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一代賢相諸葛亮死後,蜀漢為何還能堅持30年?


公元234年,一代賢相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諸葛亮的去世對蜀漢的政權打擊應該是非常巨大,但是蜀漢政權卻並沒有因此滅亡,而是在30十年後才被魏國滅掉,這是為何?

第一是蜀國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繼任者蔣琬和費禕能力比較強,並且逐步調整了蜀漢的政治路線,將北伐為主逐漸轉換為養民為重,使的蜀漢的國力沒有很快衰退。

諸葛亮去世前舉薦蔣琬為接班人,而蔣琬執政共計十二年,在他執政的十二年中,雖然有安排姜維出師北伐,但是基本上都是少量人馬,蔣琬比較重視蜀漢內部的治理,使得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依舊能緊緊有條。

蔣琬去世後的接班人是費禕,他一共執政7年,在他執政的時候,一心只保境安民,不再對魏國用兵,並考慮之前姜維多次對北方用兵,但是沒有效果,就裁減姜維的兵力,減少損失,這樣也減少了蜀漢的內部實力消耗。不過後來費禕被刺客刺殺,他的養民政策就被拋棄了。

姜維接替費禕總督內外軍事後,就開始頻繁的對外用兵,並且劉禪開始寵幸黃皓,這種情況下蜀國對外連年征戰,對內政務荒廢,國家實力大大削弱。此二人對蜀國造成的打擊,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去世前說的“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體現的淋漓盡致。所以在司馬昭派遣鍾會和鄧艾伐蜀的時候,蜀國已經不像當年費禕抵抗曹爽那麼有底氣,最終也被滅亡。

蜀漢在諸葛亮去世30年才滅亡的第二個原因是魏國當時也混亂: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魏主曹叡就開始了放蕩奢靡的生活。

公元238年曹叡派遣司馬懿攻滅公孫淵,遼東平定。

公元239年,魏主曹叡因為過度消耗去世,曹爽專權,魏國內鬥了一段時間。

公元244年,曹爽伐蜀漢,結果被費禕打敗,魏國受到損失,關中地區一片狼藉。

公元249年,高平陵政變爆發,司馬氏掌握曹魏大權,隨之而來的是曹魏就將的反叛。

公元251年,司馬師平定了淮南的王陵叛亂;

公元255年,司馬師平定了淮南的毌丘儉叛亂;

公元257年,司馬昭平定了淮南的諸葛誕叛亂。

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死魏帝曹髦,司馬氏完全控制了曹魏的局勢。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攻伐蜀漢,蜀漢亡國。

從曹魏的大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曹魏在諸葛亮去世的30年時間內,幾乎都沒有怎麼消停過,他們騰不出時間發動滅國之戰,直到司馬氏完全控制魏國,才騰出時間滅了蜀國。

所以說,從諸葛亮去世到蜀漢滅亡一共有三十年,能撐30年主要就是蜀漢前期能治理好內部,而曹魏也一直忙著內耗,並非是劉禪有多麼英明。


帝國烽火


兩個方面,不提在外原因,直說內在原因。

第一,雖然諸葛亮病逝了,但是,孔明卻留下了一批能力不俗,並且忠心於的蜀漢的文成武將。就武將來說,王平在鎮守漢中上盡心盡力,讓曹魏大軍難以對蜀漢造成實質地威脅。至於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多次北伐中原,雖然沒有取得非常顯著的戰果,卻成功讓曹魏士兵陷入到防守的疲憊中。換而言之,姜維和諸葛亮一樣,都遵循“攻勢防禦”的理論,也即通過進攻來騷擾魏國,從而實現防禦魏國的目的。

第二,就文臣來說,諸葛亮為蜀漢留下了蔣琬、董允、費禕三位人才,而這三人和諸葛亮並稱為“蜀漢四相”或者“蜀漢四英”。通過以上文臣武將的努力,確保了蜀漢在後諸葛亮時代依然保持了一個平穩、團結的局面。此外,對於蜀漢後主劉禪來說,也不是演義中“扶不起的阿斗”。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完全掌控了蜀漢局面,其能力得到發揮。比如平衡益州和原來荊州勢力,比如任用諸葛亮留下的人才等,促使蜀漢保持著安定的環境。

