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城頭一面紅旗迎風擺,鄧愈“空城計”要退敵十萬

大明北伐46.

徽州城頭一面紅旗迎風擺,鄧愈“空城計”要退敵十萬

徽州古城

1357年,在應天自稱“吳國公”的朱元璋根據“國際”形勢,連續打出三張牌:第一張,東擴。第二張,西進。第三張,南略。什麼意思?

所謂“東擴”,就是向東對付張士誠。早在1356年,朱元璋已經奪取了鎮江和常州,之後的1357年,他繼續進取,奪取了長興、宜興、常熟、江陰、揚州和馬馱沙。這些城市就在太湖的西部和北部。朱元璋連長江北岸的揚州也奪了過來,很明顯,他把元朝大運河的常州至揚州段控制了,還順道把張士誠有可能的聯合江北的高郵、泰州——他的老家共同對付應天朱元璋集團的通道江陰和馬馱沙也搶到手裡!所謂的“太湖熟,天下足”者,朱元璋已經與張士誠共有矣!

所謂“西進”,就是向西對付徐壽輝和陳友諒。這路軍隊,由資歷幾乎最淺而戰功卻冠於全軍的常遇春指揮,他一路沿長江西進,把離應天府五百里之遙的池州路搶了過來。如此,朱元璋勢力東西相距約八百里。

所謂“南略”,就是向南搶奪元軍控制的皖南地區和浙東地區。當應天府以南的寧國、廣德等地進入朱氏版圖後,朱元璋控制的版圖,南北也有四百里了。這時的朱元璋年僅二十九歲,離他參加紅巾軍才短短六七年光景。

再接再勵,他指令他的兩員大將繼續向南推進,寧國以南,就是古城徽州!那兩員大將,就是鄧愈和胡大海。

1357年七月。

在谷歌地球上,俯視皖南這片土地,發現自績溪至徽州乃一狹長通道,傍河水蜿蜒曲折,兩邊群山環繞,雖然海拔不足與黃山相比,但步兵想跨越山間,自然艱難困苦。鄧愈部隊排除萬難沿羊腸山路閃電奔襲徽州城,在昱嶺關前的分岔路口,向西南挺進。

古徽州城,背靠白際嶺餘脈,前臨新安江——它就是今天聲名赫赫的千島湖的上游河流!鄧愈領兵攀越白際嶺,居高臨下,突然殺向山下的徽州城北門!徽州元軍守將八思爾不花幾乎把全部兵力都用在新安江邊佈防上,對從山上衝下來的敵兵猝不及防,慌亂間,江防力量緊急回調救援城北。鄧愈,勇不可擋,既得地利,更兼人和,連續擊潰元軍多次防禦,最後,元軍守將帶兵逃跑,徽州城由此劃入吳國公版圖!

鄧愈的戰績很快就呈遞到吳國公的辦公几案上,朱元璋看罷,喜不自勝,馬上手書,一份獎勵性的委任狀即刻寫就,意思是:著鄧愈為江南行樞密院判官。

這是個啥職務?

原來,朱元璋這時還是按照元朝軍制安排各指戰員的職務,這也是亳州大宋龍鳳政權(韓林兒)使用的軍制。朱元璋接受了亳州的委任,他的官職是“大宋江南行中書省總省事”(剛好元朝就有這麼一個“江南行中書省”),也就是說,朱元璋是他過江後,奪取的那一整塊土地上的最高軍政長官。他開始安排他的官僚機構,文武職能必須作出區分,文臣以李善長為首,另有參議、郎中等等,主要是處置民政、錢糧諸事宜。

武臣則頗為複雜,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每天都在打仗,每天都在擴張地盤。由於戰士們不斷取得軍事勝利,據守城池、獎賞戰功勢所必然。在眾位謀士的建議下,參照元朝軍制,朱元璋設置江南行樞密院。這個軍事機構就是朱元璋之下的最高的軍事指揮部,長官由朱元璋的發小兼死黨湯和擔任。行樞密院也就是戰時指揮部,各野戰部隊皆受其指揮,不過,湯和本人一直都在常州鎮守,故此,他掛的“江南行樞密院同僉樞密院事”(正四品)就是個虛銜,也就是說,江南行樞密院的實際長官就是朱元璋本人。

根據元中央政府的大都皇城有獨立武裝力量,即侍衛親軍,朱元璋也設置帳前總制親兵都指揮使司。這支親兵衛隊,其實就是朱元璋的護衛軍,頭目當然由他最信任的馮國用擔任(那時,徐達在野戰部隊,處境有點兒尷尬,野戰軍最高指揮官是湯和,不是他;親兵的都指揮使是馮國用,不是他。那麼徐達究竟擔任什麼職務呢?)

