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多年以後,黃宗羲回想起自己波瀾壯闊的人生,將其總結為——

“初錮之為黨人,繼指之為遊俠,終廁之於儒林”

這位親眼見證明亡清興的曠世大儒,在其85年的人生中,進則鬥志昂揚,奮起抗爭,退則隱居山野,著書立說。一生壯志未酬,卻留下不朽之思想,供後世景仰。


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1


黃宗羲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 年)出生在浙江餘姚的一個書香門第。

那時候,大明可有些不太平。

那一年,京畿、晉、陝、豫、魯發生饑荒,河南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而皇帝怠政多年,官員貪腐成性,缺官長期不補,以致“職業盡弛,上下解體”

各地土地兼併愈演愈烈,萬曆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陽時,還被賞賜河南良田兩萬頃,不足的挪用他省土地充數。

萬曆派遣到地方的礦監稅使,魚肉百姓,敲詐勒索,所到之處,“孤人之子,寡人之妻,拆人之產,掘人之墓”

同時,努爾哈赤和他的建州女真軍,在統一女真各部的征途中勢如破竹,不出幾年就建國稱汗。

就在黃宗羲出生的那年年底,一個叫朱由檢的皇孫在宮中誕生。

大明王朝,已悄然進入倒計時。

到了天啟年間(1621—1627 年),木匠皇帝明熹宗不理朝政,魏忠賢得勢。“閹黨”與所謂的“正派”——東林黨相互對立。


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劇照:魏忠賢及其“閹黨”禍亂朝政。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正是東林黨人。他為人正義凜然,在京擔任監察御史時,多次彈劾魏忠賢,是閹黨的眼中釘,因此惹禍上身。

天啟六年(1626 年),閹黨誣陷黃尊素貪汙受賄,將他逮捕入獄,同年下令抓捕的還有高攀龍、周順昌等六人,他們被稱為東林七君子。

作為長子,17 歲的黃宗羲陪父親赴獄。看著父親含冤受苦,黃宗羲不忍,為救父一命,他四處奔走,向在京的同鄉商賈和父親的同年求救。

然而,黃尊素還是在當年六月不幸被害。死前,他在獄中賦詩一首:

正氣長留海嶽愁,浩然一往復何求?十年世路無工拙,一片剛腸總禍尤。麟鳳途窮悲此際,燕鶯聲雜值今秋。錢塘有浪胥門淚,惟取忠魂泣鐲鏤。

噩耗傳到家中,舉家哀慟。黃宗羲的祖父黃曰中當時還健在,白髮人送黑髮人,心中悲痛萬分,在牆上寫下:“爾忘勾踐殺爾父乎?”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帶兵與越王勾踐交戰,在戰場上負傷。回吳國後,闔閭傷重不治,臨死前,他對兒子夫差說了這句話。夫差繼位後,再次攻越,幾乎滅了越國。

祖父這是在告誡黃宗羲,一定要為父申冤,報仇雪恨。

黃宗羲沒有等太久。父親遇害第二年,明熹宗病逝,其弟朱由檢即位,次年改年號為崇禎

崇禎一上臺,就為含冤而死的東林黨人平反,對閹黨進行了大清算,魏忠賢畏罪自殺,閹黨作鳥獸散。涉及黃尊素一案的元兇,錦衣衛許顯純、崔應元和宦官李實等都在清算之列。

崇禎元年(1628 年),19 歲的黃宗羲帶上申冤狀,行李中暗藏鐵錐,入京訟冤。

彼時的他,血氣方剛正年少。

五月,刑部提審許、崔等人,黃宗羲出庭對證。殺父仇人就在眼前,黃宗羲義憤填膺,按捺不住,趁旁人不備,抽出藏於袖中的鐵錐,快步上前,往許顯純身上猛刺。主審官員驚呆了,一時都忘了叫人阻攔。

昔日威風八面的錦衣衛僉事許顯純被刺得渾身流血,連連求饒,還狡辯,說自己是孝定皇后的外甥,應該從寬處理。

黃宗羲當即駁斥道:“許顯純和魏忠賢狼狽為奸,殘害忠良,已經是謀反之罪。即使是朱高煦、朱宸濠這樣的親王,造反了照樣要受刑,何況許顯純,不過是個外戚!”

