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极端的恨 也是极端的爱

前言

提到由爱生恨,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金庸先生的小说里,就出现过不少由爱生恨的例子,今天小童想跟大家聊聊一部

由爱生恨的外国小说《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极端的恨 也是极端的爱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文学代表作之一,《呼啸山庄》在她去世之前一年才发表。相比于引起轰动的大姐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呼啸山庄》在当时获得的文学评价非常不好,因为《呼啸山庄》对男女爱情至情至性的描写,符合了现代文学的主张,但是它正好与19世纪英国文学中崇尚的教化、向善等要求,是有严重不符的,所以在《呼啸山庄》出版的后,这部小说非常不受待见,大约在它出版半个世纪之后,《呼啸山庄》才名声日隆。

《呼啸山庄》:极端的恨 也是极端的爱

勃朗特三姐妹

《呼啸山庄》:极端的恨 也是极端的爱

艾米莉·勃朗特

故事情节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叙述了男主希斯克利夫女主凯瑟琳朝夕相处的童年生活;一个弃儿和一个小姐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们对

女主哥哥辛德雷专横暴虐的反抗。

 第二阶段着重描写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背弃了希斯克利夫答应了画眉山庄主人埃德加的求婚,成了画眉田庄的女主人。

第三阶段以大量笔墨描绘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绝望中把满腔仇恨化为报仇雪耻的计谋和行动

最后阶段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当他了解哈里顿(辛德雷的孩子)和小凯瑟琳(埃德加的孩子)相爱后,昔日的凯瑟琳和他相爱时的情景浮现眼前。此时此刻,他心头的恨消退了爱复活了,他不忍心再报复。他要去寻找凯瑟琳。在一个风雪之夜,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离开了人世 。

《呼啸山庄》:极端的恨 也是极端的爱

呼啸山庄剧照

作者独特的叙事手法

《呼啸山庄》的故事是采用了双重旁知视角多重次知视角来结构作品,正是这种叙事方法激起了读者浓厚的兴趣,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呼啸山庄》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讲述者不是主角,而是两个旁观者,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

女管家纳莉,另一个是认为自己消极厌世的城里人,画眉山庄新来的房客洛克乌

小说中的故事大多是由女管家纳莉讲述的,洛克乌主要以一个陌生人的角度,讲述他前后造访呼啸山庄的经历,它保证了我们和旁观者看到的是一样的现实,因为叙述者置身事外,我们所看到的故事也更为真实,更具有客观性。

双重视角的作用,也让艾米莉避免了描写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艾米莉凄凉孤独的过了自己的一生,她的一生几乎是在英格兰北部荒凉的霍渥斯的牧师住宅度过的,一望无际的草原,寂寞的山谷,是他短暂一生的主要内容,所以她的作品中涉及荒原以及荒原居民生活的段落,艾米莉描写的活灵活现,但是触及车水马龙的社会生活,作者都是

一笔带过,比如希斯克利夫出走后生活是怎样的,他是怎么发的财,伊莎贝拉离开希斯克利夫后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因为生活经历的约束,这些作者都没有表述,因为幼年丧母的约束,作者缺乏母爱感受,在《呼啸山庄》里,对于母亲的都是轻描淡写,但这对作品没有一丝影响,作品中使用的双重叙述手法,让叙述者不必充当知晓一切的角色,作者忽略了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着重描写了故事的总体脉络,从而让作品更加合理。

《呼啸山庄》:极端的恨 也是极端的爱

荒原

《呼啸山庄》:每个人都有选择爱的权利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性的重要部分,同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也摆脱不了爱的束缚,也摆脱不了现实的残酷摧残他是矛盾的,当他陷入往事,回忆起与凯瑟琳的过往,他是多么的痛苦,他也是幸福的,下一代的爱让他内心深处的爱复苏了,当他选择自杀时,他在心底得到了解脱,这样的内心变化表现,和现实世界的我们何其相似

当我们心底的爱不被允许时多大的爱就会有多大的恨,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

恨在我们心底也变得不堪一击,由爱衍生的恨最终也会被爱来消融

作者赋予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自由的人性,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虽然受到环境的束缚,但他们追求自由的心是从未改变的,,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爱情的阻碍,他们反抗的勇气从未改变,小说中像我们表达的这些人性的善恶,对我们面对爱情面对选择有很大的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