接著,就是野戰軍的指戰員的安排,朱元璋設置左右中前後五等翼元帥府,以華雲龍、唐勝宗、陸仲亨、鄧愈、陳兆先、張彪、王玉、陳本、胡大海、耿再成、周德興、王志等為元帥。

令人奇怪的是,五翼元帥府,竟有十二位元帥,若各翼皆有左右兩位元帥,則還多出兩位元帥。估計多出的那兩位元帥應該是先後戰死沙場了。陳本此人,僅僅出現了一次他的名字,往後都沒有他的任何記載;而陳兆先,則在鄱陽湖之戰中犧牲了。

我們留意到五翼元帥府之中,就有鄧愈和胡大海的名字,但排名鄧愈比胡大海先,可見,從那時開始,鄧愈的名位已略高於胡大海了。

取徽州後,鄧愈任職為“行樞密院判官”,全稱是“大宋江南行省行樞密院判官”,這是高於“元帥”一級的軍銜,元朝政府給出的官階是五品,朱元璋也不例外,照本宣科,也就是說,從這個時候(1357年),鄧愈是五品大員了。

為了讓大家更明晰行樞密院各級領導的軍階,這裡有必要作個詳細的說明,因為日後很多的明軍將領都擔任過這類軍職。

行樞密院判官,正五品,是行樞密院中最低級的指戰員。

行樞密院同僉,正四品,高於判官。

行樞密院僉院,正三品,高於同僉。

行樞密院副樞,從二品,高於僉院。

行樞密院同知,正二品,高於副樞。

行樞密院知院,從一品,行樞密院最高長官。

不過,即使是徐達,在朱元璋進行軍制改革之前,也僅僅擔任過行樞密院同知一職。可見,最高級別的知院,朱元璋是從來沒有授予給任何人的。

身為行樞密院判官的鄧愈,年僅二十歲,真是少年將軍少年得志。

這時候,朱元璋又派出另一位少年將軍,他叫朱文忠。朱文忠受命前往池州,在常遇春軍中跟崗學習——是啊,常遇春擔任什麼軍職?

他的軍銜是江南行中書省都督、馬步水軍大元帥!這就令人瞠口結舌了,究竟這是個什麼軍銜,完全獨立於行樞密院和帳前親軍之外!乍看之下,似乎常遇春是三軍統帥!其實,常遇春的軍銜(官職),一直都是例外的,根本就不安常理出牌,朱元璋喜歡給他什麼軍銜都可以,總之他的排名僅次於徐達。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給李善長做左丞相,徐達做右丞相,那麼,常遇春呢?排在他之後的是平章政事,那麼常遇春本人的則叫“中書平章軍國重事”。

整個洪武朝,擔任此職務者,唯有常遇春一人而已。事實上,整個明朝,也僅僅常遇春有此殊榮!那,什麼叫“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就是丞相啊!也就是說,明初三位丞相,李善長、徐達、常遇春。

徽州城頭一面紅旗迎風擺,鄧愈“空城計”要退敵十萬

開平王常遇春像,河北張家口宣化

朱文忠在常遇春麾下快速成長,打了兩三場仗後,常遇春就讓他自己單獨作戰了。何解?原來這個朱文忠,就是日後的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兼義子!

朱文忠獨立作戰,奪取了兩座城池後,他的舅舅朱元璋馬上讓他做了帳前總制親兵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喲,簡直就是捧他上位!這個朱文忠還得到一個任務,就是進入皖南前線,與鄧愈、胡大海聯合作戰,搶佔皖南、浙東地盤!

朱文忠的戰騎急速趕來皖南之際,徽州城內兩員大將鄧愈和胡大海交換意見後,一致認為,應該抓緊時間,擴大戰果,讓領元帥府事的朱文忠抵達之時,他們可以交出一份更加完美的答卷。

特別是胡大海,他和朱文忠之間,的確有矛盾。這種矛盾一直流傳到他的兒子胡德濟那一代。這是朱文忠(李文忠)的幕僚劉辰在多年之後(永樂皇帝朱棣稱帝之後)撰寫《太祖實錄》時,還在他私人的筆記《國初事蹟》上,記錄了這個史實。至於為什麼會有矛盾,劉辰也是語焉不詳的。其實,說件事兒,就可以想象胡大海的心理活動了。朱文忠急速進入皖南前線時,年僅十八歲。又一個“十八歲”,之前的鄧愈,十八歲投奔朱元璋,現在軍階高於胡大海(胡大海還是野戰軍右翼統軍元帥,鄧愈已經是高於元帥一級的江南行樞密院判官了)。如今又來一個“十八歲”,這個可是吳國公朱元璋的外甥兼義子,還是什麼帳前總制親兵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起點高再加關係戶,這個浙東戰役,可以想象,戰功歸於阿誰?明眼人一望而知!

以此分析,胡大海怎麼會沒有意見,他和朱文忠的矛盾是遲早要發生的。他之所以要急速擴大戰果的原因,也是為了自己能夠快速上位,因為,“元帥”二字,在鄧愈和朱文忠面前,實在是太低級了!

他馬上領兵奪取婺源州——對,就是今天的中國美麗鄉村婺源!

鄧愈沒有意見,因為他在做另一件事情。

什麼事情?

