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土肥说顿岗


水美土肥说顿岗

俯瞰四岔口

发源于河南中西部的洪河、汝河,在流经新蔡县东南部时,汇聚成大洪河,向东南注入淮河,成为淮河的重要支流。这洪、汝河交汇的地点,就在顿岗乡的班台村。

相传班台春秋时叫土丘台,唐朝时在台上建鲁班庙,才称为班丘台,简称班台。因班台河道交叉成“y”形,这里又叫三岔口。民国以前,由于三岔口上承洪汝,下通江淮,是新蔡境内的重要码头,市面非常繁荣。后来,闫子固率领淮上军起义,这里被清军毁于战火,其地位逐渐被下游的顿岗码头替代。建国后,在三岔口左侧开挖出一条由北折向东南的分洪道,贯穿顿岗乡中部。这样以来,“y”型的三岔口又变成了“x”型的四岔口。在分洪道的入口,还建了分洪节制闸,俗称班台大闸。该闸“七五·八”大水时被迫炸掉分洪,现在又复建了功能更完善的班台新闸,对减轻下游洪涝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美土肥说顿岗

夕照三岔口

以前的顿岗码头,位于大洪河由北向东南拐弯的岗头上。这里河宽水深,风景秀美,过去船家每到此处,都要停下来歇歇再走。但因岗外地势低洼,岗上人烟很少。南北朝时,中原遭侯景之乱,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唯独新蔡太守鲁悉达,保境安民有方,百姓衣食无忧。外地灾民听说后,纷纷投奔新蔡。鲁太守来者不拒,对每位灾民都发给救济粮,然后由官府出钱统一建房,将这些灾民集中安置在上面所说的这块岗头上。灾民们感激鲁太守的大恩大德,一方面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周围的低洼地,满足口粮需要,一方面利用船家喜欢在这儿停顿的优势,做些小生意,满足过往商客的需要。时间不久,这里就形成一个集市,后来又逐渐形成码头。为称呼方便,人们管这块地方叫顿家岗,意思是安顿流民的地方,也有人说是船家停顿歇息的地方。后来,顿家岗被人简称为顿岗,一直沿用至今。

一九五八年,在顿岗建立了人民公社。后来,因遭受“七五·八”特大洪水,社址迁到分洪道北岸,但这里仍是全乡的经济贸易中心。当今的顿岗乡,西接县城,东连安徽省临泉县,是个拥有四万五千亩耕地、四万一千人口的大乡,地势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葫芦形,是全县承接上游来水量最大的乡镇,堪称是“洪水招待所”(新蔡别称)的“后客厅”。一九六八年河道取直后,顿岗码头虽然不存在了,却为这里留下几湾没有任何污染的宝水,滋润着全乡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因此,顿岗乡也是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最丰富的乡镇。

水美土肥说顿岗

春染洪河湾

1954年在治理洪河时,在顿岗乡祖师庙村出土了一块带有明显用尖锐石器环切后掰下来的第四季(地质分期)斑鹿鹿角化石,证明这里早在三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这是河南省发现的第一例旧石器文物,也是迄今为止在豫东平原发现的唯一一例旧石器文物。在两万年前,这里已有大量人类聚居。虞夏之际,伯夷因佐禹治水有功受到封赏,在这一带建立吕侯国,顿岗乡成了吕国的核心区域。由于水运方便,历史上在该乡北部的老沈岗建立了许多政权组织。老沈岗是一块占地约五十一万平方米的龟背形岗地,过去四面环水,直通江淮,是兵家必争之地。沈子国遭难后,沈国国君也就是叶公沈诸梁的父亲,携家逃到这里栖身,从此定名为沈岗。战国末期楚顷襄王北伐陈国时,在这里建立行宫,死后葬在沈岗以东闫庄村南。北齐时曾在这里设立永康县,不久又改称澺水(洪河古称)县。五十年后县废,并入新蔡县。民间传说,这里还设过孟州城,王蟒撵刘秀、李自成进兵中原,都曾来过这里。据说,楚王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想把国都迁到这里,但因没有囚地,只好作罢。啥叫没囚地呢?就是犯人只要一关到这里,很快就会死掉,所以不能长久作城。

