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司馬懿臨終留下一計,千年後竟被老農破解,為何時人笑司馬懿輸給了諸葛亮?

忠肝義膽嶽老三


無論戲劇還是小說中,司馬懿永遠是白臉的那個,諸葛亮永遠是正義的那個。可是我們摒棄個人情感,從史書記載中看一看二人對比。


1.軍事計謀

在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弈中,前者勝率明顯高於後者,但戰爭要的不是過程,而是結果,誰笑到最後誰才是贏家。 “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諸葛亮在明知自身精兵良將不敵曹軍,發動北伐戰爭,以少勝多,仍然取得一定的成效。 在第二次北伐中,諸葛亮斬殺王; 第三次北伐中,諸葛亮奪取了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中,諸葛亮大敗魏軍,斬獲甲首三千,繳獲玄鎧五千領。 在第五次北伐中,司馬懿當起了縮頭烏龜。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急追蜀軍,結果被裝扮成諸葛亮的木偶嚇退,留下了“死諸葛嚇走活司馬”的傳說。


2.忠誠程度

司馬懿同諸葛亮同作為各自主公的謀士,智謀水平旗鼓相當,但忠誠的程度無法比擬。 諸葛亮在臨死前仍在叮囑後主劉禪“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還事無鉅細地將每位臣子情況都彙報一番,此等盡忠程度自然得到後人的稱讚。 再比較司馬懿,明帝曹叡病危,託孤給司馬懿和曹爽,沒幾年功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解除曹爽的職位,並將之誅殺,獨攬政權。更別提他的子孫司馬炎直接逼迫曹央禪讓,改朝換代。


3.文學造詣

諸葛亮流傳至今的代表作《出師表》、《誡子書》等一直被人們所傳頌(《出師表》更是被選入語文課本)。 司馬懿鮮有作品留存於世。

4.最後一搏

司馬懿在臨終之前,也對自己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交代不許風光大葬,應該從簡,而且不要聲張,不要搞的人盡皆知,也不要在自己的墓葬上蓋任何的建築,植樹什麼的,更不允許後人去他的墓葬上祭拜,只允許後人在家裡遙拜,這也是為了防止有心懷不軌的人光顧。但還是被一老農挖了幾下,就發現了墳墓所在,且經考古發掘,發現墓已被盜。 諸葛亮墓更具神話色彩,因為諸葛亮他自己也懂風水,所以挑選了一個風水好的墓地,就是定軍山,定軍山的地勢十分複雜,即使盜墓賊來了,也很難走出去,諸葛亮雖然把墓地選在了定軍山,但是具體的墓穴卻沒定,諸葛亮對後人說,讓別人抬著自己的棺材走,到時候我自己會自行選擇下葬的地點。諸葛亮去世後,棺材被抬到定軍山,抬棺材的繩子突然斷了,負責下葬的人還是決定把諸葛亮葬在這裡。雖然人們已經發現諸葛亮墓所在地,卻尚未進行考古挖掘,墓室一直安然無恙。



別酒流年


2010年的一個夏天,河南偃師縣南蔡莊有個老農在首陽山上勞作,結果用鋤頭刨出了一塊石碑,上面雕刻著一名手拿戰斧的武士。經專家研究、挖掘、考證此處正是司馬懿墓。


而諸葛亮的墓葬至今仍未找到,司馬懿千算萬算卻沒有躲過老農的鋤頭。以此來看諸葛亮之計更高明。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主要謀士,他是曹魏的四朝元老,司馬懿長期執掌曹魏大權,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一生將隱忍發揮到極致計謀無數。他活的年紀挺長,熬死曹操祖孫三代和諸葛亮。他一輩子都在算計,有人稱他是老狐狸。五丈原和諸葛亮鬥智鬥勇,勝出。公元234年春天,諸葛亮帶兵35萬在祁山,司馬懿帶兵40萬在渭水,兩方擺開陣勢,一決死戰。諸葛亮利用上方谷特別地形定計。 上方谷地處兩山之間,地勢低窪,入口處狹窄,僅容一人一馬通過,而谷內寬敞,能容千人。於是,諸葛亮令人把火 藥、乾柴等易燃物藏於谷中,準備火燒司馬懿,他在山上安排埋伏數千名精兵。



諸葛亮讓魏延誘敵深入,甕中捉鱉。果然 司馬懿上當入谷,谷口被堵。諸葛亮命人將火投入谷內,引燃一切易燃物,一時間火光沖天,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眼看就要化身火海,忽然天空烏雲密佈,大雨傾盆,澆滅了烈火。


