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史
蘇聯崛起全靠美國當然是扯淡了,當然,蘇聯崛起中是有美國的作用。而蘇聯用20多年的時間就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絕對是運氣成分居多,事實上歷史上就是如此巧合。下面我們就細數一下蘇聯興起和崛起的歷史機緣巧合。
1、蘇聯的誕生。
說起蘇聯就必須先說蘇俄,正是因為有了蘇俄,才有了後來的蘇聯。我們都知道1917年俄國爆發了10月革命,然而十月革命爆發的契機卻是因為之前鬧過一次的二月革命。
而二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第1次世界大戰,俄國負責在東線與德國打仗。然而長時間的戰爭,俄羅斯軍事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如德國,被打的大敗。國內也因為長期的戰爭進入物資短缺時期,民眾都吃不飽飯,最終二月革命爆發。
然而羅曼諾夫王朝300年的基業就在這樣的革命中被摧毀,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上臺。然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沙俄政府一個性質,都不願意退出世界大戰。所以這時偉大的導師列寧回到俄國,領導工人階級發動了再一次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蘇維埃俄國政權建立。
新生的政權經過嚴酷的戰時經濟時期,最終蘇俄整合了全國的力量打敗了外國干涉軍和舊勢力,還把原來的沙皇俄國的領土再次納為統治,再根據各民族的不同紛紛成立加盟共和國,蘇聯就這種情況下於1922年成立,加盟共和國最終也擴大到15個。
可以說蘇聯的誕生完全是因為第1次世界大戰的契機。
2、蘇聯的崛起。
蘇聯誕生不久,政權就落入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的手中,蘇聯也真正進入了大規模的建設時期,有獨特的計劃經濟道路,搞集體化農莊,也就是所謂的斯大林主義。然而這時又發生了歷史上的機緣巧合,那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被波及,大量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失業和企業破產。
然而執行計劃經濟政策的蘇聯卻窺然不動,並未受影響。而這時的蘇聯就開始了抄底行動,瘋狂的甩賣國內的糧食,換得了大量的外匯,之後在用自己的外匯和黃金購得歐美列強廉價的工業設備,並且向歐美列強國家招募大量的技術工人。所以蘇聯在此之後的十年中,工業化實現了飛速的發展,也產生了質的飛躍。在二戰前夕,蘇聯已經成為歐洲工業規模第一,僅次於美國,這也是蘇聯打贏二戰的基礎。
當然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數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由於大量的糧食出口導致被餓死(烏克蘭大饑荒就是這個背景下產生)。這也就是所謂的蘇聯早期的原始積累,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同,資本主義國家是通過殖民和侵略外國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而蘇聯只能掠奪自己完成積累。反正無論哪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也印證了馬克思的那句話,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腥的。
但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確實給蘇聯帶來了發展契機。
3、蘇聯獲得二戰的勝利。
然而蘇聯的工業化剛完成,歐洲局勢就發生了大變化,那就是納粹德國的崛起。最終在1939年二戰爆發,納粹德國橫掃歐洲,世界殖民帝國法國都被德國6個星期打投降了。最後納粹德國在1940年突襲蘇聯,開始的時候蘇聯節節敗退,大片的國土淪陷。
這也是由於早期斯大林搞大清洗運動,很多高級將領都被槍斃掉,一時間蘇聯的軍事指揮系統混亂,才被納粹德國得手。然而蘇聯擅長的是長持久戰,而德國的閃擊戰精髓在於快速的摧毀敵國的意志,然而蘇聯卻不是波蘭,它有太大的戰略縱深。
最終德國與蘇聯打起了長達數年的戰爭,而這時的美國也在審時度勢加入反法西斯陣營。開始大規模的援助蘇聯對抗德國,在蘇德戰爭期間,美國共計援助蘇聯120億美元的戰爭物資,蘇聯最終也憑藉底蘊和美國的援助,軍隊攻入德國境內,納粹德國滅亡。
納粹德國滅亡也形成了世界的新格局,那就是美國和蘇聯徹底的崛起,原來的英法等世界殖民帝國由於在大戰中被消耗,已經無力維持世界的舊體系,世界新體系也就在美國和蘇聯的主導下建立了。美國和蘇聯也成為世界兩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蘇聯(蘇俄)基本上是從1917年誕生,到1945年確立世界超級大國地位,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但總攬這20多年的歷史也可以看出,蘇聯身上也是處處恰逢歷史的機緣巧合,因為這個20多年來是世界上最風起雲湧的時期。
