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唐朝“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藩鎮是怎樣形成的?

在唐代中晚期,由於唐玄宗藩鎮制度的建立,藩鎮成為了終唐一世都無法繞開的問題。而藩鎮就像你的渣女女朋友一樣,由於不想變回單身狗,討厭又無法拋棄。藩鎮可以為大唐戍守邊疆,藩鎮也可以維持地方的穩定,在唐代後期,藩鎮的互相制衡更是維繫了唐朝的國祚。

讓唐朝“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藩鎮是怎樣形成的?

但是,藩鎮也是唐朝最為頭疼的一件事情。藩鎮過於強大,也是唐朝“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後期的藩鎮割據,也使得唐朝的權威盡失,最後走向滅亡。那藩鎮這個跪著也要過下去的女朋友,唐朝是怎麼不計後果的撩到,又不能放手的呢?

藩鎮的起源

說起藩鎮的起源還得從唐朝“貞觀之治”說起。唐朝初期主要實行的為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就是,農民戰時為兵,而平時為農。這樣的好處就是不需要大規模供養軍隊,尤其是平時不需要的預備隊。府兵是府兵制的基礎,府兵平時歸折衝府進行訓練,而折衝府是劃定在府兵範圍內的。這套制度是從西魏,也就是後來的北周宇文泰創立的制度。這套制度在唐代發展到了高峰,在唐高宗時期,府兵制大發神威,消滅高句麗,平定西域,重創吐蕃。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府兵制慢慢走向了崩潰。這裡面就牽扯到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均田制的崩潰。

讓唐朝“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藩鎮是怎樣形成的?

均田制是北魏時期,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北魏孝文帝發明的。孝文帝全面漢化肯定聽說過,這個均田制也是他頒佈的。均田制主要就是由於北魏時期,經歷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以及北魏初期的戰亂,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荒蕪。作為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沒有田稅是相當可怕的。所以,均田制就頒佈了。其內容就是政府將國家掌握的土地授予農民,然後農民給國家當“佃農”。為了讓人民穩定,又有了“永業田”。就是這部分田產可以繼承,剩下的國家按照每戶實際人口再授予田地。

制度是好的,但是,要看看是不是適應時代。在南北朝以及隋唐之際當然沒問題,長期戰亂限制了人口的大規模增長。人口少,就好管理。

就像現在也是一樣,如果你是班長,你們班有多少人,哪個人的作業交了沒有你一清二楚。但是,如果你是校長,估計學校有多少人你都記不清了,你哪裡知道誰沒有交作業,或者哪個班長隱瞞了實際應該交的作業數。

讓唐朝“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藩鎮是怎樣形成的?

國家也是一樣的,到了唐高宗後期,由於國家穩定,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口持續增長,管理起來就相對來說複雜的多了。因為均田制是要建立在人口核查無誤的基礎上的。而且,由於那些個“土豪劣紳”是不需要承擔徭役與交稅的,而由於種種原因,土地兼併這個伴隨中國幾千年的問題使得大量農民變成了地主家的“佃農”。而需要作為兵源的府兵也就大量的減少,所以在玄宗時期張說就改府兵為募兵。這個募兵就比較好理解了,招募士兵制度將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

藩鎮就隨著募兵制也就營運而生。因為募兵是要花錢而且要供養的,所以本著“錢花在刀刃上”的原則,募兵制下的士兵都是大量派往邊疆作戰。而長期在邊疆作戰,就導致原來征戰時候前往邊疆,沒有戰爭時候就回家務農是不大可能了。所以,為了方便管理也提高效率唐玄宗就設置了藩鎮。在唐玄宗時期,主要就是邊疆“十藩鎮”。

由於唐朝是個十分“尚武”的朝代,在邊疆立功回中央任高官一直都是唐朝的慣例。所以,唐朝時期一直不停的擴張。不停擴張就要不斷的增加兵力,而不斷增加兵力就要不斷的募兵。所以,到了天寶年間十大藩鎮已經相當龐大,並且由於唐玄宗過度的信任節度使,所以開始設立的採訪使即管理後勤經濟的職務大多由節度使兼任。這樣,慢慢的藩鎮就變成了獨立王國。在“安史之亂”以前,雖然藩鎮已經慢慢演變成獨立王國,但是形式上還是聽命於中央。

安史之亂後藩鎮的普遍化設置和基本形成

“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玄宗晚年的昏庸以及任用沒有能力又奸佞的楊國忠有一定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藩鎮勢力的過於龐大且沒有制約。藩鎮兵力接近50萬而中原各地兵力及其單薄。而“安史之亂”的最大問題就是儘快平定。隨著唐玄宗錯過平叛的最佳時期,以及長安被攻破,安史之亂將不可避免變成一場持久戰。靈武登基後的肅宗皇帝,只能選擇飲鴆止渴的方式,那就是以藩鎮擊敗藩鎮。因為平叛大軍不可避免的要在內地長期駐紮,所以只得便宜行事,讓節度使兼管州縣。

讓唐朝“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藩鎮是怎樣形成的?

