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蘇聯實力強勁,希特勒為何一定要拿下蘇聯?真相到底是什麼?

冷雨夜宵


當年蘇聯實力強勁,希特勒為何一定要拿下蘇聯?真相到底是什麼?


縱觀二戰風雲,總有一些讓很多歷史愛好者為之疑惑的謎題,其中最讓人不解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二戰時期德國的最高元首、納粹黨黨魁希特勒,曾下定決心,一定要拿下蘇聯。而當時蘇聯作為德國的戰爭盟友,在1939年和德國聯手攻打併分割了波蘭,而且他們還簽訂了和平相處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可後來在他的強烈號令下,德軍攻襲蘇聯,最後的結局竟然是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主動挑釁,攻打蘇聯是多麼愚蠢的決策,希特勒估計悔的腸子都青了!

看到這裡大家就會問了,既然沒有十足的把握,希特勒為何還不自量力招惹實力強勁的蘇聯,斷言一定要拿下這個曾經的盟友?真相到底是什麼?

在小編看來,這跟希特勒的狼子野心,想稱霸歐洲的雄心壯志脫不了干係,卻不成想聰明反被聰明誤!

1、為了掠取蘇聯物資,佔據重要戰略位置。

既然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就證明希特勒這個人可不簡單,不僅激戰殘暴,還精明的很呢,根據當時的戰況,希特勒從長遠謀略:作為軍事霸主,德國和美國終有一場惡戰,而戰爭就必須有豐富的物資供應,放眼整個歐洲戰場,一眼就瞄上資源豐富的蘇聯了,如果能攻下蘇聯,自是好處多多,獲得蘇聯的石油、糧食、礦產、工業生產等資源,還能佔據重要軍事基地,消滅英國在歐洲大陸最後一個潛在同盟國,掉過頭來再解決英國,這樣就可以快速掠取歐洲大陸的戰果,最終逼迫蘇聯投降,消除蘇聯武裝對德國東部的威脅, 不得不說希特勒的小算盤打的是真精啊!

2、攻佔蘇聯,與日本形成聯盟帝國,稱霸世界,利益遠大於風險。

有句話說的好,“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希特勒向自己的盟友下手,看似利益驅使,但實際上原因並不簡單。

作為一個野心勃勃的德國元首,希特勒每走一步,都是向著最大的利益出發,對於德國而言,只要佔據蘇聯,就能和侵華的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成為亞非歐三洲的軸心聯盟帝國,順勢拿下大洋洲和美洲,稱霸世界簡直指日可待。其實還有些小私心,這樣一來,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從此也不會有什麼戰爭對手了。可風險和利益往往是成正比的,既然要獅子大開口,這其中的風險也可想而知,畢竟德國要招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但很顯然希特勒把這種風險早就分析的很清楚了,只要利大於弊,他就會鋌而走險,放手一搏。早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各國,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英國也被德國收入囊中了,在二戰時期真是出盡了風頭。希特勒想的很長遠,要想稱霸世界,單靠已經佔領的那些個歐洲各國還不夠,能夠拿下蘇聯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一步,他心裡的這些“小九九”,相信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只要熟知那個時期戰略形勢的都能猜得到。

3、在希特勒眼裡,蘇聯就是一個眼中釘,肉中刺,必須拔掉!

眾所周知,德國蘇聯一樣,都是集權主義國家,在二戰爆發前後,也都是熱衷於對外擴張的國家,通過“東方戰線”在東歐得到了不少的土地,即使兩國政權出奇的相似,也曾經是簽署的同盟國,依然不妨礙希特勒對蘇聯的敵對。在希特勒眼裡,這樣一個具有威脅性的眼中釘,必須要除掉以絕後患。其次,希特勒本身就是個極端仇視共產主義者,自他執政之後對待國內的共產主義者是異常殘暴。

4、為了得到德國民眾的支持,身處納粹黨的希特勒出“奇招”。

對於後來希特勒攻打蘇聯,其實還隱藏著一個很多人並不瞭解的原因。讀過中學歷史的話,大概都知道,德國執政黨是納粹黨,而納粹黨的根基是民眾支持,所以它必須不斷髮出高福利才能籠絡民心,維持統治。在深陷經濟危機中的德國,要想維持高福利只能通過壓榨奪取他國物資來減少財政支出,挺過難關。可希特勒也沒想到蘇聯也不是善茬,不會任人宰割,德國最終會兵敗蘇聯也是他始料不及的吧!

其實小編覺得,當初希特勒真的不必要去打蘇聯,說他自斷活路也不為過。斯大林都已經那麼支持他了,源源不斷地給德國輸送石油和糧食,這一正常進口途徑完全可以滿足戰爭需求。而且對蘇聯來說,最大的敵人,是英、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而不是德國納粹,站在斯大林的立場上,德國打蘇聯,真的是不可思議,不管希特勒是出於什麼目的,什麼居心,都是主動破壞了和蘇聯之間的天然盟友關係,也葬送了自己的“霸業”,從決定拋棄這個盟友的那一刻,希特勒的失敗就已經註定了!

