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興趣班,從心勿從眾

記得每逢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家長們見面,常聊一個話題:你家孩子報了幾個班?從身邊的情況看,孩子們的興趣班豐富多樣:從畫畫、唱歌、游泳到英語、圍棋、舞蹈等等都有,我經常還能從中學點新知。

漸漸的,在“孩子報幾個班”這個在社交網絡經常引起焦慮的話題上,我發現自己參與聊天時的心態在變化:最初難以名狀的焦慮少了,量力而行、樂在其中的淡定多了。

孩子興趣班,從心勿從眾

變化來自陪孩子上興趣班的親身經歷。有的是花錢買教訓。也曾在寒風肆虐的冬天下午把3歲的兒子從香甜的午覺中拽起來趕去早教中心上運動課,課堂內容除了兒子當時根本不可能聽懂的英語引導,其實也就是翻幾個跟頭,過後想想,讓他舒舒服服睡醒後在沙發上蹦的效果是一樣的;有的確實是為孩子打開了一扇興趣的大門。每週一次的唱歌課已經堅持了快一年,在老師的循循善誘下,五線譜上簡潔又富於變化的音符,給孩子帶來許多快樂時光。去年元旦,雖然舞臺簡陋,分到的歌詞也只有一句,但人生的第一次登臺,還是讓兒子興奮了很久。

孩子興趣班,從心勿從眾

實際上,孩子報興趣班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不過很多時候教育培訓機構的營銷把這種需求放大了,甚至是以兜售焦慮為策略。多數家長在育兒領域都是新手,聽得多了,完全不焦慮也不太可能。那麼,如何識別真實的需求與製造出來的需求?不妨回到源頭,從“正名”開始,讓上興趣班迴歸興趣。

多次的“實戰”經歷讓我認識到,孩子想學什麼就能找到相應的興趣班,這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也就是從20 世紀中葉開始,現代心理學才逐步揭示了早期經驗對兒童認知發育的影響,發現兒童成長確實存在音樂、語言等敏感期,外界給予適當信息刺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基於這種認識,豐富多樣的興趣班被開發出來,有些從形式到內容,都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給了家長多樣選擇。

孩子興趣班,從心勿從眾

不過,孩子之間千差萬別,學習內容終究還是要他們自己去消化。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一生是不斷成長的過程。孩子在某個時期有的學得快一些,學得慢一些的不代表錯過了就沒有彌補的機會。任憑家長有多少雄心壯志、培訓機構列出了多少誘惑,報班還是要從孩子的成長特點出發,從興趣出發。報個班,如果孩子喜歡,能學點技能,豐富童年色彩,挺好;如果不喜歡,放一放也不會就此便錯過一生。畢竟,成長的路還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