《通典》記載就是:“採訪理州縣,防禦理軍事。”而隨後廢除了採訪使,全部由節度使管理。這樣,藩鎮的雛形算是形成。但是,這只是當時的一個權宜之計。但是隨著“安史之亂”形式上的平定,即河北三鎮:幽州、成德、魏博的投降以及河北鎮兵南下建立的淄青和淮西藩鎮的建立,藩鎮局面初步形成。這個時候,由於國家長期的戰亂以及中央無力完全剷除叛亂藩鎮,所以就只好與藩鎮妥協,只要順從中央不繼續“鬧事”,就暫時不予追究。

可是,原本準備秋後算賬的中央卻再也沒有機會剷除藩鎮,這也是當時唐代宗沒有想到的。後來,為了保住中國經濟命脈漕運的暢通,所以又在中原設立了藩鎮。不僅如此,由於北方連年的戰亂,東南一帶成為當時大唐的財賦重地。所以,又在南方設立藩鎮。在安史之亂中,由於大量西北邊軍內調,西域被吐蕃吞併。為了保證長安的安全,在京西北也設立了大量的藩鎮。當然,唐朝中央也不是偏執狂,設立藩鎮也是有一定數目的,藩鎮的數目一直維持在49個。《資治通鑑》中就說:

“諸州之兵,皆有常數。”

藩鎮制度惡化,尾大不掉滅亡唐朝

在唐憲宗時期,由於“小太宗”的一系列激烈的削藩政策,自明相裴度派唐鄧節度使李愬雪夜襲蔡州後,藩鎮基本被遏制,如果不是唐憲宗早死以及晚年的怠政。再加上宋朝的制度唐朝不可能穿越過去,所以藩鎮削弱但是又不得不保留。但是,隨著穆宗時期對於裁撤士卒的安置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大量士卒又回到了藩鎮手上,至此藩鎮局面又回到了憲宗前的狀態。

讓唐朝“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藩鎮是怎樣形成的?

不過,由於憲宗的大力整治藩鎮,所以此時的藩鎮大多都是小藩鎮,很多時候主要矛盾都是內部“下克上”問題,並不是與中央的矛盾。所以,大體還算相安無事。可是,無論哪個王朝總會出現個積極奇葩的皇帝。唐僖宗就是這麼個皇帝,按說此時的大唐主要能控制的武力就是神策軍了,但是唐僖宗竟然把神策軍變成了廢物。雖然,這個鍋可以給宦官,但是宦官是依附於中央的,他也不想唐朝滅亡。宦官是外行,那皇帝也不想管,那就該到唐朝滅亡的時候了。

黃巢起義給了藩鎮一個契機。由於為了平叛,靠中央肯定是不太可能了,所以主要就是靠藩鎮的力量。可是藩鎮都是白眼狼的,肯定只能“自掃門前雪”,誰也不會出力來真正平叛。而黃巢也是撿軟柿子捏。所以,最後的情況就是小藩鎮不是被起義軍消滅就是投靠大藩鎮。然後,大藩鎮靠著鎮壓起義軍的機會大肆擴張領土。這個情況我們似曾相識?對,就是中國古代一直在上演的。比如:東漢末年、元末、明末、清末上演的次數相當多。

讓唐朝“請神容易送神難”的藩鎮是怎樣形成的?

最後隨著黃巢攻佔長安,神策軍被徹底消滅,中央軍事力量徹底喪失,那制約這些藩鎮的力量變成了互相制約沒有外力。然而,又由於小藩鎮已經都合併成了大藩鎮,所以,互相之間徵地盤的事情就只能上演了。

南方由於藩鎮力量小,先天不足,又由於經戰亂破壞小,所以藩鎮大多保境安民,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所以,就發展成了“十國”。北方由於受到戰亂波及大,再加上有朱溫和李克用這麼兩個強悍的人物,在華北平原上面互相混戰最後統一。所以,朱溫殺了哀帝后就成了“五代”。


  • 《舊唐書》
  • 《資治通鑑》
  • 《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