老沈岗虽然没设过国都,但庙宇之多却是远近一绝。据说,直到民国期间这里还是“七十二座庙,庙庙有神仙”,庙田达一千六百八十八庙,大的寺庙有上百人。庙多,香客就多,集市就热闹。过去船家出远门,启程前一定要到这里烧香许愿、祈求平安。由于这里地势高,从没被水淹过,遇到发洪水时顿岗的集逢不了了,这里的集却照样逢。所以顿岗人有“平时赶顿岗,发水赶沈岗”之说。沈岗集热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小吃特别诱人,尤其是那用一斤精麦面、四两清香油做的沈岗油馍,油而不腻,酥软可口,用筷子一挑,酥散一盘,有千层饼之誉,据说明清时曾作为朝庭贡品。俗话说,到顿岗不吃沈岗油馍,等于白来一趟。

水美土肥说顿岗

顿岗油馍(网络截图)

传说有一年的三月二十八沈岗逢庙会,住在苦洼(平楼村老河故道回水窝)的老鳖精想出来解解闷,吃吃沈岗的油馍,就让乌鱼精给它放哨,自己变成一个美丽的大姑娘,坐着大车去赶会。谁知这事让一个在河边打荻叶的老头看见了,他放下手里的活,一路跟了上去。老鳖精一到沈岗,很多人都围着她看,把会都赢了。人们纷纷猜测:这是那家的小姐,打扮得这么风光?谁知老鳖精正得意呢,打荻叶的老头在人群中泄露了天机。老鳖精闻声一跃而起,驾着云彩走了。心想:“这一定是乌鱼精没放好哨”,回去就把乌鱼精斩了。据说,当时很多人跟着跑去看,见河里的水都染红了。从此,人们再没见过老鳖精的面。

那么,沈岗有哪七十二座庙呢?现在谁也说不准确。有迹可寻的,有东门的天爷庙,西门的岳飞庙,南门的十大全神庙,北门的三姑娘庙和当街偏西的七星庙。这些庙中资历最老、规模最大的是天爷庙。天爷庙供的是张天师,春秋时就建了庙,汉代又重修,明初时扩建,清道光年间再扩建。最后的建筑规模是前殿五间二层,后殿三间二层,都是重梁起架外带明柱。前殿还有东西厢房十六间,灶君池(厨房)、饲养室各三间,行脚僧人住的敞蓬七间。庙周围有庙田四十多亩。解放后,这里曾长期改作学校,现在又逐渐恢复原貌。现任女住持是位八十二岁的彭居士。岳飞庙原有铁铸岳飞站像、秦桧跪像,“大炼钢铁”时毁掉了。十大全神庙供有药王爷、火神爷、龙王爷、马王爷、青苗爷、土地爷、送子观音等神仙,墙上绘有劝人向善的壁画故事。现任住持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

水美土肥说顿岗

舐犊情深

三姑娘庙又叫万人安庙,是供奉金霄、银霄、碧霄三位送子观音的。传说当年李自成带兵打过来时,当地百姓害怕,纷纷躲进这个庙里。军士们要进去搜查,忽见庙门上结了很多蜘蛛网,认为这里边没有人,就退走了。躲庙里的人后来出来一数,整整一万人,人们都说这是三姑娘保佑,从此三姑娘庙又叫万人安庙。

