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塑像!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朝末年名臣,曾出任臺灣省首任巡撫大臣,也曾積極參與由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領導的洋務運動。

劉銘傳出身寒微,在清朝末年那個惡霸橫行、干戈四起的年代裡,生活的艱辛和求生的本能驅使他奮力拼搏、頑強廝殺。最終他也殺出了一條血路,一步步地走向了人生的頂峰。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以軍功走上了人生巔峰!

劉銘傳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以及捻軍的過程中屢立戰功,歷任遊擊、參將、總兵、提督等軍職,逐漸成為晚清軍界一顆耀眼的新星。後來,他又因抗擊法國侵略、保衛寶島臺灣並出任首任臺灣巡撫而聲名顯赫,流芳史冊。

然而,在輝煌人生的背後,劉銘傳的內心真的處處洋溢著自豪和榮耀嗎?透過這些繁華的表象,品讀他所遺留下的詩篇,我們不難發現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在劉銘傳風光無限的人生背後,他的內心正承受著極度的焦慮,還潛藏著些許的落寞。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內心十分焦慮與無奈!

一、生活的不易和創業的艱難

劉銘傳祖籍在安徽地區,其早年的生活區域集中於今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的大潛山一帶。晚清時期,這裡地瘠民貧,水利不興,十年九旱,農業常常歉收,民眾生活極其困苦。而劉銘傳又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多子女的家庭(劉銘傳之父劉惠生有六子,劉銘傳是最小的兒子),家庭情況之困難可想而知。禍不單行的是劉銘傳11歲時,其父劉惠病故,隨後大哥、三哥又相繼去世,其他幾個哥哥也已各自成家,年少的劉銘傳只好跟隨母親周氏一起生活,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所以劉銘傳少年時代的生活是相當地淒涼苦楚。

另外,清朝末年的基層地方很不平靜,土豪惡霸常常仗勢欺人,窮苦無依的劉家也不例外地常遭欺壓。為了求生,劉銘傳在家鄉大潛山下築堡結寨,聚眾反抗,與官府、土匪都有過沖突,而劉家也曾因此慘遭橫禍,劉母周氏就被驚嚇而死。

不久,劉銘傳被官府捉住,後來雖被釋放,但經此鉅變,數年的苦心經營頃刻之間化為烏有,劉銘傳只得再次風塵僕僕地白手起家。"自從家破苦奔波,懶向人前喚奈何。"劉銘傳這句詩中不言而喻的種種困苦真是不足為外人道也,而這種早年生活的苦難是他一生都不可磨滅的深刻記憶。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的早年生活十分艱苦!

清同治元年(1862年),清廷正極力鎮壓江南地區的太平天國運動,而李鴻章受湘軍統帥曾國藩的指派,趕赴家鄉合肥地區去招募淮軍。時年26歲的劉銘傳便同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等人各領本部團練人馬投奔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對這批新募的淮軍極為重視,他親自到校場檢閱,並任命劉銘傳為"銘字營"的營官。這使得劉銘傳正式進入了清軍的戰鬥序列,成為了大清帝國的正式軍官,而劉銘傳也從此開始了新的征程。同時,劉銘傳所統領的"銘字營"多為劉家子弟,而劉銘傳在營中職務最高,輩份也最高,其骨幹將領皆為劉家子弟,他們絕對服從劉銘傳的指揮,這成為劉銘傳起家的重要力量。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投奔李鴻章的淮軍是他的人生新起點!

二、戰鬥的艱辛與征途的勞苦

清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劉銘傳率領"銘字營"和其他淮軍一起,從安慶乘坐外國商船馳往上海駐防;五月二十日,劉銘傳率部與太平軍初次接戰,先後佔領杭頭和新場兩地;五月三十一日,劉銘傳又率部擊退川沙方向的太平軍並於次日成功攻佔川沙。劉銘傳因功升任遊擊軍職並獲賞頂戴花翎。

淮軍在上海站穩腳跟後,隨即又奉命進兵蘇南。劉銘傳與潘鼎新、張樹珊等人率三千餘淮軍由水路直撲福山,並在由外國僱傭軍組成的洋槍隊的援助下成功奪下福山。劉銘傳因功升任總兵補用(即候補總兵)。隨後,劉銘傳又率部同其他淮軍一起連佔太倉、崑山、江陰等城池。劉銘傳又升任記名提督(即候補提督)。十二月,劉銘傳率部向無錫城的太平軍發動總攻,經過一天的激烈巷戰,劉銘傳俘虜太平軍守將黃子隆、黃德懋父子以及兩萬多太平軍,

而劉銘傳因功被清廷"加恩賞頭品頂戴"。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率部與太平天國軍激戰!