<strong>

<strong>


葛大小姐


希特勒之所以要發動二戰並要拿下蘇聯是受到了德國國家利益的推動和希特勒個人野心的影響。當時受經濟危機影響而逐漸衰落的德國迫使德國領導人必須恢復國家秩序和社會的正常運轉,至於希特勒個人是想要建立德意志第三帝國,要想建立真正的第三帝國,就必須控制整個的歐洲。所以所謂的希特勒一定要拿下蘇聯的真相實際上是德國爭取世界領導權的一次嘗試,是衰落的德國在具有精神分裂式的浪漫主義政治領導人的領導下對世界的一次狂妄挑戰。

我們詳細的分析一下希特勒為什麼一定要拿下蘇聯?

首先,德國的大陸思想和稱霸意識推動了德國統一歐洲的野心。

德國的前身是普魯士,是一個純粹的內陸國家;這個純粹的內陸封建政權誕生出的是大陸意識而不是海洋意識。這種意識使得以普魯士為核心的德國必然專注於陸地上的擴張,而這種大陸擴張意識必然會波及到蘇聯。當希特勒完成西歐的統一以後必然會把矛頭指向以蘇聯為代表的東歐。為什麼不會和平統一?因為當時西方列強的意識就是通過建立霸權掠奪全世界的財富,德國也不例外。所以德國的大陸意識和霸權主義思想的結合必然會影響到希特勒對蘇聯的態度。

其次,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的希特勒極其仇視共產主義。

希特勒是怎麼成為德國的國家元首的?一是欺騙人民,二是得到了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在經濟危機時期人民會天然的團結在共產黨周圍,所以當時的德國共產黨得到了人民的支持,這就對想獲得人民支持的希特勒的納粹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如果失去了人民對納粹黨的支持,那麼希特勒將失去所獲得的一切。為了打擊德國共產黨,希特勒製造了國會縱火案;並以此為理由強行解散了德國共產黨。踏著德國共產黨屍體上位的希特勒對號稱共產主義的旗幟的蘇聯會是什麼樣的態度?當然是消滅!資產階級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最大的威脅並不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進攻與掠奪,而是無產階級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資產階級的內心最深處的最緊迫任務就是消滅共產主義,實際上希特勒想要消滅蘇聯的想法和行為使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鬥爭的一個縮影。

再次,德國惡劣的經濟狀況使得德國必須持續性的進行戰爭,這種持續性的戰爭早晚會打到蘇聯。

1929年開始於美國的經濟大危機造成了世界各國的經濟大蕭條,德國受其傷害尤其嚴重。工廠大量破產讓工人大量失業,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的德國人民嚴重破壞的社會秩序;對貿易銳減使政府的財政收入急劇減少又導致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力的減弱。如此狀況下,資本主義制度搖搖欲墜。人民不信任資本主義制度,會選擇什麼制度?當然是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反過來說,資產階級要保住資本主義制度不僅要恢復經濟發展還必須反對社會主義制度。作為資產階級執行人的希特勒選擇用戰爭的方式來完成經濟發展和法律社會主義制度這兩個任務的,不消滅蘇聯就意味著沒有達成資產階級發動戰爭的目的,沒有達到目的的戰爭不會停止。

從次,蘇聯社會主義制度顯示出的優越性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嚴重傷害。

作為蘇聯主體的俄羅斯雖然號稱是帝國主義國家,但實際上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是帝國主義列強裡邊最弱的一個。蘇聯建立以後的國內戰爭實際上是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的一次軍事幹涉,這次失敗的干涉是蘇聯感受到了資本主義的巨大威脅;所以斯大林時期集中一切力量發展重工業,從1928年到1937年間蘇聯僅僅通過兩個五年計劃就變成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工業的強國。蘇聯10年的發展超過了資本主義世界200年的發展,資本主義害怕不害怕?當然害怕!再加上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經濟危機,其國內人民對於蘇聯的發展模式就更是羨慕和嚮往,這又加重了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恐慌。恐懼之下的希特勒必然會從軍事上進攻並消滅蘇聯。