天助司馬懿父子,他們突破重圍死裡逃生。諸葛亮此計失敗,從此在五丈原一病不起,54歲終於五丈原,人算不如天算,司馬懿熬死諸葛亮。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在洛陽去世,享年73歲,被葬於河陰首陽山。他臨死時還有個“臨終之計”,此計的目的就是保障自己的墳墓不被人挖掘。據《晉書》記載,司馬懿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這樣的安排:



“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不起墳頭,不在葬身處種樹,不立墓碑,不要陪葬器物,不做任何標記。另外也不和遺孀合葬。另外司馬懿還安置後人下屬:“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不許掃墓祭拜。司馬懿下葬的當天多副棺材同時出城,葬畢讓抬棺之人服下毒藥,司馬懿的墓葬處成為千年秘密。期間也有好多人尋找司馬懿的墓穴,清朝年間有個洛陽的知縣叫龔松林是司馬懿的崇拜者,為司馬懿墓痴狂,潛心研究司馬懿的墓葬。經過多方面蒐集材料他認定洛陽老城北的青菜冢是司馬懿的墓葬,並且經常去祭拜,崇拜司馬懿的人包括文人、學者、市民百姓也紛紛效仿。青菜冢一時名聲大噪,引起摸金校尉們的注意,1948被盜挖。1965年專家進行搶救性挖掘,確認這是北魏清河王的墓葬,那麼多人才知拜錯了墓主。誰也沒想到司馬懿的密葬處竟被一老農發現。


司馬懿的“臨終計”其實來自於曹操和諸葛亮。據史書記載,曹操設立摸金校尉等軍銜,專業盜墓取財,貼補軍餉,對前朝墓穴大盜特盜。以至於考古界無奈感嘆“漢墓十室九空”,“漢墓考古靠運氣”。曹操當然不想讓自己死後落個被盜的下場,臨終安排薄葬,用障眼法安排72個墓穴,真身密葬。根據史書的記載,曹操一共有72個墓穴,被稱為“72個疑冢”。直到2009年12月27日,經考古隊才發現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就是曹操。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後,也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一番安排,據《三國志》記載: “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據說當年諸葛亮遺言讓劉禪叫四個大漢抬著自己的棺材往南行走,一直到繩子磨斷為止,斷繩之處就是埋葬之處。但是當時四個大漢抬了很久繩子都沒斷,累的受不了就商議不再往前抬了,乾脆直接掩埋。回去後領賞時遭到劉禪懷疑,劉禪斷定那麼粗的繩子不會很快磨斷,於是就審訊四人,他們招供後被賜死。諸葛亮的葬身處成了千年之謎,直到今天未解。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鬥勇,千年後還是甘拜下風。


小姐姐講史


司馬懿和諸葛亮活著時鬥,死了依然在鬥,有人問了,死了還咋鬥呢?

原來二人死前都留了一計,結果司馬懿的計謀被一個老農無意中破解,而諸葛亮的遺計至今無人能破,所以當時人們笑稱司馬懿又輸給諸葛亮了。

司馬懿和諸葛亮死前各留了怎樣的計策?為何司馬懿的計策被一個老農破解了?

話說2010年6月某一天,河南偃師市南蔡莊楊老伯(化名)正在首陽山上開荒,一撅頭下去他刨出了五六枚錢幣,老伯知道首陽山上埋葬著許多名人,比如西晉的五位皇帝都葬在這裡,陸陸續續也發掘了一些陵墓,但晉宣帝司馬懿的陵墓一直沒有發現,千百年來始終是個謎。




楊老伯心想,難不成我挖到了司馬懿的墓了?隨後他笑了,笑自己痴人說夢,司馬懿的墓專家、盜墓賊都找不到,我一個老農哪有這福氣啊!

楊老伯想的沒錯,千百年來司馬懿的墓讓人魂牽夢繞,尤其是盜賊對它情有獨鍾。

盜賊想:司馬懿是西晉的開創者,他的陵墓裡陪葬品一定很多,能找到就發財了……。

然而現實是,司馬懿的陵墓和盜賊玩起了捉迷藏。

司馬懿陵墓千年找不到,是司馬懿臨終留下的計謀起了作用。




司馬懿早就料到自己死後會被盜賊惦記,臨死前把大兒子、二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叫到床前:“兒啊,我死後千萬別起墳頭,不要立碑,不要燒紙祭祀,埋了後不要讓人看出和周圍環境有何區別”。

遺命簡葬,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引自《晉宣帝.司馬懿傳》

司馬師和司馬昭很詫異,心想老爸為何要這樣做呢?

