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作为清代的皇家园林,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所代表的“三山五园”,连同承德(热河)的避暑山庄,是很可以连在一起,好好研究一番的。

这些重要的清代物质遗产,既是清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园林建筑及清代园居理政文化的有力代表。它们的营造和扩建者——康熙、雍正和乾隆,都是直接影响清代历史盛衰的最有力代表。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清代入关后代表性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

清漪园(颐和园)是乾隆的杰作,甚至整个“三山五园”最后规模的形成,都离不开这位皇帝的指指点点与涂涂抹抹。康熙一生大开大合,从内到外将整个江山几乎重新打理了一遍,丰功伟业,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大帝,又勤于学问,成为历朝历代学识最好的一位皇帝,“千古一帝”倒也贴切,尽管任上也出了几次臭名昭著的文字狱,他所开创的园居理政模式历经雍正以至乾隆,包括后期的几位皇帝,都沿袭了下来。

畅春园自1684年康熙南巡归来在北京西北郊启建,成为清代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园内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所谓“垣高不及丈,苑内绿色低迷,红英烂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也”,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可以看出畅春园虽为皇家园林,但整体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康熙极其喜欢这座园子,为此还专门写有《御制畅春园记》一文,这里“酌泉水而甘”,为养颐胜地,所以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就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据详细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三十六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7次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畅春园与康熙帝的"居园理政"

为了听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园林都先后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畅春园的北边,修建了“镂云开月”景区,并赏赐给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居住。雍正即位以后,便在此基础上大肆扩建,遂形成圆明园四十景区,并正式命名为圆明园。乾隆时又在圆明园西边修建了清漪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随着清漪园建成,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等庞大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基本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举世无双的庞大宫廷园林。

乾隆皇帝醉心山水,一生六下江南,对江南风景的钟爱让他一生花了不少的心思在皇家园林的设计、种景上仿照苏杭,以打造北上江南,清漪园就是其中的一座。

公元1749年,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在远离紫禁城十五公里西北郊的瓮山西湖一带,乾隆皇帝征集成千上万的民工大修工事,要求他们铲起淤积湖底的淤泥,彻底清淤、疏浚、扩大。今天,这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规模庞大气势壮观的昆明湖,就是当年的民工们一镐一镐历经一个冬天挖出来的。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明清两代瓮山泊与玉泉山

如此宏大工程,乾隆想做什么?今天我们翻阅《万寿山昆明湖记》,还能看到当年乾隆皇帝大修工事的目的所在:瓮山西湖工程有三个目的:第一,整修水利;第二,操练水军;第三,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即将到来,所以要利用疏浚西湖的机会,修建寺庙,为母亲祝寿。

先说说整修水利,从元代开始,北京城的主要水源就是来自西郊玉泉山的泉水,清朝大内宫廷的饮用水以及西苑太液池、紫禁城护城河的水都来自玉泉山。自康熙朝始,北京西郊陆续修建了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圆明园等几座皇家园林,园林用水量大,由于水源上游被大量截流,京师水源不足,甚至影响到京城通往大运河的漕运用水。所以,在京西整修水利,开辟新的水源已成当务之急。乾隆早在一年前,就派人前往京西一带考察了水文地理,发现西山一带几十股泉水都可供利用,这些宝贵的水源经过专门修建的饮水石槽汇集到经过开挖、疏浚和加深、扩大的西湖,最终形成了一个面积达三千三百余亩人工水库,让京师用水和运河漕运从此有了充足的水源。1750 年,乾隆十五年三月十三日,乾隆将疏浚后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操练水军就自不必说了,在京城如此开阔的湖面训练水军,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所在,光绪年间,这里依然有水军在此整备、操练、演习。

最后说说为母祝寿,乾隆把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又为笃信佛教的太后修建大报恩延寿寺,这已经是在为庞大的祝寿建筑计划作提前的热身。随后,亭、台、楼、阁、堂、桥、榭等一系列附属建筑陆续开工修建,乾隆十六年六月,万寿山、昆明湖一带的湖山建筑正式被乾隆命名为清漪园,并建立清漪园管理机构,颁发印信。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历经十五年陆陆续续的建设终于告成,奠定了今天颐和园的主体规模。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万寿山风景全图