清同治二年(1863年),劉銘傳奉命率部參加合圍常州的戰役,由於常州城內的太平軍頑強抵抗,寸土必爭,劉銘傳等淮軍數次進攻均被打退,傷亡慘重。經過四個多月激戰,淮軍才攻下常州這座孤城。而劉銘傳因功被"賞穿黃馬褂"。實際上,自從攻下常州、蘇州以後,淮軍的實力已經大為擴展,劉銘傳下轄有左、中、右三軍;每軍六營;共十八營;另有獨立炮兵一營;加上親兵營及幕僚人員等人員,劉銘傳帳下有九千多人,洋槍四千多支。

這使得劉銘傳部成為淮軍中的絕對主力。

清同治三年七月(1864年),劉銘傳奉令追擊太平天國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劉銘傳部一路攻陷湖州、打下廣德,擊斃太平軍的堵王黃文金。劉銘傳因功被清廷授予"補授直隸提督"的職務。至此,年僅28歲的劉銘傳一步步地登上了清朝軍隊的最高軍階,成為當時淮軍將領中軍職最高的人。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憑藉戰功成為淮軍將領中軍職最高的人!

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藩督師圍剿捻軍,劉銘傳奉令率軍由廣德北上匯合。十一月,劉銘傳部在宏濟橋與捻軍遭遇,劉銘傳軍憑藉其強大的洋槍、洋炮火力,殺傷捻軍甚眾,於次年三月攻下黃陂縣城。

清同治五年九月(1866年),捻軍衝破曾國藩的沙河防線,進軍河南中牟等地區並分為東、西捻軍。曾國藩河防戰略失敗,引咎辭職,清廷令李鴻章接任。李鴻章命令劉銘傳負責追剿東部捻軍,此戰歷時三年,最後劉銘傳在揚州地區將東捻軍擊敗。而後劉銘傳又向李鴻章獻計,將西捻軍引到黃河、運河之間的狹長地帶,最終又全殲西捻軍。劉銘傳因功而晉升為一等男爵。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率部擊潰東捻軍!

慷慨激昂的戰鬥歲月雖然充滿豪情,但也備嘗艱辛,這在他的詩文中隨處可見。"盜賊縱橫敢宴安,征途驅馬路漫漫。渡淮更覺風塵苦,放眼深愁世事難。"、"軍中夜夜枕戈眠,寢食難安亦自憐。"、"冒暑赴濠梁,行艱路覺長。馳驅勞僕馬,塵土滿衣裳。"

戰鬥生活往往是十分勞苦的,常常要頂風冒雪,曉行夜宿,而艱苦的軍旅生活也對劉銘傳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創傷。劉銘傳曾作詩:"風塵勞苦無休息,憔悴形容羞自看。"、"年當半甲子,壯志漸消磨。"、"折磨消壯志,憔悴剩微軀。"這段艱辛的軍旅生涯無疑在劉銘傳的內心深處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慷慨激昂的戰鬥歲月雖然充滿豪情,但也備嘗艱辛!

同時,有戰爭就會有傷亡,知心朋友的罹難時時棰打著劉銘傳的身心,令他心痛不已。"回首戰場都是淚,知心朋輩幾人全。"這樣的哀悼、感傷詩文數不勝數。

最令劉銘傳痛苦與困惑的是他所取得的軍功能夠誇耀於人前嗎?他的所謂功業都是由殺人取得的,這並不使他感到光彩與榮耀。想當初為了活命,他也辦過團練,也常與官府發生衝突,只是後來因緣際會,他被官府收編,才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憑藉昔日與自己同樣落魄的百姓的鮮血染紅官帽畢竟不是一件得意的事,這使得他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羞愧之情與負罪感。平定捻軍歸來後,劉銘傳就認為"鄙戰功微不足道,當時文牘,一以火之,而深嘆古賢王命將之義。"意思是"我劉銘傳的些許戰功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功績,只有那些為民請命、功在社稷、利在百姓的聖賢名將才是令人心儀的英雄啊。"只可惜,戎馬半生的劉銘傳在當時已經無可選擇了,他註定只能繼續領軍征戰。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有戰爭,就必有傷亡!

三、人格上的被輕視與官場人事的糾葛

如果說戰鬥與征途的艱辛勞苦尚且只是生理上的痛苦的話,那麼人格上的被輕視和官場人事的糾葛就更讓劉銘傳勞心費神了。這是一道無形的、巨大的枷鎖,折磨得他透不過氣來,令他心力交瘁。

劉銘傳生長於貧寒之家,受到的儒學教育極其有限。他沒有科舉功名,這在重視科舉功名的清朝官場是非常受歧視的。不論他建立怎樣的功勳,也不論他怎樣的刻苦學習,有怎樣淵博的學識、獨到的眼光和飛揚的文采,他都無法擺脫"草莽武夫"的形象。

這是劉銘傳深藏內心的隱痛,也是他一輩子都無法掙脫的心結。劉銘傳也曾寫詩表達對此種歧視的憤憤不平之意,但卻始終無可奈何。"武夫如犬馬,驅使總由人。""官場賤武夫,公事多掣肘。""武夫誰不賤,僕射大臣風。"這些詩文充分體現了他的感嘆與憤慨,可是在清末官場,他只能在感嘆和憤慨中默默接受命運的安排。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無法擺脫“草莽武夫”的形象!

