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前言:电影《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 勃朗特的同名小说拍摄的。在她生前,这部旷世佳作并未得到认可,而是被指责和谩骂。在她离世后,这部作品才被人们高度赞誉。

《呼啸山庄》通过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狂暴恣肆的爱情描写,展示了畸形的社会中人性的变异。辛德雷对少年希斯克利夫的虐待、羞辱,促成了他叛逆性格的形成。他对凯瑟琳火一般炽热的爱情遭到破坏后,他复仇的怒火爆发了。

整个故事通过四个部分展开。第一个部分讲诉了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第二个部分希斯克里夫被虚荣、物质和愚昧的凯瑟琳抛弃,成为画眉庄园的女主人。第三个部分希斯克里夫在绝望中,把满腔的仇恨化作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第四部分交待了希斯克里夫的死亡,揭示了哈利顿和小凯瑟琳相爱后,希斯克利夫思想上发生的崭新的变化-----人性开始复苏,使这部恐惧的爱情悲剧透露出了一线希望之光。

那我今天从希斯克里夫内在自身因素、外在成长环境这两个层次来分析一下男主希斯克里夫被抛弃后,由爱转恨继而疯狂复仇,最后又绝食赎罪的心理历程的现象和根源。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希斯克里夫的整个人生命运走向谈谈我对于爱情和人生的几点思考。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01、内在自身因素:希斯克里夫从小失去父母的关爱,寄人篱下,深受世人冷眼相待,导致他心胸狭隘、满腔怨气,只想着复仇

造成希斯克利夫扭曲的人格特征和报复心理的自身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性格原因;二是他所遭受的经历;三是他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下面一一说明:

性格因素:希斯克利夫自私狭隘的性格使他始终无法忘记仇恨

希斯克利夫的性格自私、狭隘、敏感、报复心重。身为吉普赛弃儿的希斯克里夫,具有着吉普赛流浪民族的天性,热情、狂野、羁傲不逊,他们拒绝其他文化和变化,在骨子里就比较倔强和执着,保留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天性的特质。

他们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在影片中,希斯克利夫用他对凯瑟琳的热情和疯狂报复的仇恨行为,抒写着他们的吉普赛民族特有的一种气质。

可以说,希斯克利夫的这种性格是影响他整个人生的关键因素。经历种种之后,心中始终无法忘怀当年的屈辱与冷落。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②儿时经历:希斯克利夫从小失去父母,深受他人的厌弃和排斥,使他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希斯克利夫出身于流浪民族,从小失去父母的养育教导,从来没有感受过温暖和爱,更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教育。加之,很多人存在着种族歧视,对以流动马戏团和占卜为生的吉普赛人存在偏见,认为他们卑贱、肮脏、懒惰,希特勒还想杀光这个民族。

从凯瑟琳哥哥辛德雷和丈夫林顿的眼光里就看到了对希斯克利夫的种种厌弃和排斥。从小受尽了欺凌和白眼,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他认为自己只有毁灭这些歧视和欺凌他的人们,才能以解心头之恨。

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在儿时经历和性格因素的影响下,野蛮成长的希斯克利夫心灵逐渐扭曲,一心想着复仇

野蛮生长方式长大的希斯克利夫没有父母的养育和教导,不会与人相处的方法,在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和被爱人抛弃后,他持有的就是狭隘的报复心理,没有自我强大和不与之计较的宽容理念。

在爱情中,希斯克利夫自私地只想拥有和获得,并未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因此对这段爱情抱有可怕的执着劲头。在这段爱情中,他单纯幻想着自己是王子,凯瑟琳是他的公主,并没有为爱情努力地改造自己贫穷状态、为凯瑟琳提供她想要的生活。

在他失去爱情后,他的心灵变得扭曲,开始疯狂地报复对他歧视和欺凌他的人。复仇就是他的处世为人的态度。

  • 第一个复仇对象,是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辛德雷是个生活放 荡的纨袴子弟,日夜贪杯,出没赌场,把老恩萧留下的产业挥霍殆尽。当他看到希斯克利夫发财回来,竟请他留在山庄,把剩下的家产抵押给他,沦为他的奴仆。
  • 第二个复仇的对象是夺走他爱人的林顿的妹妹。希斯克利夫成了画眉田庄的常客,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把他视作传奇式的英雄,随他私奔。他把她囚在呼啸山庄并折磨她,以发泄心头对林顿和凯瑟琳的怨愤。
  • 第三个复仇的对象是,夺走爱人的情敌林顿。在林顿病危之际,希斯克利夫强迫林顿女儿凯蒂与他儿子草草成婚。几天后,林顿死去,希斯克利夫又成了画眉田庄的主人。

简而言之,希斯克利夫由于从小失去父母,只能寄人篱下、备受欺凌,长此以往,就导致了他小小的心里早早埋下了仇恨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怨气并没有在希斯克利夫心底消逝,反而是越扎越深。他只想改变自己使自己强大,然后毁灭那些曾鄙视过他的人。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02、外在成长环境因素:在嫌贫爱富的社会中,贫困低贱的身份使他失去了爱情,加剧了他逆反和扭曲的复仇心理

