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把清帝赶出紫禁城是对是错?

晟世福华


冯玉祥仅仅把清朝亡国之君宣统帝溥仪赶出紫禁城其实是已经非常仁慈了。

北洋军阀包括冯玉祥在内其实对清朝皇族都是非常仁慈的,看看沙皇尼古拉二世亡国以后与妻子儿女一起全家被枪毙的悲惨结局,就可以看出北洋军阀等统治者对清朝是多么的优待。


中国历朝历代的皇族亡国以后大多数都很悲惨。比如项羽杀光了秦朝皇族,董卓杀害汉朝皇帝皇太后,曹操杀害汉朝皇后皇子等,司马懿屠杀曹魏皇族七千多人,杨坚屠杀北周皇族,李渊王世充宇文化及等杀害隋朝皇族,武则天安禄山黄巢朱温等屠杀唐朝皇族,清朝屠杀明朝皇族更毫不留情,崇祯帝的儿子还有南明开国皇帝弘光帝都是被清朝凌迟处死,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全家几百人都被吴三桂的清军屠杀。

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凶残狡猾的一个外族政权,屠杀了几千万甚至上亿无辜人民,清朝却在亡国的时候比历代王朝都体面,亡国之君溥仪仍然住在紫禁城里作威作福,享受皇帝待遇,由民国政府供养,北洋军阀的首领们都对溥仪恭恭敬敬,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甚至想把女儿嫁给溥仪,清朝皇族已经亡国了居然还瞧不起张作霖拒绝了。


因此冯玉祥其实就是把清朝皇族斩尽杀绝也是清朝罪有应得的报应,何况冯玉祥还让清朝皇帝等带着一部分私人财产离开紫禁城,可以说古今中外像冯玉祥这样仁慈的军阀没有多少。


厚德载物49847


冯玉祥将溥仪赶出故宫,自以为得意,却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溥仪退位后,并非直接被赶出了紫禁城,而是继续受到北洋政府的优待,当然这也算是他退位的条件。清政府当时虽然摇摇欲坠,但还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如果他不打算放手的话,革命党还真不好处理,革命的胜利不会这么快就到来的。所以清帝虽然退位了,但该有的保障还是得有的,每年的开支需要北洋政府提供,最主要的是,清室不用搬出紫禁城。

退位后的溥仪生活其实也不错,毕竟在这个大院子里,不愁吃喝,还有人保护,大家对他也比较恭敬,即使已经不是皇帝了,那些北洋大员也不会轻视,该有的礼节不会少的。这样无忧无虑的日子在1924年彻底结束了,当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打响,吴佩孚、曹锟的直系军队控制着北京政府,曹锟也担任总统之职,他们的对手是奉系的张作霖。交战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带领几千号人回到北京,发动政变,赶走了曹锟,组建了临时内阁。

冯玉祥赶走曹锟后,冯玉祥觉得不够过瘾,想到了故宫里还有清朝逊位皇帝,就觉得来气,他又提议将溥仪等人赶出故宫,这个决定很快也被通过。于是冯玉祥派遣手下去处理,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手下陆钟麟带领军警闯入神武门,并且把门口的护卫军缴了械。鹿钟麟将新的五项优待条件拿出来,让溥仪签字,溥仪和一群清朝遗民再三交涉,希望可以延期出宫,可是鹿钟麟语气坚定,要求他们三个小时内必须离开故宫。等到溥仪那些人还想要交涉的时候,鹿钟麟直接拿着两颗手榴弹进来,杀气腾腾地冲他说:“签字吧。”就这样,溥仪在胁迫下,颤抖地签完字,他的父亲载沣听说后,差点没晕过去,口中叫嚷着:“完了,大清完了。”当天下午三时,溥仪带着一众人,在卫兵的护送下离开了故宫,途中路过神武门的时候,他一下子止不住泪水,哭了出来,他觉得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经过神武门了。溥仪离开故宫后,暂时住在醇亲王府里面,不过事情远没有结束,毕竟一个曾经的皇帝还是相当有价值的。

后面的事情证明,或许将溥仪赶出故宫不是一件好事,溥仪离故宫后,虽然安全方面少了不少保障,但是更加的自由了,民国政府对他的控制也相对减弱。在日本人的策划下,溥仪被护送到天津居住,并且一步步地走进对方的圈套中,逐渐成为日本人手中的一枚棋子。


