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泉州市区中山中路泮宫

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

是泉州府文庙建筑群主要附属建筑之一

1931年起,府文庙从棂星门以南辟为中菜市

直到2000年中菜市关闭

近七十载的光阴里

这里既有厚重的文化气息

又有浓郁的市井风情

其中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江湖人物故事

至今仍然口耳相传于泉州人的茶余饭后

邹鲁遗风圣贤门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这是上世纪的泮宫,上面挂着第四届盆景雅石展览的横幅,下面是童装店和点心店,高雅文化和市井味道在这里融合。

泮宫是古代高等学校,《礼记·王制》中有“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的说法。泉州府文庙泮宫又称“圣贤门”或“庚门”,宋代古建已废, 1914年,泉州爱国华侨李功藏邀请泉州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修建钢筋混凝土仿古泮宫牌楼,此后历经多次修缮,2008年一度被鉴定为危楼,到2013年,泮宫修复后重获新生。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2013年泮宫修复之前,二楼有对联一副: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写的是泉州优越的地理风貌和悠久的儒学传统,厚重大气。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如今修复后的泮宫,依然保持端庄典雅的风格(王柏峰/摄),二楼对联暂未重新题写上去。据陈允敦先生《泉州古地名探源》一书记载,泉州有句俗语:“输到走入泮宫”,泮宫曾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禁令石碑,这句话可以形容双方明争暗斗,终必有一方会财穷力尽,就像走到泮宫,不下马也得下马。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杨茂盛曾在泮宫对面的人民电影院担任过放映员,他介绍说,泮宫口位于古代泉州崇名铺凤阁境,凤阁境无地建境庙,架梁于金鱼巷口两侧而成阁楼,当作境庙。有一句泉州俗语叫“下下来,过凤阁”,就是因为阁楼让金鱼巷口狭窄低矮,每到迎神赛会的日子,神轿、皇辇需要降低,慢慢才能通过,说的是做事要先考虑周到再行动。

杨茂盛说,晚清泉州人杨介人所著 《畅所欲言》一书中,还收录“凤阁相公不甲查某说话”的俗语。因为当年的境庙在阁楼上,登阁楼需要高梯,而且阁内全是弦友们演奏南音,因此不会有女士入内,这句俗语用于一些不善于接近女士的男人。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如今重修后的泮宫。(王柏峰/摄)

据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理事许月才介绍, 1985年曾由市青少年宫出资修缮泮宫,当时“泮宫”二字是由泉州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伍泽旭所题的舒同体书法,但无署名。

如今的“泮宫”二字来自泉州最后一位状元吴鲁(1845年-1912年),他曾写下名篇《百哀诗》, “泮宫”二字正是集《百哀诗》中吴鲁书法而成。

据史料记载,清末台湾的台南文庙被毁,而当地工匠不懂得如何复建,曾专程来泉州学习,将泮宫牌楼原样复制到台南。如今台南文庙三开间的牌楼,就是1914年以前泉州泮宫的模样。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泮宫后的文庄蔡公祠,也是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所在地(杨志雄/摄)。据许月才介绍,2003年,李廷机祠堂维修现场曾出土一块 “青云路”碑刻,从泮宫进入府文庙这条路,古称“青云路”,有学子“直上青云”之意。

在蔡公祠内,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清江介绍说,这座建筑最早由泉州知府朱炳如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所建,奉祀明先儒蔡清(1453年-1508年,泉州著名理学家)。蔡清将朱熹理学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推进一大步,从而形成清源学派,使泉州一度成为全国理学中心。这座建筑在清代多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粮食部门的制面店使用。因年久失修,2002年政府重新修复。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泮宫东侧,呈放一座重达20余吨的混凝土仿木屋顶,长6.25米,宽5.55米。这是1914年傅维早主持修建的泮宫门楼屋顶,从泮宫到这里不到70米的距离,2013年修复时,花了7天时间,被精心整体平移到了这里,而旧木构件则保留在新屋顶上。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有趣的是,旧屋顶上还有两个“小天使”模样的雕塑(默默/摄)。据许月才分析,傅维早当年设计牌楼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一是坚固耐用,二是能体现时代美感。他特别喜欢泉州古建筑上的飞天形象,在泮宫对面金鱼巷的故居内,也设计飞天雕塑。当年在泮宫屋顶上加上飞翔的“小天使”,中西合璧,同样是时代美感的延续。

福建棋王“歪嘴启”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上世纪的泮宫,市井气息浓郁,泮宫后就是中菜市门店,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

据在城南大隘门长大的刘远双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泮宫口附近有一位摆烟摊的人物,大名康启明,家住城南大隘门附近。他原本是城南富有的布商,后来在福州贩布,陷入赌局圈套,导致破产,于是在大隘门摆烟摊,后来搬到涂山街头,在满堂酒家隔壁二三间的破烂小屋中居住,家境非常贫寒。

康启明平时不修边幅,常穿脏衣破鞋,不以为意,到年老才勉强讨上媳妇,加上嘴角歪斜,被人称为“歪嘴启”。在泮宫这块藏龙卧虎之地,这位其貌不扬的烟摊老板,却是不折不扣的“福建棋王”。

据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1957年泉州市区、惠安、安海、石狮、晋江先后成立中国象棋研究社。1959年4月,康启明参加第4届福建省运动会,获得象棋冠军。后来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象棋赛,1961年、1962年又两次获得省赛冠军。

据在中山路长大的郑福海回忆,康启明所摆烟摊,是一个两边可以合拢的扁烟箱,最初卖用于卷“喇叭筒”的土烟叶。后来泮宫内有一个安溪人开店,专门卖土烟叶,生意很好,康启明只得转卖大前门、友谊、海堤等卷烟。与寻常香烟摊主不一样,他的烟摊旁边永远摆着一个棋盘。