一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与他的成长环境、周边的人和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希斯克利夫在遇人不淑的的成长环境和贫富悬殊的社会背景下,势必造成他内心的不平衡和反叛。

无人疼爱的希斯克利夫就像无根的野草,浪迹天涯和寄人篱下,富人给他打上了“贫穷、低贱、懒惰和肮脏”的标签,他要通过摧毁这些蔑视他的富人,达到撕毁这些标签的目的。他敏感的性格和经历的坎坷造成了心理扭曲。

那我就从成长环境和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些外在因素对他人生产生的一些影响:

成长环境:人生中三次被抛弃,造成他满怀对社会的不公

希斯克利夫的成长完全是自我生长式的野蛮生长,从小就被不负责任的父母遗弃,流浪街头。他的日常生活环境可想而知,接触到的就是肮脏的流浪汉,生活常态就是朝不保夕,遭遇人们的白眼和嫌弃的眼光。饥寒交迫、被侮辱和谩骂伴随他成长。没有父母和家庭,也没有人教会他如何与人相处,更没有人教他如何为人处世,他更不懂得如何增加自身的价值和素质。

在他的成长经历中,遇到的三次被抛弃,对形成他的人格特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一次被抛弃,希斯克利夫从小就被家庭和父母抛弃,从此流浪街头成为弃儿。

第二次被抛弃,从集市把他捡回家并收养的老庄主恩萧,因病撒手人寰,再次被亲人抛弃。养父撒手人寰后,他成为山庄的新主人养父儿子辛德雷嫌弃和欺凌的对象。

第三次被抛弃,是凯瑟琳的移情悲恋别与他人结婚。品尝过爱情的甜蜜后又被爱人凯瑟琳嫌贫爱富地抛弃。寄人篱下的穷小子除了爱情,什么都没有,爱情是他的救命稻草,他痴迷于爱情不能自拔,对爱情的执迷不悟,造成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愚钝。

多次被抛弃的过程,给他的心理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和伤痛。因此他的性格敏感而叛逆,他要报复雪耻。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周围人的态度:对他嫌弃、厌恶、欺凌、排斥,加剧他内心的复仇感

周围的几类人给他深刻的不公平的感受,造成他萌生了复仇的心理。一类人就是像辛德雷一类的盛气凌人、仗势欺人的自大狂;一类是像林顿这样的有钱有势、强取豪夺的富人;一类就是像凯瑟琳一样嫌贫爱富、伤害他自尊心的人。

养父撒手人寰后,他成为山庄的新主人养父儿子辛德雷嫌弃和欺凌的对象。辛德雷不但抢夺希斯克利夫顺服好的马,还用大石块打希斯克利夫的脑袋,还骂他是乞丐,用语言摧毁他的自尊心,致使希斯克利夫发出要报仇的誓言。

希斯克利夫在爬墙偷看画眉庄园主人林顿的家庭舞会时,看到的是富丽堂堂的舞厅,华丽精美礼服的贵族翩翩起舞的仪态,而自己却被林顿放出的狼狗撕咬、家丁的施暴,地位、身份、权力和财富形成巨大的反差,他发出内心的呐喊就是:我要毁了你们这些人,拆了这房子!

在他所遭遇的人中,最能摧毁他内心防线的就是他的爱人凯瑟琳的背叛和移情别恋,这也成为他开始复仇的导火索。

可见,在希斯克利夫悲惨的成长经历中,多次被抛弃给他造成了心理阴影,以及周边人对他不友善的态度,凯瑟琳嫌贫爱富弃他而去,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他复仇雪耻的扭曲心理。这种外在成长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给希斯克利夫早已冰冷的心雪上加霜。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03、基于《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由被仇恨蒙蔽双眼到最后绝食赎罪的故事,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通过主人公的扭曲心理和复仇的行为,给我们现在生活中人们几点启示: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因为贫穷不能与心仪人成婚的比比皆是,但要扭转这样的局面,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用狭隘的报复手段去发泄自己内心的仇恨。而应该思考如何改变自身的劣势去达到获得爱情的条件。

社会上,也不应该歧视贫困者,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和关怀;希斯克利夫应该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不应该用报复手段去处理遇到的不公。具体来说,整个故事给了我以下三点思考:

①自身应该努力改变现状,积极创造物质基础和条件

婚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凯瑟领在和希斯克利夫热恋时,充分地表达了这个观点和态度。她指着一片岩石对希斯克利夫说:

“你就是王子,我是你的公主,这就是我们的城堡。”

在幻想中,她把对权利、地位和财富的渴望表达的淋漓尽致。作为奴仆身份的希斯克利夫一穷二白,哪里有什么地位、权利和财富可言。单靠身体中产生的荷尔蒙哪里能够支撑爱情和婚姻。凯瑟琳对物质的渴望和希斯克利夫贫穷低贱的现实相冲突,他们之间爱情的解体是必然的结局。

