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沃土·生態灌陽】之【歷史名人】

灌陽縣地處湘桂結合處,長期處於中原地區與嶺南地區經濟和文化交流的熱點區域,加上又地處始於唐朝中期、止於20世紀30年代湘桂陸路商道廣西北端的重要節點上,所以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人オ輩出。據有關資料記載,灌陽劃歸廣西后,明朝時期出了3名(一說9名)文科進士,在桂林府所轄各縣中進士人數僅位於臨桂、全州、靈川之後。到了清朝,灌陽共出文科進士13名(一說19名),雖然總數仍排在桂林府所轄各縣的第4位,但其中卻出了7名庶吉士;而排列其前的全州縣出進士43名,被點翰林11人;靈川縣出進士30名,卻只有6人被選入翰林院做庶吉士;再拿桂林府的進士“高產豐產田”臨桂縣來比較,清朝臨桂共出文科進士184名(一說191名),被點翰林40名。從所中進士被選拔為庶吉士的比例來看,灌陽縣文科進士的綜合素質還是相當不錯的。

【紅色沃土·生態灌陽】之【歷史名人】

孔廟遺址

以下內容均參考《灌陽縣誌》

灌陽曆史上現能明確記錄的。首位歷史人物是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的進士楊鏊(1485-1532年,今灌陽縣黃關鎮李官村人)。楊整先期在浙江、湖南為官,做的是教育行政方面的官員,業績頗佳;後升遷貴州、四川任監察類的職務,由於剛正不阿,深得百姓愛戴。最後做到四川按察司的按察使(正三品,相當於現在的省紀委書記),著有《巡倉政略》、《靜可詩文集》等。

其次為清朝時期的鉅富孔志聖(1755-1822年)。據縣誌載,其“家素富有,施捨無吝”,曾先後捐建縣內交通要道上的六座大橋,被清廷誥封為奉直大夫(封蹭之職,文職從五品)。

再次為卿祖培(1766-1822年,今灌陽縣灌陽鎮仁江村人)。清嘉慶七年(1802年)壬戌科二甲五十三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任編修,後又在多個部門任職,最後做到太常寺卿(正三品,掌管皇家宗廟祭祀的官員)。一生致力於興利除弊、民生休慼之事,深得皇帝賞識,因操勞過度,47歲在北京病逝。

接下來當數清朝後期在廣西乃至全國都赫赫有名的同胞三翰林”唐景崧、唐景崇和唐景對三兄弟了。唐氏老大、老二都官至一品,這在廣西乃至全國曆史上均罕見

【紅色沃土·生態灌陽】之【歷史名人】

唐景崧(1842-1903年)

唐景崧(1842-1903年)字維卿,號南注生。14歲參加歲試,中第一名;19歲參加鄉試,中解元(即鄉試第一名);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二甲八名進

士,翰林院庶言士,散館改變部主事(正七品,相當於現代國家人事部的處長),一干便是14年,多年未得升遷,這除了和其秉性耿直、不肯阿諛上司有關外,還大概與其散館不合格有關。(明清時期,從新科進士中由皇帝親選若干名才學兼伐、年輕力壯、朝考前列、優於文學書法者為庶吉士,俗稱“點翰林”,繼續在輸林院底常館學習三年,期滿考試,謂之“散館”。合格者二甲進士授編修,三甲進士授檢討:不合格者內用六部主事、外用知縣。庶吉士的選找無定數,一般為數十名,完全由皇帝根據當科進士實際情況現場欽定,如清順治八年辛丑科,順治皇帝欽點的翰林只有13名;而清光緒十八年壬辰科,光緒帝欽點的翰林卻達101名之多。)有關資料引用《臺灣通史・卷三十六》,說唐景崧“性豪爽,飲酒賦詩,遨遊公卿間”,筆者所熟悉的灌陽籍朋友,大多均“性豪爽,善飲酒,多才思”,與景崧公性格相近,故該記載,筆者信。

光緒八年(1882年),法越事起,唐景崧自請出關赴越南招安劉永福黑旗軍。次年,抵越南勸劉永福內附,共抗法軍,大捷,斃敵兩千餘,捉、斬法軍北圻艦隊司令李威利上校,立功賞授四品銜。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受兩廣總督張之洞之命,返桂募勇四營,號“景字軍”赴越作戰,捷。戰後,晉二品銜,署福建合灣道。光緒十七年(1891年)遷布政使。