最後,希特勒要重建並領導世界秩序,就必須世界走向的強大國家消滅掉。

受到經濟危機影響的資本主義的德國要想緩解經濟危機就必須把過剩的產品銷售出去,而要銷售出去產品就必須擁有自己的廣闊商品傾銷的市場;沒有市場就意味著德國不可能度過經濟危機。當時擁有最廣大的世界市場的是哪些國家?英國和法國。所以德國一定會進攻英國和法國。那為什麼又進攻蘇聯了?因為蘇聯既擁有豐富的原料和戰爭資源,又是一個廣闊的市場;德國看到這個還沒有被英法所佔領廣闊的市場眼紅不眼紅?想不想佔領這個市場?當然是想的。通過戰爭消滅了強大的和具有潛力的國家以後,德國就會獲得世界的控制權而使德國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一定要拿下蘇聯。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希特勒之所以要拿下蘇聯,實際上是資產階級追求不當利益的邪惡行為,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鬥爭,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拼殺,是國家利益的爭奪!是世界的一種無序和混亂的表現!現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主流;我們要以和平協商的手段維護國家的利益。


歷史緯度


因為看不慣。

但作為一個憤世嫉俗的領導人,個人的喜好不能作為他要徹底消滅蘇聯的根本原因。作為德國的元首,希特勒之所以一定要將蘇聯送入地獄,有著歷史和現實等一系列考量。

在靜夜史看來,希特勒入侵蘇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為了蘇聯的大豆高粱

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後起之秀,德國在1871年完成統一後,便迅速步入了一日千里的快車道。

但此時的世界早已被英法等殖民帝國瓜分完畢,當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想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時,才發現世界對德國是如此的不友好。

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和英國的矛盾不斷激化,並最終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不過一戰並沒有實現德國的擴張目標,反而使德國賠了夫人又折兵,領土面積縮水了1/8,海外殖民地更是被瓜分殆盡,德國對英法等國的仇恨更是無以復加。

不過此時的德國已經看到了英法等殖民帝國盛極而衰的事實,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擴張已經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選擇了“就地取材”,將目光瞄準了近在咫尺的蘇聯。

早在1923年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被捕後,這個政治狂人便在獄中完成了《我的奮鬥》。在這本所謂的自傳裡,希特勒公然鼓吹日耳曼種族優秀論,將東斯拉夫民族視為垃圾民族,並號召德國人用手裡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

所以,進攻蘇聯對德國而言更像是一種天然的需求,類似於貓吃老鼠,畢竟蘇聯最豐富的土地資源恰恰就是地狹人稠的德國最需要的,這種生存本能的需求更能讓德國前赴後繼。

2、遞給西方的“投名狀”

從一戰後的一蹶不振到二戰前的迅速崛起,德國之所以能夠在10多年的時間裡華麗蛻變,除了自身努力,更重要的在於戰勝國之間的相互扯皮對德國的巨大幫助。

因為德國的存在對於平衡歐洲大陸勢力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因此除了法國,美英等國對德國都採取了相對溫和和縱容的態度。特別是美國,為打入歐洲,主導歐洲秩序,對德國的扶持可謂不遺餘力。

希特勒之所以能夠在德國不斷髮展壯大並在經濟危機後登上德國最高權力寶座,除了納粹黨自身的努力,西方大資本家的扶持也功不可沒,尤其是美國的洛克菲勒、摩根和杜邦三大財團。

因為資本沒有國界,所以大資本家對西方國家的掌控始終以整個資本主義的興衰為出發點。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資本主義世界面臨共產主義革命輸出的巨大威脅,而這種威脅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而極速膨脹。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阻擋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更為了平衡歐洲各方勢力,達到掌控歐洲的目的,美國三大財團開始扶持希特勒登上德國政治舞臺。

而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也不失時機地投桃報李,以反共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雖然希特勒作為志向遠大的獨裁者,不甘心被美國等西方大資本家操控,但為了爭取大資本家的支持,更為了避免多線作戰的尷尬局面,希特勒仍然要將蘇聯作為主要目標,並以此從“綏靖政策”中大撈特撈。

所以,進攻蘇聯,是遞給西方大資本家的“投名狀”。

3、蘇聯也不是省油的燈

作為資本主義陣營的共同敵人,蘇聯從來就沒有坐以待斃,在納粹德國極速崛起之前,蘇聯的發展步伐更加恐怖。

因為斯大林重工業優先的發展路線,蘇聯的綜合國力急速膨脹。而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雖然是包括美德在內的西方國家元氣大傷,但計劃經濟的蘇聯卻毫髮無損。不僅如此,蘇聯還利用西方國家產品嚴重滯銷的歷史契機,瘋狂進口先進的工業設備,並引入大量西方科技人才,這使得蘇聯的綜合國力更加膨脹。

到1937年,蘇聯已基本實現工業化,綜合國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而斯大林急速發展蘇聯的目的也非常明確,那就是為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輸出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當羽翼漸豐,尤其是法西斯主義日漸蔓延的危險時刻,斯大林也加緊了對外輸出革命的步伐。