司馬懿看出了他們的疑惑,隨後說:“魏王曹操死前佈下了七十二疑冢,就是防止盜墓賊盜墓。”

“魏王可是盜墓高手,他曾盜掘漢梁王墓,據說得金百萬,一下子解決了軍隊缺資金的燃眉之急”。司馬懿說罷看了看兩個兒子,見他倆垂首跪在床前。

司馬懿沒有底氣,喘了一口氣,繼續說道:“曹操有鑑於此,為了防止別人打他墓中的寶貝主意,也為了自己身後安定,於是絞盡腦汁想出了四門出殯,八方分散開來埋了72個假墳計謀。這就是曹操的“72”疑冢之計。



兩個兒子聽的仔細,不由而同的說道:“計策雖好,但有個弊端,假如盡掘72疑冢,不是同樣能找到曹操埋的地方嗎?”

司馬懿聽後露出了一絲微笑,一陣喘息過後,司馬懿說:“看來我兒沒有曹操奸詐,你倆怎麼會被曹操的障眼法騙過?”

司馬懿臨死前為兩個兒子上了一堂謀略課。

司馬懿斷斷續續說道:“曹操佈置的72疑冢里根本沒有他的真身,實際在出殯的同時,早就遺計兒子埋到了一個無人知道的地方了”。

司馬師和司馬昭恍然大悟。

“兒啊,蜀國丞相諸葛亮和我鬥了一輩子,可是他短命,54歲就死在了五丈原,聽說他臨死前遺計劉禪,佈下了疑陣,到目前沒人知道他埋在什麼地方。



司馬懿憤然說道:“顯然諸葛亮和我叫板,他有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之能,肯定預測到將來咱司馬家要得天下,為了防止咱們清算他的過去,和咱們玩起了躲貓貓。”

講真司馬懿果然是百年不遇的奇才,諸葛亮的所作所為沒逃出他的研判。

司馬懿於嘉平三年(251年)病逝,享年73歲。

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遵照遺囑“不樹不墳”埋葬了老爸,然後按照老爸留下的錦囊妙計,用毒酒毒死了所有下葬的士兵,除了兄弟二人知道墓址外,沒有第三個人知道。

時光如白駒過隙,千百年悠乎過去了。時間來到了楊老伯開荒的這一天,奇異的事情發生了。



楊老伯刨到的恰恰是司馬懿的陵墓,他刨出的五六枚錢幣經專家鑑定,是魏國錢幣,這時還不能斷定是司馬懿的墓,經過考古人員進一步的挖掘,發現墓中有宣帝、仲達等刻文。

這些出土文物無疑證明這就是司馬懿埋葬的地方,千百年司馬懿墓葬之謎被楊老伯無意破解。

消息很快傳開,當時人們笑稱,司馬懿又輸給了諸葛亮。因為到發現司馬懿墓時,諸葛亮的真身埋葬的地方依然是個謎。(定軍山上武侯祠是衣冠冢,其他諸葛亮的墓都是為紀念他而修建的)。

司馬懿始終沒鬥過諸葛亮,他永遠想不到諸葛亮的計策更高一籌。

原來在魏、蜀交戰的前沿陣地五丈原,司馬懿和諸葛亮死磕,由於諸葛丞相事必躬親,長期超負荷工作讓他身心交瘁,最終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當時司馬懿56歲。



司馬懿得到消息後,總算長出了一口氣,假如諸葛亮不死魏國興許就滅了。

據說諸葛亮臨死前為劉禪留下了一條錦囊妙計:“他讓劉禪派四個壯漢抬著裝著自己屍體的棺材一直往南走,繩斷處就是他的葬身之地。”

諸葛亮死後,劉禪不敢有違丞相遺命,於是依計而行。

卻說四個壯漢抬著棺材走了兩天後,看繩子完好無損,四人為了偷懶就把諸葛亮的屍體下葬了。打算回去騙劉禪說繩子斷了。

埋葬了諸葛亮,四個人打道回府領賞,等四個人說兩天後繩子斷了就地埋葬了丞相,劉禪覺得不可能,繩子怎麼會這麼快就斷了,經過審問,四個壯漢如實招供了,劉禪大怒殺了四人。



