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臉支付的“進”與“難”

刷臉支付、刷臉進站、刷臉登機、刷臉就醫......無疑,“刷臉”正逐漸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刷臉支付的“進”與“難”

刷臉購物

刷臉支付的“進”與“難”

刷臉乘電梯

其中,刷臉支付這條賽道尤為備受矚目。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刷臉支付”。

刷臉支付的“元年”

刷臉支付的“進”與“難”

從市場層面來看。據相關報告數據顯示,預計未來5年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保持年均25%的增速,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到約67億元。

但我們認為規模遠不止於百億級別。原因在於刷臉支付適用於商超、餐飲、酒店、醫院、金融、便利店等等場景,單從便利店場景來看,其市場規模便不可小覷。據《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8 年,中國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12萬家,較之2017年的10萬多家,增長了14%。此外,還有大量的夫妻店。

從應用意義來看。支付寶行業支付事業部總經理葉國暉曾表示,移動支付是線下數字經濟的重要入口,以支付為起點的全域、全鏈路數字化經營是必然趨勢。顯然,刷臉支付較之掃碼支付更易於讓B端鏈接C端,簡化“支付到註冊到會員再到數字化”這一路徑。

從政策層面來看。央行發佈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中指出,將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藉助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籤、模式識別等技術,利用專用口令、“無感”活體檢測等實現交易驗證,突破1:N人臉辨識支付應用性能瓶頸。顯然,未來3年,人臉識別技術將會高速發展,而刷臉支付將受益於此。

因此,在阿里、騰訊等的推動之下,刷臉支付在2019年迎來了它的“元年”之旅。

“三國”爭霸

目前,以“蜻蜓”為代表的支付寶先是於今年 4 月對外宣稱未來 3 年將投入 30 億補貼刷臉支付,後在以“青蛙”為代表的微信的“阻擊”下,於9月份,將原來的補貼30億元改為“無上限投入”。

據瞭解,支付寶的刷臉支付產品“蜻蜓”已在全國300多個城市落地。

刷臉支付的“進”與“難”

而微信支付除了推出“免費申請”政策外,並於今年8月份,推出重量級產品“青蛙Pro”,打通微信卡包、小程序等功能,並也推出了相關扶持政策。

刷臉支付的“進”與“難”

此外,銀聯也加入了這條賽道,推出了“刷臉付”。有別於支付寶、微信的“刷臉支付”方式,銀聯採用的是“刷臉+支付口令”雙重驗證方式。

無疑,巨頭的進入必將加速“刷臉支付”的普及,但刷臉支付成為主流之前,還需面對以下兩個問題。


安全疑慮:

對於“安全”這個話題,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曾指出:由於安全性差別懸殊,線上和線下應用場景應予以謹慎區分。在線下,刷臉支付技術已較為成熟,具備試點應用的基本條件。但在線上,人臉識別支付仍存在諸多風險,暫不具備應用條件,若要應用推廣須採用可信執行環境(TEE)、安全單元(SE)等技術加強風險防控。

而支付寶相關工作人員也曾表明:刷臉支付是基於人工智能、機器視覺、3D傳感、大數據風控等技術,最新實現的新型支付方式。通過軟硬件結合,智能算法與風控體系綜合保證了金融級準確性和安全性,目前刷臉識別的準確率為 99.99% 。

換言之,線下刷臉支付的安全性是可靠的。

但實際上,據瞭解,雖然目前刷臉支付設備已快速在便利店、大中小型商超、餐廳等等(以一線城市為主)場景落地,但許多消費者仍選擇掃碼支付作為主要付款方式。

我們認為,目前刷臉支付使用頻次低下因素在於這兩方面,一是消費者的使用習慣還沒形式;二是此前有新聞報道刷臉支付並不安全從而造成“信任危機”,比如曾有消費者通過3D打印復刻自己的臉,成功通過刷臉支付設備進行付款等等事件發生。

顯然,阿里、騰訊、銀聯等巨頭還需給予消費者更多的“安全感”,而這“安全感”是無法依靠“補貼”來實現的。

因此,我們認為,從掃碼普及的發展時間來看,刷臉支付從“被信任”到“普及”預估還得花上3到4年的時間。

亂象叢生:

阿里、騰訊正忙著“跑馬圈地”,各“來路不明”的服務商也正忙著全國宣講、招代理商,甚至有些服務商高舉與支付寶、微信是“戰略合作”關係的旗幟“招搖過市”。據不完全統計,服務商至少有上百家。

此舉也引來了阿里的關注。支付寶官網曾就關於部分公司未經支付寶授權擅自開展支付設備推廣活動的情況發佈聲明稱,螞蟻金服及支付寶從未授權任何公司以官方名義舉辦類似活動。

刷臉支付的“進”與“難”

顯然,有些服務商的行徑是割“韭菜”的行為。這些企業對於市場而言,無疑是一顆顆“毒瘤”。


說回刷臉支付。就整體而言,刷臉支付的“利”是大於“弊”的。往小看,它是一次支付方式的升級,往大看,它意味著人面識別技術將把我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通、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性。但在網絡安全日益嚴峻的情況下,“刷臉支付”之路漫漫其修遠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