1939年8月23日,因諾門坎戰役的收尾工作,蘇聯和極力避免兩線作戰的德國簽訂互不侵犯協定,而後蘇聯開始了構建“東方戰線”的工作。

1939年11月,蘇聯大舉入侵芬蘭,蘇芬戰爭爆發。在國力懸殊巨大的情況下,這場戰爭本沒有任何懸念,但仍未從大清洗運動中恢復元氣的蘇聯,被看似弱不禁風的芬蘭吊打得哭爹喊娘,付出了遠超芬蘭軍隊傷亡的巨大代價。

也正是因為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不堪表現,才讓希特勒看到了蘇聯的外強中乾,刺激了其武裝入侵蘇聯的野心。

而蘇聯構築東方戰線的目的是什麼,地球人都知道,所以無論蘇聯還是德國對即將到來的蘇德戰爭都心知肚明,唯一不確定的就是戰爭爆發的時間。

而當1940年6月蘇聯強行奪走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之後,希特勒徹底出離憤怒了,因為羅馬尼亞不僅是德國的小弟,更是德國石油的重要來源,因此德國決定先下手為強。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在最後一列滿載蘇聯物資的專列駛過蘇德邊境後,軸心國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從三個方向撕碎蘇聯陣線,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蘇軍強大實力,讓德軍為之害怕。蘇德瓜分波蘭後,成為互不信任,心照不宣,懷有企圖的鄰居。蘇軍經過斯大林大清洗後,失去強大戰鬥力,變成弱不經風,不堪一擊。這讓德軍看到戰勝蘇軍的有利時機和勝利希望。蘇聯和芬蘭一戰,蘇軍表現太差勁,憑藉人海戰術取勝,還是慘勝。這場戰爭暴露了蘇軍短板和不足,這也加定了德軍戰勝蘇軍的強大信心和能力。斯大林搞個人祟拜大清洗,讓德軍抓住戰機,以此取勝。沒有斯大林的大清洗,就沒有德國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和成熟條件。德國資源貧乏,要通過戰爭,侵佔並搶得蘇聯極其豐富的各種大量資源,以達到以戰養戰的軍事目的。只有德國徹徹底底征服蘇聯,才有可能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才有可能去征服世界。可是,事與原違。蘇軍有英美強大後援和支持,如虎添翼,很快擊敗德軍,又攻佔柏林首都。


中國美622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法西斯頭子德國的希特勒看來,令其恨之入骨的死敵便是蘇聯。就意識形態而言,社會主義的蘇聯是德國絕對不能認同的異類,對於希特勒而言,消滅蘇聯只是遲早的事。希特勒認為斯大林和自己一樣,會使用各種手段,在對自己有利時會背棄任何的條約。說不定,蘇聯的主動進攻德國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希特勒對斯大林的這種感覺越來越明顯。不過,讓希特勒下不了決心的是:蘇聯這個國家比較神秘,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對蘇聯的坦克和飛機的數量沒有具體的瞭解,因此德國情報部門的報告只能以猜測和推斷。同時,希特勒對於德國戰時能夠組建的陸軍師個數的數據,就如同一張白紙。

德國的經濟命脈和工業命脈都掌握在蘇聯手中。由於德國戰爭規模不斷擴大 ,德國對於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對於原材料的依賴越來越大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料是由蘇聯提供,像:石油 、橡膠、鋅、銅、石棉、鉛 、黃麻和鴿等 ,這些原材料對於戰爭的勝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當時,儘管蘇聯還根據簽訂的條約進行供應,不過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別人手裡,總是不會讓人放心。一旦蘇聯變卦倒向盟軍那邊,這無異於是釜底抽薪。如果打敗蘇聯,那就不一樣了。德國可從蘇聯安心獲取原料和農產品:來自烏克蘭的小麥,來自高加索的石油,來自科拉半島的鎳,來自頓巴斯的煤炭和礦石,來自白俄羅斯的木材等等。

愚蠢的的希特勒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對照:那就是1939年的蘇芬戰爭,在這場力量對比中,蘇軍的軍事素養和武器裝備卻是表現得異常差勁。希特勒認為蘇聯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而且蘇軍的武器裝備和德軍相比簡直不是一個檔次上的。還要重要的一點,斯大林的大清洗,是的蘇聯軍隊中的高級軍事將領嚴重匱乏,蘇軍的軍隊指揮能力是很差的。為此,德軍制定的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最終開始了入侵蘇聯。

早在希特勒編寫《我的奮鬥》時,他就將向東入侵俄國列為了德國的長期國策。雖然當時德三號稱是“社會主義”,但其實質卻是披著社會主義羊皮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因此資本主義國家所面臨的危機德國一樣都逃不了。面對這樣的危機,有著深厚資本積累的美國選擇了砍掉生產力,調控物價使美國的資本主義重新步入正軌;而英法兩大老牌殖民帝國一邊將自己的多餘生產力強行輸出給亞非拉殖民地,一邊向德國加緊索要戰爭賠款來勉強緩解和維持本國的資本主義制度。既無資本積累“財產”,又無殖民地“房產”,還要被老東家英法催債的德國又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以維持本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呢?那就只有一條路:走向戰爭。

