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軍沒有攻下莫斯科到底是因爲什麼?是因爲天氣的原因嗎?

談文論史


德軍沒有攻陷莫斯科,天氣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或者說並不完全是因為天氣!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聯合同盟國意大利和僕從國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等國悍然發動了對蘇聯的軍事突襲,蘇德戰爭正式打響;與此同時德國通過外交途徑知會同盟國日本。面對突如其來的戰爭,蘇聯潰不成軍,經過三個月的閃電戰德軍於1941年9月底以深入蘇聯縱深600公里,蘇聯第二大城市波羅的海港市——列寧格勒和第三大城市第聶伯河沿岸的基輔以及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已成孤島,通往首都莫斯科的道路以向德軍敞開,可以說德軍勢如破竹銳不可擋,眼看莫斯科將被德國戰車碾壓,但即將來臨的冬天,將使德軍舉步維艱,難道德軍沒有歷史、地理常識嗎?顯然不是!


地處高緯的莫斯科冬季極端氣候頻發,歷史上莫斯科的冬天也曾敲響了法國拿破崙的帝國喪鐘,對於這一點包括希特勒在內的德軍統帥都心知肚明,然而所向披靡的希特勒德國在席捲歐洲大陸後,信誓旦旦的宣稱德軍完全能在冬季來臨之際迅速佔領莫斯科,儘管德軍高級智囊建議預備冬季物資,但在希特勒眼裡,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因為他深信莫斯科將成為德軍冬季的避風港!

由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存在,戰爭前夕蘇聯情報人員獲取的大量情報存在很多疑點,沒有準確的瞭解德國軍事意圖,或者關於德軍是否會入侵蘇聯都是未知數,甚至認為德軍根本就不會向蘇聯宣戰;以至於在日軍的東線壓力下,蘇聯在西線德軍的突襲之時喪失了抵抗能力!然而驕傲自滿的希特勒過於高估了德軍軍力,也低估了蘇聯作為世界上最大國家所擁有的硬實力,1941年10月底德軍冒雨進入斯模稜斯克,對莫斯科進行三面合圍,莫斯科最後的防線就這樣被德軍裝甲擊潰,德軍以兵臨城下。此時,莫斯科的雨季也和往常一樣停滯預示著寒冷的冬天將不期而至!在經過長時間的雨季後泥濘的道路開始逐漸恢復,對於德軍裝甲部隊來說這無疑是天賜良機,如果能在接下來的11月拿下莫斯科,那麼冬天將不在是德軍的噩夢了,事實上希特勒真就是這麼想的!然而斯大林卻沒有閒著,為了迷惑日本,蘇聯從中亞應徵大量民兵武裝前往遠東,而將部署在後貝加爾、西伯利亞、烏拉爾等地的蘇軍精銳回防莫斯科,蘇聯正是用‘’以民兵換精銳‘’的方式致使遠東地區的蘇軍總數長期維持在百萬高位保持對日軍數量的集中優勢,這也是身為同盟國的日本在整個蘇德戰爭間始終沒有加入同盟國對蘇宣戰的原因(但是日本並不知道此‘’蘇軍‘’非彼‘’蘇軍‘’)!



正當德軍全面發起對莫斯科總攻時,遭遇到了蘇聯人民頑強的抵抗。1941年原定於11月17日為紀念十月革命的閱兵儀式照常進行,斯大林在紅場檢閱部隊,慷慨激昂的演說向蘇聯和世界人民宣告世界反法西斯的戰爭檄文,‘’俄羅斯雖大、後面就是莫斯科‘’而通過電波瞭解到的希特勒對此大動肝火,隨即部署在俄羅斯境內的德軍空軍全體出動向莫斯科撲來,蘇軍精銳頂著炮火順利完成閱兵直接奔赴前線。此刻希特勒並沒有意識到在5個月以來德軍已經急行軍上千公里,隨著戰爭的深入,德軍戰線越拉越大,後勤補給嚴重不足;而蘇聯通過戰略轉移結合烏拉爾、西伯利亞豐富的自然資源獲得了源源不斷的軍用武器裝備和生活必需品,11月的莫斯科已經入冬,衣著單薄的德軍似乎還能夠忍受初冬的涼意等待著來自德國的軍備物資,因為他們仍然相信德軍是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1年12月莫斯科最低溫度突然降至零下40℃,德軍在蘇聯留下的空城內再也無法忍受,紛紛進駐附近的居民點搶佔衣物,可是令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竟然集中摧毀了分散在德軍周圍的上萬個村莊,德軍被困在蘇聯冬日的原野上進退兩難,強弩之末的德軍與以逸待勞的遠東蘇軍相比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再佔優勢!