等劉禪平靜後,一想壞了,忘記問四個人把丞相到底埋在哪裡了。後悔也來不及了,從此後諸葛亮到底埋在哪裡無人知道,到現在都找不到真身的埋葬地。

結語:諸葛亮的真身埋在哪裡無從知道,四個壯漢把信息帶到了陰間地府,司馬懿沒料到諸葛亮能想出如此妙計,司馬懿最終沒鬥過諸葛亮。


秉燭讀春秋


司馬懿謀朝篡位,死後被挖了墳墓。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得後人們敬佩,依然在廟堂上受萬民朝拜。可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不僅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更重要是他們在死後做出的決定。司馬懿死後是要自己簡單的下葬,不要告訴別人自己埋哪裡,只是吩咐了這些而已,但是卻沒想到千年之後,被一個老農民隨便的挖了幾下,就挖出他的墳墓了。而諸葛亮的墳墓不僅是沒有找到,就算找到了也不會有人去挖墳的。諸葛亮在死的時候,讓別人去抬棺,走到哪裡就下葬到哪裡,結果最後那些人回來的時候都忘記在哪裡了。


其實諸葛亮就早就已經是算計好了。他致死也是比司馬懿技高一籌,死的時候都能夠嚇走司馬懿。到了下葬的時候,自然是不會讓別人找到自己的墳墓,或者說諸葛亮是已經修仙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位置。而司馬懿是一個凡夫俗子,因為他惡劣的名聲,所以很多人都惦記他的墳墓。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具體的原因。

諸葛亮的真實墳墓還沒有被找到,而司馬懿的墳墓已經被人挖了。

現在司馬懿的墳墓已經被人找出來了,而且是一個老農民。這個是司馬懿臨死的時候也沒有想到,自己把自己的墳墓隱藏的那麼好,卻被一個農民隨便的挖了幾塊土就給挖了出來,最後得到了大家的注意,司馬懿的墳墓也就被挖開了。


司馬懿臨死的時候可是仔細的吩咐過兒子,首先就是不要讓兒子篡位,一定要好好的對待國君,讓魏國變得更加強大起來。這個可是重複了很多遍,當時他的兒子都已經深刻的記住了,司馬懿也是非常滿意的死去。

但是這個最重要的一點,他兒子根本沒有做到,他司馬昭不光是殺掉了當時的皇帝,而且讓自己的兒子也坐上了皇帝。司馬懿就變成了一個亂臣賊子,謀朝篡位,該遺臭萬年,死後也沒有得到一個好的名聲。

當時司馬懿還要講了,要自己埋葬的時候,一定要隱秘一點,不要有什麼樹之類的,陪葬品也非常的少,儘量的簡樸一點。可能這句話也沒能夠讓他兒子聽下去,否則的話也不會這麼容易被找到。要是真的想要隱藏的深一點的話,會有很多方法的,但是司馬昭肯定是沒有對他父親的話太過於在意。


像諸葛亮的墳墓都沒有找到,就是因為他埋藏的非常的好。根本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就算是劉禪也不知道。這個可是諸葛亮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的,不希望自己死後有人打擾自己。

諸葛亮比司馬懿聰明的多,所以才不會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我們現在看三國演義,很多時候就把司馬懿當做諸葛亮的對手,就連周瑜都沒有打敗過諸葛亮。這兩個人是旗鼓相當,在北伐期間兩個人是掙的你死我活,各有勝負,但是最終還是沒有什麼結果。生前沒有人是能夠徹底的碾壓另一方,但是死後諸葛亮卻是戰勝了司馬懿。


從這一方面也能夠證明諸葛亮是神機妙算的,他知道自己死後,一定不會讓人找到自己的墳墓,司馬懿精心準備了這麼久,結果還是被人找到了墳墓。曾經還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如果我們曾經到過諸葛亮的一個墳墓裡面,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裡面還立一個牌子,說幾百年後劉伯溫會到這裡,當時劉伯溫就嚇傻了,因為諸葛亮名過其實,結果這麼厲害,當場就跪了下來。

而司馬懿的墳墓卻被一個農民一鋤子就給挖出來了,這兩個進行對比一下,諸葛亮自然是更勝一籌。

諸葛亮或許就已經成仙了,在人世間裡沒有墳墓。

諸葛亮或許沒有死去,有很多人認為他是死後成仙了,所以才找不到他的墳墓。在北伐中死去,只是因為他的使命已經結束了,不管他再怎麼努力,這一切都是天註定的,諸葛亮選擇放棄了。就比如上方谷的大雨,明明就可以一舉殺死司馬懿,可是上天卻不要司馬懿死,最後諸葛亮只能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即使諸葛亮再怎麼聰明,他也不能夠和上天做對。可是就算是這樣,諸葛亮依然是我們心目中那個偉大的諸葛亮,他的生前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人們自然是為他追封為神。就算真正知道他的墓也一定不會去盜的,從小讀過三國演義,稍微有良知的人,不僅是不會盜諸葛亮的墓,反而是會盡量的保護。