在蘇德雙方瓜分波蘭之後,蘇德兩國就成為了鄰國;這更加加劇了雙方的地緣衝突,也使得德國可以在未對蘇聯宣戰的情況下突襲不知情的蘇聯;而事實也正是這樣,蘇聯在不知情,而且全軍未進入戰備狀態的情況下被德國突襲,進而直接造成了蘇德戰爭前期的巨大失敗,直到莫斯科一役才有轉機。

蘇聯是一個很強大的工業國,希特勒真的有信心與其開戰?事實上,希特勒很像一個賭徒,他當然知道蘇聯不好惹,可賭一把試試,沒準賭贏了呢?在希特勒看來,蘇聯在表面上很強大,但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暴露出蘇軍的短板,好像打不過德軍。更可況,德軍在陸地上的閃電戰,還未曾有敗績,希特勒算計的很明白,只要在短期內拿下莫斯科,消滅蘇聯主力軍隊,東線戰爭就結束了。出於這些考慮,希特勒發動入侵蘇聯的戰爭。





經常用了


當年蘇聯實力強大,希特勒卻下定決心要擺平蘇聯,原因何在,真相何在?咱們歸納一下,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德國的政治訴求: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早在納粹推翻德國左翼聯盟上臺執政的時候,就主張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納粹為了保證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的合法性,其必須攻打蘇聯。


二:軍事力量:德國擁有雄厚的陸空力量,在陸軍和空軍中優勢明顯,而德國的海軍卻差強人意,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只有北部擁有部分海域,發展海軍艱難。反觀英國,英國作為老牌殖民國家,海軍力量雄厚,遠不是德國能與之抗衡的,況且,在德國對倫敦發動的空襲戰收效甚微,雖然英國民眾受到打擊,但英國軍隊卻士氣不減,其次,美國還為英國提供大量武器和軍事貸款,英國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德國在攻打英國的進程中進行緩慢,德國認識到一時難以攻下英國,為了充分發揮德國的陸空力量,希特勒將攻打的目標轉向了蘇聯。


三:資源需求:德國作為一個工業化國家,工業十分發達,然而,德國資源卻很匱乏,德國所擁有的資源不足以支撐其工業的發展,此時,德國已經在西歐打了兩年戰爭,資源缺口越來越大,而蘇聯不僅國土面積大,而且還擁有豐富的資源,特別是被譽為工業血液的石油,德國為了彌補資源缺口 ,為國內提供資源,其勢必要攻打蘇聯。



四:蘇聯的行動:在1939年8月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蘇、德兩國在波羅的海和波蘭的勢力範圍,但它並未規定兩國在巴爾幹的勢力劃分。當德國與英、法交戰時,蘇聯突然向德國的石油供應國羅馬尼亞提出領土要求,這就意味著德國的石油供應隨時會被蘇聯切斷,希特勒對此十分擔心。在1940年11月14日,蘇聯外長訪問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軍立即從芬蘭撤退,芬蘭屬於蘇聯勢力範圍;德國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利益;允許蘇聯在博魯斯海峽建立軍事基地。希特勒對此十分惱怒。在蘇聯這些行為下,希特勒認識到必須佔領蘇聯,保證資源供應和東部穩定,德國才能繼續攻打英國,因此希特勒決定攻打蘇聯。



五:種族歧視:希特勒擁有非常強烈的種族歧視思想,希特勒一向認為日耳曼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對其他民族充滿了歧視。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奮鬥》一書中把斯拉夫人、猶太人歸為劣等民族,在這種種族歧視的心理狀態下,希特勒對蘇聯的成見甚重 ,加之蘇聯的種種行為促使希特勒下令攻打蘇聯。


總之,德國攻打蘇聯就是為了維護德國的國家利益。


小姐姐講史


蘇聯在二戰時期的確很強,但是希特勒認為自己的軍隊橫掃歐洲各國,蘇聯也不是他的對手。希特勒當時這麼狂妄自信,主要是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斯大林在國內的統治受到了挑戰,斯大林對國內的反對派實行了“大清洗”政治很不穩。在1937年的蘇聯“大清洗”當中,據說有200萬人被波及,妻子有30-40萬人不是被處死就是死於艱苦的流放地。此外,還有3.5萬名蘇聯軍人被逮捕,1.5萬人被處決,蘇聯紅軍的軍事指揮能力因此被大大削弱。所以,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節節敗退。