在泉州古城长大的廖福伟和康启明有过一段交往,他回忆说,康启明虽然多次获全省冠军,平时丝毫没有棋王架子,不管男女老幼,谁都可以到泮宫门口找他下棋。对一般人下棋,他通常都是让双马出战,一边摆摊给顾客卖香烟,一边弈棋,每局赢了后照例要收一分钱或两分钱的棋盘费,可见他当时确实生活艰辛,分厘必计。

据廖福伟回忆,小时候他在一位老伯指导下学象棋,老伯鼓励他摆残局去让康启明破,每次去康启明都欣然应战,而且觉得破局是学习,不收棋盘费。很多棋手都难以破解的残局,康启明都轻车熟路,每谱必破,而且速度敏捷,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棋艺增长,廖福伟开始花一分钱的棋盘费(大人要交两分钱)与康启明下棋,自然康启明也是让双马,轻松卖烟说话的同时,顺便毫无悬念地赢棋。但有一次,当时没什么人买烟,周边很静,廖福伟认真思考,加上康启明可能掉以轻心,陷入危局,思考很久,这是廖福伟和他弈棋的经历中康启明唯一一次长时间思考,最终下成和局,这次他没收一分钱棋盘费。

回想这些往事,廖福伟说,有过这么一段人生中难忘的忘年交,他一直不叫他的绰号,而是用闽南语尊称他为“康师”。

刘远双回忆说,当年大隘门对面有一个开裁缝店的老板,人称“裁缝九”,好多年的全市象棋赛都是第二名,全输给康启明。因生性好强,爱面子,他跟康启明暗中协议,让他作假故意输给自己,让其风光一下。后来裁缝九真的得了几届冠军,而且也履行诺言,平日帮衬康启明一些费用,以解其无米之炊,二人还成为好友,略知内幕的人也心照不宣,至今想来这仍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泉州棋坛逸闻。

五花八门中菜市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1987年,泮宫内的中菜市。(陈世哲/摄)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如今同一角度看过去,古香古色,与30多年前的闹市已完全两样。

中菜市在上世纪30年代建成。改革开放后,位于古城中心地带的中菜市场更是成为泉州最繁华热闹的集市。据郑福海回忆,当时不仅泉州城区,连晋江、惠安等地的农民也天不亮就来此赶集,渔民们挑着海鲜,为了不让海鲜缺水减重,路过水井还要加水。

从泮宫门口进去,一整条都是菜市场,直到一栋两层的工商管理局,右边的洙泗桥外是大众戏院,戏院南有综合食品厂的酱料店,经营的酱瓜闻名遐迩。工商管理局后面直到后城两边,也全是商贩。

这里不仅有卖菜的,还有各种美食和小商品,比如其中一家“铁记”卤面,就在泮宫门后右手边,老板名叫阿铁,经营的卤面味道鲜美,是难得的美味,以至于如今泉州街头还有不少卤面店写着“泮宫卤面”的招牌。此外还有冰厅、牛肉面店、扁食店、蜜饯店等。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这是当年中菜市场内的盛况,售货员统一着装,戴着帽子,为市民提供服务。

据蔡永怀介绍,泉州民间有一句歇后语:涂山街头到鱼——热闹,用来形容旧时中菜市的热闹鱼市。鱼行中比较出名是 “淡合益” “瑞兴号”两家。“淡合益”老板姓李,设有养鱼池,专门销售活鱼,交易中使用特有的隐语和手势,用“天下平口水,龙门不见开”等文字,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字,并成立“泉州鱼行同业公会”。“瑞兴号”老板姓贺,亲自挑着货品沿街叫卖,一条扁担中间放一个木盆,盆中放着鳖,一前一后两人挑着,大声吆喝:“鳖公还是鳖母啊,鳖公一两卖五角,鳖母一两卖八角……”令人难忘。

据许月才回忆,中菜市内当年有一位讲古人叫王福,早年是一个屠户,后来改行讲古,对地方语言精通,不少人专程赶来学习闽南语方言知识。此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入泮宫内数步的石路,左往蓝桥巷的拐角,时常还会出现几位艺人:

一位被称为“躼(lào,形容身子长)脚”的高个男子,一边拉着二胡唱歌仔戏,一边卖“白雪雪”牌洗牙粉;

一位名为陈飞龙的拳术家,以口吞铁丸的绝技表演售卖膏药;

一位被称为“只瞑”(即白内障)的中年女子,手弹月琴唱闽南小调《雪梅歌》《走船歌》等,声音凄婉动人,除古城内外,时常沿新门街往浮桥一带卖唱。

一位被称为“红鼻子”的男子,如杂技演员一般,擅长骑独轮车,常参与到杂耍表演中

……

如今回忆起来,这些艺人令人感叹、同情。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这是迁移前的中菜市,门楼依稀可以看到“中菜市场”四个大字。据许月才回忆,当年过洙泗桥即是中菜市场商店。如今石桥往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要通道,还有三条东西走向的通道。(鲤城区档案馆/供图)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如今从同一方向看过去,中菜市场的建筑已不复存在。

始建于北宋的泉州泮宫藏龙卧虎,一位福建棋王曾隐居于此

这是府文庙棂星门的老照片(许月才/供图),当年以棂星门为界,往南包括图中的榕树和草地都划为中菜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拓展到明伦堂、李文节祠的门前一带。

虽然中菜市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但毕竟在文庙范围内,将中菜市搬离文庙,历来是许多部门和学者的共识。2001年,中菜市搬迁,拆分成温陵路菜市场、龙宫菜市场和新门街菜市场,泉州府文庙恢复原来的规模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