大正看世界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首先一點就是體量大,它是十幾個國家的體量總和,兩億左右的人口,兩千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這一點是基礎,也最重要。有些國家就千八百的人口,就算全國人民全力以赴,就算每一寸土地都變成耕地、工廠,幹二十年,也未必能成為超級大國。所以有了人口、面積、資源作為根基,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就有了根本。
第二就是因為蘇聯在二戰前就已經有一定的工農業底子了,蘇聯龐大的軍力,和戰爭時期強大的生產力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蘇聯有廣闊的耕地,有很大的油田,也有重要的工業中心,底子還是不錯的,雖然戰爭之中飽受摧殘,但是隻要底子還在,戰後就能立刻站起來。
再有一點,蘇聯的崛起也確實和美國有很大關係。就好比一個運動員,如果它的實力足以碾壓全場,那麼它跑完全程的速度肯定算不上塊,如果競爭者有高手,跑在他前面或者和他實力不相上下,那麼結果可能他比自己第一的時候,秒數還要少。
美國由於戰爭時期本土沒有受到什麼傷害,國內的各種基礎建設都完好,戰後很快就恢復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美國和蘇聯是對手,蘇聯要和美國競爭,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也是蘇聯的威脅。有了這些動力,蘇聯自然在不安與競爭的心態去追趕,拼命地發展,爆發出一個大國巨大的潛力,所以短時間成為超級大國。
鍋蓋頭司令
蘇聯是1922年12月由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聯合成立,到了1940年,加盟共和國共有15個,
蘇聯在二戰之前不屬於超級大國的概念,是二戰後才成為與美國並駕其驅的兩大超級大國之一,
蘇聯不管是早期的工業發展還是二戰,都離不開美國的大力支持,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大量進口西方國家的工業設備,1931年,蘇聯購買的美國機器設備約佔美國機器設備出口的50%,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就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僱傭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
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給予蘇聯的援助可以說關係蘇聯的生死存亡,沒有美國的鋁,蘇聯飛機飛不上天,沒有美國的糧食和服裝,蘇聯人民會因為飢餓和寒冷死亡更多,
蘇聯模式就是國家集中資源發展經濟,這樣做的好處是一開始效率非常高,可以迅速的提高工農業總產值,但是,蘇聯模式的缺點是致命的,
第一,集中資源只能去模仿已經存在的事物,比如美國有拖拉機,蘇聯也去生產拖拉機,但是集中資源無法去創造未知的事物,而這未知的事物才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
第二,集中資源會造成財富創造的效率非常低,因為工人沒有勞動積極性,
蘇聯模式的固有缺陷讓蘇聯帝國慘淡經營,民生搞不上去,財政緊張,最終於1991年解體,
萬事皆空70
1917年俄國10月革命之後,世界上第1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5年之後,經過慘烈的蘇俄內戰,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聯邦等國家陸續加入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它的簡稱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蘇聯。
蘇聯疆域
20年後也就是1937年,此時距離二戰爆發只有兩年的時間,蘇聯已經徹底從內戰之中走得出來,此時的蘇聯不但全面超越了最強大的沙俄時代。而且,在蘇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動員能力之下,被重點建設的蘇聯重工業更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是,此時雖然蘇聯被公認的強國之一,但蘇聯的地位永遠沒有達到超級強國的水平。最起碼,希特勒領導下的納粹德國就從來不認為蘇聯是超級強國,相反,納粹德國還把蘇聯當成嘴邊的一塊肥肉,試圖徹底吞下蘇聯,以壯大自己。
蘇聯真正成為舉世公認的超級大國,還要到二戰勝利之後,也就是說,雖然二戰時期蘇聯遭遇了極為慘重的傷亡,短短4年的時間蘇聯遭遇了2700多萬人的死亡,最精華的東歐地區更被打成一片廢墟。
二戰時期蘇聯紅場閱兵
但是,經過血戰鍛煉出來的蘇聯,因此更加團結。最為重要的武力——蘇聯紅軍更強大無比。經過德國檢驗後的蘇聯鋼鐵洪流,已經具備了橫掃整個歐洲的實力。也因此,經過第2次世界大戰戰爭檢驗後的蘇聯,成為和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
當然,蘇聯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能成為超級強國,從成立之後到二戰爆發之間的20多年時間的建設居功至偉。為何蘇聯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就能夠打下超級強國的底子呢?這與美國的援助有關係嗎?