不過蘇聯的天氣挽救了蘇聯,不得不感謝,老天爺幫助了他們。當然,除了天氣,還是蘇聯人頑強的抵抗有關。不像法國人那樣,沒有大規模的抵抗,政府就投降了。但是,蘇聯人不一樣,這個有號稱“戰鬥民族”的國家,即便是在武器缺乏的情況下,前面的戰士被倒下了,後面的戰士衝上前去撿起地上的槍,再次投入到戰鬥中去。這樣頑強的抵抗,德國又怎麼不畏懼呢?所以,希特勒叫囂在三個月內滅亡蘇聯的計劃,很快就破產了。這個和日本入侵中國的情況其實度差不多,他們都低估了對方的軍事實力和民族抵抗入侵的意志力。

當然,希特勒一心要拿下蘇聯,除了蘇聯內部不穩之外。還有就是,蘇聯豐富資源。尤其是烏克蘭,在當時被譽為“歐洲糧倉”,佔領此地可以獲取大量的糧食補給。由於蘇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佔領蘇聯可以獲取大量的奴隸勞動力,改變其地緣戰略上的處境。且德國擊敗蘇聯以後,能進一步孤立英國。因為當時的德國,非常需要石油,只要攻佔蘇聯的巴庫產油區後才能達成此目標。所以,希特勒堅決進攻蘇聯,再佔領蘇聯以後,以此達到他征服世界的野心。

其實,大家也能想得到,蘇聯既然在歐洲這麼強大,如果被德國佔領。英國還有抵抗的必要嗎?都佔領了這麼多國家,都不是德國人的對手。英國也知道,遲早會被滅掉,最後可以不費一兵一卒的逼迫英國投降。因為法國已經驗證了希特勒的計劃,所以入侵蘇聯的計劃,一旦順利,其實英國的抵抗都是無用功的。好在蘇聯抵禦了德國的入侵,假如蘇聯被德國攻佔,希特勒稱霸世界也是早晚的事情。到那時,估計美國的幾顆原子彈都不奏效了。


謀士說


1940年,法國巴黎被德國攻陷,法國宣佈投降,此時全世界能夠威脅到法西斯軸心國的只剩下英國、蘇聯和美國。德軍作戰計劃中,下一個攻擊目標是英國,但是英國沒有被徹底消滅,希特勒就把槍口轉向了強大的蘇聯,並因此導致德國最後戰敗收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法國投降後,剩餘的三大強國中,希勒特選擇先攻擊英國,這個決定確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從戰略位置上來看,英國位於歐洲大陸西北部的不列顛群島,德軍一番佔領後,此時德國剛好夾在英國與蘇聯的中間,選擇錯攻擊對象的話,情況會非常不妙。如果德國先攻擊蘇聯,那麼英國會對德國的西方進行攻擊,那樣德國就會腹背受敵,情況不容樂觀。如果德國先攻擊英國,那麼已經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不會去攻擊德國的東部,這個戰略計劃更加妥當。

從軍事實力上看,英國無疑是美英蘇中最弱的一個,二戰的時候,英國軍隊人數保持在600萬人左右,大約是蘇聯軍隊人數的一半,但是在大量航空母艦、飛機、坦克和火炮等精良裝備配置下,英國戰鬥力不會比蘇聯差多少,可是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國丟失了大量的重型裝備,戰鬥力一下子被削弱了許多。如果德軍不趁英國衰弱的時候進行攻擊,等到英國裝備重新裝備好後,那麼德軍攻擊英國的時候,損失會很慘重。



從政治立場來看,法國投降了,英國的丘吉爾開始聯繫蘇聯和美國參戰,如果德國先攻擊蘇聯的話,丘吉爾就有足夠的時間去說服美國參加戰爭,那麼德國就要比預期提前與美軍交戰,這不是希特勒所想看到的事情。

德國攻擊英國的理由如此充分,為什麼希特勒會突然調轉槍口朝蘇聯而去呢?這似乎不符合常理!

英國海軍強大,如果德國想登陸大不列顛島,那麼他們需要先消滅英國空軍與海軍。德軍與英國在大不列顛上空進行了空中大決戰,勢頭上德國佔優,但是雙方損失五五開,均損失了2000架左右的飛機。即便英國首都倫敦被轟炸,英國依然堅強的進行反抗,希特勒察覺出未參戰的蘇聯和美國是英國人的精神支柱,他開始思索改變作戰目標。英國如此負隅頑抗,完全是因為丘吉爾在不斷地聯繫美國和蘇聯參戰,只要美國和蘇聯在,英國就不會放棄希望,他們會繼續反抗,如果蘇聯和美國中的一個被攻下,那麼英國會因為希望破滅而變得容易被攻佔。

美國和蘇聯中,為什麼希特勒選擇攻擊蘇聯呢?希特勒早就從情報部門那裡得知,英國許多裝備都是由美國支援,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其實想參戰,軍隊都已經做好了戰前心理準備,只是他缺少一個說服參議院和眾議院的理由,與有準備的敵人進行戰鬥,這個顯然不符合德國的作戰思路。

