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把清帝趕出紫禁城是對是錯?

晟世福華


馮玉祥僅僅把清朝亡國之君宣統帝溥儀趕出紫禁城其實是已經非常仁慈了。

北洋軍閥包括馮玉祥在內其實對清朝皇族都是非常仁慈的,看看沙皇尼古拉二世亡國以後與妻子兒女一起全家被槍斃的悲慘結局,就可以看出北洋軍閥等統治者對清朝是多麼的優待。


中國曆朝歷代的皇族亡國以後大多數都很悲慘。比如項羽殺光了秦朝皇族,董卓殺害漢朝皇帝皇太后,曹操殺害漢朝皇后皇子等,司馬懿屠殺曹魏皇族七千多人,楊堅屠殺北周皇族,李淵王世充宇文化及等殺害隋朝皇族,武則天安祿山黃巢朱溫等屠殺唐朝皇族,清朝屠殺明朝皇族更毫不留情,崇禎帝的兒子還有南明開國皇帝弘光帝都是被清朝凌遲處死,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全家幾百人都被吳三桂的清軍屠殺。

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兇殘狡猾的一個外族政權,屠殺了幾千萬甚至上億無辜人民,清朝卻在亡國的時候比歷代王朝都體面,亡國之君溥儀仍然住在紫禁城裡作威作福,享受皇帝待遇,由民國政府供養,北洋軍閥的首領們都對溥儀恭恭敬敬,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甚至想把女兒嫁給溥儀,清朝皇族已經亡國了居然還瞧不起張作霖拒絕了。


因此馮玉祥其實就是把清朝皇族斬盡殺絕也是清朝罪有應得的報應,何況馮玉祥還讓清朝皇帝等帶著一部分私人財產離開紫禁城,可以說古今中外像馮玉祥這樣仁慈的軍閥沒有多少。


厚德載物49847


馮玉祥將溥儀趕出故宮,自以為得意,卻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溥儀退位後,並非直接被趕出了紫禁城,而是繼續受到北洋政府的優待,當然這也算是他退位的條件。清政府當時雖然搖搖欲墜,但還是有一定的控制力的,如果他不打算放手的話,革命黨還真不好處理,革命的勝利不會這麼快就到來的。所以清帝雖然退位了,但該有的保障還是得有的,每年的開支需要北洋政府提供,最主要的是,清室不用搬出紫禁城。

退位後的溥儀生活其實也不錯,畢竟在這個大院子裡,不愁吃喝,還有人保護,大家對他也比較恭敬,即使已經不是皇帝了,那些北洋大員也不會輕視,該有的禮節不會少的。這樣無憂無慮的日子在1924年徹底結束了,當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打響,吳佩孚、曹錕的直系軍隊控制著北京政府,曹錕也擔任總統之職,他們的對手是奉系的張作霖。交戰期間,馮玉祥臨陣倒戈,帶領幾千號人回到北京,發動政變,趕走了曹錕,組建了臨時內閣。

馮玉祥趕走曹錕後,馮玉祥覺得不夠過癮,想到了故宮裡還有清朝遜位皇帝,就覺得來氣,他又提議將溥儀等人趕出故宮,這個決定很快也被通過。於是馮玉祥派遣手下去處理,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的手下陸鍾麟帶領軍警闖入神武門,並且把門口的護衛軍繳了械。鹿鍾麟將新的五項優待條件拿出來,讓溥儀簽字,溥儀和一群清朝遺民再三交涉,希望可以延期出宮,可是鹿鍾麟語氣堅定,要求他們三個小時內必須離開故宮。等到溥儀那些人還想要交涉的時候,鹿鍾麟直接拿著兩顆手榴彈進來,殺氣騰騰地衝他說:“簽字吧。”就這樣,溥儀在脅迫下,顫抖地簽完字,他的父親載灃聽說後,差點沒暈過去,口中叫嚷著:“完了,大清完了。”當天下午三時,溥儀帶著一眾人,在衛兵的護送下離開了故宮,途中路過神武門的時候,他一下子止不住淚水,哭了出來,他覺得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經過神武門了。溥儀離開故宮後,暫時住在醇親王府裡面,不過事情遠沒有結束,畢竟一個曾經的皇帝還是相當有價值的。