在爱情中,希斯克利夫自私地只想拥有和获得,并未考虑对方的需求和感受,因此对这段爱情抱有可怕的执着劲头。在这段爱情中,他单纯幻想着自己是王子,凯瑟琳是他的公主,而并未为爱情努力地改造自己贫穷的状态、为凯瑟琳提供她想要的生活。

日常生活中,人们把婚姻双方的般配度放在首位考虑。考虑婚姻对象的时候,人们的惯性思维是,我在对方那里能够得到什么,而不是我要失去什么和放弃什么。没见过哪个公主嫁给乞丐的。

加强能力的培养,给人以成功的希望。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前提,是司马相如有成才成名的希望。司马相如期初也是个穷小子,在与卓文君恋爱受到卓文君父亲反对后,他自强不息,努力考取功名,最后抱得美人归还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这就是为了爱情努力提升自己的典型人物。

在我看来,任何获得都需要付出和努力,先要使自己成长。而想用通过婚姻改变阶层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即使暂时得到了也不会长久下去。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大多数人都不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人人都有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社会上、职场中都有可能被排斥和打击,那么如何化解这样的对待就是一个人要提升和改变自己的动力和原因。就像黄渤说过的一句话:当自己足够强大了,周边都是善意的人和微笑的脸。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②对于周边处于困顿中的人,不应该嫌弃和欺凌,而应给予关怀

生活中要懂得与不如你幸运的人分享你的所有。

在老庄主恩萧把流浪儿带回家时,他让希斯克利夫与自己的儿子辛德雷同住,辛德雷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反对,他的态度埋下了希斯克利夫仇恨的种子。这时,恩萧语重心长地对辛德雷说:要懂得与不如你幸运的人分享你的所有。

老庄主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希斯克利夫带回家,给他提供儿女一样的吃住条件,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赡养,让希斯克利夫得到短暂的亲情和关爱,体验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遗憾的是肖恩的去世,这种关爱随之消失。

“与不如自己幸运的人分享”,这是以慈悲为怀的大善者的人生智慧。在现实中,很多人士都在尽自己所能对弱势群体给予关爱和温暖。

香港著名艺人古天乐,在年轻时因为打群架而触犯了法律被关进监狱,刑满出狱后,他得到了香港娱乐界人士的关爱,谋到了演员这一正当职业,并没有受到社会的歧视。他的星途璀璨一路爆红,挣到了不少的片酬,但是他不忘受到社会的关爱,反哺社会,把赚来的巨额片酬都用于捐建学校,在大陆建造了几十上百所希望小学,受到人们的赞誉和爱戴。他还捐赠贫困生的学费。给贫困学子的心理种下了分享与关爱的善良种子。

对于弱者的关怀,其实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关怀自己。试想,希斯克利夫如果小时候没有被大家捉弄欺凌,或许他就不会深埋复仇的种子。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要有一颗与人为善的心,对他人不能落井下石,而应尽可能给予自己的关怀。

电影《呼啸山庄》观后感: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③学会放下改变不了的事实与仇恨,反而更容易收获幸福

爱情中不能只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在不具备条件获得爱情的情况下,要懂得放手和放下。

女主人翁凯瑟琳在林顿家的舞会现场,认识到自己向往富人灯红酒绿的生活,失望地对希斯克利夫说了一句:

“你去把世界找给我!”明知道希斯克利夫仅仅是一个奴仆而已,他做不到给她外面的世界。希斯克利夫听到这句话脸色变青了,他对着林顿异常愤怒地说:“我要毁掉你们所有的人,要把你这里的房子全拆了!”

他因为得不到心爱之人,转而变成仇恨的扭曲心理,对待爱情执着不肯放手,在得不到的情况下,不善罢甘休,对凯瑟琳周边的人进行疯狂的报复。

人们常说对待事物要舍得和放下,不要抱有执念和执着的心态。钻牛角尖和走死胡同都会造成心理异常。放下了,遗憾总会有,但一切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任何人都有想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要用释怀的方法处理。

中央电视台读书节目的主持人樊登在接受大学生采访时,被问到:“恋人和别人跑了,我要报复情敌吗?”樊登幽默地回答:“何必!就让这对。。。”他故意停顿了一下,台下已经笑得不行了,接着他轻松自如地说:“祝福他们吧!”这才是一个具有成熟心智的人,是一种对待所谓的不公平待遇的释怀态度。歌词中唱的好:“不是你的又何必强求!“

总之,及时放下仇恨,宽恕他人就是在宽恕自己。生活没有过不去的坎,早日顿悟就能早日重新幸福地生活。就像最后希斯克利夫看到小凯瑟琳和自己儿子成为幸福的一对恋人时,良心发现停止了报复行为,人性回到了善良,他不吃不喝,以死达到了自己的解脱,也算是看明白后的一种自我救赎吧。

结语:

《呼啸山庄》看完既让人觉得悲伤,也让人心底升起一股暖意。希斯克利夫由疯狂复仇到生命晚期时的释然,令人回味无穷。故事中的很多细节,一寸寸感觉都是真实的,对我们的家庭和人生都具有指导意义。相信你看完后也会收获良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