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智慧遠征漠北

元順帝逃往漠北後,在洪武三年(1370)死於應昌(今內蒙多倫縣東北)。又過了幾代,蒙古貴族由於內部紛爭,便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韃靼居住在現在蘇聯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刺部聚居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而兀良哈部則在今老哈河(在內蒙)和遼河流城一帶。其中以韃靼部最為強盛.三部之間經常互相仇殺,也不時侵擾明帝國的邊境。朱元璋對蒙古族的勢力始終爾取努力通好,積極防禦的政策。所以明朝初年,從嘉峪關起,沿著長城進人遼東至鴨綠江一線,先後建立了九個邊防重鎮,它們是:遼東(今遼寧遼陽)、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延綏(今陝西綏德。該鎮於成化七年移至榆林)和稍後建立起來的寧夏(在銀川)、甘肅(在張掖)、薊州(今河北薊縣)及太原、固原等,即所謂九邊。九個軍事要塞都有許多軍隊駐防。九邊之外,還在長城以北建立大寧衛、開平衛(在今內蒙多倫縣境)、東勝衛(在今呼和浩特東南)三個外圍軍事重鎮,聲勢相聯,互為犄角,邊防鞏固。

明成祖智慧遠征漠北

明朝九邊圖

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曾藉助兀良哈部的朵顏三衛的蒙古騎兵,大功告成之後,就把大寧衛送給兀良哈三衛,作為答謝。大寧一齊,開平和東勝失去聲援,後來也不得不內遷,而九邊中的宣府、大同,薊州便首當其衝。並且,原來大寧與遼東、宜、大是鼎是而立,互為聲援;如今大寧一奔,則遼東與宜、大隔絕,失去了有機的聯繫。因此,即使在遷都北京之後,永樂朝的邊防形勢較之洪武朝還是有所削弱。

明成祖智慧遠征漠北

明成祖繼承了朱元璋對待蒙古貴族的政策。他一面與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爭取相安無事,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貴族進行侵擾,則堅決給予打擊。他還利用蒙古族部落之間的矛盾,抉弱抑強,使他們彼此互相牽制,以減少對明帝國的威脅。

明成祖智慧遠征漠北

本雅失裡

永樂七年(1409),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殺死明朝的使臣郭驥,這個事件便成了戰爭的導火線。明成祖派淇國公邱福為大將,率兵十萬進行征討。邱福輕敵妄進,全軍覆沒於臚朐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克魯倫河)●敗訊傳來,朱棣大怒,決定親事大軍出征。

永樂八年(1410),明成祖率五十萬大軍北征。斡難河(今蘇聯境內鄂嫩河)之役, 本雅失裡慘敗,盡棄輜重孳畜,僅率七騎逃奔瓦刺部。韃靼經這一次大敗,便降服了明朝,每年嚮明朝進貢馬匹。明朝也給予優厚的賞賜,其部臣阿魯臺還接受明朝給他的和寧王的封號。

韃靼敗後,瓦剌部漸盛。瓦刺的順寧王馬哈木襲殺本雅失裡,並一再聲稱要進攻韃靼。阿魯臺多次請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刺,為其故主本雅失裡報仇。同時,瓦刺也不斷要挾明朝厚賞,安想佔有明朝的寧夏、甘肅地區,屯兵邊境,躍躍欲試。面臨瓦刺部挑釁性的囂張氣焰,明成祖就在永樂十二年(1414)再次率兵親征,在忽蘭忽失溫(今蒙 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大敗瓦刺。第二年,瓦刺嚮明朝貢馬謝罪。後來,瓦剌部又被韃靼部打敗,瓦剌的力量從此衰落下去,明朝也就減少一個方面的威脅。

但是,韃靶部在明朝幫他打敗瓦刺後,經過數年的恢復, 日漸強盛起來,於是,阿魯臺重又反叛明朝,與其部眾時時出沒塞下,騷擾劫掠。明成祖準備再次親征,召集廷臣商議。戶部尚書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等人都以為頻年用兵,戎馬資儲喪失不少,今糧儲不足,內外俱疲,不宜興師。的確,明朝在幾次對蒙古的戰爭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第三次出征為例,僅運輸糧草一項,就用驢子三十四萬匹,車十七萬七千五百多輛,民夫二十三萬五千多人,共運載糧食三十七萬石。但是,明成祖還是決意親征,以打擊韃膽的侵擾活動。經過幾個月的準備之後,他於永樂二十年(1422)三月,第三次出師塞北,阿魯臺戰敗潰逃。這以後,明成祖又在永樂二十一年(1423)二十二年(1424)進行第四次、第五次北征阿魯臺。就在第五次北征的歸途中,朱棣病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多倫西北)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師,遠征漠北,雖然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在當時也有效地防禦和打擊了蒙古貴族的侵擾破壞,有力地保障邊境的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進一步鞏固中央王朝的統治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