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有手艺的!——《读孔笔记.十二》

老子是有手艺的!——《读孔笔记.十二》

平静适意的的生活总是过的很快,转眼到了公元前510年,孔子时四十二岁。按《春秋经·昭公三十二年》。“十有二月己未,公薨于乾侯。”就这样对孔子有知遇之恩的国君鲁昭公死于晋国乾侯。可想而知,孔子是多么悲伤。第二年,定公立,昭公归葬鲁国,在季平子的主张下,把昭公安葬于历代鲁君陵园外围一条道路的南侧,不允其进入祖坟。这是季平子对鲁昭公生前表示不满和怨恨所采取的最恶毒方式。

当时,孔子仅为一介教书先生,与季平子地位太过悬殊,根本没有提建议和表示抗议的权利,但是,孔子于此一直耿耿于胸,久久不能释怀。直到鲁定公十年,孔子被举为鲁国大司寇,行摄相位时劝说季桓子,为了其父亲季平子的名声,建议在鲁昭公墓的南边再挖一条沟,把它括进来,与其历代鲁君墓地合为一体,以掩盖当年对待鲁昭公的不臣之举和失礼之举。按《孔子家语·相鲁第一》。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焉.谓季桓子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季桓子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由此可见,孔子乃一知恩图报之人,一性情中人。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处理事情懂得了迂回,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气冲云霄动辄高呼:“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血气方刚的孔子了。这当然是后话。

孔子四十七岁,定公五年,季平子亡故,季氏新的掌门人季孙斯上任,接替了季平子在鲁国的职务位——司徒一职。季孙斯即为季桓子。

这个时候的孔子名声早已在外,尤其以知识渊博著称。鲁国上下皆有耳闻,于是史书上就有了一段记载季桓子请教孔子的故事。按《史记·孔子世家》。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问仲尼云“得狗”。仲尼曰:“以丘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夔、罔阆,水之怪龙、罔象,土之怪坟羊。”即季桓子刚上任不久,有一次在打井时打出一个叫“缶”的容器,里面有个“羊”。此羊究竟为何种“羊”,时代久远,无人明知。于是,季桓子派人去向孔子请教。但是季桓子够坏,安顿请教的人对孔子说缶里藏的是“狗”,想听听孔子怎么说,这明显是想让孔子出丑。孔子不负盛名,当场戳穿来访者,直接说:“以我看来,是羊”。上门求教者自是一脸尴尬。孔子接下来给他又普及了一“下基础知识”。

老子是有手艺的!——《读孔笔记.十二》

自古至今,总有一些人或明或暗地奚落知识分子与有志之士。他们鄙视知识,嘲笑仁爱,愚弄智者,而又以此为快。自以为,能问倒一个颇负盛名的智者就能体现自己的高明,拔高自己的声誉,真是阴暗之极,可笑之极!比如,一个篮球运动员摸高摸不到3.89米,某一个矮子听说后,就可以嘲笑这个蓝球运动员不够优秀。因为,在他看来他自己达不到的高度,篮球运动员也达不到。最终,由此判断篮球运动员不够出色,真是荒谬之至,季桓子就是此等货色。

就在季桓子继任不久,季氏家族大乱。季氏家臣阳虎囚禁了季桓子,杀死同僚宿敌公何藐,逼迫季桓子与其在国都稷门盟誓,允诺臣服于阳虎。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

鲁政本来归于季氏执掌,而季氏又被阳虎胁迫,因此,鲁国之政实际于此归于阳虎。

鲁定公六年,阳虎在夺取了季氏军权的基础上挟持鲁定公和三桓家族于五父之衢,以盟誓的方式将整个鲁国的统治权拿到了自己手里。

鲁定公七年,阳虎又把齐国归还的郓、阳关二地据为己有。

阳虎在鲁国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但这权力来的不够光彩,其统治权的合法性没有立得住的理论支撑。于是,阳虎就想起礼学专家孔子来了,如果孔子出面,能帮自己治理鲁国,那就大不一样了,不光可以服众,还能起到好的示范效应。