第一,蘇聯能夠在20多年的建設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除了得益於蘇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之外,也得益於沙俄給蘇聯留下的雄厚根基。
沙皇俄國
蘇聯是建立在沙俄的屍體之上的,因此,蘇聯幾乎繼承了沙俄所有的遺產。雖然長期以來,由於農奴制等落後的制度,雖然沙俄一直佔據著世界第一面積大國的地位,但是沙俄在歐洲的地位卻並不高,被歐洲諸多列強視為一個龐大卻臃腫遲鈍的巨人。
但是,這樣的沙俄只是針對於英國等一流列強,事實上,沙俄在當時世界上依然是毋庸置疑的列強之一。同時,沙俄對於國內的工業等建設也絲毫不弱,沙俄的技術固然沒有達到頂級,但是,沙俄工業的規模卻十分龐大。同時,沙俄現代化且完善的教育體系,也給蘇聯留下了海量的人才。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因此,不同於1949年的新中國,當時的中國面臨的是名副其實的一窮二白局面,但是,剛成立時的蘇聯固然因內戰國家受損嚴重。但是,得益於沙俄時代的豐富遺產,蘇聯建立之後遠遠稱不上一窮二白,反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家資豐厚”的國家。也正是在沙俄給留下豐富遺產的基礎上,沙俄才能完成經濟騰飛的奇蹟。
而第二個原因,則與美國有很大的關係。1929年,席捲世界的經濟危機突然爆發,這場史無前例、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極為嚴重,當時的德國,擁有超過800萬人失去了工作,美國作為當時世界工業第一大國,更是一片蕭條:數千萬人失去了工作,無數人掙扎在貧困線上。
大蕭條時期的失業人口
在全世界一片哀嚎之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蘇聯卻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優越性,當時的蘇聯不但沒有遭遇經濟危機,反而集中力量,開始向全世界招攬人才,購買現代化設備工廠和技術。
在經濟危機之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固然敵視蘇聯,但是很顯然,走出經濟危機才是他們面臨最緊迫的選擇,因此,自顧不暇的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被蘇聯引進了大量先進的工業設備技術和人才。
正是靠著經濟大蕭條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蘇聯開始補上諸多工業方面的短板,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有了巨大的騰飛。而此時的進步,也為二戰的勝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經濟大蕭條時期美國失去工作的人
那麼,蘇聯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到底有關係嗎?自然是有的,除了經濟大蕭條時期海量的美國資金、技術、人才湧入蘇聯,幫助蘇聯取得巨大的建設之外,也與二戰時期美國的海量援助物資也有密切的關係。
納粹德國發動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之後,準備不充分的蘇聯遭遇了慘重的傷亡。戰爭初期,蘇聯甚至被德國打到了莫斯科郊外,超過200萬的蘇聯軍隊被消滅或俘虜。蘇聯大部分工業區和精華地帶被德國佔據,蘇聯面臨存亡危機。
二戰蘇聯佔據德國國會大廈
在這種局面之下,極具眼光的美國總統羅斯福說服美國國會通過了租借法案,開始向蘇聯、英國、中國等堅持抗戰的國家提供物資,以幫助他們堅持戰爭。作為抵抗德國的主力,當時的蘇聯得到了美國超過100億美元的物資。這些海量物資,也成為困難時期蘇聯堅持抵抗並最終反敗為勝的關鍵因素之一。
因此,二戰之後蘇聯能夠成為超級大國,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陰差陽錯之下,美國給蘇聯的崛起提供了巨大幫助,但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只靠美國”的說法,顯然是錯誤的。真正起關鍵作用的,依然是蘇聯自己,當然,也少不了它無與倫比的運氣。
鳶飛九天2018
蘇聯的崛起最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絕非美國人的協助。
蘇聯的崛起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一戰後期和二戰前期。
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率先在美國爆發,然後迅速傳到歐洲大陸。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能量,給傳統的資本主義列強的發展帶來了極大動力,電力的使用使機器的普及得到了空前絕後的發展。而工業革命催生起來的產業話大發展,也使的產業工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然而,資本主義的逐利性讓產業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逐漸尖銳。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恰在此時進行流傳,共產主義的思想逐漸演化成一股股紅色洪流。開始和資產階級,私有產權對立起來,要求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美好體制。
紅色革命最為著名的乃是德國的十一月革命和沙俄的二月革命。但是最徹底的卻是沙俄的二次革命。
沙俄雖然同屬歐洲列強,但是和英法等列強相比,沙俄一直作為“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而存在。資本主義在沙俄社會的盛行程度遠比英法要低得多,甚至沙俄還保留了相當的農奴制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制。這些都是導致沙俄相較於其他列強國家落後的緣由所在。