乾隆建造这座园林,规模庞大,耗费巨资,他在心目中构造了一个庞大的移天缩地工程,这么一个大手笔,饶是当年的大清朝国力已是空前繁盛,作为皇帝的他,也不敢一股脑地抛出来供群臣商讨。所以,自始至终他采取了一个挤牙膏式的从局部突破的方式一步步完成了宏伟蓝图的生根落地:以整修水利,操练水军为由疏浚、扩大瓮山西湖,冠冕堂皇有理有据的充分理由,任谁也不能反对;而要为母祝寿,修建寺庙,当然也合情合理,无可厚非;湖有了,寺庙也修建起来了,没有亭、台、楼、阁、堂、桥、榭的点缀装饰,当然也说不过去……等一切的合情合理都变成现实的时候,好了,一座湖光山色磅礴大气的锦绣园林也就拔地而起了,乾隆最终以他的狡黠心眼步步为营地完成了一个计划,不光将苏杭风光移动了来,还网尽天下风景奇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取自湖北的黄鹤楼,后山的四大部洲为藏式建筑,连接东堤廓如亭和南湖岛的十七孔桥,就是依照北京的卢沟桥修建而成,而且显得更加威武壮观。饶是如此,在修建这座皇家园林当中,仍然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议论,甚至作为皇帝的乾隆也因为自康熙时起就大规模修建园林,致使人力物力消耗极大而昭告天下往后将不再修建皇家园林,以示帝王勤俭爱民之心。然而,乾隆最终食言了,而大规模地沿昆明湖与万寿山,兴建亭台楼阁以示点缀。

这么一个湖光山色极尽秀美的皇家园林,对于乾隆,始终不敢流连,每次御临,上午至,中午回,不敢过夜,怕招嫌非,算是对当年自己违背诺言的一种自律和反思,获得天下人的谅解。

乾隆倾尽智慧与热情修建起来的这座清漪园,显示了在国力空前繁盛的时期,作为皇帝的他游刃有余地倚靠财力充分舒展胸襟挥毫自然的张扬个性,这一点他显然表现得极是积极和潇洒,在银两的花销上出手阔绰,甚至根本不计损耗,即便遭到朝野的强烈议论,也要坚决地推倒重来,在所不惜。如在大报恩延寿寺中修建的高达九层的延寿塔,这座仿照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的延寿塔就在已经修到第八层的时候,突然莫名地接到旨意要求拆掉,事后估算,建塔拆塔共花去白银三十七万余两,是修建整座清漪园总花销的近十分之一。诸如此类的还有至今摆放在乐寿堂前的那块青芝岫,这块长八米,宽两米,高四米,重达二十多吨的巨石,乾隆在把它搬进院中以作为乐寿堂前的屏风时,因为石头体量太大,无法通过院门,乾隆皇帝干脆不顾太后的反对,拆掉院门,以遂心愿。今天我们当然不能站在我们的角度上对乾隆的这一豪泼举措随意指责什么,这么一座宏大工程,皇帝以自己的审美和意志去严苛工程的完美布局,本身无可厚非,这是一个志得意满的盛世皇帝在与自然地理的较量中实现自我完胜的一种胜利延伸,是向母后皇太后献上寿礼的一次极致完美表达,我们还能苛责什么?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佛香阁

在这座恢弘的皇家园林中,处处显示和蕴含着对孝心的宣扬和诠释:从空中俯瞰,昆明湖宛如一个桃形,是献给太后的一颗寿桃,十七孔桥连带着南湖岛,就是这颗桃子的沟勒;乐寿堂那栽满的玉兰树,也是乾隆的母亲十分喜爱的,乾隆特意命人从南方引进,种植在清漪园中;清漪园后溪河的苏州街,是由太监、宫妇们扮演的一条买卖街,乾隆奉母南巡时,在苏州的山塘街,其水乡景色和山塘河两岸的店铺给皇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乾隆就在清漪园中为母亲修建了这条买卖街,作为送给母亲的礼物;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长达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竟然也是依照皇太后的生辰时日修建;甚至时不时地乾隆还会在听鹂馆为喜欢听戏的太后唱起大戏……从而将儿子向母亲表达的孝意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将自己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的君王姿态演绎出来,彰显天下。