後面的事情證明,或許將溥儀趕出故宮不是一件好事,溥儀離故宮後,雖然安全方面少了不少保障,但是更加的自由了,民國政府對他的控制也相對減弱。在日本人的策劃下,溥儀被護送到天津居住,並且一步步地走進對方的圈套中,逐漸成為日本人手中的一枚棋子。


和諧252711846


傅儀住紫禁城,發生了張勳復辟的事件,雖然被北洋的討逆軍給鎮壓了,但事件背後很複雜,有滿遺親貴在背後出錢支持和鼓動,各種封建殘餘勢力蠢蠢欲動,如果讓傅儀繼續住紫禁城很可能激發更多的封建殘餘復辟的幻想。所以馮玉祥驅逐紫禁城的傅儀是當時審時度勢高膽遠矚的一步。當時蘇聯開始對沙俄皇室成員是流放,後來發生有人利有沙俄皇室搞復辟推翻蘇聯政權活動,蘇聯當局處理的措施是殺伐果斷把皇族成員全部宰草除根。徹底砍斷封建反動復辟的根。從後面發生傅儀被日本人利用建偽滿洲國來看,馮玉祥做事還是不夠徹底。馮玉祥被稱為愛國將領,一生主張抗日,宋哲遠,佟麟閣都是馮玉祥手下的將領。





西湖邊的耕田人


倒戈將軍馮玉祥這頭怪獸魔鬼其時類似於東漢未期的董卓之亂,毫無民族大義和運籌帷幄掌控大局的能力,他驅走小皇帝母子有別有用心的鬼計,如果王室仍在紫禁城住著,北洋政府仍能有効的保護監控,一年四百萬元大洋,足夠它們安身立命了,但自鹿鍾麟驅除了王室起,日本人就釘上這頭肥肉,才在川島芳子謀劃下逃離了天津,在東北建立了偽大清帝國,馮玉祥這個人言過其時,大老粗一個,也許他是為了大內的巨大財富才幹了那一票也未可知。









94310417小云


我們先來看看馮玉祥為什麼要把清帝趕出紫禁城?

馮玉祥喜歡在政治上作秀,以處處顯示自己的“愛國”、“進步”、“反封建”。 派兵進紫禁城趕走毫無武力的溥儀,對當時已經完全控制北京城局面的老馮來說,是易如反掌的事情——老馮天生喜歡作秀,如此能讓自己揚名天下的機會,豈肯放過。


趕走清帝,從中華民國角度看,紫禁城內不會再有皇帝了,這是可以贊成的:但從溥儀的個人角度來看,加重了他的復辟大清思想。


溥儀被驅趕出宮後,在其父家暫住幾日,但後來又在鄭孝胥的引誘小住進了天津日本駐界地,並一步一步的向黑暗走去,於1934年在長春上任偽滿洲皇帝,進一步影響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加重了東北人民的辛苦。所以,馮玉祥驅趕溥儀既有利有弊,但總覺得弊大於利。


星星讀歷史


民國十三年(1924年)10月22日夜,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軍第三軍總司令馮玉祥突然倒戈回京,他軟禁了民國總統曹錕,致使吳佩孚垮臺,直系敗在奉系的手中。而後在11月5日,馮玉祥又無視民國與前清簽訂的優待條件,將遜帝溥儀趕出紫禁城。這就是“北京政變”。



說實在的,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紫禁城這件事在本質上並沒有錯,畢竟當時已是民國,怎可讓一個前朝的小朝廷在紫禁城中繼續存在呢?這不是給那些前清的遺老遺少們復辟的希望嗎?這不是慫恿那些對清朝還有幻想的人繼續反抗民國政府嗎?要知道當時早已不是什麼一家之天下,那個百姓為奴為婢的封建社會早已隨著清朝的覆滅煙消雲散,所以再怎麼說也不該讓清朝餘孽在紫禁城中繼續存在,讓他們繼續作威作福,讓封建制度餘毒繼續在民國傳播著。

