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失色 汽車經銷商“苦熬”最後倆月

“金九銀十”失色 汽車經銷商“苦熬”最後倆月

邁過“金九銀十”,國內車市仍未迎來真正回暖。11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獲悉,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2.4%,環比上升3.8%,處警戒線之上。業內人士表示,無論最後兩個月終端銷量能否回暖,經銷商都將面對嚴峻盈利壓力,要想真正走出困境,車企必須加強與經銷商溝通。

經銷商庫存高企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2019年10月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62.4%,環比上升3.8%、同比下降4.5%,庫存預警指數位於警戒線之上。

從分指數情況看,10月庫存指數為62.3%,環比上升1.8%;從業人員指數為45%,環比上升2.2%,市場需求指數、平均日銷量指數、經營狀況指數環比下降。從區域指數情況看,10月南區指數為65.3%,高於其他區域。分品牌類型指數看,10月進口和豪華品牌指數、合資品牌指數環比上升,自主品牌指數環比下降。

庫存高企背後是終端銷量的低迷。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數據顯示,10月1日-27日,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同比下降15%,走勢持續惡化。分周看,10月第一週(1-13日),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同比下降13%;第二週(14-20日)零售銷量同比下降12%;第三週(21-27日)零售銷量同比下降19%。

針對銷量低迷的原因,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調查中分析稱,9月各地車展及季度末經銷商衝量等營銷活動透支了一部分市場需求;“十一黃金週”期間消費者外出遊玩,經銷商集客量有所下滑;北方地區進入農忙時節,農村消費者到店量下降。因此,10月車市壓力較大,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

銷量利潤難平衡

在“金九銀十”傳統旺季失色的背景下,11月和12月成為汽車經銷商最後機會。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表示,臨近年底,廠家和經銷商為完成全年任務將加大促銷力度,再加上11月一些地區將舉辦大型車展,預計11月銷量將略好於10月。

事實上,對於陷入車市銷量低迷期的經銷商來說,“以價換量”已成為一種常用手段。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一項調查顯示,2019年上半年國內主流品牌平均折扣率為10%以上,57.3%的經銷商反映其代理的主要產品市場價格低於廠家批發價格。

價格手段立竿見影。今年6月,隨著部分地區即將提前實施國六排放標準,經銷商開始對國五排放標準車型降價促銷,部分品牌甚至出現“買一送一”的優惠。在高折扣刺激下,6月乘用車市場罕見實現單月正增長。

不過,雖然降價有助於拉抬銷量,但也增加了成本負擔和盈利難度。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有53.5%的經銷商經營虧損,2019年上半年虧損面進一步擴大,盈利經銷商佔比僅為29%。今年上半年,1.53萬家“汽車銷售服務”公司涉及法人、股東變更,超過500家“汽車銷售服務”公司關閉、註銷,經銷商4S店總數從2017年的峰值大幅下降14.8%。

上下游博弈升溫

事實上,不僅是經銷商面臨銷量和盈利壓力,車企的日子也不好過。在國內13家乘用車A股上市公司中,7家車企前三季度出現虧損,僅4家車企實現利潤增長。其中,長安汽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26.6億元,上汽集團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下降24.86%,海馬汽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2.01億元。

為緩解業績壓力,部分車企仍未放鬆向經銷商壓庫力度。近期,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在一份報告中稱,60%的經銷商反映廠商存在強行壓庫的行為,全年超過70%的經銷商庫存係數超過1.5的警戒線,有6.71%的經銷商庫存係數在3以上,有的甚至超過4。為拿到返利,經銷商還必須接受主機廠不合情理的考核。

在此背景下,下游經銷商和上游車企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今年以來,觀致汽車、力帆汽車、東風日產等品牌經銷商都曾向主機廠提出減負建議。

“為保障自身業績,廠家想方設法把壓力傳導到我們身上,我們只能自己想辦法求生。”某主流合資品牌經銷商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現在市場不景氣,儘管廠家提供一些鼓勵政策,但由於今年銷量目標沒有下調,所以經銷商壓力並沒有減輕。

近期,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發布《致乘用車生產企業的倡議書》,呼籲經銷商與車企正視矛盾,共同變革汽車流通行業的商業模式。

“價格倒掛和商務捆綁是導致汽車經銷服務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的主要原因。”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負責人表示:“我們從經銷商角度提出,修正商業模式可以從以銷定產、確定合理的進銷差、不再利用縱向壟斷變相捆綁經銷商入手。同時,我們也期待主機廠拿出更具智慧的方案,攜手推動商業模式的優化。”

“市場情況帶來的壓力需要經銷商與車企一起配合承擔。”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崔東樹表示,“以銷定產”的根基是市場預測銷量,並非往日實現的銷量,車企應該更好把握市場走向,經銷商也應該做好“平緩市場顛簸”的角色,從而實現一種動態平衡。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濮振宇/文並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