隨後黃宗羲又把崔應元拉過來狠狠揍了一頓,拔了他的鬍鬚,帶到父親靈前祭奠。幾日後,刑部審訊李實。一旁的黃宗羲又掏出鐵錐,正想故技重施,嚇得李實趕緊招供。


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年少的黃宗羲錐刺閹黨。


最終,許、崔、李等人都依法伏誅,黃尊素沉冤昭雪,大仇得報。

黃宗羲大鬧刑部衙門的壯舉傳遍天下,一時成為人們交口稱讚的大孝子。


2


父親的慘死讓年少的黃宗羲瞭解到大明王朝的腐朽。他一心想繼承父親遺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黃尊素在世時曾對黃宗羲說:“你太粗心,沒必要看時文,但歷史不可不讀,把家中那套《國朝獻徵錄》涉獵便可。”

結果,黃宗羲非但是個潛力股,還很用功,潛心修學,博覽群書,並拜浙江當地的大儒劉宗周為師。不出幾年,就譽滿江南。

這位劉宗周也是個性十足的人物,一生都想著報效朝廷,卻頻頻被貶。

崇禎年間,年老的劉宗周再次被起用,可崇禎想安邦治國,劉宗周說要先治心;崇禎求才心切,劉宗周偏說操守為重;崇禎想命傳教士湯若望製造火器,劉宗周卻說那是異端邪說。

崇禎說,得,您老回家歇會兒。劉宗周再次被革職。

明末,文人結社大行其道,黨爭不斷。實際上就是瞎折騰,於國於民,並無益處。

黃宗羲也未能免俗,19 歲進京訟冤時,他就認識了復社的首領張溥和張採。

崇禎三年(1630 年),21 歲的黃宗羲到南京應試,有“小東林”之稱的復社風頭正盛,正在舉辦金陵大會。

機緣巧合下,黃宗羲加入了復社。

文人聚在一塊當然要搞事情了。在復社期間,黃宗羲乾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聲討閹黨餘孽阮大鋮。

閹黨失勢後,本是魏忠賢走狗的阮大鋮被削為民,逃到南京,利用文人結社的風氣拉幫結派,平日裡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彷彿此前助紂為虐的劣跡早已一筆勾銷。

崇禎十一年(1638 年),復社成員 148 人,以黃宗羲、吳應箕和顧杲等為首,發表《南都防亂公揭》,聲討阮大鋮,揭露其偽君子的面目。

阮大鋮一看形勢不妙,擔心被這群憤青揪出來清算舊賬,只好逃到南京城外的牛首山上,繼續暗中活動。

身在復社十餘年,文人們除了組織集會、討論文章和抨擊時弊外,對於救亡圖存並沒有採取什麼實際性的行動。

黃宗羲深知,復社成員“本領脆薄,學術龐雜,終不能有所成就”。何況,坐而論道,相互攻訐,這樣一盤散沙救不了大明。

崇禎十五年(1642 年),黃宗羲再次進京,內閣首輔周延儒有意提拔他為官。黃宗羲謝絕了,不久就返回家鄉,或許他已隱約感覺到,山雨欲來風滿樓。

回到家鄉不到兩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就殺到了北京。

大明,亡了。


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李自成進京,明朝滅亡。


3


在南京,阮大鋮的哥們兒馬士英擁立福王朱由崧

為監國,建立了南明的第一個政權——弘光朝廷。把持弘光朝廷的馬士英,讓阮大鋮擔任兵部尚書。

阮大鋮前幾年才被複社整得抱頭鼠竄,如今重新掌權,當然要好好報復,於是編了一份《蝗蝻錄》,公開抓捕以黃宗羲等為首的簽署《南都防亂公揭》的文人。

黃宗羲聽說福王監國,便迅速趕到南京,希望為光復大明效犬馬之勞。誰知,他一來到南京,竟是自投羅網,直接讓阮大鋮給關了起來。

從 17 歲起,黃宗羲就誓與閹黨勢不兩立,與其進行了近 20 年的抗爭。可為何,如今國難當頭,仍是豺狼當道,小人得志?

清軍已經入關,很快就打到南京城下,弘光朝廷覆滅,黃宗羲趁亂逃出監牢,回到家鄉餘姚。

這時候,恩師劉宗周的死,深深觸動了黃宗羲。

清順治二年(1645 年)五月,清軍攻佔杭州。清廷仰慕劉宗周名望,想請他出山。劉宗周不僅斷然拒絕,還效仿商末伯夷、叔齊舊事,絕食而死。

黃宗羲知道,大明根基已經腐朽殆盡,無論是閹黨上臺,還是東林黨執政,都挽救不了覆滅的命運。但是,一身浩然正氣還在,要實現心中抱負,就得靠自己。


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劇照:清軍攻破南京。


杭州失守後,錢肅樂、張煌言等在浙東興義兵,擁護魯王朱以海,在紹興建立新的南明政府。正在家鄉的黃宗羲大受鼓動,和弟弟黃宗炎一起,變賣家產,招募數百義兵,建立“世忠營”,投靠魯王政權。