皇太后在这里,身心无疑得到了一次极好的栖息,这里环境优雅,视野开阔,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经过人工的精巧布局,俨然已是一派北上江南风光。它的东边是圆明园,南边有畅春园,西边一直往前延伸,还有静宜园、静明园,再加上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北京西北郊的几座皇家园林就这样完美组合在了一起,形成彼此勾连、相互映衬、气势恢弘、极是壮观的“三山五园”,足不出户,秀色美景,尽收眼下,置身京师,已是如在江南,西湖的苏堤春晓、断桥残雪,山塘街的水乡秀色、繁华闹景,还有亭、台、楼、阁、堂、桥、榭,所有散落在江南的古迹名胜都可以在这里找回原型,其轻松便利,省去了多少鞍车劳顿与风尘之苦?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颐和园

夏天,北京酷暑难耐,紫禁城封闭干热的气候无疑让这些来自关外的皇室极感不适,自康熙时起在北京西北郊修建的几座皇家园林,显然让他们尝到了置身自然的甜头,乾隆继位后,不甘人后,利用丰裕的库银在动工修园上不遗余力,清漪园以其湖光山色极富江南风韵的迤逦风光成为了清朝一座不折不扣的夏宫,至今这座皇家园林仍然有着The Summer Palace的名号,驰名中外。

作为修建者与园林景致精心布局设计者的乾隆,自然十分喜爱这座园林,他一生来清漪园游览礼佛一百三十二次,并在乾隆四十五年七十寿辰之时,在此迎接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接受这位西藏宗教领袖的祝寿。作为一个合满、汉、蒙、回、藏等于一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清朝对各民族实现了有效治理,民族往来,日益密切,一些蒙藏的高僧都可以在朝为官。就是在皇家建筑中,各种宗教的佛堂寺庙也是随处可见,缺一不可,清漪园的宗教建筑之多,在皇家园林中数一数二:在万寿山后山,就有一片藏传佛教建筑群——四大部洲;在前山的最高处,还有一座由彩色琉璃瓦装饰,色彩富丽,造型庄重的佛教建筑——智慧海;至于园中各处供奉的佛教、道教、藏传佛教等各种佛像,更是高达一万五千一百二十尊,宛如一个佛的天堂。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四大部洲 智慧海

乾隆、嘉庆、道光时期,清漪园经历着清朝的繁荣安定给它带来的无限荣宠,天朝的地大物博,几十年如一日地依靠着巨大的惯性给它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给养。历史的车轮在加速前进,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东西方之间的文明已日益格格不入地在拉开着强烈差距。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漪园,连带着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全部葬身于火海,自康熙以来,这几座历经几代皇帝倾尽心血修建的皇家园林彻底跌入了万丈深渊万劫不复。

然而,这段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屈辱仅是开始,随后,《天津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接连的政治软弱与军事失败将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引向深处,使得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这段历史,痛心疾首,不堪回眸,那么我们又有没有原因呢?

乾隆晚期,吏治腐败,强大繁荣的表面背早已隐藏着巨大危机;嘉庆从赖着宝座不肯撒手的乾隆手里接过皇位,当即严惩贪官,拿下和珅,然而做了三十年皇帝并没有很好地挽回清朝的严重危机;道光从嘉庆手里接过乱摊子,整个大清国早已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到了咸丰这里,更是山河破碎,一败涂地,内忧外患,国无宁日,折磨得他是焦头烂额,束手无策,一点办法也没有,成为大清朝头一位逃跑皇帝,而将整个一个乱摊子交给了六皇弟恭亲王奕䜣。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奕䜣