七星庙原来很小,庙顶只缮了十八垅瓦,所以又叫十八垅庙。当年王蟒撵刘秀时,刘秀实在跑不动了,就躲在这小庙里想睡一会。谁知里边蚊子多,咬得刘秀睡不着。刘秀说:“你们就不能给俺留一席之地吗?”蚊子果然很听话,给他让了一席之地。据说,这庙大跃进时才扒掉,直到现在,刘秀睡的那一席之地,再热的天还是没蚊子。刘秀后来怎样跑掉的呢?传说刘秀那一觉还没睡过瘾,王蟒的人就追了过来。情急之下,住在十字街口的一户人家揭开井盖,把刘秀放进井里。这家的井水冬夏一个温度,涝天旱天水位都是一般高,但深不见底。有人曾往井里放了一只鸭子,第二天这只带记号的鸭子从十里外的洪河里钻了出来。刘秀躲进井里以后,龙王爷知道它是真龙天子,就让他顺着井底暗道跑走了。

水美土肥说顿岗

稻田边耸起的磁铁矿勘探塔

虽然传说是传说,但这一带确实出了一些令新蔡人感到骄傲的大人物。在这些人当中,首推春秋时期的楚国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叶公沈诸梁。沈诸梁是沈尹戌之子,沈子国遭难后随父母逃到这儿,将这里取名沈岗。沈尹戌后来做过楚国的大司马,在打仗中阵亡了。沈诸梁自幼聪明好学,很有才华,二十多岁就被封在叶邑(今叶县),人称叶公。他晚年回到沈岗老家筑墅静养时,曾指导家乡的老百姓治理沈岗东面和西面的两个大湖,使它们旱能浇、涝能排,变害为利。传说沈岗周围的四座桥和四个大塘——牛索塘、莲花塘、地梨塘、混水塘,就是叶公那时兴修水利时留下来的,其中西边的龙子桥单为纪念叶公而建。不料,正当叶公想为家乡多办些实事时,朝廷里发生了内乱,叶公以自己崇高的威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一举平定了白公胜叛乱,被提升楚令尹兼左司马,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兼国防部长。谁知后来有人根据叶公治水在官署里绘制的水系图,编了一则《叶公好龙》的故事和他开玩笑,时间一长,就把他这个人的真实面目传变了样,好象叶公是个心口不一的人,完全歪曲了他的形象。其实,单凭他善于治水、造福百姓这一点,就应该永远纪念他。

水美土肥说顿岗

叶公画像(网络截图)

在叶公之后,沈岗东南的黄庄,据说明朝时出了一个两朝帝师、礼部尚书杨道显,那曲折动人的《杨道显与白玉杯》的故事,反映了他敢于和奸相严嵩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清朝中叶,沈岗西南的下丕岗村,出了一个十二岁中举的神童作家李葆醇,他父亲李滢是个不嫌弃糟糠之妻的仁义举人。李葆醇受父亲影响看不惯官场黑暗,不愿做官,一辈子耕读自娱、课徒为业,为后人留下了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优秀作品《方圃文集》。清朝末年,下丕岗西李庄还诞生一个后来被称为“书画双响奇人”的当代长卷画大师李丁陇。他在九十五岁时完成的二千米长卷《和平世界图》,震惊了全世界。

水美土肥说顿岗

当代长卷画大师李丁陇(图片翻拍)

顿岗的人杰地灵不仅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还表现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上。顿岗因为岗地少坡地多,顿岗的先民们很早以前就利用水资源尝试种稻。在该乡东部,有个奇怪的村名叫铁石磙马庄,就是该乡有着悠久种稻历史的一个见证。