所以馮玉祥將溥儀趕出北京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錯,再者當年袁世凱與清朝簽訂的合約中就有著這麼一段明確的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宣統退位後只是暫居紫禁城,之後是要遷往頤和園的,所以此時馮玉祥讓溥儀遷出紫禁城,這件事本身就啥錯,也沒有違反什麼約定。



當然馮玉祥也並非是完全沒有過錯,他錯就錯在,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後,就將他棄之不顧。溥儀再怎麼說也是皇帝,清朝雖滅亡,但忠於清朝的遺老遺少還有很多,他們還是有些實力的,再者遠的不說,大部分滿族的百姓就肯定是忠於清朝,忠於宣統的。同時要知道,溥儀在民國的部分地區還是有些影響力的,尤其是在東三省,因此這對於當時盤踞在中國的某些列強如日本來說,他還是有些利用價值的。

因此要想讓當時中國內部的穩定,溥儀就絕對是要控制在民國政府的手中的,肯定是不能讓他留去自由的。



而事實上,當時袁世凱和清朝簽訂優待皇室條款時,袁世凱就考慮到了這點,因此他才會定下:“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這個條件,“移居頤和園”這顯然就是袁世凱為了繼續控制溥儀而做出的決定。袁世凱就是想將溥儀牢牢困死在頤和園,牢牢掌控在民國政府的手中,民國政府只要掌控住溥儀,就不用害怕有異心的人會翻出什麼樣的大浪,就不害怕


可是馮玉祥卻似乎沒有考慮到這點,他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後,就對其不管不顧,而是聽任他來去自由,之後就讓日本有了可乘之機,也就是在溥儀被趕出紫禁城的第24天,溥儀逃進了日本公使館。民國十四年(1925年)2月,溥儀在日本人的協助下,得以從北京逃亡天津,如此最終溥儀逃出了民國政府的徹底控制。



再之後,我想大家都知道溥儀的去向,在天津生活了7年的時間之後,他在日本人的蠱惑下,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11月在土肥原賢二的幫助下從天津潛赴東三省,而後日本扶持溥儀在東北地區建立“偽滿洲國”。如此日本人在溥儀的幫助下,藉著溥儀的名義開始名正言順的統治著東三省,並在不久藉著東三省的物力、人力、財力開始了大舉進攻中國的戰爭。

這就是馮玉祥對溥儀不管不顧的後果,可以說從這點來看,馮玉祥之後的做法實在是有失考慮,實在是大錯特錯。如若馮玉祥能夠遵循著袁世凱所定下的規矩來,將他遷出紫禁城,然後圈禁在頤和園,哪怕是頤和園不願給溥儀,即使是讓他老老實實待在任何一處大宅院裡,然後由民國政府派兵看管,或許就不會再有日後的事情了。雖然此後日本佔領東三省無法避免,但好歹日本人是不能借助溥儀的名義去名正言順的統治東三省。



此外,在談論到這個問題時,有很多的讀者都認為如此優待前清皇室始終是沒有必要。但是個人覺得這很有必要,因為與前清的協定確是很好的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可以說正是因為袁世凱給予清朝如此的厚待,清朝皇室才心甘情願的頒佈退位詔書,而正是這份退位詔書才維護了中國的大一統局面。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正是這句話讓民國得以完整的繼承前清的領土,才能讓除漢地十八省外,如新疆、西藏、東三省這些由清朝打下的領土被民國合法繼承,也正是這句話才切斷了列強幹預民國合法繼承清朝領土的藉口,可以說這份退位詔書對當時的民國政府是大為有利的。



試想,如果沒有這份詔書,恐怕列強如俄國、日本、英國等就不會讓民國那麼順利的接受清朝的疆域,而如果列強插手,恐怕民國很難完整的接受清朝的領土。再者試想如果清朝皇室死不願意投降,而是用領土來換取列強的支持,那你覺得以當時袁世凱等人的實力,他們擋得住列強的進攻嗎?因此,個人覺得每年拿400萬白銀,讓溥儀保留皇帝的名號等這些待遇來換取這份詔書,清帝的主動退位,這完全是值得的。