这位晚清最后一位才能卓著的贤王,是当时整个清王朝中为数不多的志士,常与洋人往来,熟悉洋务,极力主张洋务运动,谋求自强。

耿直而富于才能的奕䜣与怯懦平庸的咸丰并不那么性情相投,奕䜣看不惯身为四哥的皇帝优柔拖沓不事果敢干练,咸丰又对这位热心洋务的胞弟心存芥蒂不屑一顾,在朝廷不重视,许多重臣针锋相对极力反对的情势浪潮中,熟悉洋务极富才能的奕䜣独立难支,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失去了一次洋务强国的机会,在内忧外患,红毛与列强交相进逼清政府左支右绌中,奕䜣还要与列强艰难周旋议和,尽最大可能地将清政府年的损失降到最低。

1860年10月18日,在双方议和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英法联军毫无征兆地放火焚烧了西北郊的圆明园及其他几座园林,噩耗传来,作为坐镇北京全权处理议和事务的恭亲王奕䜣伏哀跪地,痛苦、愤恨、担当、责任,千钧重担压在心头,他痛不欲生。事关重大,他来不及抹上一把眼泪,又考虑着如何斟酌用词地将这一消息传到避难热和的咸丰,无疑,这封奏书极难写就,既要陈述国家式微议和的艰难,又要照顾咸丰的感受,以免受强烈刺激。

消息传至热和,郁郁寡欢的咸丰连气带怕,气血攻心,差点没撒手死去。最后,在烟波致爽殿西暖阁南窗下的炕桌上,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以高额的赔款和国家主权的出让作为联军撤兵的条件。

这次浩劫,几座美轮美奂的园林从此一片破败,清漪园也在日后的二十余年间成为一座无人问津的废墟。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火烧圆明园

咸丰死后,以肃顺为首的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顾命八大臣,把持朝政,权倾朝野,甚至不惜撕破脸面,同两宫皇太后公开叫板。最终,一场辛酉政变,将这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的八大臣一个一个送上断头台,清朝从此进入了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时期。

慈禧凭着狠辣的手腕很快登上了帝国的权力巅峰,他的儿子同治亲政,她撤帘归政,不久便提出重新修建皇家园林,但遭到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等一大批朝廷重臣的极力反对,不得已,心有不甘的慈禧只能作罢。

不争气的同治仅在位十二年便沉疴不起,终于在十九岁不治死去,留下了大清皇帝后继无人的局面,慈禧独断专行,在否定恭亲王奕䜣、吏部尚书文祥等一帮军机大臣唯有在贝勒载治的儿子当中挑选一个来入继大统的提议后,最终专横自私地立了醇亲王四岁的儿子载湉入继大统,并且一经定下,永不得更改。本来清朝自入关以来,圣圣相承,还从来没有过皇帝没有子嗣的事,如此没有先例可援,着实棘手。若按大清祖宗家谱而言,必须立溥字辈的近支,方显合理,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溥伦,他是道光爷长子奕纬的长孙,尽管溥伦的父亲载治是从别支过继给奕纬的,但作为道光爷长子的长孙,这算是正统,一来可以成为同治皇帝的子嗣,二来合乎大清祖宗家法承续的正统,奕䜣、奕譞、文祥、宝鋆等人以正统为续的规矩办事,却被慈禧一口咬定溥伦的父亲因是过继而来,不符正统为由,强行拒绝,进而从载字辈中找了自己的亲妹妹的儿子载湉为入继之人,进而将四岁的载湉强行抱走,推上皇帝宝座,这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而她自己则继续垂帘听政,将大清的权力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青年慈禧

光绪皇帝继位亲政,慈禧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建园林的机会,一个重修圆明园的想法从她口中再次提了出来。这一次她得偿所愿了,工于心计的她,坐等着醇亲王奕譞服服帖帖地为她实现这一多年的夙愿。自从亲生儿子承继大统,奕譞就没有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战战兢兢,如在汤火,当初慈禧独断专行地立载湉继承大统,无异于把他这个醇亲王放在火炉上烤,这位炙手可热在大清朝已经树立了绝对权威的女人,谁让她有一丁点的不愉快,都能让一家一世不可安生,即便是皇帝,也不过是一个摆设,没有自主权,被她玩弄于鼓掌之中。为了儿子的皇位稳固,妥善地与皇太后处理好关系,同时遂了慈禧心愿,让她有一个称心的园林安心养老,撤帘归政,奕譞在朝廷官员一片非议中,主张修园,将用于海军军费的200万两挪用,从瓦砾废墟中重修清漪园。