司馬懿就算了吧,他不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千古的大壞蛋。所以司馬懿輸了也是正常的,諸葛亮一定會取得勝利。雖然在歷史上沒有,但是在人們心目中諸葛亮就已經贏了。

你們認為諸葛亮比司馬懿厲害嗎?歡迎在下面評論。


史研三國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司馬懿和諸葛亮之間也頗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二人都是三國時代非常有才能的名士,他們各為其主,在那三年多的時間裡頻繁交手,但司馬懿總會被諸葛亮所壓制所算計,因而多次敗於諸葛亮之手,甚至在上方谷還曾險些送了命(當然了這只是小說演繹而已),更可笑的是諸葛亮死後還出現了“死孔明嚇退活仲達”一幕。所以在世人看來,司馬懿總是輸給諸葛亮,其人也不過爾爾。



據記載,司馬懿臨終前曾留有遺囑,喪禮從簡,葬入首陽山,斂以時服,不樹不墳,不設明器,墳墓地表不留任何痕跡。

大概司馬懿出於怕自己的墳墓被盜或者被仇家報復等原因,他不想讓自己的墳墓為世人所知曉,所以才有了上面的遺囑。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時代士族大家都比較傾向於陵墓“不封不樹不墳”,像曹操,曹丕等都是如此,可能那個時代盜墓橫行,為了不被後人打擾他們才會想出這種墓葬方式吧。

司馬懿死後,他的後人也完全遵照其遺囑,將他的棺槨葬在了一個不知名的地方,而且當時出殯時一共有七口棺材同時出發,這也是為了掩人耳目,讓別人不知道哪口棺材才是真的,也許七口棺材都不是真的,但毫無疑問的是,抬棺之人都被強制服下毒藥最後死去了,所以司馬懿的墓地真的一直沒有被人找到,他就這樣安安穩穩的在地下長眠了一千七百多年。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農民在田間勞作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塊墓碑,墓碑上依稀刻有古文,雖然這位農民不識字,但他隱約覺得這塊墓碑年代應該很久遠了,於是將這件事彙報到了村裡,後經專家學者研究認定,這塊墓碑就是司馬懿的墓碑,最終司馬懿的埋葬之地被確定了下來。

沒想到司馬懿生前為了保證自己死後不被打擾想的那麼周全竟然還是被後人所識破,更諷刺的是還是被一位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所破。再對比自己曾經的對手諸葛亮,諸葛亮當年臨終前也留下遺囑,死後讓四個人抬著他的棺槨,出南門一路向南走,繩子斷裂的地方就是他最終被埋葬的地方,而至今諸葛亮具體埋葬地點還是沒人知道。

所以也難怪有人會嘲笑司馬懿死前鬥不過諸葛亮,死後依然鬥不過他,可能司馬懿唯一能勝過諸葛亮的地方就是活得更久一些吧……


鹹魚閒聊


司馬懿是三國時代的最終贏家,曹孟德、劉備、孫權等梟雄爭奪一世,最終卻讓司馬家撿了一個大便宜,不得不說司馬懿心機深沉,韜略過人。司馬懿死前怕自己的陵寢遭後來者打擾,於是他留下一計,讓別人無法找到他的葬身之處;這跟諸葛亮的繩斷即葬,曹孟德的七十二疑冢有異曲同功之妙。但是一千七百多年後,一位農民無意中挖出司馬懿的墓,根據墓碑上的記載,專家學者們推測這就是司馬懿的墓。人們認為諸葛亮的墓一直沒有找到,但是司馬懿的墓卻找到了,由此可見身後之事孔明還是強於仲達!

《晉書》中記載:九月庚申,葬於河陰,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也就是說司馬懿為了防止死後不清靜,陵寢被後人惦記,所以他立下三條規矩:其一、不墳不樹,也就是深埋陵寢,地面不作任何標誌,不造墳,不植樹;其二、後終者不得合葬,也就是司馬家族的人各葬一處,不得將其他人跟他合葬,他的老婆死後都是葬在其它地方的,沒有夫妻合葬;其三、不謁陵,也就是後人不準給他上墳,但是可以在假墳上祭奠他。司馬懿生前隱藏得深,死後埋得更深,千年來他的墓一直沒有人打擾,不想最終被一個農民給發現了。