澳古說歷史


嚴格的說,馮玉祥不止把溥儀驅逐出紫禁城,還廢除了他的皇帝稱號。馮玉祥這麼做當然沒有問題,完全合法合理,也合乎時代的發展。

馮玉祥驅逐溥儀的經過

在辛亥革命爆發以後,由於此時革命力量還不夠強大,為了保證權力的平穩過渡和邊疆地區的穩定,經過南北雙方談判,商定了《清室優待條件》。以優待清室為條件,換取溥儀的退位。

而在《清室優待條件》中,有一條就是規定在新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給清室修建新的住所前,溥儀可以繼續住在紫禁城內。所以在辛亥革命以後,溥儀一直居住在紫禁城中,同時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的規定,他繼續保留皇帝的稱號,還可以給遺老遺少們發號施令。

對於共和國內還有一個皇帝這種怪現象,很多革命者都大為不滿,不過因為北洋政府很多人曾經在清朝任職,大多和清室有著一些歷史淵源,因此多方加以庇護,所以普通人對他們也沒有辦法。

直到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通過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暫時控制了北京政局。馮玉祥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時期的灤州起義,對清室一直就沒有好感,所以他就利用這個機會,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廢除了溥儀皇帝的稱號,讓他成為一個普通公民,並將他驅逐出紫禁城。

馮玉祥此舉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革命者自然是舉雙手贊成,孫中山等人還發來賀電,對馮玉祥此舉大加讚賞。當然反對者也有,比如段祺瑞就致電馮玉祥,認為此舉欠妥。而馮玉祥這麼做到底是對是錯,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首先,馮玉祥此舉合法合理。

反對馮玉祥驅逐溥儀的,大多是認為馮玉祥這麼做等於撕毀了《清室優待條件》,有違信用精神。然而《清室優待條件》本來就是權力和義務相結合的一個條約,清室除了享受優待條件外,裡面也規定清室有遵守民國法律的義務。

然而在張勳復辟時,清室積極參與重新復辟,這顯然是違反了民國的法律,所以首先撕毀《清室優待條件》的是清室。從這一點來說,張勳復辟以後,《清室優待條件》實際上已經無效,清室繼續居住在紫禁城內已經失去法律基礎,馮玉祥此舉不過是糾正了一個錯誤而已。


其次,驅逐溥儀也合乎當時國內的形式。

更何況辛亥革命多年以後,在共和國內還有一個皇帝,這個皇帝還公然發號施令,這本身就是一個莫大的諷刺。假如說辛亥革命時保留清室是無奈下的選擇,那麼在民國成立多年以後,這個問題必然要有一個解決的方法。

馮玉祥雖然驅逐了溥儀,但是並沒有對他進行人身傷害,對於溥儀此後的生活也做出了合理的安排。應該說他的做法是符合當時形式需要,也照顧了溥儀的個人利益,是一個比較恰當的解決辦法。

至於有些人認為驅逐溥儀,給了日本人利用溥儀的機會,最終成為日本人的棋子。但是其實當時日本對中國早有野心,無論是否有溥儀都會侵略中國。實際上後來抗戰中日本建立了多個偽政權,除了溥儀外還有很多人都被利用,汪精衛等人的影響比溥儀大多了,這根本不是多一個或少一個溥儀所能改變的。

而且從溥儀自傳看,他意圖復辟也不是從被驅逐出紫禁城才開始的,這種情況下,他和日本的勾結早晚會進行。試想一下,如果溥儀沒有被廢除皇帝稱號,繼續留在紫禁城的情況下和日本合作,那麼影響會比歷史上惡劣的多。

所以馮玉祥廢黜溥儀稱號,將他驅逐出紫禁城不僅合法合理,也符合當時的形式,有利於國家,是一件好事。


不沉的經遠


從後來看,當時不用攆他,日本人一勾搭,溥儀自己最後也會千方百計跑到東北,當上“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因為當時的溥儀一直皇帝夢沒醒,跟他在哪裡無關。


白起106_54043


1924年,在吳佩孚率領軍隊和張作霖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的時候,原本歸屬於吳佩孚陣營的馮玉祥突然發動政變,在北京把吳佩孚的老大曹錕趕下了臺,直接導致了吳佩孚戰爭的失敗。