于是,一个家族重新站在了前台。

1886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沉默了26个春秋的清漪园,迎来了一次劫后重生。在残垣断壁与瓦砾废墟中,雷氏家族开始了连续九年的忙碌。

从设计建造避暑山庄、圆明园、畅春园,并修缮过紫禁城、天坛等皇家建筑的雷氏家族,此时已经有了七代营造皇家建筑的历史。1860年,作为第七代传人的雷廷昌只有15岁,他亲眼看到清漪园惨烈地毁于那场浩劫;1886年,历经26年后,他要作为清漪园重修工程总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到这一宏伟工程建设中来,他亲自来到这座毁弃已久的园林中,详细察看园林毁坏的具体程度,思考着重建修缮方案,对一些毁坏严重的地基还要重新丈量。原本当初营造这座园林的时候,都有详细的图纸式样,标注着各处建筑的具体尺寸、方位等信息,然而这些保存在圆明园样式房中的图纸随着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多数遗失,这无疑给重建工程增加了许多难度,对雷廷昌而言,除了对满目苍夷的地基予以重新丈量,再凭借经验复原当初的建筑,别无他法。

修园工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根据实地测量的数据,首先要制作烫样,用纸片、木条依据一定的比例,构造建筑模型,每件烫样上要注明建筑名称、尺寸等基本信息,名曰说帖,太后和皇帝就根据这些烫样与说帖,批复意见,同意或不同意,给出修改意见;下一步,绘图的工作就开始了,园林的整体布局,不同的建筑修建在哪里,要有一个整体的预览图和方位图,这又是一个纷繁巨大的工程,为此,雷廷昌绘制的图纸据说达到了308幅,而且,所用的工具,无非是一些最简单的用具而已——圆规、直尺、毛笔和炭笔。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烫样

雷廷昌的心里有一个庞大的计划,那就是要将清漪园的建筑全部复原,回归其原始的风貌,这份雄心无疑为他的重建计划注入了庞大动力,当然,其中的困难复杂与呕心沥血,也是可以想见的。在国力衰弱的情势之下,这份雄心计划无疑会动辄因为款项的拮据而大打折扣,他远远不能和当初乾隆营造清漪园时的阔绰潇洒相比,乾隆可以为了追求完美而因为一丁点的瑕疵和不如意,推倒重来,坚决果敢,毫不怜惜,但此时作为总设计师的雷廷昌显然没有这份潇洒,为了节省费用,他不得不在许多建筑的形制上作减磅处理,有的重新进行简单设计,有的不得已干脆直截放弃,至于一些工程所需的材料来源,更是拆东墙,补西墙,大肆从毁弃的畅春园等处挪用,如排云殿前的两只铜狮,以及乐寿堂前的十二块太湖石无不取自畅春园遗址。

排云殿算是整个园林修建的最大工程和核心项目,在这片原是大报恩延寿寺的遗址上修建的排云殿,其雄伟恢弘的建筑群将成为整个园林中最耀眼夺目的所在,壮观的长廊和巍峨的佛香阁和它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和协、美观,几乎完美的画卷,气势非凡,它将成为后来颐和园的明信片和标志性建筑,展示着它的无限神韵和风光。

排云殿的修建到完工,经过了九年的漫长时光,几乎贯穿了清漪园的整个重建过程,不光耗时日久,工程本身也发生了巨变,从以前的大报恩延寿寺变成了极具气派的排云殿,恢宏可观。当初的人们或许没有想到,这次改写,让前山的建筑群一下子活了起来,三进院落的排云殿与巍峨高耸的佛香阁连在一起,加上左右长廊的衬托连接,居然壮观异常,成为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完美组合,成为前山建筑的核心。至今,排云殿与佛香阁仍然是颐和园中最耀眼夺目的突出景致和标志性建筑,驰名中外,享誉隆盛。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排云殿

