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3命」你该如何面对奔跑的“死神”

10月16日,沈阳一名初三男生在体能测试1000米跑途中倒地猝死。

10月27日,徐州一名大一新生同样在进行体测1000米跑的过程中突然倒地,医院诊断为猝死。

10月30日,被视为斯诺克之星、排名香港U21第4名的18岁香港小将潘正潮在学校跑步时突然晕倒,抢救无效后死亡。

……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接连有多位不满20岁的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身亡,着实让人十分担忧,运动猝死真的那么频繁吗?不禁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事件?


「3周3命」你该如何面对奔跑的“死神”


关于猝死的发病率


多年前就有美国学者关注了这方面的问题。美国学者Vander和他的同事对运动中猝死的事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这一研究是在40个运动机构中进行的,研究持续了5年之久。他们研究证明:即使在普通人群中,与运动有联系的死亡率极低。在33,726,000/人/小时运动中,只出现了38例心血管并发症致死情况。只有1/888526人/小时的死亡率,这意味着如果一年中有3400成人每周训练5小时,只有1个人死亡,其死亡率与美国每年的自然死亡率相当。

美国医学博士威廉姆斯.O.罗伯茨(William O. Roberts, MD),跟踪研究这一问题30年。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参加全程或半程马拉松比赛。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全程的跑者中猝死的发生率大约为1:87000。

由此可见,马拉松或其它形式的运动中猝死的发病率极低,对于身体健康的人,并不构成威胁。运动猝死的发病率比日常生活中的发病高的认识是错误的,是一种假象。

猝死的发病特点


1.性别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的男女,但猝死者当中,以男性居多,高达70-80%。有人对226名猝死者进行了统计,其中男性占188例。这与男性的性格特征有关,如忍耐、坚持、好胜等。

2. 年龄特点:呈现青少年多发,老年人多发的特点,对青少年言,年龄较小>年龄大的。10岁左右报道较多。对中老年而言,40岁以上运动者,发病较多。

3.与竞赛项目的关系:马拉松、公路自行车发病最高,其次是球类,再次是举重、舞蹈、游泳及其它。

4.在耐力项目中,终点后死亡>终点前死亡>跑步开始或途中的死亡。

5.运动员与非运动员比较:

非运动员多死于心肌梗塞,而运动员致死原因复杂,多死于潜在的心脏病。

6.竞赛时多于训练时。

「3周3命」你该如何面对奔跑的“死神”


猝死的诱因


猝死指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症状出现到死亡的历时多久为猝死,各家意见不一。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定为24小时。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为6小时;目前多数医疗机构认为1小时较为实用。运动中猝死,即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突然发生的死亡。

就猝死而言,各种各样的潜在性疾病或病变是猝死的基本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可以这样讲,凡是猝死者必有内因,必是由于体内重要器官发生严重疾病或机能障碍才引起的。而这些疾病,常常发生,由于机体代偿适应功能的作用,患者往往不呈现任何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症状。因此,猝死者生前好似健康人,能从事日常的工作、学习、劳动和社交等活动。

与导致猝死的内因疾病一样,能诱使猝死发生的外因也很多,常见的有:

1)精神因素:如狂喜、狂怒、极度紧张、恐怖、惊吓等精神过度兴奋或过度抑制,都可诱发有潜在性疾患者猝死;

2)体力活动:诸如赛跑、游泳、爬山、重体力劳动等剧烈运动或者疲劳过度等等,诱使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发生猝死。运动中猝死只是多种猝死中的一种;

3)暴饮暴食、过冷过热,过度饮酒、以及感染等,也都可以成为猝死发生的诱因。

这些外因,对于身体健康、正常的人来说,也许毫无危害或危害不大,而对于具有种潜在疾病的人来说,却可诱发或加速疾病的恶化,导致死亡的发生。但无论如何,不管外因对猝死的发生来说起了多大的作用,是多么必不可少,它也只能作为一种外在的、间接的、条件性的因素,不能作为猝死的直接原因。明确这一点,对于分清责任至关重要。

「3周3命」你该如何面对奔跑的“死神”