在馮玉祥發動了政變之後,他還做了一件影響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把居住於紫禁城中的溥儀以及那些太監、宮女們通通給趕出紫禁城,並宣佈廢除了袁世凱時期和清朝皇室簽訂的皇室優待條約。

從契約的角度來說,馮玉祥這件事情做得非常不地道。

畢竟那是北洋之祖袁世凱和清朝皇室簽訂的協議,馮玉祥當時作為北洋政府的一名軍閥,只要他還寄託於北洋政府的體系中,就應該遵守這方面的協議。

僅從這點來說,馮玉祥的行為非常說不過去。

當然了,不守契對馮玉祥來說也並不是什麼大事,因為在他的人生中,他還有著更多比不守前人契約還要令人深惡痛絕的事情。

在歷史中,馮玉祥被人們稱之為倒戈將軍,經常會做出一些背信棄義的事情,除了1924年倒戈吳佩孚之外,他的人生中還倒過七次戈,倒戈次數之多,就連呂布也不得不甘拜下風。

對於這樣的他來說,不守一次契約,又算得上是什麼大事?

但是如果從其他方面來說,我覺得馮玉祥把溥儀趕出紫禁城是一次正確的選擇。

首先,按照北洋政府和溥儀簽訂的條約,北洋政府每年得給溥儀提供400萬塊大洋的生活費,讓他來維持紫禁城運轉的花銷以及他日常的花費(雖然經常沒給夠,但每年補貼的額度也非常恐怖)。

說到這裡,大家可不要小瞧了這筆資金,當時的大洋價值非常高,像貴州等貧窮省份的年總稅收也才幾百萬塊大洋左右,由此,大家應該就可以判斷出這400萬塊大洋在民國時期有著多大的價值了。

溥儀在歷史中什麼貢獻都沒做過,每年卻能享受到如此巨大的財政補貼,大家覺得這可合適?

另外,這筆錢溥儀也並不是能完成拿到手的,在北洋政府每年掏出了相應的資金後,這些錢就會有一大半落入到內務府手中,被裡面的貪腐人員們以各種名義給吞下。

如果1924年的時候馮玉祥沒有趕走溥儀、沒有廢除以往的優待條約,那麼內務府裡面的人就會一直貪下去,直至最終被那些龐大金錢給喂得肥油滿面,這些現象,可又是大家樂於看見的?

避免了文物流失、給予了普通民眾參觀故宮的資格

還有,以溥儀當時造成的大量文物流失,要是讓他繼續在故宮裡待下去,那麼故宮中不知還會遺失多少珍寶。

在溥儀成年之後,他開始變得非常大手大腳,這就導致北洋政府給他的那些零花錢有些不夠用了起來。

接下來,他為了獲取足夠自己揮霍的錢財,他就和他弟弟瞞著北洋政府的守衛,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寶賣給了外國人。

如果一直按照這種趨勢發展下去,那接下來的結局我們是很容易想象得出來的,結果必然是溥儀會把紫禁城中的文物、珍寶通通掏光。

要是發生了這種狀況,我們現在能不能在北京和臺北的故宮中看到那麼多文物、珍寶就是一個問題了。

另外,溥儀和他的後人要是能一直保持特殊身份居住在紫禁城中,結局也必然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因為如果這樣的話,那麼為了保護溥儀和他的後代,故宮很有可能就會在歷史上一直保持著禁區的身份,這時候,大家能不能進入故宮中參觀,就同樣是一個未知的問題。

最重要的問題是,紫禁城也並不是溥儀的先祖們建造的,紫禁城的最初建造者是朱棣,溥儀的先祖們能把朱棣的後代給趕出紫禁城,為什麼馮玉祥就不能把溥儀給趕出紫禁城呢?


流浪Feng


錯。

此事符合馮的性格,做事不講規舉,背信棄義。縱觀馮的一生,為了利益無數次的臨陣倒戈,絕對背信棄義的小人。行事魯莽,做事不記後果,可惜歷史不能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