司馬懿是一位不出世的奇才,他成功的秘訣在於隱忍,他熬過了雄才大略的曹操,熬過了帝王之術高明的曹丕,又熬過了曹睿、曹芳、曹髦三代皇帝,可以說司馬懿的生命力十分的悠長綿久。當時盜墓之風盛行,漢朝的皇陵都被大規模盜過,漢武帝的屍體都被扔出陵外,呂后的屍體也被侮辱過。因此三國時代流行薄葬,也就是殉葬品十分的少,金銀珠寶基本不會殉葬;帝王將相除了薄葬外,還喜歡隱藏自己的墓,以免被後人惦記。諸葛亮死前讓三名壯士抬著他的棺木前行,繩斷即葬;又用四塊黃金誘使三名壯士相互殘殺,最終無人知道諸葛亮到底葬在何處,因此諸葛亮死後得以清淨。

司馬懿一生樹敵甚多,就算有晉朝保護他的陵寢,百年之後晉朝亡了,他的陵寢一樣會被騷擾。因此司馬懿死前也留下計策,以確保他的陵寢不會被後人知道;不得不說司馬懿的身後三計十分高明,也確保了他的陵寢千年無人能進。奈何天意弄人,一名農民無意見挖開了他的陵寢,根據墓碑的記載,人們確認這就是司馬懿的真墓。洛陽蔡莊的司馬懿墓規模宏大,防盜措施齊全,司馬仲達被雕刻成一個武將的形象,威武霸氣!


大秦鐵鷹劍士


司馬懿與諸葛亮作為三國中期的一對死對頭,在自己死後之事的安排上,著實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諸葛亮在其遺詔中說: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需器物。

這個官方的遺囑表明,諸葛亮的遺囑是希望自己在死後簡單安葬。穿著死時的衣物,葬於漢中定軍山。然而經後代學者發現,漢中定軍山的武侯墓只是一個衣冠冢。諸葛亮真正的陵墓在何處,並不被人所知曉。

而司馬懿亦是如此避免自己死後被人發覺,他所定下的遺囑有三條,第一是,不墳不樹;第二是,不祭不拜;第三是,不離不棄。總的來說,與諸葛亮設置衣冠冢的方式不同,司馬懿採取了類似曹操72遺冢的做法。

在自己出殯的當天,抬了許多副棺材同時安葬,並在出殯之後,叮囑其兒孫,將所有抬棺之人全部斬盡殺絕。這一做法使得千百年來司馬懿的墓葬也成了一個迷。

然而在2010年,河南偃師縣南蔡莊的一個普通農民,在首陽山上進行耕作的時候,不經意間用鋤頭刨出了一塊石碑,並在附近陸續發現了五六枚銅錢。最終經過相關學者的發掘研究,確定了這塊墓葬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曹魏將軍司馬懿。

從以上的情況可以看出,雖然司馬懿機關算盡,然而其真正的墓葬,卻最終還是被人發現了。而諸葛亮設置衣冠冢的做法,不僅使定軍山的武侯祠香火不斷,而且還真正的做到了隱藏自己真正墓穴的目的。

當然關於諸葛亮最終勝了司馬懿的故事,還來自於三國演義中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橋段,講的是諸葛亮在死後設計,首先大張旗鼓的宣揚諸葛已死的消息。而後又在蜀漢軍隊從五丈原撤軍之時,用偽裝手段,使司馬懿感覺諸葛亮只是詐死。從而感覺自己中計,並率軍撤退。以這種計謀,幫助蜀軍安全撤回成都。諸葛亮確實在故事傳說中勝了司馬懿一籌。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決大都被進行了誇大處理,其實在正史的記載中,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手也是互有勝負的,並不能說究竟誰更厲害一些。

作為真正歷史中的形象,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非常厲害的政治家,但並非是非常出色的軍事家。其實諸葛亮這個角色,其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做法。不僅消耗了大量蜀漢的軍事人才,而且耗幹了蜀漢地區的人力物力。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蜀漢王朝的滅亡。

而司馬懿作為一個非常具有政治眼光的人才,在北伐與諸葛亮的對抗之中,不斷剷除異己,並扶植自己的親信力量。為其兒孫,最終奪取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司馬懿應該要比諸葛亮更為成功,畢竟司馬懿的後代成為了皇帝,而諸葛亮的後代,只能戰死沙場了。


小小嬴政


司馬懿何許人也,“厚黑學”的集大成者,漢末亂世的最終贏家!想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到後來曹孫劉三足鼎立,當時的司馬懿不過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吏,然曹孫劉三家相鬥了半個多世紀,最終卻是成就了“三分歸晉”的結局,不得不說蟄伏了半生的司馬懿確實是一位奇才。

