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斩,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求情,张之洞营救,却为时已晚

他是心系社稷,满腔抱负誓要改变落后的社会现状,联合进步人士积极寻求变革。可是新生力量的曙光毕竟微弱,他们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命悬一线,作为封疆大臣的父亲竟没有出面营救。

倒是父亲的上司张之洞勇敢站出来营救,不料为时已晚,他被斩首,为变革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作为亲生的父亲不肯出面救自己的儿子?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真正的封疆大臣,官职不小。这个人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爬上来的,饱读四书五经,他的思想是十分封建传统的。他根本就不会接受儿子那一套变革的说法。而且他为人谨小慎微,紧随慈禧太后,亦步亦趋,忠君的思想十分浓厚。在为官上,他魄力不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着巡抚的职位安稳度日便好,他对自己的现状是满意的。

谭嗣同被斩,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求情,张之洞营救,却为时已晚

可是,谭嗣同性格却跟父亲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颇有指点江山的恢弘气势。他看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对外卑躬屈膝。对内,搜刮民脂民膏。国内民不聊生,一片惨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他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继续衰败下去。他要振臂一呼,号召更多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为国家的富强奔走。

他的努力、他的激情、他的见识,身为父亲的谭继洵根本不认可。他认为儿子这是玩火,终将自焚。于是父子俩多次为此争吵不休。但是他没有说服自己的儿子,只好随他去。因此当谭嗣同被捕,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他心痛过,苦恼过。

谭嗣同被斩,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求情,张之洞营救,却为时已晚

他已经是白发老人了,儿子有难,他怎会不着急!可是他觉得儿子是咎由自取,早就告诉他变革这条路走不得,他性子执拗,何曾将老父的话放在心里过?如果他当初但凡听一句劝,又怎么会落到如今这种地步啊?

从儿子被捕到被杀,他始终没有出面向慈禧太后求过情。他觉得儿子犯了这么大的错,他哪里有脸面去见太后?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太后的脾气,生怕太后会迁怒到他的头上,他要避得远远,免得太后把他们父子看成同一类人,说到底,在这种关头,他考虑的还是要自保。

谭嗣同被斩,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求情,张之洞营救,却为时已晚

虽然他不肯出面,但他的上司张之洞却站出来了,张之洞在晚晴是很有话语权的人物,他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敢于做许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明知这样做很危险,他却不在乎。可惜,为时已晚,包括谭嗣同在内的戊戌六君子被慈禧太后残忍杀害了。

不过,谭继洵千方百计想要跟自己的儿子撇清关系,还是未能如愿,谭嗣同死后,慈禧太后到底还是迁怒到他头上,将他削职囚禁,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真不知道那时的他对儿子的死时不时有不一样的认识。

参考文献:

《谭嗣同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