和谐252711846


傅仪住紫禁城,发生了张勋复辟的事件,虽然被北洋的讨逆军给镇压了,但事件背后很复杂,有满遗亲贵在背后出钱支持和鼓动,各种封建残余势力蠢蠢欲动,如果让傅仪继续住紫禁城很可能激发更多的封建残余复辟的幻想。所以冯玉祥驱逐紫禁城的傅仪是当时审时度势高膽远瞩的一步。当时苏联开始对沙俄皇室成员是流放,后来发生有人利有沙俄皇室搞复辟推翻苏联政权活动,苏联当局处理的措施是杀伐果断把皇族成员全部宰草除根。彻底砍断封建反动复辟的根。从后面发生傅仪被日本人利用建伪满洲国来看,冯玉祥做事还是不够彻底。冯玉祥被称为爱国将领,一生主张抗日,宋哲远,佟麟阁都是冯玉祥手下的将领。





西湖边的耕田人


倒戈将军冯玉祥这头怪兽魔鬼其时类似于东汉未期的董卓之乱,毫无民族大义和运筹帷幄掌控大局的能力,他驱走小皇帝母子有别有用心的鬼计,如果王室仍在紫禁城住着,北洋政府仍能有効的保护监控,一年四百万元大洋,足够它们安身立命了,但自鹿钟麟驱除了王室起,日本人就钉上这头肥肉,才在川岛芳子谋划下逃离了天津,在东北建立了伪大清帝国,冯玉祥这个人言过其时,大老粗一个,也许他是为了大内的巨大财富才干了那一票也未可知。









94310417小云


我们先来看看冯玉祥为什么要把清帝赶出紫禁城?

冯玉祥喜欢在政治上作秀,以处处显示自己的“爱国”、“进步”、“反封建”。 派兵进紫禁城赶走毫无武力的溥仪,对当时已经完全控制北京城局面的老冯来说,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老冯天生喜欢作秀,如此能让自己扬名天下的机会,岂肯放过。


赶走清帝,从中华民国角度看,紫禁城内不会再有皇帝了,这是可以赞成的:但从溥仪的个人角度来看,加重了他的复辟大清思想。


溥仪被驱赶出宫后,在其父家暂住几日,但后来又在郑孝胥的引诱小住进了天津日本驻界地,并一步一步的向黑暗走去,于1934年在长春上任伪满洲皇帝,进一步影响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加重了东北人民的辛苦。所以,冯玉祥驱赶溥仪既有利有弊,但总觉得弊大于利。


星星读历史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22日夜,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突然倒戈回京,他软禁了民国总统曹锟,致使吴佩孚垮台,直系败在奉系的手中。而后在11月5日,冯玉祥又无视民国与前清签订的优待条件,将逊帝溥仪赶出紫禁城。这就是“北京政变”。



说实在的,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这件事在本质上并没有错,毕竟当时已是民国,怎可让一个前朝的小朝廷在紫禁城中继续存在呢?这不是给那些前清的遗老遗少们复辟的希望吗?这不是怂恿那些对清朝还有幻想的人继续反抗民国政府吗?要知道当时早已不是什么一家之天下,那个百姓为奴为婢的封建社会早已随着清朝的覆灭烟消云散,所以再怎么说也不该让清朝余孽在紫禁城中继续存在,让他们继续作威作福,让封建制度余毒继续在民国传播着。

所以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北京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再者当年袁世凯与清朝签订的合约中就有着这么一段明确的规定:“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宣统退位后只是暂居紫禁城,之后是要迁往颐和园的,所以此时冯玉祥让溥仪迁出紫禁城,这件事本身就啥错,也没有违反什么约定。



当然冯玉祥也并非是完全没有过错,他错就错在,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就将他弃之不顾。溥仪再怎么说也是皇帝,清朝虽灭亡,但忠于清朝的遗老遗少还有很多,他们还是有些实力的,再者远的不说,大部分满族的百姓就肯定是忠于清朝,忠于宣统的。同时要知道,溥仪在民国的部分地区还是有些影响力的,尤其是在东三省,因此这对于当时盘踞在中国的某些列强如日本来说,他还是有些利用价值的。

因此要想让当时中国内部的稳定,溥仪就绝对是要控制在民国政府的手中的,肯定是不能让他留去自由的。



而事实上,当时袁世凯和清朝签订优待皇室条款时,袁世凯就考虑到了这点,因此他才会定下:“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这个条件,“移居颐和园”这显然就是袁世凯为了继续控制溥仪而做出的决定。袁世凯就是想将溥仪牢牢困死在颐和园,牢牢掌控在民国政府的手中,民国政府只要掌控住溥仪,就不用害怕有异心的人会翻出什么样的大浪,就不害怕


可是冯玉祥却似乎没有考虑到这点,他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就对其不管不顾,而是听任他来去自由,之后就让日本有了可乘之机,也就是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第24天,溥仪逃进了日本公使馆。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溥仪在日本人的协助下,得以从北京逃亡天津,如此最终溥仪逃出了民国政府的彻底控制。



