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有手藝的!——《讀孔筆記.十二》

老子是有手藝的!——《讀孔筆記.十二》

平靜適意的的生活總是過的很快,轉眼到了公元前510年,孔子時四十二歲。按《春秋經·昭公三十二年》。“十有二月己未,公薨於乾侯。”就這樣對孔子有知遇之恩的國君魯昭公死於晉國乾侯。可想而知,孔子是多麼悲傷。第二年,定公立,昭公歸葬魯國,在季平子的主張下,把昭公安葬於歷代魯君陵園外圍一條道路的南側,不允其進入祖墳。這是季平子對魯昭公生前表示不滿和怨恨所採取的最惡毒方式。

當時,孔子僅為一介教書先生,與季平子地位太過懸殊,根本沒有提建議和表示抗議的權利,但是,孔子於此一直耿耿於胸,久久不能釋懷。直到魯定公十年,孔子被舉為魯國大司寇,行攝相位時勸說季桓子,為了其父親季平子的名聲,建議在魯昭公墓的南邊再挖一條溝,把它括進來,與其歷代魯君墓地合為一體,以掩蓋當年對待魯昭公的不臣之舉和失禮之舉。按《孔子家語·相魯第一》。先時季氏葬昭公於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季桓子自然沒有反對的理由。由此可見,孔子乃一知恩圖報之人,一性情中人。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處理事情懂得了迂迴,再也不是當初那個氣衝雲霄動輒高呼:“王道復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猶可報也!”血氣方剛的孔子了。這當然是後話。

孔子四十七歲,定公五年,季平子亡故,季氏新的掌門人季孫斯上任,接替了季平子在魯國的職務位——司徒一職。季孫斯即為季桓子。

這個時候的孔子名聲早已在外,尤其以知識淵博著稱。魯國上下皆有耳聞,於是史書上就有了一段記載季桓子請教孔子的故事。按《史記·孔子世家》。季桓子穿井得土缶,中若羊,問仲尼雲“得狗”。仲尼曰:“以丘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即季桓子剛上任不久,有一次在打井時打出一個叫“缶”的容器,裡面有個“羊”。此羊究竟為何種“羊”,時代久遠,無人明知。於是,季桓子派人去向孔子請教。但是季桓子夠壞,安頓請教的人對孔子說缶裡藏的是“狗”,想聽聽孔子怎麼說,這明顯是想讓孔子出醜。孔子不負盛名,當場戳穿來訪者,直接說:“以我看來,是羊”。上門求教者自是一臉尷尬。孔子接下來給他又普及了一“下基礎知識”。

老子是有手藝的!——《讀孔筆記.十二》

自古至今,總有一些人或明或暗地奚落知識分子與有志之士。他們鄙視知識,嘲笑仁愛,愚弄智者,而又以此為快。自以為,能問倒一個頗負盛名的智者就能體現自己的高明,拔高自己的聲譽,真是陰暗之極,可笑之極!比如,一個籃球運動員摸高摸不到3.89米,某一個矮子聽說後,就可以嘲笑這個藍球運動員不夠優秀。因為,在他看來他自己達不到的高度,籃球運動員也達不到。最終,由此判斷籃球運動員不夠出色,真是荒謬之至,季桓子就是此等貨色。

就在季桓子繼任不久,季氏家族大亂。季氏家臣陽虎囚禁了季桓子,殺死同僚宿敵公何藐,逼迫季桓子與其在國都稷門盟誓,允諾臣服於陽虎。這就是孔子所說的“陪臣執國命。”

魯政本來歸於季氏執掌,而季氏又被陽虎脅迫,因此,魯國之政實際於此歸於陽虎。

魯定公六年,陽虎在奪取了季氏軍權的基礎上挾持魯定公和三桓家族於五父之衢,以盟誓的方式將整個魯國的統治權拿到了自己手裡。

魯定公七年,陽虎又把齊國歸還的鄆、陽關二地據為己有。

陽虎在魯國的權力達到了巔峰,但這權力來的不夠光彩,其統治權的合法性沒有立得住的理論支撐。於是,陽虎就想起禮學專家孔子來了,如果孔子出面,能幫自己治理魯國,那就大不一樣了,不光可以服眾,還能起到好的示範效應。