這是黃宗羲最後一次寄希望於南明朝廷。

一開始,浙東義軍眾志成城,憑藉士氣和地利,讓清軍佔不到便宜。

可惜好景不長,適逢錢塘江大旱,清軍趁機進攻,浩浩蕩蕩渡江,浙東失守,魯王逃到閩浙沿海。

順治三年(1646 年),黃宗羲率領殘兵進入四明山,安營紮寨。四明山位於寧波與紹興之間,與天台山相連,方圓八百餘里,山高險峻。黃宗羲手下不過幾百人,可他仍然堅信,星火終將燎原。

順治六年(1649 年),黃宗羲打聽到魯王的消息,前去朝見,向他建議,舟山、崇明可“相為首尾,窺伺長江,斷其南北之援”。


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魯王流亡閩浙之間,長期在海上漂流,吃著海鮮喝著小酒,哪裡還有心思反攻清軍。黃宗羲的計劃自然只是紙上空談。

傳言,黃宗羲還曾出使日本,想向他們借兵,但是無功而返。

鬥爭了大半輩子的黃宗羲,徹底心灰意冷。

不出兩年,魯王政權瓦解,黃宗羲被清廷追捕,只好隱匿於浙江一帶,“無年不避,避不一地”。

一家人流離失所,日子並不好過,僅順治十二年、十三年兩年間,他的愛子、二兒媳和孫子就相繼離世,黃宗羲哀嘆:“八口旅人將去半,十年亂世尚無央。”

順治十五年(1658 年),他聽聞當年在復社時結交的摯友沈壽民還健在,不禁喜極而泣。

想起這些年來,戰火紛飛,自己為抗清四處奔波,九死一生,竟然還有機會與友人重逢,作詩感慨道:

二十四年相隔絕,風霜吹老別時身。君從樵獵埋名姓,吾奪頭顱向劍唇。落月夢中曾痛哭,山嵐類處自逡巡。驟聞消息反垂淚,兩地猶然未死人。


4


順治十八年(1661 年),各地抗清運動進入尾聲,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永曆帝朱由榔,被緬甸人擒獲,獻給清廷,次年被殺。

年過半百的黃宗羲也結束了他的“遊俠”生涯,留在家鄉的化安山龍虎草堂讀書論道。

滿懷抗清大志的文人們,當年同仇敵愾,如今勞燕分飛。

有的人歸附清廷,如錢謙益

有的人抗爭到底,如張煌言

黃宗羲走的道路,與他們都不相同。

黃宗羲一生著述等身,共寫書 60 餘種,達一千四百餘卷。除了少數是在早年流亡時,於“古松流水”間所作,其餘都是在晚年時寫就,其中就包括《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等代表作。

生活磨平了黃宗羲的稜角,那個在大堂之上錐刺閹黨的熱血少年早已不在。隱居在化安山上的是早已超然物外,坐看雲捲雲舒的智者。


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康熙六年(1667 年),黃宗羲重辦證人書院,20 多年前,他的老師劉宗周就是在這裡設壇講學。包括後來的知名大儒萬斯大、萬斯同兄弟在內,各地學子慕名投身於黃宗羲門下。

晚年的黃宗羲潛心治學,勤奮著述,其建立的續鈔堂是遠近聞名的藏書樓,但他仍覺得資料不足,於是到各地訪書。

康熙十二年(1673 年),黃宗羲來到寧波範氏天一閣閱書,整理館藏書目,寫下《天一閣藏書記》。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已經 74 歲高齡的黃宗羲還在江蘇崑山徐乾學家的傳是樓,查閱文集多達 300 餘種。

老當益壯的黃宗羲,自己也不由得感嘆,“年少雞鳴方就枕,老年枕上待雞鳴”“一生將計數千載,百里還看九十行”

在黃宗羲退隱著述期間,清廷也在不斷調整統治政策。

康熙即位後,停止圈地,實行更名田,對漢族士人執行寬鬆的文化政策。漢族士大夫與清朝統治者的對立在康熙年間逐漸趨於緩和。

康熙十七年(1678 年),康熙決定在次年開博學鴻儒科,網羅各地士人。

浙江官員推薦了黃宗羲,康熙特地下旨禮聘,想盡辦法拉攏。

黃宗羲拒不應召,自稱“老母年登九十,子婦死喪略盡,家近山海,兵聲不時撼動,塵起鏑鳴則扶持遁命,二十年以來不敢妄渡錢江,渡亦不敢一月留也”。

黃宗羲以老母在家,不宜遠遊作為不應詔的理由,未免有些牽強。其實,他對崇儒尚文的康熙頗有好感,也開始在文章中使用“康熙”年號,只是出於明朝遺民的立場,至死不願在清朝為官。