反觀蘇聯,蘇聯對德國有進行戰略防禦,但是蘇聯的斯大林覺得德國不會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至少在德國攻佔英國前,雙方不會發生戰爭。希特勒認為,如果這個時候德軍突然攻擊蘇聯的話,蘇聯在麻痺大意下,有望被一舉攻下。

不可否認,希特勒計算地真準,斯大林的麻痺大意確實讓德軍長驅直入,如果不是那場百年難遇的大雪,蘇聯確實危險。除了戰局變化外,希特勒還考慮到了英國的抵抗讓德軍失去了2000架飛機,如果繼續空戰的話,那麼德軍的空軍家當要見底了。沒有空軍的話,德軍坦克部隊就不能在空軍配合下進行閃電推進,這無疑會大幅度削弱德軍的作戰能力。希特勒必須讓空軍先配合坦克進攻蘇聯,否則就算拿下英國,德國也不好打蘇聯了。

戰爭除了武器外,軍需物質補給非常重要,部隊需要糧食,武器需要金屬礦,汽車需要石油,雖然德軍已經佔領了許多資源,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應付德軍日益壯大的軍事實力。蘇聯作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其幅員遼闊,金屬礦、石油、煤炭和糧食均極其豐富,只要德軍攻佔蘇聯,那麼他們將獲得比美國更多的資源,短時間內,希特勒有信心讓德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蘇聯龐大的人口基數是希特勒瞄準他們的另一個原因,人口是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要素,蘇聯的龐大人口,可以為德軍提供許多勞動力,這對新德國的快速發展有莫大的好處。

如果德國攻佔蘇聯的話,那麼美國肯定會參加戰鬥,這個時候誰佔有有利戰略位置,誰的勝率就會高點。如果德國攻佔蘇聯,那麼佔有蘇聯土地的德國就與美國阿拉斯加州隔海而望,德國的空軍和日本的航空母艦配合,攻擊美國本土不再是一個無法企及的夢。既然要開始對蘇聯發動攻擊,希特勒所幸開始準備與美國的戰鬥,這場戰鬥是早在預料之內的事情。

希特勒對戰場局勢變化的感知異常明銳,他發現不打下蘇聯和美國,英國肯定不會就範,於是他直接決定攻擊麻痺大意中的蘇聯。只要德國佔領資源豐富的蘇聯,他們就可以與日本一起攻擊美國阿拉斯加,進而拿下美國,爭霸世界的夢想就可以達成,可惜最後希特勒敗於蘇聯的大雪之下,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金色漁鉤


我是大史官,我來告訴你“二戰時期,為何希特勒一定要攻下蘇聯?”

希特勒為什麼要發動二戰?他的目的不就是想統一歐洲,征服全世界嗎!所以,希特勒進攻蘇聯自始致終都在他的戰爭計劃之中,只不過是早點晚點的事。在二戰之初,德國軍隊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完全是靠的機械化部隊,搞突然襲擊,打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可以說當時的德國幾乎已經佔領了絕大部分歐洲國家,就連“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了,所以,德國和蘇聯之間遲早都會發生一場戰爭。德國的閃電戰在整個歐洲戰場上可謂是戰無不勝,因此德軍士氣高漲,希特勒當然認為憑藉德軍的戰鬥力同樣能夠迅速戰勝蘇軍。

我覺得,希特勒一定要拿下蘇聯的真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從地理位置上來說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從客觀條件上就決定了德國必然要展開兩線的作戰的狀況。當然,兩線作戰是軍事大忌,所以,在開戰之前德國就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從政治來講,“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所以,任何條約都不是絕對可靠的,要想避免兩線作戰,必須從根本上徹底消滅蘇聯。

(二)從戰爭資源需上來說

德國包括其佔領國的資源是有限的,德國的戰爭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而蘇聯國土遼闊,糧食、石油、鋼鐵等戰備資源異常豐富,所以,只有征服了蘇聯,才可以為繼續侵略做足儲備,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戰略資源的不足問題。

(三)從對蘇作戰時間時來說

因為斯大林開展了非常極端的大清洗,使得蘇聯內部矛盾和社會矛盾非常突出,特別是大量作戰經驗豐富的蘇聯紅軍隊指揮員被殺、被抓,不僅導致蘇聯軍隊戰鬥力嚴重削弱,而且還造成了內部人員人人自危,軍心嚴重不穩。這也是為什麼二戰初期蘇聯慘敗的原因。

從國家利益和作戰目的以及軍事戰略上來講,希特勒攻打蘇聯是必然的,特別是作戰時間的選擇上都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最終德國還是作戰失利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戰指導思想以及作戰目標的選擇上的錯誤。

