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四)魏武卒的覆滅

戰國初,魏國是七雄中的頭號強國,魏武卒所向披靡,未嘗一敗。

但人才濟濟的魏國,缺乏一個戰略大局觀的指導者,導致魏國一直以來的眼光都放在逐鹿中原。

中原河內之地富庶,土地肥沃,高產軍糧不二之選的粟米,地勢平坦,又分裂成諸多中小諸侯,攻略的成本低,收益高。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誰都知道此處好——齊,楚,韓,趙四大國包圍,加上魏,標準的四戰必爭之地。然而此處一馬平川,無險可守,打下來容易,被打下來也容易。

戰國風雲(四)魏武卒的覆滅

河內地局勢

魏文侯政治智商過人,在位時期,與韓國趙國的關係維持得不錯,此時兵出中原,無後顧之憂,問題倒還不嚴重。但到了魏武侯時代,卻開始錯誤地插手趙國內政——支持趙武公之子奪位,競爭對手趙敬候一踐位,就開始報復魏國,趙魏關係破裂。

魏武侯去世,天道好輪迴,兩子爭位,趙國趁機聯合韓國大敗魏國,意圖將之一分為二。但出人意料得是,魏惠王異軍突起,迅速統一魏國政壇,挫敗了韓趙的陰謀。轉過年,魏惠王開始報仇,濁陽破趙,又在馬陵打敗了韓國,一血前仇。

之後,韓趙又捲土攻魏,從三家分晉至此,開始你來我往的混戰。魏惠王忽然覺得四面八方都是敵人,雖然靠著國力強悍,勝多敗少,卻也愈發疲憊,於是準備畢其功於一役,傾國舉兵滅趙。

魏惠王分別遣使聯絡了韓昭侯,秦孝公,齊威王,確定了三家不會幫忙趙國的立場,之後興兵直接打到了趙國都城邯鄲。

然而戰國時代,利益至上,韓,秦,齊中,出了一個大變數——齊國。

這個從管仲輔佐齊桓公,以魚鹽之利起家的遠東強國,一直奉行一個比英國“海軍雙強標準,大陸均勢”早了兩千年的理念——“中原均勢”,即絕對不能在中原出現一個超級強國威脅到我的統治利益。

於是齊威王決定阻止魏滅趙,孫臏領軍兵攻魏國河內重鎮——大梁,一招攻敵所必救,也就是歷史著名的“圍魏救趙”。

戰國風雲(四)魏武卒的覆滅

桂陵之戰

但實際上,齊軍到大梁的時候,魏軍主帥龐涓麾下的魏武卒已經破了趙都邯鄲,只要回防大梁,並不會有什麼損失。但錯就錯在龐涓此時犯了一個孫子兵法中的大忌:將慍而致戰。

龐涓在魏國出仕時,向魏惠王推薦了同門的師兄孫臏,之後又開始擔憂孫臏之才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設局陷害,孫臏從此失去了雙腿的膝蓋骨。

獄中的孫臏靠著裝瘋賣傻和齊國客卿的幫助逃回齊國,有人會問,為什麼龐涓不直接幹掉孫臏以絕後患?因為龐涓夢寐以求的鬼谷子的那篇《兵法》只傳給了他師兄。

陰謀被識破,師兄越獄出逃,龐涓開始惱羞成怒,一心要幹掉這位師兄。明明可以回師大梁,卻在士卒疲累非戰之時,進入陌生的齊地妄圖與齊軍主力決戰。桂陵大敗,魏武卒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錯在將怒而不知進退。

魏國強勢的地位鬆動,韓國開始北伐由魏保護的周天子擴大地盤,兩年後重鎮固陽被秦國攻破,此時,韓國名相申不害改革成果凸顯,韓國國力漸強。

魏惠王感到了來自韓國的威脅,意圖滅掉韓國打通東西也就是河內和河東之間的通道。

但這位諸侯王並沒有吃一塹長一智,再次跟趙國和秦國會盟,然後舉兵伐韓,也許桂陵之戰十三年太久,他竟然又忘記在重鎮大梁佈防。

魏武卒直逼韓都新鄭,韓國求救於齊——這個一直在“中原均勢”戰略上非常拎得清的遠東強國。

孫臏是個明眼人,救是一定要救,但魏武卒的兵鋒正盛,就算打,也要等韓魏先打累再說,齊威王同意了這個建議,派密使前往韓國承諾。

韓國舉全國之力抗魏,先後五場大戰,結果一敗塗地,魏國和魏武卒是真的強!眼瞅著韓要滅國,孫臏再次兵出大梁。魏惠王怒了,又是齊國,被憤怒衝昏頭的國君命令部隊放棄韓國的成果,調頭伐齊,以太子申為帥,龐涓為將,欲與齊決一死戰。

《孫子兵法》說:主不可怒而興師。

孫臏太瞭解這個師弟,一開始就示弱,不斷後退,邊退邊還使用減灶計。龐涓認定齊軍懦弱,害怕魏武卒的鋒芒,非戰鬥減員暴漲,於是放棄步騎協同行軍,盡起騎兵精銳,日夜兼程追擊。

然而馬陵道,一個山陵澗谷幽深險峻的狹長地帶,被孫臏埋伏了一萬多弓弩手,萬弩齊發,魏軍大亂,行軍被突襲最容易出現的自相踐踏往往比敵軍的殺傷更可怕。龐涓自刎,緊隨之後太子申率領的魏國的精銳步兵也被齊軍大敗。

戰國風雲(四)魏武卒的覆滅

馬陵一戰,魏武卒精銳盡失,要知道,魏武卒類似於特種兵選拔制度,一旦主力盡失,沒有一代甚至數代人的時間,是絕難以恢復的。

但戰國群雄環伺的局勢,恐怕不會給你這個機會,次年,秦齊趙三國攻魏,魏盡失河西之地,從此,魏退出一線強國之列。

魏惠王不算明君,龐涓也非強將,但魏國的衰落歸根結底是戰略層面的錯誤,也許一開始,就註定了魏武卒令人遺憾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