传说很早以前,马庄的先民们虽然学会了种稻,但没有合适的脱粒工具,收获速度很慢。有一年发秋水,大片成熟的稻子来不及脱粒,眼看着就要被洪水淹没,忽然从滚滚浪尖上漂过来一只石磙,样子很特别:通身铁黑色,表面上有十九个棱子。先民们想,这么大的石磙,几个人抬都抬不动,怎么会漂过来呢?一定是龙王爷在帮我们。于是,几个人赶快给它安上磙框,用它碾稻。由于铁石磙有棱子,碾场不打滑,虽然拉磙时要多掏点劲,但脱粒效果好,加快了收打进度。后来,水淹了场面,稻子不能碾了,大家就一把一把地在铁石磙上摔打稻穗,比在常用的光面石磙上脱粒快的多。消息传开,周围的老百姓纷纷仿制这样的石磙。可仿制的石磙用坏一个又一个,都没熬过这只大水漂来的铁石磙。从此,马庄被人们称为铁石磙马庄,方圆百里没有人不知道的。大跃进时,有人把铁石磙送到公社的小高炉上炼铁,可平时用着很轻便的铁石磙却“闹起了情绪”,一连弄坏几个“磙框”,才由五、六个社员把它“押送”到目的地。但铁石磙个大,小高炉吞不下,炼铁的社员又砸不烂它,只好以“不是铁”为由,把它踹进路边沟里。紧接着,这里闹起了大饥荒,村里的很多人还得了浮肿病。村民们认为这是得罪了铁石磙,就派出几个壮劳力去“请”它。说来也怪,铁石磙听说要回家,身手变得非常轻巧,只用了两个人就轻而易举地把它请回了原处。铁石磙不计仇,回到马庄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水美土肥说顿岗

似为陨石造就的铁石磙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用上了脱粒机,铁石磙逐渐退出了现役,每天静静地守护在马庄村口。它浑身上下,净是斑斑点点的小坑窑,传说都是它长年累月脱稻谷时艮的。铁石磙虽然不中用了,但村民们依然把它奉若神明。直到现在,一年三大节和农历的初一、十五,远近的善男信女都去给它焚香点表,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然而,真正能把顿岗人民引向富路的不是这只铁石磙,而是党的富民政策和该乡干群多年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结果。该乡种稻历史虽然悠久,但以前受生产条件的制约,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一直难以实现突破,群众种稻的投入产出比比较低,制约了群众的积极性。一九八六年以后,借助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乡党委、政府把稻改工作作为全乡发展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积极争取扶贫开发资金,修建配套排灌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持之以恒地改造生产地块,选育适合自身特点的水稻品种。同时高度重视保护水源,坚持用用没有任何污染的老河故道的水浇地。据介绍,这里的死河水清冽甘美,从没干过,用它浇地,不生稗草,没有砂礓,神奇的很。

水美土肥说顿岗

“尝尝花生,今年的收成好啊!”

为了加强对该乡水稻生产的技术指导,1991年县委给该乡配备了一名专家型科技副乡长——时任县农技推广站站长的袁斌锁。袁冰锁到顿岗一干就是十多年,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和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一个一个地破解该乡水稻生产中的难题,选育出独具地域特色的优质高产系列水稻新品种,使全乡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该乡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袁斌锁也因此被破格提拔为乡党委副书记、当选为乡长。

2003年底,在中国(淮安)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该乡推出的“水晶三号”大米一举被评为“中国十大金奖大米”,名列粳米第一,是河南省唯一获奖品牌。从此,“顿岗牌”大米一跃成为广大消费者眼中的一颗新星,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它和原阳大米、东北大米等知名品牌一样,昂然走进大小超市的货架,成为逢年过节馈赠亲友的抢手礼品。该乡党委书记,还受到当时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2005年,顿岗乡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在中国郑州先进适用技术交易会上荣获金奖,“顿岗”牌商标被省工商局评为“黄淮经济协作区域著名商标”。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制作了专题节目,向全国消费者推介“顿岗”牌大米。

面对成绩和荣誉,顿岗乡党委政府不骄傲、不自满,把目光放在如何实施名牌战略、拉长产业链条上,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动作。一个以提高农民素质、严格生产规程、扩大生产基地、深化水稻加工、优化市场营销、提高产出效益为目标的良性循环机制,正在逐渐形成。在顿岗乡的示范带动下,不久的将来,新蔡这个“洪水招待所”的四十多万亩低洼易涝地,将更好地得到开发利用。

顿岗,这个以往洪涝为害最烈的地方,在科学开发面前,正迅速向世人展示出她水肥土美的独特魅力!

水美土肥说顿岗

稻海飘香(文中照片除注明外,皆作者拍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