那些青年才俊在孔子的影響下也必將會歸於自己門下,何況孔子本身的優秀弟子又是何其多哉。到時候,還怕自己的地位不穩嗎?就是不知陽虎心裡,是否想起當年於季氏之門,因狗眼看人低而斥退孔子的一幕?是否,因此而又心生悔意呢?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陽虎求賢若渴,真的派人上門邀請孔子對新政權的加盟,而且還送來了禮物。郭沫若評陽貨:“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老子是有手藝的!——《讀孔筆記.十二》

由此可見一斑。

按《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諸途。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白話意思: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送一隻蒸小豬給孔子。孔子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結果在路上碰上了。陽貨對孔子說:“來,我和你說句話。”於是就說:“有一身本領卻讓國家處於混亂狀態,能叫作仁嗎?”孔子說:“不能。”“想做事又每每放過機會,這能叫做有智慧嗎?”孔子說:“不能。”“時光飛馳,歲月不饒人啊。”孔子說:“好吧,我會出來做官的。”

按《孟子.滕文公下》。大夫有賜於士,不得受於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推斷孔子不可能那麼輕易為其出仕,所以,陽貨便利用這一禮俗,趁孔子不在家,送一隻蒸熟了的小豬去。以迫使孔子登門拜訪道謝,趁機慫恿其出仕。沒想到孔子也來了這麼一招,也趁陽貨不在家才去登門拜謝。 可是,冥冥之中,自由安排,結果還是沒有避開,在還禮的路上相遇了,於是,就有了這個極具畫面感的場景。

四十九歲的孔子閱歷豐富,見多識廣,又有教學過程中的口才訓練,為什麼就被一個家奴陪臣出身的“偽國君”質問的無從還嘴而頻頻稱是呢?孔子自己不是說過“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論語·季氏》)為什麼這樣?

老子是有手藝的!——《讀孔筆記.十二》

我同意學者何新的觀點。何新說:“這一段載入《論語》的對話十分微妙,暗藏許多機鋒,似乎可以暗示陽虎與孔子之間存在著某種默契。只是孔子還沒有下定佐助陽虎的決心。……值得注意的是,事實上孔子並沒有斷然拒絕陽虎的召喚。如果考慮到後來孔子也曾有意投奔陽虎的政治盟友公山不狃,那麼可以知道,孔子對於陽虎、公山不狃一黨絕非是深惡痛絕的。實際上,孔子及其門徒中的多數都是庶子出身。對於當時針對宗法貴族的“庶子革命”,是未必不支持的。”

權力使人膨脹,陽虎為了徹底將魯國攥在自己手裡,在魯定公八年,聯合三桓中的疏族力量欲推翻三桓,並以其疏族之季寤及公鉏極、公山不狃,叔孫氏族的叔孫輒,魯之貴族叔仲志取而代之。結果,謀事在人,不成事在天,陽虎兵敗退於讙、陽關,繼續反叛。但不久就被三桓聯軍徹底擊垮,陽虎出逃,先後於齊、宋、最後逃到了晉國,為晉國上卿趙簡子所重用。

當孔子得聞陽虎投於晉國趙簡子時感嘆:“趙氏其世有亂乎!”可謂意蘊綿長。看來,孔子對陽虎的能力還是非常肯定的。誰承想天意難違,陽虎舉兵失敗,孔子終是無仕可入。這就說明,孔子與陽虎的對話是真心的,出仕也是做好打算的,總之,孔子對陽虎不反感,願意憑藉陽虎入仕為官,匡扶社稷,造福百姓,這是孔子出仕為官的初衷與目的。

老子是有手藝的!——《讀孔筆記.十二》

陽虎叛亂失敗後,其政治盟友公山弗擾繼續盤踞費邑圖謀造反。公山弗擾早已看重了孔子的博學多才,知禮有德的名聲。而前段時間又有大哥陽虎欲召孔子入仕的事例,這更可以證明孔子的才能之高以及對於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力之大。於是,對於公山弗擾來說,需要這樣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為自己的王圖霸業加持就顯得非常迫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