光緒二十年(1894年)署理臺灣巡撫,晉贈光祿大夫(正一品)。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敗,割棄合灣。《馬關條約》簽訂後,唐景崧拒絕清政府內渡命令,自主抗日,積極佈置合灣防務,合灣軍民成立民主國,推唐為大總統(唐應為中國史上稱“總統”第一人),抵抗日本侵略軍。敗,唐便帶上巡撫印攜款內渡,雖頗受時論指責,但清廷理虧在前,故只免職未追責。此後唐回桂林閒居,不再出仕。

【紅色沃土·生態灌陽】之【歷史名人】

唐景崇(1844-1914年)

唐景崇(1844-1914年)字希光,號春卿。18歲參加歲試,中第一名;23歲參加鄉試,中第二名;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六十三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充廣東、浙江主考;提督浙江、江蘇學政;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禮部右待郎,署左都御史。義和團起事後,奉命督辦廣西團練,又任吏部右侍郎和經筵講官等職。廢除科舉後,留學生廷試試卷,均由其負責校閱。宣統二年(1910年)任學部尚書,晉贈光祿大夫(正一品)。奕劻內閣成立時,任國務大臣、學務大臣兼弼徳院顧問大臣等,主張新學與舊學並舉。民國改元,袁世凱組閣,聘唐為清史館總纂,未就而卒,諡“文簡”,著有《新唐書糾謬》、《新唐書疏解》、《經筳講義稿》等。

【紅色沃土·生態灌陽】之【歷史名人】

唐景葑(1855-885年)字升魚,號禹卿。17歲參加鄉試,中解元。光緒三年(1877年)丁丑科二甲四名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任順天同考官,晉贈奉政大夫(正五品,相當於現代的副廳級)。光緒十一年(1885年)於北京病卒,終年僅30歲。

根據1995年版的《灌陽縣誌》中還錄有晚清至近、現代三位值得一提的名人:兩位教育家和一位瑤族“大總統”兩位教育家是蔣士奇和唐現之。

【紅色沃土·生態灌陽】之【歷史名人】

灌陽縣誌

蔣士奇(1864-1947年)灌陽縣水車鄉德里村人,自幼聰穎,十二歲便能讀四書五經,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舉,薦恭城縣候補知縣,不就,返縣於龍川書院執教;三年後入廣東法政學堂,畢業後被委任到廣東韶關稅務局任職,後被委任福建省鹽司等“肥職”,官階六品,不久又辭。返桂後他重操舊業,先後在廣西優質師範學校、廣西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民國時期廣西的幾位著名教育家,如李任仁、唐現之、蔣培英等均出自其門下。民國十五年(1926年)返回灌陽開私塾,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78歲的蔣士奇還被聘為灌陽縣修志館總纂兼國中教師,直至辭世。

唐現之(1897-1975年),灌陽縣文市鎮文市村人,先受業於蔣士奇門下,1918年考入國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又受業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門下,深受其影響。1922年畢業後,轉多地、多部門任職,卻始終不離教育;1938年任廣西省政府教育顧問,負責籌建桂林師範學校,並出任該校首任校長(據有關資料載,桂師1938-1949年間共畢、肄業學生900餘名,其中竟然有400多名為中共地下黨員和進步青年,且大多成為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桂林各級地下組織和武裝力量的骨幹);1941年唐離任赴廣西大學做教授,1942年9月後任桂林中山中學校長、廣西省立桂林圖書館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唐先後任廣

西省政協副秘書長、廣西司法廳廳長等職,著有《近代教育家及其理論》、《近代西洋教育發達史》等。

而瑤族“大總統”名叫鳳福山,曾於1956年應邀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並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主席毛澤東、開國總理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接見。風福山(1891-1982年),瑤族,灌陽縣水車鄉合成村人(祖籍全州),出身僱農。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冬,風福山與風寶山、趙明玉等領導了桂北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瑤民起義,本次起義在灌陽縣西山瑤族鄉鹽塘村的五龍廟首舉義旗,風福山被義軍推舉為大總統。義軍從最初的七千人迅速發展到六萬之眾,範圍也從最初的灌陽、興安、全州,迅速擴展到靈川、龍勝、臨桂、永福、陽朔、平樂、恭城、荔浦、蒙山、鹿寨和湖南省的道縣、江永等縣,聲勢浩大,初期取得了一些小勝,但只堅持了三個月,便在桂系軍閥的正規軍和各縣民團的強力鎮壓下失敗,不少首領和義民被殺。鳳福山改名換姓、東躲西藏才得以保全性命。新中國成立後,鳳福山先後任灌陽縣第七至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桂林專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本文內容取自《灌陽六村》- 呂建偉 著

《 灌陽縣誌》-灌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

《同胞三翰林》- 灌陽縣人民政府

中共灌陽縣委員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