但是,基於同樣的原因,沙俄的產業工人僅僅集中的聚集在少量大城市,而資產階級的力量相對於其他列強而言薄弱了許多。
在列寧的帶領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迅速建立起來。而摧枯拉朽的革命形勢,迅速消滅了沙俄的舊勢力,使得國力並沒有遭受太大損傷。給後續的社會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接下來,新生的蘇俄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適應社會發展的改革。
政治上,採用高度中央集權的模式。
沙俄是世界上對領土最為苛求的國家,沒有之一。
然而廣大的土地也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作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民族僅僅聚集在東歐區域,而廣袤的西部則是其他民族構成。地緣政治和人口模式的現實狀況給俄羅斯帶來了嚴重的分離主義隱患。
這就要求新生的蘇俄政府要採用強力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以壓制地緣和人口構造不合理形成的缺陷。
經濟上,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制度。
政治上的中央集權,為推行計劃經濟制度帶來了天然的優勢。而俄羅斯廣袤的土地和資源分佈也是實行計劃經濟的最大優勢。
資本主義存在天然的逐利性。如果新生的蘇俄政權依舊採用資本主義制度,那麼分佈著豐富資源的中西部地區因為環境的惡劣,將會導致開採和運輸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對於成本異常敏感的資本家,所能選擇的方式就是從國外進口礦產或者乾脆將工業搬離俄羅斯。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蘇俄政府所無法容忍的。
那麼發展經濟唯一的方式就是採用計劃經濟體制。
在蘇俄經濟崛起過程中,特別是在前期,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國家對基礎建設的統一投資,構建了縱橫全國的鐵路和公路網絡,將經濟發達的東歐部分和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緊密的聯繫起來。
同時,統一的調配也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完備的工業體系,更多的是聚焦在重工業體系的完善上,而通過國家的力量,能在最短暫的時間內集中各種資源,迅速建立起一大批需要大量投資的重工業企業,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
正是重工業體系的迅速建立,讓蘇俄政權迅速躋身於歐洲一流的工業強國之林。雖然在二戰前夕,並沒有成為超級大國,但是卻建構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基礎,為二戰後的迅速恢復和發展積蓄了力量。
第二個階段,二戰後期。
在二戰中遭受了巨大災難的蘇聯,以傷亡數千萬人的代價,艱難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然而,勝利後的蘇聯幾乎成了一片廢墟。雖然二戰末期,蘇聯從得多掠奪了大量的資源,但是依舊是杯水車薪。
那麼二戰後期為何蘇聯能在短短的十幾年內迅速恢復並逐漸成長為能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呢?
二戰之後,歐洲的政治版圖出現了大規模的變動。東歐國家的集體社會主義化,讓蘇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
在二戰前夕構建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在二戰後充分發揮了它們巨大的力量。統一在同一個意識形態下的蘇聯人民,充分發揚了二戰中的英勇品格,以滿懷的熱情投入到國家的經濟建設當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充分利用廣袤國土下豐厚的資源,在兩個五年計劃後,就已經超越了戰前水平。而西歐各國卻陷入了發展乏力的困境。公有制的優勢凸顯,經過多個五年計劃的發展,蘇聯不僅迅速恢復了國力,還成功聚合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一舉站在了西方世界的老大美國面前,成為了和美國在世界角逐的超級大國。
Crazy歷史
原蘇聯的確是一個比較神奇的存在!它是在舊俄並不健全的軀體上,經過了其人民的努力和"其它一些因素",才得以崛起為可以比肩於美國的超級大國的。冒昧淺析如下:
一、基礎不錯。蘇聯是建立在舊俄的基礎之上的。而舊俄卻並非是"一窮二白"的!它也是具有一定的工業和科技基礎的。雖然其工業水平遠不能與西歐及美國相提並論,但是卻仍然能夠保障舊俄得以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二、潛力很大。蘇聯(包括舊俄)的國土面積廣闊,各類資源豐富,人囗數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受教育水平雖不均衡,卻也能夠保障其國民素質不致於太低…上述這些有利因素,都是蘇聯短期內得到迅速發展的潛力保障。
三、體制正確。這一點是受到爭議的——列寧時代的民主集中制,被斯大林時代的中央集權所取代,有人說是退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釆取了"斯大林方式″的蘇聯,確實是充份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計劃經濟″的制度優勢,優先發展了一大批用以保障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而這些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礎!
