豪門大族還是認同漢文化,認可代表中華正統的晉王朝,雖然他們的存在極大的削弱了皇權,但是另一方面也為東晉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再來看看東晉朝廷採取了哪些措施,迅速穩定了江南局勢,保住了晉朝的半壁江山。
永嘉南渡及以後的一段時間中,中原地區的人口南逃的極多,僅登錄於官府戶籍的,就約有七十萬人,還有相當數量被控制在大地主手中,作為私家奴役的人口,未登於戶籍。
有不少漂流不定的人口,叫做“浮浪人”,亦沒有戶籍,這些南渡的人口叫做僑人、僑戶。
僑人的絕大多數是按照宗族、鄉里相聚而居的,僑姓士族、地主往往是僑人的自然首領或主人,他們以擁有僑人作為自己的勢力。
東晉統治者為了控制僑人,也為了維護僑姓士族的利益,以此爭取他們對東晉王朝的效忠,在僑人比較集中的地區,暫時借地重置了許多僑人的原籍州、郡、縣,並仍用舊名,叫做僑州、僑郡、僑縣,簡稱“僑置”或“僑立”。
如在京口僑置徐州,在江乘僑置琅邪郡與臨沂縣。
東晉王朝初置僑州、郡、縣時,規定僑人有戶籍的,免除賦役,這對招徠北人和鼓勵登錄流人於戶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南方原有的郡縣叫做“土郡縣”,土斷是東晉和南朝廢除僑置、將僑人的戶口編入土郡縣的辦法。
正是因為有以上種種原因,晉王朝在前代連續兩位皇帝被異族俘獲誅殺,都城被焚燬,中原被佔領的極其危險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在很短時間內,退到江南迅速重建政權,並且將晉朝的國祚又延續了一百零三年。
晉朝國運延續的另一個更加重大的意義是,自春秋戰國到秦漢以來逐漸形成的中華文明,因為有晉王朝在江南的護佑,才沒有在暴風驟雨一般的“五胡亂華”中滅亡,而是頑強地生存並發展壯大。
在經過了將近三百年的苦苦堅守後,中華文明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復興與繁榮,並且達到巔峰,那個偉大的時代就是大唐盛世。
拋開其他因素,從文化意義上來說,沒有享國一百年的東晉王朝,就沒有日後延續一千七百年,直到今天乃至遙遠的未來,仍有無窮無盡生命力的中華文明!
五陵豪俠笑為儒,將為儒生只讀書。
看取不成投筆後,謝安功業復何如。
秦國金陵王氣全,一龍正道始東遷。
興亡竟不關人事,虛倚長淮五百年。
——唐·崔塗《東晉》
落日蒼茫風才定
八王之亂使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公元316年,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宣告了西晉的滅亡,但一些晉朝的舊臣並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復晉朝的統治。
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因其繼西晉之後偏安於江南,故史家稱之為東晉。後有桓玄叛亂,廢安帝,自立為天子,後被大將劉裕所平,劉裕擁恭帝,掌握東晉大權。
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嶽劍
能力平平的琅琊王司馬睿之所以能在西晉滅亡僅百餘日,便迅速而順利地重建晉政權,紹續晉統,皆賴“仲父”王導之力焉!
同室操戈,骨肉相殘,長達十六年的西晉宗室諸王爭奪皇權的“八王之亂”(291—306),鬧騰得晉室元氣大傷,氣數將盡。內遷的各少數民族乘勢而起,形成了“五胡亂華”的狂潮,316年十一月,西晉王朝終於在風雨飄搖中走進了墳墓。
司馬睿是司馬懿曾孫,十五歲嗣爵琅琊王,累遷左將軍。晉懷帝永嘉元年(307)七月,司馬睿遷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假節,鎮建業(313年改稱建康,今江蘇南京市)。九月,安東將軍、琅琊王司馬睿入駐建業。安東將軍府司馬王導與司馬睿同齡,少有風鑑,識量清遠,司馬睿推心置腹引為親信、謀主,凡事必諮詢之。司馬睿為皇族疏屬,中才之質,威望素輕,江東世家大族並不買他的賬,不願歸附,以致司馬睿到任多時,也沒有一個士大夫前去拜訪表忠心。王導見狀甚是憂心,便設計抬高司馬睿的威望,藉機說服籠絡江東士族顧榮、賀循等輔佐琅琊王,顧、賀等名士歸至琅琊王麾下,參與軍府政事;由此,江東士族傾心竭力共事司馬睿。311年六月,漢(304年七月,匈奴族劉淵起兵反晉;十月自稱漢王,建漢政權)將劉曜攻陷晉都洛陽,中州士族躲避戰亂紛紛南遷。司馬睿採納王導的建議,禮賢下士接納其中不少賢能人才,與之共圖國事。在王導的指導下,司馬睿禮名賢、納賢能,聯合江東豪門大族,苦心經營江東,為日後順利上位奠定了堅實基礎。316年十一月,漢軍圍攻長安,晉愍帝降漢,西晉滅亡。
轉年正月,晉弘農太守宋哲南奔江東,二月末,趕到建康。宋哲稱受晉愍帝詔,令琅琊王司馬睿統攝萬機(據侍御史王衝稱,晉愍帝出降前一天,曾說:朕已詔琅琊王時攝大位)。有了愍帝的詔令,琅琊王承繼晉統便名正言順,有了過硬的政治基礎了。三月初九,司馬睿於建康即晉王位,改元建武,開始委任百官,立宗廟,建社稷,初具政權規模——東晉政權正式建立。
318年三月初七,晉愍帝罹難(317年十二月,愍帝為漢主劉聰所害)的消息傳到建康,晉王司馬睿身穿最重的喪服為愍帝服喪。原晉帝遇難身亡,文武百官請求奉上皇帝尊號。初十,司馬睿即皇帝位,建元大興,是為中宗孝元皇帝。
司馬睿之所以在西晉滅亡後僅百餘日,便能迅速建立政權,紹續司馬氏皇統,皆賴王導之力。若無王導為他籠絡江東世家大族,穩穩立足東南,有塊可靠的開基之地;若無王導指導其招納中原望族、士大夫,並領導南遷門閥、聯合江左士族,形成擁護輔佐力量,司馬睿是根本不可能如此地迅速順利重建晉政權,為司馬晉續命一百零四年的。
司馬睿當然清楚自己的皇位是怎樣到手的,因此,即位之時,命王導登上御床與自己同坐——千古未有之奇事。王導知道尊卑輕重,當然堅決拒絕。以故,時人才有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流行說法。
風光藝境
晉元帝司馬睿在士族的扶持下登基。元旦朝會,拉著丞相王導一起坐寶座,時人曰"王與馬,共天下 "。意思是皇帝與士族共享權力。這就是說,東晉之所以能夠很快建立,全在於士族出力,所以士族也就成了司馬氏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