猝死的内因


猝死主要是由内因引起的,但在多数情况下,猝死的发生又有外因的作用和参与。这些因素,对引起猝死来说,尽管仅起着条件作用,但有时却是猝死发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引起猝死的心脏疾患

1.马凡氏综合症

2.冠状动脉畸形

3.获得性心脏瓣膜疾病

4.肥厚性心肌病

5.心脏传导异常

(二)药物滥用

1.刺激剂

2.类固醇,即蛋白同化雄性激素类固醇。

3.红细胞生成素

(三)缺血性心脏病

运动时由于机体的代谢加强,需氧量急剧增加(运动肌肉和心肌)。在正常情况下,供应心肌血液的冠状动脉的口径可随代谢的增强而扩张,当冠状动脉的病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当运动达到一定强度、在心率过快、心脏舒张期过短时,就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四)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多发生在训练水平低、经验较少的新手身上,也可发生在因伤病中断较长时间后恢复训练的运动员身上。它常在一次剧烈的训练课中或比赛后即刻发生,或在训练后、赛后短时间内发生。运动者常表现出现呼吸困难、憋气、胸痛、咳血性泡沫样痰,右肋部疼痛、肝脏肿大、心跳快而弱或节律不齐、血压下降、全身无力、面色苍白、等急性心功能不全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猝死发生。

(五)中暑

中暑是一种医疗急症。患者头痛、头晕、多汗、恶心、呕吐,继而口渴、疲乏无力、焦虑、胸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脱水、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可出现晕厥,并有手足抽搐,严重时循环衰竭,甚至昏迷死亡。

(六)低钠性脑病

低钠性脑病,也被称为运动性水中毒。在长时间耐力运动过程中,只补充纯净水,而不注重补充电解质,可能会发生低钠性血症,进而导致低钠性脑病(大量排汗……血钠失衡……脑水肿),严重时可导致猝死。

猝死的预防


要在运动中完全杜绝猝死发生是不可能的。因为有些患者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只至死亡时才表现出来。就大多数猝死来说,积极的预防,对于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仍有其重要的实际意义。根据国内外的一些报导,猝死的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3周3命」你该如何面对奔跑的“死神”


TO 社会及校方组织者

  • 认真做好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医务监督,在学生中开展体育活动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曾在运动中或后有过晕厥、意识丧失的人,应注意是否与心脏病有关,是否有无潜在的心脏病,要请专科医生做出确切诊断,在问题尚未查清之前,应禁止从事剧烈运动。
  • 在组织大型群众比赛时,切勿误导没有运动经历,没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参与,慎用挑战自我,挑战人生、创造纪录等等口号。
  • 规范比赛制度,在比赛前,对于没有运动经历和运动习惯的人,应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即运动经历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检查,注意询问病史、运动史和家族史。
  • 做好医疗服务工作,在进行长距离赛跑及剧烈比赛时,必须有医务人员在场,并准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在长跑比赛的终点,必须安排专人搀扶运动员,以避免“重力性休克”或者摔伤发生。


TO 个人

  • 参加运动前必须认真的做准备活动,以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调动心肺功能,在比赛中合理分配体力,强度不要增加过快,以避免急性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 在伤后、病后、发烧、急性感染期间及恢复期,应避免参加剧烈运动。伤病恢复后,重新开始锻炼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禁止带病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
  • 运动中要特别重视各种异常症状。如心前区不适,上腹部疼痛,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终止运动,就近做检查,要走过去,不要跑!
  • 在长距离跑及大强度运动结束后,不要迅速停止活动或就地卧倒。避免由于“重力性休克”引起的回心血量不足,或突然卧倒后回心血量突然增加,而引起心脏扩张,进而影响心肌的供血供氧,甚至导致猝死发生。
  • 夏季进行长距离、长时间的锻炼和比赛时,要及时补水及电解质,防止电解质平衡紊乱及中暑发生。
  • 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不要间隔时间过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身体对体育锻炼的适应是逐渐发生的,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只靠热情。没有锻炼习惯、没有训练经历的人,要特别注意控制运动强度,合理分配体力,进行与身体能力相适应的锻炼,切不可心血来潮忘乎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