那些青年才俊在孔子的影响下也必将会归于自己门下,何况孔子本身的优秀弟子又是何其多哉。到时候,还怕自己的地位不稳吗?就是不知阳虎心里,是否想起当年于季氏之门,因狗眼看人低而斥退孔子的一幕?是否,因此而又心生悔意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阳虎求贤若渴,真的派人上门邀请孔子对新政权的加盟,而且还送来了礼物。郭沫若评阳货:“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老子是有手艺的!——《读孔笔记.十二》

由此可见一斑。

按《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白话意思:阳货想会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送一只蒸小猪给孔子。孔子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结果在路上碰上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和你说句话。”于是就说:“有一身本领却让国家处于混乱状态,能叫作仁吗?”孔子说:“不能。”“想做事又每每放过机会,这能叫做有智慧吗?”孔子说:“不能。”“时光飞驰,岁月不饶人啊。”孔子说:“好吧,我会出来做官的。”

按《孟子.滕文公下》。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推断孔子不可能那么轻易为其出仕,所以,阳货便利用这一礼俗,趁孔子不在家,送一只蒸熟了的小猪去。以迫使孔子登门拜访道谢,趁机怂恿其出仕。没想到孔子也来了这么一招,也趁阳货不在家才去登门拜谢。 可是,冥冥之中,自由安排,结果还是没有避开,在还礼的路上相遇了,于是,就有了这个极具画面感的场景。

四十九岁的孔子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又有教学过程中的口才训练,为什么就被一个家奴陪臣出身的“伪国君”质问的无从还嘴而频频称是呢?孔子自己不是说过“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论语·季氏》)为什么这样?

老子是有手艺的!——《读孔笔记.十二》

我同意学者何新的观点。何新说:“这一段载入《论语》的对话十分微妙,暗藏许多机锋,似乎可以暗示阳虎与孔子之间存在着某种默契。只是孔子还没有下定佐助阳虎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上孔子并没有断然拒绝阳虎的召唤。如果考虑到后来孔子也曾有意投奔阳虎的政治盟友公山不狃,那么可以知道,孔子对于阳虎、公山不狃一党绝非是深恶痛绝的。实际上,孔子及其门徒中的多数都是庶子出身。对于当时针对宗法贵族的“庶子革命”,是未必不支持的。”

权力使人膨胀,阳虎为了彻底将鲁国攥在自己手里,在鲁定公八年,联合三桓中的疏族力量欲推翻三桓,并以其疏族之季寤及公鉏极、公山不狃,叔孙氏族的叔孙辄,鲁之贵族叔仲志取而代之。结果,谋事在人,不成事在天,阳虎兵败退于讙、阳关,继续反叛。但不久就被三桓联军彻底击垮,阳虎出逃,先后于齐、宋、最后逃到了晋国,为晋国上卿赵简子所重用。

当孔子得闻阳虎投于晋国赵简子时感叹:“赵氏其世有乱乎!”可谓意蕴绵长。看来,孔子对阳虎的能力还是非常肯定的。谁承想天意难违,阳虎举兵失败,孔子终是无仕可入。这就说明,孔子与阳虎的对话是真心的,出仕也是做好打算的,总之,孔子对阳虎不反感,愿意凭借阳虎入仕为官,匡扶社稷,造福百姓,这是孔子出仕为官的初衷与目的。

老子是有手艺的!——《读孔笔记.十二》

阳虎叛乱失败后,其政治盟友公山弗扰继续盘踞费邑图谋造反。公山弗扰早已看重了孔子的博学多才,知礼有德的名声。而前段时间又有大哥阳虎欲召孔子入仕的事例,这更可以证明孔子的才能之高以及对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之大。于是,对于公山弗扰来说,需要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为自己的王图霸业加持就显得非常迫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