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和《胡適留學日記》

胡適和《胡適留學日記》

日記是一種饒有趣味的文體。倡導新文學運動的胡適尤其注重日記體,他稱自己的留學日記為“留學時代的自傳”。80多萬字的留學日記詳細記錄了胡適在美期間生活、交遊的情形以及由此產生的情感與思想的變化,或者把和朋友談論問題、通信或面談的大概寫在其中,有時也將自己的問題、思想的材料、步驟、結論記在裡面。這樣的記載可以寫出一個青年人的內心生活歷史。它是考察胡適留學時代最有價值的基礎材料。

胡適於1910年至1917年留學美國,1939年4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藏暉室札記》收其留美期間的部分日記和讀書札記,共分為17卷,編為4冊出版。胡適在《自序》中說:“這些札記本來只是預備給兄弟朋友們看的;其實最初只是為自己記憶的幫助的,後來因為我的好朋友許怡蓀要看,我記完一冊就寄給他看,請他代我收存。”又說:“這種工作是求知識學問的一種幫助,也是思想的一種幫助。它的方式有多種:讀書作提要,札記,寫信,談話,演說,作文,都有這種作用。”他是用札記的形式做思想的草稿,因此,從思想到學習以至各方面都寫了札記式的日記,它真實而準確地反映了胡適的留學生活。所以胡適說:“這幾十萬字是絕好的自傳。這十七卷寫的是一箇中國青年學生七年間的私人生活,內心生活,思想演變的赤裸裸的歷史。”

稱做《藏暉室札記》是因為當初許怡蓀摘抄了在《新青年》發表時曾用此名,亞東公開出版時沿用舊名,表示對亡友許怡蓀的紀念。抗戰勝利後,1947年11月再版時改用《胡適留學日記》為書名,書前增加《重印自序》。《藏暉室札記》和以後出版的《胡適留學日記》包含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是胡適傳記的原料,也是研究這位一代學人的可靠史料,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胡適寫日記之勤令人欽佩。早期的留學日記多是流水賬,只有兩三句,但由於其連續性,讀者讀之並不覺得枯燥。海外留學、讀書、憂國思鄉成為胡適日記的三大主題,現在讀之依然能夠感受到作者情之真,意之切。

在日記裡可以看出,一些後來胡適持之以恆的觀念早在留學期間已經形成。例如,他很早就對某種國家主義的觀點有強烈的牴觸。當看到綺色佳的一家報紙以所謂“但論國家,不問是非”口號相號召時,胡適在該報上表達了對於國內與國際雙重標準的不同的觀點:“我以為此謬見‘是耶,非耶,終為吾國耳’之所有為然,是因為有兩個道德標準。人人都不反對萬事皆有一個對錯及正義與否的標準,至少文明國應如此。假如吾國違憲向吾徵稅,或非法將吾之產業充公,或未經審判將吾入獄,吾勢必力爭,不管其是否以‘吾國’法律之名義行此事。

然而涉及國際間事,吾即放棄那個對錯和正義與否之標準,且自得地宣稱‘是耶,非耶,終吾國耳’,以此觀之,餘以為吾人奉行道德的雙重標準,其一用於國人,另一用之於他國,或‘化外之民’,餘此說不亦對乎?餘以為吾人不管國內國外只應奉行一個是非標準,否則無法爭論此事。”(卷四,1914年5月15日)

正如胡適在《重印自序》中所說:“這書出版的時候,中國沿海沿江的大都會都已淪陷了,在淪陷的地域裡我的書都成了絕對禁賣的書。珍珠港事件之後,內地的交通完全斷絕了,這部日記更無法流通了。”因此,《藏暉室札記》國內流傳甚少。到1947年11月,上海商務用亞東原紙型出版,更名為《胡適留學日記》,但因正值解放戰爭期間,此書的發行渠道也不甚通暢,所以流傳也不多。胡適的這部日記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幾乎成為孤本。1980年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上海書店、1994年海南出版社、1999年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湖南嶽麓書社分別再版《胡適留學日記》,使之又在讀者中流傳。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

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點滴拍賣天天上新3萬多古籍、50萬高清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