再之后,我想大家都知道溥仪的去向,在天津生活了7年的时间之后,他在日本人的蛊惑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11月在土肥原贤二的帮助下从天津潜赴东三省,而后日本扶持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如此日本人在溥仪的帮助下,借着溥仪的名义开始名正言顺的统治着东三省,并在不久借着东三省的物力、人力、财力开始了大举进攻中国的战争。

这就是冯玉祥对溥仪不管不顾的后果,可以说从这点来看,冯玉祥之后的做法实在是有失考虑,实在是大错特错。如若冯玉祥能够遵循着袁世凯所定下的规矩来,将他迁出紫禁城,然后圈禁在颐和园,哪怕是颐和园不愿给溥仪,即使是让他老老实实待在任何一处大宅院里,然后由民国政府派兵看管,或许就不会再有日后的事情了。虽然此后日本占领东三省无法避免,但好歹日本人是不能借助溥仪的名义去名正言顺的统治东三省。



此外,在谈论到这个问题时,有很多的读者都认为如此优待前清皇室始终是没有必要。但是个人觉得这很有必要,因为与前清的协定确是很好的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可以说正是因为袁世凯给予清朝如此的厚待,清朝皇室才心甘情愿的颁布退位诏书,而正是这份退位诏书才维护了中国的大一统局面。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正是这句话让民国得以完整的继承前清的领土,才能让除汉地十八省外,如新疆、西藏、东三省这些由清朝打下的领土被民国合法继承,也正是这句话才切断了列强干预民国合法继承清朝领土的借口,可以说这份退位诏书对当时的民国政府是大为有利的。



试想,如果没有这份诏书,恐怕列强如俄国、日本、英国等就不会让民国那么顺利的接受清朝的疆域,而如果列强插手,恐怕民国很难完整的接受清朝的领土。再者试想如果清朝皇室死不愿意投降,而是用领土来换取列强的支持,那你觉得以当时袁世凯等人的实力,他们挡得住列强的进攻吗?因此,个人觉得每年拿400万白银,让溥仪保留皇帝的名号等这些待遇来换取这份诏书,清帝的主动退位,这完全是值得的。


澳古说历史


严格的说,冯玉祥不止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还废除了他的皇帝称号。冯玉祥这么做当然没有问题,完全合法合理,也合乎时代的发展。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经过

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由于此时革命力量还不够强大,为了保证权力的平稳过渡和边疆地区的稳定,经过南北双方谈判,商定了《清室优待条件》。以优待清室为条件,换取溥仪的退位。

而在《清室优待条件》中,有一条就是规定在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给清室修建新的住所前,溥仪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内。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后,溥仪一直居住在紫禁城中,同时根据《清室优待条件》的规定,他继续保留皇帝的称号,还可以给遗老遗少们发号施令。

对于共和国内还有一个皇帝这种怪现象,很多革命者都大为不满,不过因为北洋政府很多人曾经在清朝任职,大多和清室有着一些历史渊源,因此多方加以庇护,所以普通人对他们也没有办法。

直到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通过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暂时控制了北京政局。冯玉祥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时期的滦州起义,对清室一直就没有好感,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机会,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废除了溥仪皇帝的称号,让他成为一个普通公民,并将他驱逐出紫禁城。

冯玉祥此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革命者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孙中山等人还发来贺电,对冯玉祥此举大加赞赏。当然反对者也有,比如段祺瑞就致电冯玉祥,认为此举欠妥。而冯玉祥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首先,冯玉祥此举合法合理。

反对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大多是认为冯玉祥这么做等于撕毁了《清室优待条件》,有违信用精神。然而《清室优待条件》本来就是权力和义务相结合的一个条约,清室除了享受优待条件外,里面也规定清室有遵守民国法律的义务。

然而在张勋复辟时,清室积极参与重新复辟,这显然是违反了民国的法律,所以首先撕毁《清室优待条件》的是清室。从这一点来说,张勋复辟以后,《清室优待条件》实际上已经无效,清室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内已经失去法律基础,冯玉祥此举不过是纠正了一个错误而已。


其次,驱逐溥仪也合乎当时国内的形式。

更何况辛亥革命多年以后,在共和国内还有一个皇帝,这个皇帝还公然发号施令,这本身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假如说辛亥革命时保留清室是无奈下的选择,那么在民国成立多年以后,这个问题必然要有一个解决的方法。

冯玉祥虽然驱逐了溥仪,但是并没有对他进行人身伤害,对于溥仪此后的生活也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应该说他的做法是符合当时形式需要,也照顾了溥仪的个人利益,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解决办法。

