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之死


01令尹子上——死的有點兒冤

前632年,晉、楚暴發城濮之役,晉國戰勝楚國並一舉奠定霸主地位,此前依附於楚國的陳、蔡、鄭等國順勢倒向晉國。楚國自身實力雖未受重挫,但面子和地位損失不少。楚軍主帥令尹子玉無顏回國,於班師途中自裁。

子玉死後,楚成王為消解若敖氏的權勢,改任蒍呂臣為令尹,但蒍呂臣上任僅一年就死了。楚成王只得重新任用若敖氏的人,接任者叫鬥勃,字子上,因此稱令尹子上。

楚成王之死 | 左傳拾趣

前627年,城濮兵敗後五年,令尹子上率楚軍攻打陳、蔡、鄭等國,意圖迫使這些國家重歸楚國陣營。實力弱小的陳、蔡兩國迫於壓力,重新與楚國簽訂盟約。晉襄公聽說陳、蔡背晉投楚,容不得霸主地位受損,派大夫陽處父率軍征討蔡國。令尹子上見晉軍伐蔡,隨即率楚軍前往救援。晉、楚兩國軍隊於泜水兩岸隔河相望,駐紮對峙。城濮兵敗,楚國窩了一肚子火,一直尋機與晉國單挑。兩軍若開戰,楚軍在氣勢上恐怕要勝出晉國一些。

陽處父覺得局勢對晉國不利,擔心這一回幹不過楚國,尋思如何才能體面地罷兵撤退。他派人傳話給楚軍主帥子上,說:“您若想決戰,我便後撤三十里,等您渡河列陣之後,早打晚打聽您安排。或者楚軍先行後退,等我過河再戰。雙方隔河對峙只是勞師費財,一點好處都沒有。”子上想率軍渡河,大夫大孫伯勸阻道:“晉國人不講信用,如果對我半渡而擊,怕將悔敗不及。不如我軍後撤,等晉軍渡河之後再戰。”子上想想也是,便示意楚軍後撤以待晉軍渡河。等楚軍撤得遠些了,陽處父便派人于軍中四處宣告“楚軍不敢決戰,已經逃走了!”隨後便拔營起寨,率軍退回晉國。這邊楚軍得知晉軍撤離,也就打道回府了。陽處父成功地避免了一次沒有把握的決戰,他只是沒曾想他的對手令尹子上竟因此賠上了性命。

楚成王當初打算立商臣為太子,徵求子上意見。子上認為不妥,理由是成王尚在盛年,又多內寵,儲君變數很大。況且商臣此人目若胡蜂,聲如豺狼,生性殘忍,不適合當君主。結果楚成王沒有聽從子上意見,堅持立商臣為太子。這一來,子上便徹底得罪了太子。

得知晉楚罷戰,商臣立馬在楚成王面前構陷子上,說:“令尹收了晉國賄賂而主動退兵,這是楚國的恥辱,子上罪莫大焉。”楚國尚武,歷來視戰敗為奇恥大辱,況且楚成王一直想借機削弱若敖氏一族的勢力。聽了商臣一番話,楚成王沒多想便下令將子上殺了。

02飄零的對手

前626年,楚成王此時已在國君位子上坐了四十六年,真是漫長的歲月。他的對手早已一個個死去,帶走了各自未竟的雄心壯志。

十七年前,春秋首霸齊桓公小白死去,結束了由他開啟的諸侯爭霸時代的首幕演出。


楚成王之死 | 左傳拾趣

十二年前,宋襄公死去。在我看來,宋襄公的“霸業”基本上只存在於他自己的想象當中。齊桓死後,宋襄公因扶立齊孝公有功,一時聲名鵲起,遂以霸主自居。可笑的是,宋襄霸業居然還摻雜了恢復商殷舊朝的夢想,這就頗為幼稚了。前六三九年,宋襄公以霸主身份召集諸侯開會,接到會議通知的楚成王好氣又好笑,乾脆跑到會場上把宋襄公逮住,當著其他諸侯的面好好羞辱了他一番。次年,宋、楚爆發著名的泓之戰,迂腐的宋襄公堅持“為戰以禮”,要與楚成王來場公平決鬥,結果宋國大敗,宋襄公本人身負重傷,第二年就因舊傷發作而死。

兩年前,隨著一代梟雄晉文公駕鶴西去,楚成王漫長一生中最後一個對手也離開了。楚成王與晉文公算得上惺惺相惜:公子重耳流亡期間途經楚國,楚成王以諸侯之禮相待;城濮之役,晉文公“退避三舍”,一以報楚成當年禮遇,二以驕楚軍,結果大敗楚軍。晉文公以此役奠定霸業,諸侯皆朝晉,而楚國則因此役北進受阻,被迫轉入退守。

03變

正如令尹子上所料,前627年,楚成王突然改變主意,想廢掉商臣改立王子職為太子。商臣有所耳聞而不確定消息是否屬實,便告訴他的師傅潘崇。潘崇讓他宴請姑母江羋並故意表現不敬,商臣照辦,江羋果然因其態度有失恭敬而發怒道:“下賤的東西!怪不得君王要殺你而改立職啊。”

消息坐實,商臣再向潘崇請教。潘崇問:“你能侍奉王子職嗎?”

回答說:“不能。”

“你能逃亡嗎?”

回答說:“不能。”

“那你能行大事嗎?”

回答說:“能。”

04成

這年冬天,商臣率禁軍包圍楚成王,逼其自盡。走投無路的楚成王提出吃一餐熊掌再赴死。熊掌難熟,烹調時間長,楚成王想借此拖延時間以待救援。商臣拒絕,成王只得自縊。


楚成王之死 | 左傳拾趣

成王死後,初諡為“靈”,結果死者眼睛不閉,改諡為“成”,這才閉眼。

商臣弒父繼位,是為楚穆王,他將自己當太子時的房產財物賞給潘崇,封其為太師並執掌禁軍。


上一篇: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楚成王之死 | 左傳拾趣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