總的來說,基於以上原因,促使蜀漢直到公元263年,也即諸葛亮死後三十年左右才被曹魏所滅亡。


樂善好施趙大官人


一個國家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逝去而被顛覆的。諸葛亮一代賢相計謀過人,在諸葛亮臨死之前已經安排好了輔佐劉禪的人選。蔣琬 菲詩是諸葛亮臨終之前給劉禪選好的賢臣,而兩人也不辱使命對蜀中居民實行減輕雜稅,這使得蜀國國力有所緩解。劉禪在諸葛亮死的前幾年也是聽從諸葛亮的臨終遺言“親賢臣,遠小人”這也使得蜀國能夠平穩的度過幾年。

諸葛亮北伐失敗後,回到蜀國卻發現南中有叛亂的趨勢,所以派人平定了南中,這使得蜀國有了穩定的後方。三國時期蜀國被稱為“天府之國”,蜀中氣候適宜一年兩熟糧食產量豐富。另外“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並不是誇張說法,在那個時期位於盆地丘陵地帶的蜀國交通狀況可想而知。

政治上有強有力的賢臣,有穩定的後方,有充足的糧草還有蜀道天險種種因素都可保蜀國幾十年不滅。

外部原因,當時吳國利用水軍的優勢,不斷向魏國發動攻擊。孫權在位期就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北伐,每次動用的兵力不下十萬人,這在當時是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了。由於吳國攻勢兇猛,魏國軍隊又不善於水戰,所以只能被動防守。儘管吳國的進攻屢次被打退,但吳國每次進攻都會掠奪大量的百姓和錢財,給魏國造成巨大的損失。魏國雖然非常惱火但又非常無奈。為了改變這種被動挨打得局面,魏國主動後撤,把長江以北的百姓全部向北方遷徙,在兩國之間建立了一條緩衝帶。由於北方地勢平坦,非常利於魏國的騎兵作戰,緩衝帶又沒什麼可以搶的,所以雙方在江淮一帶進行了長期的拉鋸戰。

魏國和吳國的拉鋸戰中都無暇顧及蜀國,這使得蜀國有喘息的機會,即使一代賢相諸葛亮病死也能堅持幾十年的原因。


評古說今


諸葛亮對於三國時期的蜀國來說,可謂是意義重大,他協助劉備創立了這個國家,劉備死後,他也一直在盡心竭力想要去完成匡扶漢室的願望,對外數次出祁山北伐曹魏。但是人終有一死,諸葛亮最後也死在了北伐的過程中。但是,蜀漢並沒有因為諸葛亮的死而立刻滅亡,在他死後,蜀漢還堅持了將近三十年的時間,的確是讓人意想不到。那麼,蜀漢還能堅持這麼長時間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作為蜀漢的丞相,諸葛亮的病逝無疑是蜀漢巨大的損失。不過,沒有想到的是,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卻堅持了30年左右才滅亡。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公元263年,經過譙周的勸說,蜀漢後主劉禪選擇向鄧艾投降。從公元234年到公元263年,此間相距差不多三十年的時間。那麼,問題來了,在失去諸葛亮這位千古名相後,蜀漢靠什麼存活30年呢?

首先,對於劉備建立的蜀漢,之所以在失去諸葛亮去世後還能存活接近30年,是一個內外部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方面,雖然劉備生前從發動了討伐東吳的夷陵之戰,促使蜀漢和東吳的關係陷入到破裂中。

但是,在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成功修復了蜀漢和東吳的關係。在蜀吳聯盟的基礎上,諸葛亮和東吳一方在北伐曹魏上保持著協同的關係。即便在諸葛亮死後,東吳依然對曹魏進行用兵。而這,無疑為當時的蜀漢減輕了一定的外部壓力,從而延緩了蜀漢被滅亡的時間。