1942年蘇軍開始反攻,德軍節節敗退,莫斯科會戰也以蘇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緊接著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大敗德軍,徹底扭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形勢,蘇軍鋼鐵洪流相繼越過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捷克、波蘭、匈牙利等國解放東歐並於1945年挺近德國首都柏林,一雪前恥,德國無條件投降!

蘇聯的國土、資源、軍力、人口數量是蘇聯戰勝德國的主要因素,當然天氣助推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


天下神筆


一九四一年的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在開戰之初德軍一路勢如破竹節節順利,而蘇軍則是一觸即潰,節節敗退。

其中由博克元帥率領的中央集團軍群其主要任務即是直指莫斯科。

當初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德軍的計劃是一定要趕在冬天到來之前拿下莫斯科,蘇軍雖然在不斷地因潰敗而不斷的後撤,但因為頑強的抵抗而使的德軍的行動也大為遲緩。

隨著德軍的不斷深入不利狀況越來越多,一者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軍的抵抗變得越來越頑強。二者是隨著德軍的不斷深入戰線也越拉越長,兵力也因此顯得有些不足。

同時隨著戰場的縱深加大,後勤補給也出現了不足。

也就在此時,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隊接到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命令,命令他所率領的坦克部隊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圍殲蘇聯駐基輔的西南方面軍部隊。

而此時因沒有裝甲力量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不得不進行就地等待!

等到基輔戰役結束,已經是九月份的秋天!

也就在這時候,俄國曆史上那特有的秋雨季節到來了。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蘇聯,當時的交通狀況是遠沒有現在發達。

其所謂的公路是沒有進行柏油鋪設的土路,俄國那連綿不斷的秋雨季節一到,即便是越野能力最強的坦克部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那些輪式車輛和由騾馬牽引的非機動車則更是苦不堪言!

進入十月份之後冬季到了,天氣開始變得逐漸的冷起來。

因為古德里安坦克部隊的奉命南下,兩個月以來中央集團軍群一直按兵未動,而在此時蘇聯的莫斯科方面的防禦工作已經準備完畢!

進入十一月份以後,天氣更加寒冷。

它給德軍的軍事行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坦克因燃料被凍結,不得不在臨發動進攻之前先生火在車底下烘烤一陣。

進入十二月份,莫斯科附近的天氣下降到了零下40°左右,人員武器因為嚴寒而失去了戰鬥力。

武器因為溫度過低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部隊凍死凍傷嚴重。

12月5日是關鍵的一天,也就在這一天大批被德軍成為西伯利亞人的蘇軍部隊突然出現在陣地上橫掃過來。

本來就已經極度疲憊的德軍招架不住,一路向西敗退三百多公里。

莫斯科戰役就此結束!

有關莫斯科戰役的情況大致如此,根據德軍將領後來的供述,他們都一股腦的把戰役失敗的責任推到了希特勒的頭上。

他們一直的認為,如果沒有當初希特勒的瞎指揮,輕率的把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圍殲基輔蘇軍,說不定莫斯科早在股掌之間。

具有這種看法的人其中包括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坦克司令古德里安將軍,德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德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奇元帥。

其實這只是他們自作多情的一廂情願,圍殲基輔蘇軍的計劃是希特勒命令的,但計劃的本身是對的。

如果按照古德里安等人的意見,在他們不顧一切的對莫斯科發動進攻時,駐守基輔的蘇聯八十多萬軍隊就會對德軍的側翼構成嚴重威脅。

這時的中央集團軍群不得不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分出一部分兵力阻止蘇西南方面軍進攻,另大部德軍繼續進攻莫斯科。

二、置蘇西南方面軍的進攻於不顧,全力進攻莫斯科!