四、時機有利。蘇聯是在″一戰″尚未完結時創建的!雖然它從一誕生,便受到了國內外敵人的仇視與打壓——內戰時期的白匪軍的反撲和協約國干涉軍的侵犯!但是蘇聯卻可以將這些壓力予以一一排除和化解。這也說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生命力之頑強!而且一戰結束前後,歐美列強正在忙於″戰後分贓"——雖然它們也曾經嘗試過用武力㧪殺和經濟孤立,這兩種手段去“消滅″或是"遲滯″蘇聯的發展與壯大。但是當這兩個手法都硑壁之後,現實而逐利的西方資本及其母國便開始釆取了″現實主義″方法來發展與蘇聯的關係了!可以說此時的西方雖對蘇聯這個眼裡的″異類″極其警惕與不信任,卻還不是後來″冷戰″時的那種你死我活的狀態!
五、二戰中,德國對蘇聯的侵略固然打斷了蘇聯按步就班的經濟發展步伐,而且在戰爭初期也遭受到了巨大的人囗與物質損失!然而在頂住了德國軍隊的″三板斧"之後,迫使希特勒由″閃擊戰″轉入消耗戰之後,蘇聯基本上就穩定住了局勢——雖然危險仍未過去,但最危急的時刻己經熬過去了!在戰爭的刺激下,蘇聯人的愛國熱情被激發出來,各項工作成果斐然!不得不說的是:美英兩國為了打垮希特勒,而給予了蘇聯大量的各類支援,這些物質與技術支持也促進了蘇聯的發展。
六、戰後獲得。德國戰敗後,有一半的國土被蘇軍佔領。在美國的默許下,蘇聯人把德國的工業生產設備,技術資料,某些樣品和人才都輸送回了蘇聯本土。這些成為推動蘇聯技術進步的推手;並且蘇聯利用二戰後期的大反攻,不僅控制了半個德國,還逐漸把東歐各國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使這些國家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與蘇聯休慼相關的″衛星國″。從而避免了戰後被國際孤立的狀況,極大地改善了地緣戰略格局。而任何一個大國,要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強國,是離不開一個有利的地緣戰略格局的…
由於水平有限,只能總結出上述淺見!如有謬誤之處,歡迎予以指正。謝謝!
北疆同心
沙俄底子本身就不弱,就像二戰後日本20年就迅速崛起,也是以前底子好,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美國經濟下降45%,西歐也都受到巨大損失,這時候正好趕山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由於計劃經濟沒有產能過剩,所以此消彼長,顯得蘇聯更厲害了,德國為什麼不先擺平英國,再攻打蘇聯,非要兩面作戰,就是因為當蘇聯完成第四個五年計劃後,德國就再也不是蘇聯的對手了,二戰後美國喝蘇聯瓜分了德國的高科技,所以迅速崛起,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每當西方出現經濟危機,就是蘇聯耀武揚威的時候,七十年代蘇聯軍力一度壓倒美國,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後,計劃經濟的弱點全部暴露,蘇聯經濟崩潰,最後解體
宇哥花卉
1917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仍在繼續,俄羅斯帝國卻在二月革命之下,結束了漫長的君主專制統治。二月革命後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同時並立,因臨時政府的措施不當,1917年11月爆發了十月革命,開啟了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時代,即蘇俄時代。1922年12月30日,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為首等四個國家合併,組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受一戰的影響,俄羅斯等國的國力衰退。蘇共上臺後,到20世紀30年代末的短短二十年間,蘇聯一舉成長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工業大國,將英法德等甩在了身後,鯉魚躍龍門之勢不可擋。
不過,瞭解俄羅斯的人都知道,這之前,因其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比英法等國稍落後的技術條件,使得在一眾老牌帝國當中一直處在靠後的位置。一戰更使其國力消耗殆盡,這才會爆發革命。兒砸歐蘇俄誕生之初,內受白俄之困,外遭列強封鎖,國家更是舉步維艱。
雖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但在短短二十年裡,蘇聯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將俄羅斯拉出泥潭,甚至有了超越沙俄鼎盛時間的實力,成為全世界第二工業國。著實讓人驚奇和感嘆:蘇聯究竟使了什麼招數能在短時間內有如此成效?
