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人都吃什麼

普通人如果一不小心穿越到漢朝就比較慘——基本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不過如果你穿成貴族,就可以一天吃三頓,如果在努努力穿越成皇帝,那就可以一天吃四頓飯,你看,咱們是通過飯的質量彰顯逼格、人家漢朝是通過飯的頓數。

言歸正題,還是先從主食說起,當時的主食,基本就是飯(當然也有烹飪方法大同小異的粥)。當然和今天的飯不一樣,今天的飯是水稻,當時則主要是粟、麥、稻三種(麥主要是做「麥飯」的),外加上「菰米」(後面詳細介紹)。當然還有另類的做法,加上蔬菜啊,糧食啊(也可能有肉),熬成「羹」,也算是主食;既有隻是蔬菜加點雜糧的比較寒磣的吃法了,當然也有豪華點的燉肉的肉羹。哦,對,還有另一種主食,就是粽子。順道說句,肉粽的出現比紅棗粽出現要早好多。恭喜鹹粽子黨勇奪正統。

順道一提,當然出征攜帶的「乾糧」,其實就是把煮好的飯放太陽下曬乾,當時的士兵,還是蠻拼的。

接下來就是肉了,首先要提的是,漢朝還是蠻流行吃狗肉的,最近江蘇沛縣在搞「沛縣狗肉節」,就號稱「據其介紹,沛縣吃狗肉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年漢高祖劉邦吃狗肉,樊噲賣狗肉。吃狗肉的習俗早已流傳下來,老百姓早上起來就用燒餅夾著狗肉吃,幾千年都是如此。」——樊噲確實就是個殺狗的。至於其餘的肉嘛,自先秦以來,就有「六畜」的叫法,分別是馬、牛、羊、豕、犬、雞;其中牛馬一般不常見,其餘都算比較常見的肉食。但是,當時肉,可是妥妥的奢侈品,據呂思勉先生在《秦漢史》考證,當時只有貴族和老人才吃肉(此皆古非老者貴者不食肉之舊法)

至於菜嘛,跟唐朝挺接近的,正如我在唐朝部分寫過的

現在很常見的:西紅柿、土豆、青椒、紅薯、洋蔥、辣椒、玉米。猜猜看有多少是唐朝能吃到的?

答案是零,這些當時都沒有。

漢朝的時候,沒有的更多點,比如一堆「胡」字開頭的食物,諸如胡蘿蔔啊、此外菠菜、生菜什麼的也沒有。

至於常見的,則是葵菜(現在的冬莧菜),韭菜、薤(現在的藠頭)、芸(油菜)、蘆菔(現在的蘿蔔)、菘(比較小的白菜);蔥薑蒜什麼的也都有了。

至於做法嘛,還是蒸煮烤煎(這裡的煎就是幹煎或者把水耗幹,可不是放油的)

調料什麼的,鹽、醋、醬都很常見,此外也有「餳」(可以理解為糖)。

——————————————————————————————————————

下面來具體說說:

普通人還是很慘的,一天兩頓飯,一般還沒肉吃;當時的主食,如上所述,諸如粟飯:

漢朝人都吃什麼

麥飯

漢朝人都吃什麼

豆飯

漢朝人都吃什麼

還有一種也比較常見的「菰米」大約是長這個樣子:

漢朝人都吃什麼

這種東西在楚辭裡也有寫。基本到宋朝還是挺受歡迎的一種主食。西漢枚乘《七發》列舉“天下之至美”就有“楚苗之食,雕胡之飯。”(楚苗指的是水稻,雕胡指的是菰米);而菰米最大的特點,大約是「滑」,杜甫稱之為「滑憶雕胡飯」,大約還有Q。

說完主食,說說肉:

這個我第一個想到的是肉羹——項羽曾經威脅劉邦說,我殺了你爹做成羹信不信?劉邦說出來混要講信用,你要是殺了做羹一定分我一碗。

漢朝人都吃什麼

肉脯——其實就是臘肉,也是比較常見的吃法——沒辦法,沒有冰箱,又不能天天殺,製成臘肉很正常:

漢朝人都吃什麼

說到這個,再來個變種,算是有點獵奇的吃法,當時四川有種吃法「益州人取鹿殺而埋之地中,令臭乃出食之」,這個,字面含義已經夠明確了,俺就不解釋了。

時至今日,在四川扎壩人還有一種類似的,叫「臭豬肉」,其做法是:

“臭豬肉”最為普遍的做法是:當豬喂肥了以後,用繩索套頸把豬勒死。在腹部切一個小口去內臟,然後以幹豌豆粒、樹根塊填充腹腔,縫合,再用黃泥和酥油糊封嚴切口和七竅,埋入草木灰中。半年之後,草木灰基本將豬肉的水分吸乾後,將之從草木灰中取出,掛在廚房的一角,讓其在煙燻中慢慢腐熟變黃。——四川扎壩人待客極品美食 烏黑髮亮的臭豬肉

;

漢朝人都吃什麼

蒸肉也有

漢朝人都吃什麼

哦,對,還有生魚片~當時也是以淡水魚為主,比如鯉魚:

漢朝人都吃什麼

轉發這隻錦鯉。。。一年好運呦~才外,怎麼能少得了烤~

當時的「貊炙」講的就是烤

漢朝人都吃什麼

說了這麼多肉,還是說說菜,畢竟肉大部分人都不咋吃得到。最常見的,是「鹽菜」;晉書裡有過這麼段描述:「柳為布衣時過吾,吾送迎不出門,食不過鹽菜……」一般來講,認為這裡的鹽菜,就是鹽漬的蔬菜。是不是有點韓國泡菜的感覺?

韓國人吃飯,就是各種泡菜大醬湯記得吧?沒錯,漢朝人也是,除了鹽菜,還有醬湯。

「醬」和「豉」都是當時很常見調料,甚至有時候直接作為配菜,用醬做湯啊、菜啊什麼的——《後漢書胡廣傳》李賢注引謝承《後漢書》:常食脫粟飯、醬菜而已。

所以普通人,粟飯就鹹菜,或者煮點菜羹,加個大醬湯,吃個兩頓一天就過去了,還是蠻淒涼的。

漢朝人都吃什麼

好了,漢朝吃也介紹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