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程派”之難,難在詮釋出它的神韻

我不諱言本人是“程硯秋派”的忠實戲迷。因為,所謂的“新程派”,所謂的這個小那個旦,她們的玩意兒,確實不能長久的征服我的耳朵,拿下我的頭腦,讓我入心入耳!

而程硯秋的藝術,欣賞接受以後,卻越來越侵入我的心田,持久而雋永,讓人回味而不能自拔。

再談“程派”之難,難在詮釋出它的神韻

京劇大師程硯秋

談到程硯秋的藝術,以及其精妙和繁難,前輩一位評論家是這樣談的,他說,為什麼很多老戲,一經程硯秋改革,立刻膾炙人口,成為眾人喜愛和傳唱的佳作?那就是,程硯秋對於老戲的改革態度,是非常認真和較真的。

比如一出《賀后罵殿》,一段時間,程先生每天早上起來,就先吊這出戏的大段主要唱腔,連吊三年,從不間斷。吊嗓之餘,仔細琢磨唱腔的字音和腔調,進行不斷的改革和重新按字生腔,使這出骨子老戲煥發新生,最後成了程硯秋的私房戲和代表作,大受觀眾歡迎傳唱,別的藝人也基本都不動了,為什麼?因為他修改的唱腔太經典優秀了,別人誰也唱不過他!

再談“程派”之難,難在詮釋出它的神韻

程派傳人呂洋演《賀后罵殿》

程派的唱腔,能夠受到大眾的喜愛歡迎,出自他唱腔的“低徊婉轉”之妙,讓聽眾感覺若斷若續、忽高忽低、低處琴唱交錯,似斷似續,高出卻如穿雲裂錦,鶴鳴九霄!他的唱,音色如美玉一般的溫潤而不亢燥;如美酒般回味悠長而不讓人覺得鬧心和亢奮。

從民國時期,許多對程派摯愛的評家的言論裡,我們對照今天程門子弟的唱,你就會發現,所有上面說的特點,幾乎全部的消失殆盡了。他(她)們掛著程派的名,卻衍生出一堆五花八門的玩意兒,這裡典型的有趙榮琛的“橫音唱法”,李世濟的“激昂唱法”,五小五分之三的“粗喉唱法”,五分之二的“甜美加歌劇唱法”,反正不是上面說的程硯秋的那種唱法。

再談“程派”之難,難在詮釋出它的神韻

李世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實,在程先生還活躍在舞臺上的時候,這些只學皮毛不學精髓的現象,就已經初見端倪,只是沒有今天的愈演愈烈和愈加放肆罷了。

當時的一些評家就指出了其中一些原因,這些評論家都是四九年前的資深戲迷,他們的評論,也讓我們看到,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左右,人們對程腔的傳承,已經有相當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真是非常的令人感嘆。

有一位署名紅葉的評論家這樣說:程派的唱不好學不好唱,絕非人力所能習!外行不說了,即使是程硯秋的磕頭徒弟,比如陳麗芳也就只學了一個大致輪廓。程先生不是不想把藝術傳給別人,而是怕有些人“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而糟踐了這門藝術!

再談“程派”之難,難在詮釋出它的神韻

程硯秋歌舞並重演《梅妃》

前輩的顧慮是有道理的,我們今天反觀程先生為什麼不大量收徒,為什麼不廣列門牆,就是因為他非常清楚,他的藝術具有不好學和難度大的特點,即使親自教都不能學走一二,何況私淑,或者後輩的盲目理解以後的生造糟改呢!

陳麗芳、徐潤生這樣的程門入室弟子,學程腔也只學了一個皮毛。按照程先生的二牌旦角吳富琴的說法,他們根本就沒把程派的技術學到手,這些位還都是程硯秋親自教授,聯想到今天的這些後輩,從二代開始,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學的是什麼,理解的是什麼,那真的是不好說了。

再談“程派”之難,難在詮釋出它的神韻

民國二十七年,程硯秋收徐潤生為徒

程派除了難唱難學難練以外,他的唸白也非常有特色,還難念難發。那種頓挫和輕重緩急都字字入心的技術,可以講自他以後,沒有幾個弟子門人能夠達到他的那種功力。

有前輩藝人這樣評價:程玉霜的唸白之佳之妙,妙在效女子柔細音中,利用情態身法,詮釋人物內心,抑揚頓挫,高低錯落有致,細膩傳神,清濁特別分明!

程派難,除唱腔難,還有就是表演身法難,唱、念、做三難並重,尤其身法為最!

再談“程派”之難,難在詮釋出它的神韻

程硯秋演《聶隱娘》

上面說了一些後學者,學的是感覺上的程派,只限於模仿和自我理解,他個人認為的那個所謂程派的“唱、做、念、表”。所以,真正喜歡程派的人,就會有各種的不舒服和感覺不對頭。我個人認為,這其實還是技藝沒有練到家,以及對程派的理解也只是感性上的認識的結果,沒有更進一步的深入進去。

比如有的傳人,他就著眼於程派的身段的花哨和奇異,於是演來演去,演成了炫技大全,根本就不顧劇情。她們可以把《武家坡》王寶釧進寒窯演成如同“風火輪”,飛舞袖子的大聯歡!《鎖麟囊》朱樓找球可以演成城管拆樓隊,水袖身法的橫衝直撞!臺底下還拼命的喊好,可是人物呢?這不成了雜耍了嗎?你翻遍程硯秋對戲曲的論述,他沒一句話是這樣講表演和技巧的運用的。

再談“程派”之難,難在詮釋出它的神韻

張火丁舞臺上的炫技身法

所以“含蓄內斂”始終是程派唱唸做表的根本要素和特點。大家用這個去衡量,那麼誰是程派哪個是偽程派那真是一目瞭然!炫技在程派裡有嗎,也有,但是那是為了人物服務的,不能出格。再漂亮的身段,再花哨的唱腔,只要一脫離人物,那麼立刻就不值錢了,因為,那時候演唱的是“形”,而脫離的是“神”!

都說現在程派五花八門,為什麼?就因為,傳來傳去,程派的神韻沒有了,空殼的外表還是被扭曲和重新生造的,只是打了一個程派的名,其實內裡早就是“這個腔那個韻”了。傳承的失落,首先丟失的就是對神韻的認知和把握,假若這個丟失殆盡,那麼這一派其實已經差不多完了,演的是什麼,亦不過就是假託生造的一堆別的東西,人們看到的也不是這個派的真正展現,混亂不堪,五花八門那是絕對的,無論有些人承認不承認,今天的程派不就是這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