有人說司馬懿一輩子都在算計,連臨終前都不忘算計,當然這還是說得玄乎了。古人特別看重自己的身後事,據史料記載,司馬懿臨終前也確實對自己的身後事作出了一番交代,而這便是後人所說的司馬懿的“臨終之計”。

那麼司馬懿究竟對自己身後事作出了怎樣的交代呢?千年之後被一老農破解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此事又是如何與諸葛亮扯上了關係呢?下面我和大家一一解答。

臨終“遺計”

據《晉書》記載,司馬懿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這樣的安排:

“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

不立墓碑,不要陪葬器物,司馬懿的喪葬可謂是極其簡單,然更令人驚訝的便是司馬懿還有一道遺令:

“子弟群官皆不得謁陵”

作為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權者,司馬懿的身後事確實簡陋得有些“過分了”,不設器物,不立墳頭也就罷了,竟都不讓自己的後世子孫拜謁,那麼司馬懿為何要如此行事呢?在我看來,其因無外乎兩點:

其一:受大環境的影響。三國時期薄葬之風盛行,特別是曹操曾大力推行,故在魏國體現得尤為突出。曹操,曹丕的墓葬就比較簡單,時許多曹魏名臣也紛紛效仿,如曹植,徐晃,王觀等等皆有遺令薄葬,故司馬懿亦如此倒也不奇怪。

其二:三國時期盜墓之風盛行,而這一風氣也一直延續到了後來的兩晉南北朝。盜墓的目的最常見的便是兩種,一是求財,二是報復。那司馬懿擔心別人報復嗎?想必瞭解司馬懿血腥的奪權之路,我們不會再有疑問。據《晉書》記載,司馬懿誅滅曹爽及其黨羽時手段是極其殘酷的:

“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

司馬懿“斂以時服,不設明器”或效仿前人,然像司馬懿這般不讓後人拜謁的卻是不多,為何如此呢?無非是想圖個死後清淨,不讓仇人找到他的墓葬所在罷了。

料定後世,司馬真不如諸葛

司馬懿不想讓後人找到他的陵墓所在,千年以來,司馬懿陵墓也確確實實不為世人所知,故關於司馬懿的陵墓所在成為了一個千年之謎。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位河南老農在田間勞作時卻無意挖出了一塊年代久遠的石碑,後經考古人員在那一帶發掘,果然發現了一座墓葬,經考證,該墓葬正是司馬懿之墓。

現今司馬懿之墓已確定位於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鎮西北,曹凹,郭墳兩村東北的首陽山上。而諸葛亮的墓葬至今卻任然沒有一個確定的位置,諸葛亮當年對自己的身後事也曾做了一番安排,據《三國志》記載:

“死後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

亦有傳言說諸葛亮當年曾令四位強壯的軍士抬著他的棺槨一直南行,繩斷便葬,故直到今日,世人只知諸葛亮葬於漢中定軍山,但具體在哪個位置卻是無人得知。

故有感言:“司馬懿還是輸給了諸葛亮。”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三國演義》中,司馬懿被塑造成一個陰險狡詐的人,他和諸葛亮鬥智鬥勇,每次都落於下風,靠著熬死諸葛亮才笑到最後,就是在死後墓葬的安排上,司馬懿仍不敵諸葛亮。

但這不過是民間對諸葛亮的又一次神話,對司馬懿的貶低,真正神秘的是司馬懿墓。

諸葛亮的墓葬之謎

傳說諸葛亮臨終前留下遺言,讓後主劉禪派4個強壯的軍士抬著自己的棺材一直往南走,一直走到“槓斷繩爛”處,便把自己就地安葬,劉禪雖然奇怪,卻還是依計而行。

4個軍士抬著諸葛亮的棺材走啊走,走了三天三夜,不知走到了哪裡,卻發現沒有一點“槓斷繩爛”的跡象,這樣下去就是一年半載也完成不了任務,回不了家。四個人一商量,決定乾脆就在這裡把丞相給埋了,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別人都不知道。

4個軍士回去覆命,劉禪問他們把丞相葬在何處,四人回答不上來,劉禪起了疑心,準備動刑,四人害怕受刑,終於說出真相,可他們卻找不到埋葬諸葛亮的地方了。

這或許就是諸葛亮最後一出“錦囊妙計”——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的葬身之地,蜀國不知道,魏國也不知道,吳國更不知道,自己可以安心休息,不怕任何人打擾,不怕仇人報復了。

