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為什麼是反格律的?

一、《平水韻》與全國人大頒佈的《漢語拼音方案》、《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規範漢字表》的作用差不多,是方便不同方言區的人在寫詩時矯正發音的。

二、我支持寫近體詩遵循格律,並嚴格執行。

三、我反對使用《平水韻》等古韻寫近體詩、填詞。

不是因為我不懂《平水韻》,也不一定是讀者不懂《平水韻》而是現代漢語讀《平水韻》有很多字都不符合格律了。如李白《望天門山》,現代漢語讀起來是這樣的:

天門中斷楚江開(ai韻),碧水東流至此回。(ui,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平平(ai韻),仄仄平平仄仄平(ui,不押韻)

兩岸青山相對出(出律),孤帆一片日邊來(ai韻)。

仄仄平平平仄平(出律),平平平仄仄平平(ai韻)

這首詩在古代是一首中規中矩的標準的七絕,但在今天讀起來,不合律。暫且不說平仄如何,單單從押韻來說,這首詩今天讀起來一點都不美。

也有《平水韻》的古詩現代人讀起來基本不費力的,但是很少,因為古代入聲字有不少劃分到現代漢語的平聲字了,平仄都變了。

《平水韻》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古今發音差異較大。詩是用來讀的,而且現代人寫詩是給現代人讀的,讀起來流暢、朗朗上口是詩的重要特點。《平水韻》的部分發音,現代人讀起來不僅平仄不對,韻腳也不對。這樣的詩在現代人讀起來能是好詩?

四、我想問堅持用“平水韻”寫詩的人一個問題:格律是幹什麼用的?格律是限制作者、增加作者難度、考驗作者技巧的嗎?

顯然不是!

格律是在前人作品的基礎上的經驗總結。格律是為了讓詩的音律和諧、讓讀者讀起來充滿節奏感而且琅琅上口的。古人通過大量實例分析發現:咦,詩,這樣寫挺美!於是就有了格律。

古人用《平水韻》相當於今人用新韻,為當時的讀者服務。他們既沒有想過為比他們更古的人服務,更沒有想過寫詩要照顧後人的感覺。

今天,我們卻要抱著千年前的古韻不丟,寫出來的東西符合古代格律,不假。但是寫出來的東西是用古音讀的嗎?用普通話讀符合格律嗎?我們是寫給古人看的還是給今人看的?

五、《平水韻》沒有那麼高深莫測,就是一部工具書而已。小學生也會查會用。想學的話很簡單。但是與現代漢語差異較大,除非詩詞愛好者,很多普通人都不學。所以顯得很高深。

六、詩詞格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最簡單的,不要以為掌握了詩詞格律規範就掌握了詩詞的全部。如果一首詩滿分100,你符合格律,只能給你1分,意境才是最重要的,要佔99分。但這並不表示格律不重要。如果你不符合格律,即使有意境,如果是專門考試格律詩,原則上只能給你0分。儘管有些古代大詩人的詩也有出律,而且還有人替他們圓場,說他們是“故意為之”、“大膽探索”。但前提是你得知道格律是什麼,你才能肆意突破它。其實,唐朝人偶有出律的現象,恰恰是律詩逐步成型時的摸索探索階段。

格律不難,難的是你不願意花1小時去了解它,1小時足矣,五律四種格式,三種拗救變格,注意粘連、孤平、三平尾,1小時足以掌握。

七、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詩最重要的特點是美,酣暢優雅的音韻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如果用《平水韻》,現代人讀起來,音韻美就沒了。上面《望天門山》就是例子,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杜甫的《登高》,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現代人讀起來,或不押韻,或不合平仄。

不過這都是古人寫的,古人當時讀起來是押韻、合平仄的。但如果今人再寫出這樣的絕句,你拿給人看,人家會連頭都不回,轉睛一撇,然後說,不錯哦。此時,人家心裡的臺詞是“神經病!”。

為什麼現在的詩離普通群眾越來越遠了?不說人家看不懂,人家讀都讀不通順,你讓人家怎麼愛上你的詩?只能見面皮笑肉不笑地喊你一聲“大詩人”,這個“大詩人”在人家看來可不是褒義詞。

八、不要懷疑我對傳統文化的尊崇程度,雖然藏書不多,但習慣於下載電子書閱讀,查找資料更方便。但是,該拋棄的拋棄,該進博物館的進博物館,復興不等於復古,傳統不等於守舊。

《平水韻》為什麼是反格律的?
《平水韻》為什麼是反格律的?
《平水韻》為什麼是反格律的?

九、用新韻寫詩,等於老瓶裝新酒,貼近生活,可以喝。用《平水韻》寫詩,與用磚木建東方明珠一樣,樣子怪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