不过,伴随着排云殿工程的完工,清漪园的重建也因为一场战争的结束而宣告结束。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常年得不到修复、更新的中国舰队在海战中遭受重创,致使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一败涂地,终于在1895年2月全军覆没。一个月后,海军衙门裁撤,当年以海军衙门承建的颐和园工程至此也失去了支持的后盾,修园计划仓促收尾。

雷廷昌,也在清漪园完成后的十二年后去世,随着清王朝的式微,这个在营建皇家园林与建筑的家族开始走向没落。

完成修复的清漪园,最终被慈溪西太后取颐养冲和之意,改名为颐和园,从此成为她的颐养天年之地,在这里度过了铺张奢华的生活。此时,大清国早已是山穷水尽,风雨飘摇。

颐和园的江南富丽带给了她无上的身心满足,她似乎也乐于放政赋闲,在这大好的风光景秀中安度晚年,给自己的一世操劳画上句号。年轻的光绪皇帝似乎终于等来了这一天,犹如出笼之鸟,海阔天空,在远离“皇爸爸”的紫禁城大振龙威,推行变法,而再无掣肘之事。

他是如此得迫不及待和心急火燎,一心想凭借自己的痛除积弊,兴革自强和锐意求新让这个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破碎山河起死回生,百废待兴,实现大乱后的大治,富国强兵。于是,一道道圣旨从养心殿拟出,交付军机,严令见旨执行,修建铁路、办报纸、办学堂、派留学生、开议院、设民政局、废除科举八股……举凡用人行政、去弊革新都颇有一番作为。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光绪帝

乾隆晚年,刚刚经历过的康乾盛世将清王朝推向了历史上的空前繁盛,志得意满的统治者沾沾自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沉湎于荒唐的地大物博中,以天朝自居,乐此不疲。这时,地处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列国却正在一场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一日千里,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无不冠杰全球,古老的东方文明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甲午战败,列强鲸吞,以康梁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上书疾呼,请求变法,深重的民族危难,让光绪皇帝决心排除万难,实施变法,以挽救危亡。他接受康梁等人的变法主张,并启用杨深秀、谭嗣同、刘光第、杨锐等一批具有维新思想的志士,纳言受策;同时,颁布《明定国是诏》,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诸方面实行力度实为不小的变革。作为一位长久郁郁不得志、处处受到压制而又能接受新思想、渴望有一番作为的开明皇帝,他希望可以借助这次机会做一代令主,为自己的清王朝来一次大整顿,实现富国强兵。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国家与西方之间的巨大差距,他着急,急着要把大清国治理好,急着要跟洋人比,急着要甩掉拖累了上百年的旧包袱,带领臣民走出国难,重新自强。在手无实权,又缺乏有力心腹的情势下,他的变法主张和措施几乎没有得到有力推行,尽管身边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一批维新派人士,但这些人本身职位并不高,手中也并无实权,在实际推动变法的过程中成效有限;他的老师翁同龢虽然也极具维新意识和变法思想,对变法革新又极为支持,名位亦高,乃三朝老臣,但身为帝师,本身亦不具备实权。再者,一心求速恨不得朝夕之间就取得变法成功的光绪皇帝也却有求成心切操之过急之处,每日一道道圣旨从他的手中签发,让官员们应接不暇,前一道旨意尚未执行,新的旨意又陆续而来,甚至光绪皇帝本人一些即兴的想法未经商议,便草草下诏,以至于前后旨意相悖,让官员们无所适从,干脆不予理会,每日只是坐等这无法执行又看似传不完的上谕、旨意,无奈、无聊之下,值班军机便以接不完的变法诏令引为笑谈。据后来统计,持续103天的戊戌变法,光绪发布的变法诏令多达184条,不可不谓揠苗助长,虎步牛车,时任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不宁唯此,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延续着几乎一成不变的封建体制,这次竟然要以西方文明彻底巅峰千年相袭的文明传承,阻力之大,前所未有,那些因循守旧,一辈子深受程朱理学熏陶的守旧派岂会善罢甘休,他们稍有不满,便成群结队地赶赴颐和园向慈禧太后鸣屈告状,甚至痛哭流涕,慷慨陈辞。如此,即便维新变法千般万好,也很难大破大立,一场本可大有作为,在推动大清王朝走向现代富强的维新变法在本身缺乏妥善谋划与因循守旧派强烈阻挠的双重困局中只能失败。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袁世凯作为变法进入关键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因早年参加强学会,慷慨激昂,意气风发,被维新派看作可托付之人。形势逼人,光绪皇帝也凭借自己曾对袁氏的知遇之恩而对他寄予厚望,希望重要关头,他能挺身而起,全力支持变法,并许诺,事成袁世凯将接替荣禄的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职位,这无疑是一个极有分量的承诺,袁世凯信誓旦旦,当场应允了下来。