至于有些人认为驱逐溥仪,给了日本人利用溥仪的机会,最终成为日本人的棋子。但是其实当时日本对中国早有野心,无论是否有溥仪都会侵略中国。实际上后来抗战中日本建立了多个伪政权,除了溥仪外还有很多人都被利用,汪精卫等人的影响比溥仪大多了,这根本不是多一个或少一个溥仪所能改变的。

而且从溥仪自传看,他意图复辟也不是从被驱逐出紫禁城才开始的,这种情况下,他和日本的勾结早晚会进行。试想一下,如果溥仪没有被废除皇帝称号,继续留在紫禁城的情况下和日本合作,那么影响会比历史上恶劣的多。

所以冯玉祥废黜溥仪称号,将他驱逐出紫禁城不仅合法合理,也符合当时的形式,有利于国家,是一件好事。


不沉的经远


从后来看,当时不用撵他,日本人一勾搭,溥仪自己最后也会千方百计跑到东北,当上“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因为当时的溥仪一直皇帝梦没醒,跟他在哪里无关。


白起106_54043


1924年,在吴佩孚率领军队和张作霖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原本归属于吴佩孚阵营的冯玉祥突然发动政变,在北京把吴佩孚的老大曹锟赶下了台,直接导致了吴佩孚战争的失败。

在冯玉祥发动了政变之后,他还做了一件影响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把居住于紫禁城中的溥仪以及那些太监、宫女们通通给赶出紫禁城,并宣布废除了袁世凯时期和清朝皇室签订的皇室优待条约。

从契约的角度来说,冯玉祥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不地道。

毕竟那是北洋之祖袁世凯和清朝皇室签订的协议,冯玉祥当时作为北洋政府的一名军阀,只要他还寄托于北洋政府的体系中,就应该遵守这方面的协议。

仅从这点来说,冯玉祥的行为非常说不过去。

当然了,不守契对冯玉祥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在他的人生中,他还有着更多比不守前人契约还要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

在历史中,冯玉祥被人们称之为倒戈将军,经常会做出一些背信弃义的事情,除了1924年倒戈吴佩孚之外,他的人生中还倒过七次戈,倒戈次数之多,就连吕布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对于这样的他来说,不守一次契约,又算得上是什么大事?

但是如果从其他方面来说,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首先,按照北洋政府和溥仪签订的条约,北洋政府每年得给溥仪提供400万块大洋的生活费,让他来维持紫禁城运转的花销以及他日常的花费(虽然经常没给够,但每年补贴的额度也非常恐怖)。

说到这里,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笔资金,当时的大洋价值非常高,像贵州等贫穷省份的年总税收也才几百万块大洋左右,由此,大家应该就可以判断出这400万块大洋在民国时期有着多大的价值了。

溥仪在历史中什么贡献都没做过,每年却能享受到如此巨大的财政补贴,大家觉得这可合适?

另外,这笔钱溥仪也并不是能完成拿到手的,在北洋政府每年掏出了相应的资金后,这些钱就会有一大半落入到内务府手中,被里面的贪腐人员们以各种名义给吞下。

如果1924年的时候冯玉祥没有赶走溥仪、没有废除以往的优待条约,那么内务府里面的人就会一直贪下去,直至最终被那些庞大金钱给喂得肥油满面,这些现象,可又是大家乐于看见的?

避免了文物流失、给予了普通民众参观故宫的资格

还有,以溥仪当时造成的大量文物流失,要是让他继续在故宫里待下去,那么故宫中不知还会遗失多少珍宝。

在溥仪成年之后,他开始变得非常大手大脚,这就导致北洋政府给他的那些零花钱有些不够用了起来。

接下来,他为了获取足够自己挥霍的钱财,他就和他弟弟瞒着北洋政府的守卫,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卖给了外国人。

如果一直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接下来的结局我们是很容易想象得出来的,结果必然是溥仪会把紫禁城中的文物、珍宝通通掏光。

要是发生了这种状况,我们现在能不能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中看到那么多文物、珍宝就是一个问题了。

另外,溥仪和他的后人要是能一直保持特殊身份居住在紫禁城中,结局也必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因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为了保护溥仪和他的后代,故宫很有可能就会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禁区的身份,这时候,大家能不能进入故宫中参观,就同样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紫禁城也并不是溥仪的先祖们建造的,紫禁城的最初建造者是朱棣,溥仪的先祖们能把朱棣的后代给赶出紫禁城,为什么冯玉祥就不能把溥仪给赶出紫禁城呢?


流浪Feng


错。

此事符合冯的性格,做事不讲规举,背信弃义。纵观冯的一生,为了利益无数次的临阵倒戈,绝对背信弃义的小人。行事鲁莽,做事不记后果,可惜历史不能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