官場上的人情世故也同樣折磨著他的身心。

劉銘傳沒有科舉功名已經令那些科舉士大夫們瞧不起了,他們對與這樣一位"武夫"同朝為官而深感不平。恰恰這樣一位"武夫"又取得了驕人的戰績,登上了顯赫的地位,這使他們顏面無光,讓他們氣惱,對其有一種"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譏諷。

本已功高遭忌,可劉銘傳又是一個秉性孤傲、不喜流俗的人。清末重臣李鴻章做壽時,許多達官顯貴爭相送禮討好,唯有劉銘傳特立獨行,按合肥鄉間習俗送了兩條方片糕和二斤壽麵,這樣的孤傲性格在晚清官場上是難以應付自如的,劉銘傳也曾自作詩句:"為嫌仕宦無肝膽,不慣逢迎受折磨。"以表露心跡。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當年沒有重禮為李鴻章賀壽,這是他性情孤傲的表現!

晚清官場生活令他不悅,即使他位尊權重,也沒給他帶來多少快慰,相反,他卻日益感到人情冷漠和世態炎涼。"朋輩疏音問,官場任是非。"、"舊交朋友親疏見,新結鄰封應答難。"等詩句就是他內心情感的表露。在複雜的人世間和險惡的晚清官場,他感到孤獨和寂寞,"昔日江湖曾落魄,吹簫時節幾人聞。"、"一身落落誰知己,四顧茫茫且放歌。"都是他發自肺腑的感慨。透過這些詩文,我們不難感受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悲涼從內心深處升起。

官場的生存規讓他沒有好心情,日常事務也令他心勞日拙。在劉氏內心深處,潛隱著一種迴歸自然的天性,他早已厭倦了政務繁雜的日子,嚮往淳樸、簡約的生活,但這是事與願違的。"此身欲閒散,故與宦情違。"然而,這樣的辛勞,換得的又是什麼呢?不論是現實生活的體驗,還是對人生和歷史的感悟,都不能讓他心情愉快。

"不幸入官場,奔勞日日忙。何曾真富貴,依舊布衣裳。"這是他的自嘲,也是真實的心境和生活狀態。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倍感人生之孤獨與落寞!

豐富的人生閱歷,讓劉銘傳對名利與宦海沉浮看得十分透徹,對歷史的理解更讓他把所謂的功業看得極其淡薄。劉銘傳雖然沒有接受多少學校教育,但並不表示他沒有讀多少書,在少年時代後期和青年時代初期,他迸發出一種罕見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其文化水平急劇提高,至同治初年,他已經能夠熟讀《史記》一類典籍並且饒有興味。

人生的遭遇很容易使他將歷史與現實聯繫起來:"關內曾更秦法律,眼前不見漢山河。"漢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令人迴腸蕩氣的朝代,既然這樣一個偉大的朝代都煙消雲散了,那麼他拼死捍衛的沒落王朝又有什麼值得留戀、珍視的呢?這使得劉銘傳在浮華背後感到了一絲落寞。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輝煌人生的背後皆是落寞與焦慮!

結語

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合肥西部鄉村是十分閉塞落後的地區,中國舊有的文化難以在此成長壯大,更鮮有西方新風氣的傳入。從這個近乎絕域的地方走出來的劉銘傳,在槍林彈雨中、在萬千人倒下去的時刻,登上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位,也算是一個奇蹟。

不僅如此,這個沒有接受多少正規教育的莊稼漢,對傳統文化竟有一種超乎常人的領悟力和發自內心的喜愛,劉銘傳後來不僅能作詩還能作畫,其詩文水平甚至得到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賞識和嘉許。

草莽英雄劉銘傳:輝煌人生背後的焦慮與落寞

劉銘傳對傳統文化有一種超乎常人的領悟力和發自內心的喜愛!

另外,劉銘傳這個其貌不揚、略顯土氣的"草莽武夫",竟能在晚清時代大潮的影響下,敏銳地觀察到國際時局的變化,做出一些富有時代氣息的業績、提出許多帶有預見性的見解。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成功地領導了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和率先提出要警惕日本對臺灣的覬覦—劉銘傳絕對是晚清士大夫中的異數。

然而,無論怎樣功高爵顯、也無論怎樣才華橫溢,劉銘傳都無法擺脫現實生活對他的羈絆和時代大環境對他的安排。古人云:"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劉銘傳在品味人生大境界的同時,他的內心也在經受著煎熬。對他來說,折磨、悽苦與輝煌、榮耀相伴,都是他生命歷程的一部分,都是生活對他的饋贈,劉銘傳無法將二者剖解開來,從而走向更超脫的境界。而所有這些也生動地折射出晚清官場的形態和寒門子弟的生存圖景。

參考文獻

(清)劉銘傳撰:《劉銘傳文集》,黃山書社2013年版。

張嬋著:《劉銘傳傳》,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版。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