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搶“落地”,自動駕駛10萬億美元的蛋糕怎麼分?

轟轟烈烈搶“落地”,自動駕駛10萬億美元的蛋糕怎麼分?

本報訊 (記者 葉菁)自動駕駛汽車離我們有多遠?近日,在北京舉辦的2019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向人們展示了這一問題的部分答案。在大會上,寶馬公司展示了其寶馬7系自動駕駛測試車、科技公司四維圖新展示了正在研發推出的新一代車機系統雅典娜OS、北汽集團也展出了其包括純電動智能化轎車、SUV、商務車等在內的多種智能化汽車產品……

伴隨AI、5G商業化步伐提速,汽車產業受到的影響是最為突出的。在市場和技術的雙重推動下,汽車產業的智能化已經撲面而來。英偉達給出預測,自動駕駛市場將會有 10 萬億的潛力市場。英偉達認為以後所有的車輛都要有自動駕駛,包括客車,出租車,卡車,農業車等。現如今,汽車製造商、科技公司和網約車公司都力求在這一片藍海分一杯羹,那麼,就究竟哪種商業模式能夠更勝一籌呢?業內專家指出,未來的市場競爭將極大考驗創業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以及商業落地能力,誰能在業務開拓、上游供應鏈管理、方案研發與驗證、系統集成、生產製造、整車量產服務上全面發展,誰就能贏得最後的市場。

百舸爭流

今年以來,國內多個RoboTaxi(無人出租車)項目拉開了落地的序幕:滴滴在WAIC上宣佈無人出租車將於年底落地上海,文遠知行也與廣州白雲公交、科學城集團成立合資公司併發布落地規劃。

但國內最重磅、跑得最快的玩家當然還是百度。繼4月份和湖南聯合推出阿波羅智行、6月份獲得長沙45張路測牌照以來,百度近期又宣佈將美研團隊部分工作佈局轉移至北京,使Apollo產品和落地商業化發展更貼近國內合作伙伴。今後Apollo美國研發團隊將更聚焦前瞻和關鍵技術研發。

縱觀自動駕駛領域可謂百舸爭流。在國內,Apollo可以說是一騎絕塵,但放眼全球, Apollo並不是這一賽道的老大。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在技術、路測里程等維度上,Waymo依然領先——無論是面對“通用+Cruise”聯盟還是Apollo的開放生態,業界普遍認為Waymo領先其他競對至少“一個身位”的距離。

除了Waymo和Apollo,這條路上還有一個巨頭玩家就是蘋果。造車之路坎坷的蘋果,目前已經從造車退回到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同時,網約車巨頭也在此動作頻頻。在國外,Uber憑藉其天然的應用生態,正在自動駕駛技術上不斷努力。在國內,網約車平臺滴滴同樣開始自研自動駕駛技術,在今年的WAIC上,滴滴宣佈將於年底在上海開始RoboTaxi項目的試運營。

不能漏掉的,還有特斯拉。自研自動駕駛芯片的特斯拉,在已經量產的Model S、Model X和Model 3上加裝了L2級別自動駕駛系統。

毫無疑問,產業競爭已經聚焦智能網聯。“未來是軟件定義汽車,硬件將會大量形成標準模塊架構。”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黃文炳在大會上如是表示。

商業化臨界點到來

2019年也被認為是5G商用元年,自動駕駛技術藉著5G東方,開始接連落地。

目前,通用、福特、奔馳、寶馬等跨國車企,上汽、廣汽、一汽、東風、長城等國內車企,以及蔚來、小鵬、車和家等造車新勢力,還有谷歌、百度、蘋果、優步、地平線、追勢科技、圖森未來等科技企業,都加入到自動駕駛領域的佈局和產品研發之中。據介紹,全球自動駕駛路測里程已近3000萬公里,自動駕駛已到達技術商業化的臨界點。

轟轟烈烈搶“落地”,自動駕駛10萬億美元的蛋糕怎麼分?

(寶馬自動駕駛測試車)

2017年,國家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三部門就聯合印發了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對汽車自動駕駛發展提出了具體的時間節點:到2020年,汽車駕駛輔助、部分自動駕駛和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新車裝配率超過50%,網聯式駕駛輔助系統裝配率達到10%;到2025年,這些技術的新車裝配率達80%。2018年,工信部又再次發文,計劃到2020年,高級別自動駕駛功能的智能網聯汽車逐步實現規模化商業應用。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4億輛,停車位缺口高達6500萬個,車位利用率僅44%,一線城市停車時間對駕駛時間總佔比高達30%。針對“停車難”這一城市生活的高頻痛點,自動泊車等低速自動駕駛目前已經可以實現。

眾人拾柴火焰高

在4G時代,車聯網的發展任務主要是建立連接。在有限的網絡支持下,路測基礎設施通過2G、3G、4G實現聯網,打通汽車內外信息流。而隨著5G網絡、車輛、路面、雲端等各個環節的技術不斷成熟,車輛將從輔助駕駛轉向自動駕駛,車輛網將邁入終極發展階段,實現基於自動駕駛的協作式智能交通。

理想是美好的,然而要實現理想,光有5G遠遠不夠,車聯網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自動駕駛領域技術複雜多樣,涉及多學科、多領域、多場景、多行業。眾人拾柴火焰高。車聯網的實現一方面需要傳感器、圖像識別、深度學習、核心算法方面的高科技人才,以及科技公司快速響應、快速實現、快速迭代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需要熟悉汽車製造體系、質量管理規範、供應鏈管理、項目實施管理方面的人才,相互融合、協同創新才能推動自動駕駛的落地進程。

如今,百舸爭流的競爭狀態將會加速技術和應用的進一步突破,也會倒逼產業鏈攜起手來突破技術瓶頸,智能駕駛或迎來起飛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