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年近八旬的黃宗羲為堅守遺民底線,又拒絕了紹興府的“鄉飲酒禮”之邀。

鄉飲酒禮是歷朝禮制,地方長官需在鄉學內設宴款待 60 歲以上的退休老官員,請他們參加射禮和飲酒禮。鄉飲酒禮期間,當地士人都可到場。

黃宗羲接到邀請,立馬就以年老體弱拒絕了。他要是去參加,就成了清朝的退休官員,自然是萬萬不可。

第二年,康熙又想起徵召黃宗羲。他問刑部尚書徐乾學:“海內可還有博學洽聞、文章爾雅兩者兼顧的大儒呀?”

徐乾學答:“據臣所知,只有浙江黃宗羲。他學問淵博,行年八十,仍手不釋卷。”

康熙再次聽到黃宗羲大名,立刻變成小粉絲,說:“快把他召進京。”

然而,高冷的黃宗羲再次拒絕。黃宗羲承認康熙是當今天子,但始終不承認他是自己的老闆。

此時,親身經歷家國之變的黃宗羲早已不再拘泥於明清鼎革、異族入主的界限,

而是將關注重心放在制度和文化上。他不僅要做大明的遺民,更要保存文脈薪火,傳播自己的政治理念。

在其傳世名著《明夷待訪錄》中,黃宗羲對君主專制進行了徹底批判,提出“設相分權”“君臣共治”“地方自治”等極具先進性的政治主張,他還提出“工商皆本”,反對重農抑商。

他的民本思想,甚至影響到兩百年後晚清的維新派。


當過刺客帶過兵,在時代大變局中修煉成大思想家,名字上了教科書

▲譚嗣同:“孔教亡而三代以下無可讀之書矣!乃若區玉檢於塵編,拾火齊於瓦礫,以冀萬一有當於孔教者,則黃


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85 歲的黃宗羲病逝。在此之前,他的長子和次子,還有無數志同道合的友人早已離世。

風雲激盪的人生旅途,到最後愈發孤獨。

家人們按照黃宗羲的遺囑,於其逝世後次日早晨,將遺體安放在石床上,白衣散發,不用棺槨,不加被褥,紙幡、紙錢等一概不用,就這樣封閉墓室。

墓前立有兩柱,上書:“不事王侯,持子陵之風節;詔鈔著述,同虞喜之傳文。”

子陵,即嚴光,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早年曾幫助劉秀起兵。劉秀稱帝后,卻退居富春山,多次拒絕老同學的邀請,至死不願做官。

虞喜,東晉隱士,註釋《孝經》《毛詩》,研究自然科學,拒絕三任皇帝徵召,留下著作數萬言。

對於黃宗羲為何要用這樣奇特的方式安葬,無人知曉。他的孫婿萬承勳曾做出猜測,並作詩:“恨非伍尚從親日,痛異三忠殉國時。投骨荒山求速朽,此心不與一人知。”

春秋時,楚平王要殺大臣伍奢,命令他的兩個兒子覲見,長子伍尚從命,和父親一同遇害,次子伍子胥逃離楚國。

“三忠”是指浙東抗清義士中的王翊、董志寧和馮京第,他們都曾是黃宗羲的同僚,都在抗清戰爭中死難。

萬承勳此詩的大意是:黃宗羲既沒有在天啟年間,和父親一同在與閹黨的鬥爭中慷慨赴死,也沒能和“三忠”一樣,為前朝壯烈殉國,心中有此遺憾,無人能解,只能裸葬,以求屍骨速朽,來表達內心傷痛。

與黃宗羲同時代的英國哲學家,約翰 • 洛克曾說:“我剛在世界上察覺到自己存在的時候,就發現已經置身於暴風雨中。”

黃宗羲的人生經歷也是如此,幾十年風雨飄搖,讓他不止看到了明亡之鑑,更看清了整個專制制度的弊端。

在人生的最後幾十年,他退居鄉野,講學著書。他想留給後世的,是足以啟蒙國人的精神財富。

宋代大儒張橫渠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黃宗羲,絕對是一位當得起“橫渠四句”的超世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