雲石君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在全國大範圍的普及。
19世紀下半頁,歐洲受工業革命成果大範圍普及,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靠著機器大工業使得英、法、德、美等國再一次實現了大飛躍。而俄羅斯因受自身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及落後的社會結構的影響,並沒能在短時間內實現上述國家的突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淪落到“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的地步,昔日威震歐洲大陸的風采不再。
自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到1922年蘇聯的正式成立,50年已過去。雖然,俄羅斯沒能和英法德美等國一起乘上技術革命的早班車,但是,50年裡,曾經的前沿技術也走向成熟,大大降低了推廣和普及成本,俄羅斯也搭上了機器化大工業的列車。憑藉強大的體量,使得其地緣潛力逐步釋放。而在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交通線路的鋪開尤為重要。早在1916年,視作俄羅斯國家主血管的西伯利亞鐵路已全線通車。在先進的技術的加持下,俄羅斯原本人類無法征服的凍土荒漠地區也有了征服、改造的機會,這就為其成規模工業開發提供了條件,也將俄羅斯推到時代的風口浪尖上。
而這些也為蘇聯的崛起提供了有利的物質條件。
第二,在兩次革命之下,舊有社會關係覆滅,為工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雖然說,革命要流血犧牲,是一種端暴力的方式,不過,在特殊的環境下,蘇共以社會下層為自己的力量來源,以革命的方式卻能最有效的顛覆了舊有社會關係,創造出新的適合社會發展的社會關係。
沙俄時代的俄羅斯,統治集團是依託在保留有大量的農耕殘餘的經濟結構之上歐構建的。這種封建的勢力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避免自己喪失掉社會從農業向工業轉型時的巨大利益和統治地位,使得他們會成為俄羅斯大規模工業化的阻礙,牴觸經濟轉型。
通過暴力革命,可以最大程度的斬斷舊體制下既得利益集團的持續性阻擾,為俄羅斯實現工業化轉型掃清障礙,實現快速崛起。而快刀斬亂麻之下,一定程度上又能避免因新舊體制的長期鬥爭而過度消耗國力。不過,國家財富短期內急劇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自19世紀下半頁以來,俄羅斯國運一直處於頹靡狀態,再加上工業化轉型滯緩,以及一戰的鉅額消耗,按理說,一場暴力革命對千瘡百孔的俄羅斯來說打擊也會非常大。但是,革命無異於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與其讓俄羅斯自生自滅,還不如奮力一搏,贏取一線生機。而革命一旦成功,社會關係層面的各種掣肘被消滅,工業化轉型的障礙也被掃除,重振國威指日可待。
第三,蘇共的高壓政治體制加速了蘇聯快速崛起。
雖然,革命取得了成功,但擺在蘇共面前的現狀還是非常棘手。凍土荒漠土地居多,自然環境極度惡劣,就算再大的地盤也難挑選出幾塊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良地。而在廣袤的土地上,有許多少數民族獨立居住在各邊緣板塊,再加上覆雜的地緣與人文結構,使得俄羅斯存在嚴重的分裂危險,國民對國家的認同感也不足。在這樣的國情之下,蘇聯要如何調動國民的生產積極性,怎樣在全國範圍內大鋪開工業化開發,迅速積累國力呢?
