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一家子四代人,七十年“學醫行醫,治病救人”

“我、我的爺爺、爸爸、大伯、弟弟都是醫生,還有我兒子也是學醫的……”每每許明珠向別人介紹起她的家庭來,言語中總流露著滿滿的自豪。在蘇州市相城區望亭鎮,相城區中醫醫院的耳鼻喉科醫生許明珠,其一家四代人都專注於“同一件事情”——學醫行醫,治病救人。四代人堅守、奉獻,成為新中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時間證人”。

苏州一家子四代人,七十年“学医行医,治病救人”

“聞著爺爺的草藥味長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明珠的爺爺許庭英曾是望亭鎮上保健站裡的一名中醫,在當地頗有名氣,即便是退休後,每天依然有許多患者找上門來。“從我記事起,家裡的大門就是敞開著的,每天到家裡來尋醫的人絡繹不絕。”許明珠說,爺爺醫術精湛,擅長調製各類膏藥,看病鮮少收錢,遇到家庭條件差的,還經常免費送藥.

就這樣,許明珠“聞著爺爺的草藥味一天天長大”。在爺爺的影響下,許明珠的伯父許大剛做了內科醫生,去了通安衛生院,而父親許大鈞則插隊到農村裡,1979年成為了望亭衛生院的一位公衛醫師。因為父親的緣故,許明珠童年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望亭衛生院的大院裡度過,在那裡她見到了父親無數次把人從鬼門關拉回來的歡欣和鼓舞,也是從那時起,她對“救人”產生了興趣。

1996年,22歲的許明珠從崑山衛校畢業後,再次回到瞭望亭衛生院,成為了一名耳鼻喉科醫生。在那個基層醫療資源匱乏的年代,許明珠硬是靠著一己之力,扛起了建設耳鼻喉科的重任,一干就是24年。

如今,許明珠依然一個人堅守在耳鼻咽喉科,面對著醫生少、病人多的情況,加班也早已習以為常。周圍的百姓,嘴裡卡個魚刺,耳朵裡進個異物的情況常常有,她總是急病人所急,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為患者解決病痛。

苏州一家子四代人,七十年“学医行医,治病救人”

“無數次,當我走在回家途中,或者剛拿起碗筷吃飯,或已經爬上床準備睡覺,只要一個電話,我都會義無反顧地衝去醫院,從未懈怠。”許明珠說,做醫生,無論何時都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這是她們家代代相傳的“醫訓”,她一直銘記在心。

苏州一家子四代人,七十年“学医行医,治病救人”

“這是當年給爸媽打針的‘許阿爹’”

許明珠的父親許大鈞憨厚淳樸,不善言辭。他平時教導許明珠最多的話就是:“行醫者,一定要嚴謹,不懂就問,千萬別不懂裝懂。沒什麼比病人的健康更重要的。”祖父是中醫名家,父親許大鈞本有望“繼承衣缽”,繼續在中醫這條路上走出一方天地。

“但父親沒有這麼做。”在許明珠的印象中,父親是個對自己對別人要求都很高的人,他始終覺得治病救人不是兒戲,不能一知半解、糊弄了事,必須要深入、系統學習才行。“而父親因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安排下鄉插隊,錯過最佳學習機會。”

後來,許大鈞通過另一種方式堅守在了基礎衛生服務一線。他從事兒童計劃免疫接種40餘年,期間還常常揹著藥箱上門服務。即便是退休後的十年間,他依然堅持在公共衛生事業的一線。

苏州一家子四代人,七十年“学医行医,治病救人”

如今,當年經許大鈞之手接種疫苗的孩子已長大成人,為人父母。當他們繼續帶著下一代來找許大鈞打疫苗時,總不忘給孩子介紹:“你看,這是給爸爸媽媽小時候打過預防針的‘許阿爹’……”

2018年,在許大鈞70歲的年紀,他被評為“蘇州市預防接種十佳模範人物 ”“江蘇省預防接種優秀人物稱號”。“當時有個環節需要進行網絡投票,集聚人氣,望亭很多老百姓都自發參與了投票。”許明珠說,父親一開始並不知情,稀裡糊塗地就去領了獎。直到後來才知道,背後有很多百姓在默默支持他。“我想,這也是當地老百姓對他的一種認可吧。”

苏州一家子四代人,七十年“学医行医,治病救人”

許明珠說,他從父親身上看到一種醫務工作者的精神,對待病人不離不棄的堅守。受其影響,“常常走在路上,會有人跟我打招呼,就連去菜場買菜,都經常被人認出來,說他的什麼什麼病是在我那治好的……”許明珠說,每當這時,她都倍感自豪和欣慰。“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我們一家四代都是學醫的”

如今,許明珠一家在望亭當地行醫已近70年。70年間,他們共同見證著相城區中醫醫院從昔日的保健站搬入衛生院、衛生院現代化改造、升級到二級中醫院的發展變遷。

與此同時,70年裡相城基層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的足跡同樣清晰可見:百姓看得起病了,就醫政策改善了,醫療技術提升了……

如今的相城區中醫醫院正以一年醫治病人40萬人次的水平不斷髮展、壯大,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發揮著越來越舉足輕重的作用。就拿許明珠所在的耳鼻喉科來說,每天就要接診病人數五六十人,遇到週末人還會更多。“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提高服務水平,不辜負老百姓的信任。”

未來會怎樣?作為家中第四代學醫人,許明珠的兒子郭泰浩,或許會有更多感受。2015年,在家人的支持下,郭泰浩報考了南京中醫藥大學,併成功被中藥臨床專業錄取。

“他目前正在蘇州中醫院實習,打算本科畢業後繼續讀研,希望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用更好的醫術和醫德,去救治更多的病人。”許明珠對兒子的未來從醫之路滿懷期待。與此同時,她也時刻不忘提醒兒子,學醫路上一定要腳踏實地,多聽、多記、多問。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 薛馬義 見習記者 江珂 通訊員 黃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