在作戰指導思想上,太自信了,也太過於樂觀了,同時也低估了蘇聯的實力。希特勒本希望通過閃電戰能夠快速的戰勝蘇聯,所以他並沒有位長期作戰做任何準備。從而導致在莫斯科戰役後,希特勒盲目樂觀,自以為可以在冬季之前結束戰鬥,根本沒有為冬季作戰做準備,這才致使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在作戰目標的選擇上來看,希特勒如果不是急於求成,想快速佔領莫斯科,而選擇首先攻佔蘇聯的高加索地區以此來切斷蘇聯的糧食、石油等戰爭資源的供給,就能夠從根本上動搖蘇聯的根基,從而徹底擊垮蘇聯。


大史官


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聯外強中乾的事實

其實,對於蘇聯的實力,德國應該是最清楚的,蘇聯工業是在德國的幫助下建立的,在一戰結束之前,沙俄爆發十月革命,到1922形成蘇聯政權,蘇聯在沙俄時代基本就是一個農業國家,工業基礎薄弱,而當時還面對西方政權的技術封鎖。

蘇聯想要發展起來很困難,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蘇德兩個處境不好的國家抱團取暖,開始進行合作,總體上是德國為蘇聯提供技術,幫助蘇聯建立工業基礎,而蘇聯為德國提供資源。

在德國的幫助下,蘇聯逐漸建立起了工業基礎,由原來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與蘇聯的關係鬧掰。

從這一方面來說,希特勒自以為德國很瞭解蘇聯,打敗自己的學生易如反掌。

希特勒的這種想法在蘇芬戰爭中得到了印證。

1939年德國和蘇聯瓜分波蘭後,蘇聯與德國達成協議,將芬蘭劃分為蘇聯的勢力範圍內,波蘭戰爭結束後,蘇聯開始研究芬蘭,談判不成,蘇聯開始霸王硬上弓,1939年11月30日,蘇聯23個師45萬人開入芬蘭地盤。

以蘇聯的體量想要攻佔芬蘭全境簡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經過20年的厲兵秣馬,當時的蘇聯軍事實力大增,而芬蘭的人口可能都沒有蘇聯的軍隊多,儘管蘇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在戰爭中處於劣勢的芬蘭軍隊卻多次挫敗優勢的蘇聯軍隊,最後蘇聯在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卻並沒有達成預計的戰略目標。

與此相比,當時在法國戰爭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敗法國的希特勒認為,蘇聯根本不堪一擊。

向東擴張“以劍犁地”,是希特勒為德國謀劃的未來

關於德國未來發展的方向,希特勒早就在其自傳《我的奮鬥》中寫過,“德國要想實現健全的領土政策, 唯一希望, 就是在歐洲的本土能夠獲得新的領土。“在希特勒看來,東歐擁有廣闊的土地和資源,“不管怎樣, 要繼續向東突進。必須把俄國從歐洲國家的名單中劃掉”,也就是希特勒的以劍犁地策略。

希特勒是一個十分固執的人,在其想法決定之後很難改變,偏執狂式的決策方法,之所以希特勒會在打敗波蘭後再去攻打法國,完全是因為德國如果同蘇聯開戰,那就會使得希特勒陷入兩面作戰的處境。

為此,希特勒在戰勝波蘭後,希望打敗法國,並且迫使英國媾和(投降),所以我們看到,在法國投降後,英國拒絕媾和時,希特勒完全亂了陣腳,在之前也並未有同英國作戰的既定策略。

希特勒緊急制定了海獅計劃,卻是一個迷惑對手的戰略,在表面進行不列顛空戰時,希特勒早就開始準備部署巴巴羅薩計劃攻打蘇聯,好一手瞞天過海!

這就是為什麼英國在得到德國想要攻打蘇聯的情報後傳遞給斯大林後,斯大林並不相信,認為這是英國禍水東引的策略。

可以說,攻打蘇聯是希特勒一直以來的謀劃!

在希特勒看來,制約德國爭霸世界的是戰爭資源的匱乏,而蘇聯有廣闊的資源,一旦德國佔領蘇聯,宇宙都可能是希特勒的。

希特勒不打蘇聯,很可能被蘇聯從後被偷襲

從陰謀論的角度來說,當德國與盟軍在西線苦戰的時候,如果蘇聯從背後插德國一刀,估計德國真的就完了。

斯大林的野心從來也不比希特勒少,希特勒想要稱霸宇宙,斯大林未必不想稱霸世界,因此,兩個人是半斤八兩,相比來說,德國缺乏明顯的縱深,如果蘇聯向德國先發制人,估計德國很容易陷入被動。

這就是1941年時蘇聯的“大雷雨計劃”,在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可能計劃進攻德國,不管大雷雨計劃的真假,天生喜歡懷疑的希特勒絕對不會把自己的後背留給蘇聯。

因此,發動蘇德戰爭完全符合希特勒的風格,既有原因,又有理由,還要做到出奇制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