手持光绪密诏先诛荣禄,再兵围颐和园的袁世凯,私下又视同骑虎,进退失据,结果罔顾君臣之义,背信弃义地携带密诏,将此机密大事,密秉荣禄。

一场挽救危亡、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就这样悲惨落幕。慈禧太后,再一次以她凶狠的手腕诛杀了她的政治“敌人”,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在菜市口以血的代价宣告了实施103天的维新变法彻底失败,光绪,这位支持变法的最高统治者,从此被囚禁西苑太液池的瀛台和高耸城墙围堵的玉澜堂,成为他的终极归宿。

当年他的生父醇亲王,为了儿子的地位稳固,费尽心血重修起这座皇家园林,最终却以一种噩梦般的形式,成了光绪皇帝的牢笼,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随后,颐和园再一次地遭逢洗劫,1900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等八国联军侵华,掀起了一次瓜分中国的狂潮。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1900年巴国联合侵华

在决定是否向八国联军宣战的御前会议上,光绪皇帝主和,这是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作出的正确选择。当时情势,依大清实力,敌一国已是为难,更不用说数国联军了,包括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均以为和为上策。然而,还在为外国公使不愿交出康、梁,及在废立光绪,再立新君问题上受到外国干预而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感情用事,草率作出决定,宣布对八国联军开战,并下令处死主和官员。

几乎毫无作战能力的各地守军,面对强敌,一触即溃,八国联军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易地攻入了北京城。仅仅时隔40年,大清王朝再一次地步起1860年逃跑后尘,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狼狈逃亡西安。

一国之都,数千年来第一次就这样拱手让给了外敌,在野蛮、粗暴的恶行下,北京城成了一只完全待宰的羔羊,毫无招架地被一群衣冠禽兽四处公开烧杀抢掳,所受毁损、抢劫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重修不久的颐和园,也难逃魔掌,在罪恶暴行的蹂躏下,被八国联军疯狂洗劫。

从头到尾,细说颐和园

八国联军

1901年,清政府以一纸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结束了慈禧太后的逃亡,从西安回到北京。惨遭毁损的颐和园又于1902年予以修复,气息奄奄的清王朝在这里进行了一场蜕变,将这座数百年来的皇家禁苑变成了一个外交的舞台。

连年的内忧外患和割地赔款,使得日益没落的清王朝不得不借助于外交上的周旋勉强度日,慈禧本人也在这里频繁地接待外国使节及其夫人,开放自己的家门是,周旋于各色洋人之间,向他们伸出友谊之手。

据记载,1902—1908年,五年期间,慈禧每年在颐和园接见外国使臣几次至十几次不等,最多的一次接见的人数竟高达98人。

国力衰微,她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将自己这位大清国的最高主宰人作为代言人,抛头露面,以自己的画像参加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第12届万国博览会。显然,这种开放对于长久以来中国皇室极度神秘的隐私,给了外国人极大 的心理满足,他们无不对这幅中国老佛爷的画像报以赞美,为中国代表团在此次博览会的巨大成功吸足了眼球,博得无限风光。

但是在风光的背后,大清国的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驾崩,11月15日,74岁的慈禧太后也撒手归西。而就在此前的7月24日,光绪皇帝还在颐和园过他的万寿庆典,接受百官庆贺,陪慈禧太后看戏;10月12日,又随同慈禧太后在仁寿殿接见英国公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