德中央集團軍群的部隊總共180多萬人,如果分出50萬部隊打阻擊,一來擋不住蘇軍的攻擊,二來剩餘的德軍部隊也無法完成對莫斯科的進攻。

假如按古德里安等人計劃的那樣,置側翼於不顧全力進攻莫斯科,那麼蘇聯西南方面軍部隊就會按照斯大林的命令出擊,一下就會截斷德軍的後勤補給,而德軍的後勤補給本來就非常脆弱,從而導致德軍不戰自潰。

所以希特勒的先把莫斯科放一放、而先圍殲基輔蘇軍的命令是對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正是這道命令才真正挽救了德中央集團軍群的覆滅。

以當時德軍的力量,莫斯科與基輔兩者之間只能取其一。

圍殲了基輔蘇軍,而莫斯科方向的戰役準備工作已經完成。

所以,即便是沒有後來的嚴寒,德軍也拿不下莫斯科。

嚴寒只是給德軍造成了不便,但不便的不只是德軍,蘇軍也都一樣。

德國在地理上的緯度跟蘇聯差不多少,冬天也是異常寒冷,假如沒有冬天的嚴寒它也拿不下莫斯科。


東西方不敗i


德國沒能攻下莫斯科,希特勒臨時調整戰略進攻重點目標,錯過了最佳攻擊時間是根本原因,惡劣氣候只是致命的客觀因素

按“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分北、中、南三路進攻蘇聯,戰略目標分別是佔領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德國中路集團軍由馮.博克元帥指揮,由50個師和其它部隊共145萬人組成,包括有世界“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指揮的第2裝甲集群9個坦克師和5個摩托化師。

德中路集團軍從6月22日侵入蘇聯勢如破竹,至7月16日已突進600多公里,佔領了通往莫斯科的門戶斯摩稜斯克,直撲莫斯科一片坦途,且僅有400公里。照這個進攻速度,他們完全有可能在8月上旬發起攻克莫斯科的戰役,並一鼓作氣取得成功。

可是,希特勒突然改變了主意,他覺得經濟目標比政治軍事目標更重要,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比攻克一座城市重要。於是,希特勒於7月21日命令中路集團軍扭頭向南,協助南路集團軍合圍蘇聯“糧倉 ”基輔(博克、古德里安強烈反對,無效),至9月19日,全殲蘇聯西南方面軍65萬,烏克蘭戰事結束。中路集團軍再揮師東進,於10月2日發起了攻克莫斯科“颱風戰役”。

由於中路集團軍的兩個月耽誤,斯大林已在莫斯科周邊調集了110萬重兵,朱可夫已基本完成了防禦部署;而德中路集團軍在消除烏克蘭和斯摩稜斯克及以東地區抵抗時也消耗過大,此消彼長,攻克莫斯科最佳時機已錯過,攻克難度也陡然增加。

這時,惡劣天氣給蘇聯幫忙了。

10月中旬開始,歐洲平原秋雨綿綿不休,道路泥濘不堪,德國坦克變為泥塘裡的“蝸牛”,動彈不得。延至次年一月中旬,莫斯科零下40度嚴寒降臨,冰天雪地。德軍長驅直入,防凍保溫設備供應不足,汽油凝固,坦克發不動車:沒有防滑鏈,坦克無法超控:

人員大面積凍傷,槍炮機械凍結無法瞄準開火。而蘇聯喝著燒酒的耐寒軍隊和靈活輕便的T34坦克


大顯神威。德軍突擊到莫斯科近郊30公里處,雖已能望見克里姆林宮塔尖的紅星,卻再也無力再前進一步,希特勒調集北方集團軍數個坦克師增援古德里安,也已無濟於事。

莫斯科是蘇聯的抵抗指揮中心,也是蘇聯最大的兵力集結地。希特勒沒讓長驅直入氣勢如虹的古德里安兵貴神速、直取莫斯科,是致命錯誤。

希特勒不準備禦寒後勤,再企圖讓鋒芒不再的中路集團軍快速佔領莫斯科後再過冬,是對自己力量的過份自信,對已從驚慌失措中鎮定下來的蘇軍頑強抵抗的決心和能力估計不足。



惡劣天氣給了德軍致命一擊,他們重蹈了1812年拿破崙東征莫斯科的覆轍,癱瘓失敗於莫斯科的極寒嚴冬中。


諶人


很多人認為,1941年冬天,德軍沒有攻下莫斯科,天氣嚴寒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但這是一個謠言,實際上那年冬天並不太冷。

11月份莫斯科近郊的氣溫基本上在零下10度以上,這樣的溫度,對於地處高緯度的莫斯科算不上“嚴寒”。而真正的嚴寒(零下40度)反而出現在12月份蘇軍有守轉攻的時候。德軍沒有打下莫斯科,天氣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所有的原因歸結為“天時”,“地利”和“人和”三者均不具備。

第一,天時不具備。德國攻到莫斯科的時候,已經到了冬天,雖然11月份算不上嚴寒,但也在零度以下,而且12月份天氣很寒冷(零下40以下)。在這種溫度下德軍的坦克部隊無法施展,油被凍結,坦克開不動。

第二,地利不具備。德軍遠在莫斯科郊外,而德軍的補給要從德國運輸過來,要走很長的路。戰線的拉長,讓德國士兵經常捱餓,武器彈藥供應時常不足。而且經常有蘇聯紅軍在德軍的補給線上實施襲擾,嚴重滯緩了德軍補給的輸送。此外,德軍攻到莫斯科,蘇軍與其展開巷戰。蘇軍對於城市街道小巷的分佈是極其清楚的,而德軍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難免會很被動。因此,在巷戰中,德軍很吃虧,傷亡也不小。

第三,人和不具備。德軍高級將領與希特勒時常有意見分歧,陣前頻繁換將,這是兵家大忌。德軍高級將領龍德施泰特在1941年11月,因為他的部隊在羅斯托夫受挫,他堅持後撤避開蘇軍的鋒芒,但沒被希特勒允許。他一氣之下請求免職,最終被希特勒解除職務。後來在1942年3月的時候,希特勒又請他出山,復任他為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司令。但好景不長,1944年 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他主張在塞納河和索姆河實施機動防禦,與希特勒發生分歧,一個月的時間又被罷免。很明顯,在二戰時期,德軍高級將領龍德施泰特與希特勒在戰局判斷和戰略上經常有不和,這讓德軍很難在戰場上施展手腳,有時候甚至被拖累。

我是“觀社會的氣象人”,雖身處氣象這個小眾圈,但有一顆熱愛社會這個大眾圈的心。社會是一碗“大雜燴”,有世間百態,有人情冷暖,也有牛鬼蛇神。讓我們瞭解社會,避開社會的雷區,去擁抱社會的真善美!


觀社會的氣象人


天氣僅僅只是一個原因!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候,蘇聯軍民完善加強了莫斯科防線,而且蘇軍不斷有部隊和武器物資投入戰場及時補充了傷亡和損失。德軍就差遠了,曾經一度打到能看見克里姆林宮金頂的地方又被打退了,在蘇聯殘酷的冬天到來以前德軍都沒有大的進展。莫斯科戰役蘇軍穩固了陣地,蘇德兩軍拼的是消耗,這是由綜合國力決定的,德國國力遠不如蘇聯,補充的速度效率因為漫長的運輸線而低下。元首對蘇聯的輕敵認為冬天到來之前即可徹底解決蘇聯,導致部隊冬裝棉衣的儲備不足,而且沒有為車輛更換適合蘇聯氣象環境的潤滑油,坦克在冰天雪地裡打不響發動機很常見。莫斯科的冬天只是提前暴露了德軍的劣勢加快了德軍的失敗而已


立志成蟲


莫斯科會戰,使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遭到了挫敗,德國的“閃擊戰"宣告破產。德國侵略軍從此開始由盛而衰,寫下了失敗的第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