如果從人的驅動力來說,用錢鼓勵國民生產是最直接的辦法,畢竟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不過,要是蘇聯有錢,國民生產條件也不會太差,也不至於到了革命的地步。首先,俄羅斯帝國因沒能早早趕上工業化的列車,發展已落後幾十年,國力積蓄也不足。其次,日俄戰爭、一戰,俄羅斯的國力消耗嚴重。最後,蘇聯建國初期,長期面臨西方列強的圍堵封鎖。內憂外患之下,蘇聯也為錢發愁,也希望飛來一筆橫財。
一般來說,胡蘿蔔加大棒的方式,才能有效激勵人的潛能和工作積極性。不過,顯然,蘇聯的胡蘿蔔很少,不得已之下,那就只能偏離,重用大棒。蘇聯在國內施行高壓政治,用強力威懾民眾,逼迫他們按照國家意志從事勞動,給予他們很少的報酬。在這種高壓政策之下,短時間內,蘇聯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轉型,為蘇聯實現大國崛起奠定了物質基礎。
不過,人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高壓之下總會需要些寄託來消遣,大棒扛多了,總是需要點甜頭嚐嚐的,不然都會有逆反情緒。那麼,從蘇聯實現崛起,到蘇聯解體的50多年裡,蘇聯要怎樣才能維持其超級大國的榮耀?蘇聯崛起後,國民會得到多一點的胡蘿蔔嗎?
你6我6一塊二
蘇聯就是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創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制度和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有本質的不同。有制度上的優勢,集權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蘇聯就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現實。
首先,二戰之後,經濟發達的歐洲幾乎崩潰,德意兩國經濟完蛋,英法兩國經濟因為戰爭下降嚴重。其餘的小國就不用說了,死的死傷的傷基本上都殘廢了,經濟更不怎麼樣。英法德等老牌強國成為美國的附庸。而蘇聯則因為自己本身在二戰的貢獻以及其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成為可以與美國並肩的一極。
其次,蘇聯在二戰的時候,將大量的科學家,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以及大量的工廠設備,轉移到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一來,保留了工業基礎。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蘇聯經濟就開始增長。並且,蘇聯在戰爭結束後將戰爭中的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而且,蘇聯作為大陸強國,恢復能力不是英國那種海洋強國可以比的。這點在英國晉升為日不落帝國時,法國與其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打不死的俄國,都可以驗證。
最後,蘇聯的強大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直病態的強大。其在二戰之後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國家實力上,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差別太大。以至於導致蘇聯成為一條腿強壯一條腿瘦弱的畸形巨人,蘇聯只能被稱為軍事大國,並不能被稱為經濟大國,最終在軍備競賽中被拖垮。相較於美國,蘇聯還是在綜合國力上不如美國。
總而言之,蘇聯從一個農業國家短短二十年就成為了一個工業強國離不開斯大林的領導,更加得益於蘇聯的制度優勢,集中全國的力量優先辦大事。
獨秀文苑
蘇聯的衛國戰爭仰仗美國,但天生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形態分歧就表明了美國不可能幫助蘇聯,只能靠蘇聯人民自身的努力才成為超級大國
十月革命爆發之後的俄國就成為了社會主義領導的國家,和美國天生上就是對立關係,所以蘇聯崛起全靠美國這個言論是完全錯誤的,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完全靠著自身畸形的發展方式才崛起。
二戰之後的蘇聯從德國國內也運回了不少的先進設備與科學專家,同時因為當時的蘇聯是新生國家,內部還是比較的開放包容的,與後來的“幹部終身制”所造成的死板蘇聯截然相反,每一個項目的上馬都是有大隊人馬摩拳擦掌想要為國家出力的。
當然,除了這些外部因素之外,蘇聯本身的條件也很不錯,幅員遼闊,擁有巨大的戰略縱深,地大物博
在當時蘇聯的鐵腕統治之下,加盟國也都勁往一處使,所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蘇聯很快的就成為了第一個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在尖端行業迅速的趕超了美國。
軍事上的成績也讓蘇聯在美國面前揚眉吐氣,1965年蘇聯有270枚洲際導彈,但到了1970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蘇聯的洲際導彈就達到了1300枚,在軍事上開始與美國不相上下。
除了軍事上的突飛猛進之外,石油的飛漲也讓蘇聯沉浸在重工業的發展中不可自拔,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為了對抗西方國家隊以色列的幫助,統一提高了石油出口價格,就在歐美國家對此叫苦不迭的時候,蘇聯發現了超大型油田,為蘇聯帶去了大量的美元。
到了美國結束越戰的時候,這時候的蘇聯恰好也是最強盛的時代,在各個地方與美國扳手腕,也開始展現出蘇聯身為超級大國的獠牙。
但我認為,蘇聯可以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就是其特殊的社會形態,在剛剛結束二戰的蘇聯,這種形態可以讓蘇聯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蘇聯重工業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加上石油為蘇聯帶來的鉅額收入,也為蘇聯的崛起注入了血液。
我是三書青史,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