其次,在諸葛亮死後,魏國自身也存在非常大的矛盾,也即司馬氏和曹氏之間的權力爭鬥。比如在公元249年,司馬懿雖然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握了曹魏的大權,但是,曹魏勢力的反撲卻是此起彼伏。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淮南三叛”。根據史料記載,淮南三叛分別為王凌之叛、毋丘儉文欽之叛及諸葛誕之叛。由此,對於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來說,需要把兵力用在平定諸葛誕等人的叛亂上。在此基礎上,司馬懿等人自然不能將主要的兵力用來進攻蜀漢上了。換而言之,魏國自身的內部矛盾,也成為蜀漢得以堅持近30年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就內部原因來說,雖然諸葛亮病逝了,但是,孔明卻留下了一批能力不俗,並且忠心於的蜀漢的文成武將。就武將來說,王平在鎮守漢中上盡心盡力,讓曹魏大軍難以對蜀漢造成實質地威脅。

至於諸葛亮的傳人姜維,多次北伐中原,雖然沒有取得非常顯著的戰果,卻成功讓曹魏士兵陷入到防守的疲憊中。換而言之,姜維和諸葛亮一樣,都遵循“攻勢防禦”的理論,也即通過進攻來騷擾魏國,從而實現防禦魏國的目的。

最後,就文臣來說,諸葛亮為蜀漢留下了蔣琬、董允、費禕三位人才,而這三人和諸葛亮並稱為“蜀漢四相”或者“蜀漢四英”。通過以上文臣武將的努力,確保了蜀漢在後諸葛亮時代依然保持了一個平穩、團結的局面。

此外,對於蜀漢後主劉禪來說,也不是演義中“扶不起的阿斗”。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完全掌控了蜀漢局面,其能力得到發揮。比如平衡益州和原來荊州勢力,比如任用諸葛亮留下的人才等,促使蜀漢保持著安定的環境。總的來說,基於以上種種原因,促使蜀漢直到公元263年,也即諸葛亮死後三十年左右才被曹魏所滅亡。


下午世界


一代賢相諸葛亮死後,其實準確的來說蜀漢只堅持29年、主要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四個。


第一個

蜀漢賢相的努力。劉禪或許自身的能力並不怎麼樣,但是他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用人不疑。劉禪對於自己的臣子可以說是十分的信任,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都是三國時期的著名能臣,這四人也被並稱為“蜀漢四英”。諸葛亮在公元234年病死於五丈原,到那時他早就給劉禪推薦過蔣琬、費禕等人了,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任用蔣琬那、費禕讓蜀國因為北伐而耗損的國力有了回升,魏國也不敢輕易動兵。


第二個

王平獲得興勢大捷。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急功近利,不聽司馬懿的勸說起兵十萬進攻蜀漢,而此時的漢中僅僅只有3萬的守軍。王平利用了當年魏延建立的“錯守諸圍”防禦體系,將魏軍死死的抵擋在漢中之外。等到費禕率軍支援,繞道三嶺切斷魏軍後路,魏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倉皇撤退。此戰之中,蜀漢3萬人擊敗了魏國十萬大軍,這讓魏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不敢進攻蜀漢。


第三個

第三個原因,東吳對魏國的牽制。其實在三國之中,蜀漢的國力是最低的,好在蜀漢與東吳算是唇亡齒寒,東吳也在盡心盡力了牽制魏國。

有著東吳存在,魏國不得不在東線佈置大量兵力防備東吳偷襲,這就讓魏國沒有了充足的兵力對付蜀國。.


第四個

姜維迫使魏國選擇戰略防守。有很多人都在指責姜維把蜀國積累下來的國力損耗一空。諸葛亮死後,圍攻總計進攻蜀國兩次,第一次被王平擊退,第二次蜀國亡國。第一次主動出擊的時候姜維兵圍掌兵,第二次則是姜維受到排擠避禍時期。可見,姜維的北伐讓魏國進入到了被動的防守。實際上是姜維用自身出色的軍事才能讓魏國選擇了戰略防守。

好了,以上就是蜀漢政權能 延續29年之久的原因,大家如果有什麼見解,歡迎糾正。


啊瞬


在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之中,我們最有感情的恐怕是蜀國了,無論是劉關張的兄弟之情,還是諸葛孔明的精妙之謀都讓人嘖嘖稱歎。但是蜀國剛建國不久劉關張便先後離世,而公元234年積勞成疾的諸葛亮也最終去世。

按說這之後,昏庸無能的劉後主的皇帝寶座也坐不長了,但事實是諸葛亮去世近30年後的公元263年,蜀國才最終滅亡,那麼蜀國靠什麼支撐了這麼長時間呢?