但實際上,諸葛亮並沒留下這樣神機妙算的遺囑,因為《三國志·諸葛亮傳》明確記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也在《水經注》中記載諸葛亮“葬於其山,因即地勢,不起墳壟。”
諸葛亮墓完全沒有曹操“七十二疑冢”的神秘,因為他的後人打破遺囑,為其起封建冢,後世歷朝歷代仰慕其高風亮節,也不斷投資擴建他的墓區,形成了相當規模,如今的諸葛亮墓區被稱為武侯墓,位於漢中市勉縣定軍山腳下,系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司馬懿的墓葬之謎

無獨有偶,司馬懿臨終前也要求子孫薄葬自己,並且“不墳”、“不樹”、“不謁”。

與諸葛亮深受蜀國信任不同,司馬懿及其家族在魏國已是功高震主,引起曹魏帝王的猜忌,司馬懿生前能靠著權謀老道自保,但一旦去世,難保皇帝不會跟自己秋後算賬,甚至掘墳鞭屍,連累整個司馬家族,所以他必須考慮身後之事,做出妥善安排。

另外,當時北方盜墓成風,前朝王陵屢遭破壞,司馬懿擔心自己的墓地遲早會被盜墓光顧,為避免暴屍荒野,他才立下“三不”遺囑,讓後人對自己墓葬地點一無所知。

《晉書》記載:“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一如遺命。”

司馬懿這個“三不”遺囑十分奏效,同在首陽山的西晉皇陵在十六國時遭到毀滅性破壞,但司馬懿墓始終未被發現,即便是最專業的的盜墓賊也沒有發現“不墳不樹”的司馬懿墓。

據傳上世紀80年代,當地一位老農在田裡幹活時,一鋤頭下去挖到一塊石碑,後引來一批考古專家,專家發掘發現一處漢末墓穴,並根據墓內刻有“仲達”“司馬”等字樣的器具,推測此處即為司馬懿墓——僅僅是推測,但迄今為止,司馬懿墓仍然是個謎。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曾留下“不起墳壟、不墳不樹”的薄葬遺囑,兩人遺囑目的都是為了避免後人打擾,但真正使得墓葬近2000年未被發現的不是神通廣大的諸葛亮,而是低調嚴謹的司馬懿。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其實在這件事上司馬懿並不能說是輸給了諸葛亮,若真存在這樣的事也只能說明司馬懿運氣不好,僅此而已!


公元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73歲,而在死前他曾留下遺言,遺言是關於自己後事的,也就是題主說的一計,即“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

這個遺言可以說是一目瞭然,就是讓後人不要對自己進行厚葬,不需要像弄的多豪華,而是以山為體,簡簡單單的把自己給葬了,即薄葬。薄葬在當時很流行,其實很多人都做過,並不單是司馬懿一個,曹操、曹丕、諸葛亮等大佬都是薄葬,其中曹丕是薄葬的最有力倡導者,他曾在終制中明確提出自己一定要薄葬。


薄葬的好處多多,不僅省錢省力,而且還能防止陵墓被盜,畢竟薄葬的墓平淡無奇,加上財寶不多,盜墓賊難以發掘,也不願意去發掘,防盜墓賊也是大佬們選擇薄葬最為主要的原因。

司馬懿的這個“遺計”其實就是完全學的曹丕的,他與曹丕的薄葬可以說是完全一樣,就連葬的地方都一樣,兩人都是首陽山。

司馬懿的墓葬在首陽山,由於是薄葬,即便人們都知道他葬在首陽山,也一直不能被髮掘,因為不知道在首陽山具體哪個位置。


但司馬懿似乎運氣不太好,他的墓在千年後一個偶然的情況下似乎是被人給發現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首陽山的一個農民在鋤地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古墓,考古學家考證這是一座三國末期的貴胄之墓,但是墓主人尚不能確定,不過根據墓內出土物上有出現仲達、宣、司馬,初步判斷可能為司馬懿之墓,僅是可能。


而相比司馬懿,同樣薄葬於定軍山,也是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殮以時服,不須器物的諸葛亮如今真實的陵墓所在還未被發現。

因此很多人說司馬懿輸給了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墓沒被髮掘,而司馬懿墓已然被髮掘。

我個人是很喜歡諸葛亮的,但在這件事讓我認為並不能明司馬懿是輸給了諸葛亮,首先司馬懿的墓如今還沒有完全確定是不是農民發掘的那個,其次如果那墓真是司馬懿的,司馬懿也純粹屬於是運氣不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