他在尋訪當地之大儒學士——鄭玉。鄭玉,元政府翰林院待制——翰林院,可以看作今天的社會科學院,由於古代中國不甚重視自然科學,所以翰林院的職能主要是為皇帝撰寫詔令,提供治國方案等等。總之,能夠進入翰林院,已經是學識淵博,政治覺悟超高的了。鄭玉,當時正卸任在家。鄧愈命人三番五次探訪他,鄭玉閉門不納。不得已,鄧將軍親自前往拜訪鄭大官人。得到的回覆是:吾身為元臣,焉能侍奉二主?將軍請回,勿奪吾志。

年輕的鄧愈碰了一鼻子灰,很不是滋味,尷尬之餘就是惱怒。他心裡面罵罵咧咧的:這老不死,太不給面子了!敬酒不吃吃罰酒?看我如何收拾你!他怒氣衝衝回到府衙,也不和副帥胡大海商議,馬上命人把鄭家團團圍住,不讓出入——軟禁起來!

胡大海奔襲婺源之時,正好是鄭玉被軟禁之時。鄭家內外不通,翰林院大臣鄭玉知道自己的末日了。當一批親友故舊排除萬難,通過種種方式把食物送到鄭家時,鄭玉沐浴更衣,正襟危坐,向他們訴說自己的打算——為國盡忠。眾人忍不住淚流滿面,鄭玉說:為人臣子,未能拒敵報國,亦該盡忠捐軀!言罷,回後堂自縊而死!——就是不歸順朱元璋!鄧愈聞訊大驚,繼而後悔了,吳國公再三告誡:令元臣歸順,若不降者,勿奪其志。如今,怎樣向主公交待?

就在此時,另一個壞消息也傳來了——杭州元軍大帥楊完者,統率十萬苗軍前來救援徽州之元兵,前鋒已經抵達新安河左岸!如何是好?鄧愈大部分軍馬已經撥付給胡大海攻取婺源去了!

城內士卒寥寥無幾,如何抵擋十萬苗軍?——難道,鄧院判也來一招諸葛孔明的“空城計”?沒錯!鄧院判就是擺了個“空城計”!世人只知道諸葛亮擺了“空城計”——這是虛構的藝術加工品,卻不知道《三國演義》還沒問世時,鄧愈鄧將軍就來了一招“空城計”——明史有太多的素材被《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盜用了!只可惜,沒有偉大的歷史演義家及時而全神地譜寫明史演義,遂令這段精彩紛呈的歷史蒙塵三尺!

鄧愈獲悉十萬苗軍即將兵臨城下,他清點全城軍兵,可憐的很啊,就那麼三四千!事急馬行田,從來沒讀過書的鄧將軍召集全軍,激勵一番:“今天,我要帶大家打一場從來沒有打過的硬仗!十萬敵軍在前,若後退,必被他們消滅!若迎頭痛擊,則兵力不足,無異於以卵擊石!如今,我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必能破敵!”於是,鄧愈下令:徽州城,四門大開!全軍埋伏於城內,城樓上空無一人,只有一面軍旗迎風飄揚!

咦咦咦,鄧愈之舉比諸葛亮更冒險!城上竟空無一人!諸葛亮尚且帶一二童子在城樓焚香撫琴,極盡士大夫之風雅,鄧將軍目不識丁,也無琴韻風雅,乾脆只一面紅旗迎風擺!那麼,他有諸葛亮那麼好命麼?鄧愈之“空城計”成功唬住十萬苗軍了嗎?

楊完者,原名楊通貫,字世傑,苗族,是今天湖南西北邊境的少數民族。

完者,是元朝皇帝妥歡帖睦爾賜給他的,意思是“完美的忠義英雄”。在元末農民戰爭大潮中,楊通貫和他的老爹一同響應國家號召,率領數萬苗兵鎮壓民變軍。他們父子曾經與徐壽輝的軍隊作戰,搶回了武昌城,受到朝廷的嘉獎和重視。但是,元朝安慶守將餘闕對苗兵之警惕性很高,特別對楊氏部隊毫無軍紀,劣跡斑斑的傳聞高度重視,不但拒絕楊通貫的援助,甚至不準其入境,並密奏皇帝,必要時會採取行動,翦除這個異族軍閥。

楊通貫為了報效國家,只好兵分兩路,一路由他老爹帶領,進入廣西地界,去那裡鎮壓民變軍,而他自己則進入江浙一帶,抵禦張士誠和朱元璋的擴張。朱元璋軍進攻金陵(集慶),元將陳野先曾邀請楊通貫援助,於是,在金陵城下,大破郭天敘、張天佑軍,並將二帥殺死。楊通貫立下一功。但隨後朱元璋親征,楊通貫大敗,逃往杭州。之後,楊通貫指揮軍隊經常與張士誠作戰,張士誠屢戰屢敗,他的弟弟張士德、張士信都不是楊完者的手腳,紛紛吃敗仗而回!最後,張士誠向元朝投降!楊通貫就是這個時候成為楊完者的,大元皇帝特賜他名字,以示褒獎。

如今,面對應天軍團闖入浙東地界,身為江浙行省左丞的楊完者責無旁貸,收復國土成了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是,面對徽州城頭僅僅一面軍旗,空無一人,楊完者如何決策,這仗還打不打,如果打,要如何打?

徽州城頭一面紅旗迎風擺,鄧愈“空城計”要退敵十萬

古城戰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