蜀國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在其滅亡時僅有人口90餘萬,士兵10.2萬人。而劉後主又是出名的昏庸無能,蜀國之所以能存在那麼長時間顯然不是他的功勞。熊熊(微信號:熊熊點兵)認為,這主要還是諸葛亮生前的功績與佈局。

早在劉備攻佔益州(今四川地區)之時,諸葛亮便開始經營這塊天府之國,以足食足兵,這便是日後蜀漢立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劉備稱帝后不久即發動了夷陵之戰,此戰的慘敗損耗了蜀漢的大部財力與兵力,劉備去世後的蜀漢可謂是最緊急的關頭。

不過諸葛亮卻採用了東和東吳、南平孟獲、北拒曹魏的戰略方針,迅速化解了戰略危機。自此之後,東和吳國與南撫南蠻成為蜀漢的既定方針,這樣的戰略佈局使得蜀漢在之後只會面臨曹魏的威脅。

而由於長期在益州地區進行休息養民的政策,蜀漢的經濟狀況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觀,足以支撐一定規模的軍事行動。

而有了財力與糧食的支撐,諸葛亮更是大刀闊斧地鍛鍊蜀軍的作戰能力。在當時蜀國士兵人數雖然最少,但是戰鬥力卻是最強的,尤其是在山地戰方面。諸葛亮身為軍事奇才,佈陣之術更是天下無敵,加上其設計的諸葛連弩等兵器的使用,當時的蜀軍可謂是精悍之極。此外諸葛亮還大量使用南蠻之兵,比如大名鼎鼎的無當飛軍。

無當飛軍兵員為少數民族,以好勇鬥狠聞名,其可身披鐵甲翻山越嶺作戰,擅使弓箭,是當時蜀漢軍中的一支剽悍之軍,在多次北伐中戰績顯赫。

所以我們看到諸葛亮六出祁山之戰實際一直是蜀漢對曹魏的戰略進攻,曹魏即使有司馬懿這樣的軍事天才一般也是逢孔明不戰。不過諸事操勞也迅速損耗了諸葛亮的壽命,最終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雖然去世了,但是對外蜀漢的戰略佈局卻一直沒有改變。內政和軍事方面諸葛亮推薦的蔣琬、費禕等人也大體延續了他生前的政策。所以在諸葛亮逝世後近20年時間裡蜀國國力未遭損耗,反倒有愈來愈強之勢。

不過蔣琬在伐魏問題上認為此前的兵出祁山,道路不便,損耗太大,不如以水軍為主力沿漢水、沔水東下,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地,再圖大事。但是這個計劃遭到反對,不久後蔣琬也因病去世。

蔣琬、費禕之後,姜維拿到了蜀國軍隊的統領權,姜維軍事才能不錯,也是北伐的堅定支持者,於是蜀漢開始繼續北伐。但此時的劉禪卻開始信任宦官黃皓,這導致其國內政治和經濟穩定開始混亂,諸葛亮先前的政策再難以執行。

此後,由於姜維在北伐上一直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反而士卒死傷頗多,也遭到了國內民眾的埋怨。所以在魏國發兵攻蜀前,蜀國已陷入政治、經濟、軍事的困局當中。至此,再加上劉後主的匆忙慌亂,蜀國的國運已走到了盡頭。



715457390177張建軍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統治之所以還能延續近30年,其實原因是比較多的,可以歸納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內因方面劉禪是有一定貢獻的,他其實並不如傳說中的那麼昏聵,但也不是那麼睿智,勉強算個守成之主吧。外因方面則是曹魏和東吳都處在內部爭鬥當中,無暇顧及蜀漢。諸葛亮身後接班人靠譜,國內穩定,善侍臣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