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关羽单靠荆州兵力就能压制曹操,而孙权以全吴之力却对曹魏形不成威胁?

魏济文史小站


但是,这个形势并不是仅仅依靠关羽一支军队的力量就达成的。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里面。在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和曹操保持着南郡的前线,而淮南一线则是由孙权来承担的。孙权几次攻打合肥,使得曹操被迫在淮南留下大批军队,以防万一。

而关羽的当面,只有曹仁和徐晃的军队。徐晃的军队都是新兵,布置在宛城的二线。这样一来,关羽在襄樊一线,和曹军的数量大体相当。但是,关羽的军队是水陆军混编的军队,在江汉一带,在作战效能上要远高于曹军。因此,就总体实力上来说,关羽的军队要比当面曹军要高一筹。

而关羽出兵襄樊之时,恰恰是曹操在汉中失败撤军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曹军在关中将归未归,孙权又扬声进攻合肥。这使得襄樊曹军一时孤立无援,相对薄弱。关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战机,发动了襄樊战役,并利用天时地利,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不过,如果说关羽就此压制了曹军,有点言过其实。当时曹操考虑迁都,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身体病重,而手下没有能够抵挡关羽的大将。夏侯渊已死,曹仁被围,夏侯惇身体也不好。没有人能够带领大军。

但是,在曹操来到襄樊前线,将关中主力带到前线,形势就对关羽不利了。各个地方的叛乱被次第削平。关羽在陆上也被曹操的援军打败。即便是东吴不偷袭荆州,关羽也没有了胜利的希望。

因此,关羽能够取得一时的胜利,主要是由于天时地利。说要压制曹操是不现实的。

而孙权对曹操形不成威胁,是因为他的个人才能和军队特点造成的。在陆战上,东吴的军队不是曹军的对手。而水军方面,曹军不是东吴的对手。所以,东吴作战,一般要扬长避短,比远离水域,这就制约了东吴的作战范围。

在将领上,孙权的作战指挥能力有限。他的兄长孙策评价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被张辽几千人马打败,以后畏张辽如虎。根本不敢再在合肥方向上用兵。

而鲁肃死后,孙权和吕蒙计议以保守江东为宗旨,偷袭荆州,杀了关羽。虽然得了荆州大部,可是接下来的夷陵之战,和刘备两败俱伤。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本来就不足的兵力,既要防守峡口,抵挡蜀汉。又要防御加长一倍的长江防线对抗曹魏,已经有力不从心之感。

只是因为东吴的水军优秀,才使得曹魏虽有铁骑千群,也只得望洋兴叹。于是以保守为主,迁民迁城,远离东吴能够发挥水军优势的地域。因此,东吴已经对曹魏构不成大的威胁。

因此,主要是东吴君主没有进取精神,以保守江东为主。手下的将领和军队在离开水域就无法和曹魏抗衡。再加上错误的战略,破坏和刘备的盟约,这一切都造成了即便孙权举全吴之力,也无法对曹魏构成威胁。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首先,这个命题是个假命题。

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开始,就形成了刘备集团和孙吴集团的联盟,两家联合抗衡曹操。这是三足鼎立的基石,正是在这个联盟的基础上,才有后面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刘备带兵进军西川,取成都,夺汉中的时候,荆州方面都是关羽在对抗曹操。那么,当时的局势怎样呢?

荆州当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方瓜分了荆州。孙权占领了江夏、南郡的江陵周边。刘备占领了荆州江南地区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大本营驻扎在南郡的公安。曹操占领了南阳和南郡的襄阳地区。荆州成了三股势力交汇和角力的地方。

正是因为曹操内部要平衡汉献帝、汉臣和曹魏势力的关系。西部要拿汉中、取四川,还要保住西凉的势力。东部,由张辽、乐进守合肥一带,对抗孙权的东吴势力。荆襄方面,以曹仁为帅,带于禁、庞德等将领镇守,对抗蜀汉势力。总体势力上,还是以曹魏最为强盛,而且荆襄距离曹魏的大本营比较近,而且襄阳和樊城互为犄角,钳制着蜀汉势力。

为何关羽单靠荆州兵力就能压制曹操,而孙权以全吴之力却对曹魏形不成威胁?

这是个错误的。孙权的东吴集团,同曹魏势力交错的范围很大,几乎是沿着长江一直交错的,对曹魏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当时,张辽等人太厉害了,逍遥津之战,就让孙权吃尽了苦头。这条战线长,牵制着双方的势力。

关羽的荆州方面,只有襄樊这个角是同曹魏对抗的,兵力也相对集中,对曹魏的威胁也是最明显的。相反,如果没有东吴的全力对抗曹魏,关羽的荆州军团根本立不稳脚。

相当于孙权守了一座城,关羽守了一个门。

关羽后来的北伐失败,荆襄战役的失败,就是因为关羽没有大局观,忽略了孙刘联盟这个基石的重要性,最终造成联盟破裂,荆州丢失,北伐失败。关公身首异处,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恶果和惨败。

总得来说,正是因为孙权对曹魏势力的牵制和对抗,才保证了关羽的荆州势力对抗曹魏。这两者缺一不可。


阿呆梦话


关羽压制曹操是说曹操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其实,关羽攻打襄樊之战,起因是曹操先要曹仁南下进攻关羽,关羽不得不先发制敌,率先对襄阳发起进攻。关羽这个做法,表明了他自己没有底气,不知道曹仁会以什么样的规模攻打江陵、公安、南郡,倒不如他先挑起战争,压制曹仁的士气,最坏也能够拖住曹仁,防止他进攻江陵,这是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基本原因。

战场的形势却是瞬息万变的,曹仁没有准备,关羽更没有准备。起初,襄阳的章陵太守吕常一生屡建功勋,为官清正俭朴,深得民心,”会蜀将关羽猖獗为寇,常御之,羽不能克。”😄,不行,关羽打不过吕常!襄阳城固若金汤。正当关羽一筹莫展之际,曹仁接连犯下了天大的错误!直接导致曹操”欲徙都”。

襄阳不好打,就打樊城,关羽没有撤襄阳之围,说是没有撤,哪来的兵去打樊城呢?一定是撤出了一部分部队,去进攻樊城,曹仁的援军先头部队庞德已经到了樊城,于是就在樊城与关羽打了起来!”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庞德白马部队差点没把关羽打死😄,因此,关羽的襄樊之战两仗全败!!!这也符合关羽的历史定位,常败将军!关羽从来就没打过任何一场胜仗!我为我说的话负责。

《三国志·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 《资治通鉴》: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我这可不是故意诋毁曹仁,必须先声明。《三国志·武帝纪》: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极有必要进一步说明一下:《魏书》: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水灾暴至,怎么没淹了关羽?关羽怎么就能避开水灾!曹仁是干什么的!曹仁也是经年混战场的名将,这么大的一支援军,你能让他处在低洼地驻军?可见曹仁此刻根本就没有想到会有水灾!你说他没料到吧,情有可原,但是他还给了于禁、庞德一些小船,还是料到了吧?!哈哈哈哈哈哈😄,都没有办法替曹仁圆场!几万人,那么几条小破船能干什么呢!于是, 《三国志·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还用打吗???

关羽为人还是不错的,没有继续打,而是救人,拯救被淹了的士兵👍!救出了不少人,其中就有于禁,庞德也是关羽救的,虽然随即就斩杀了。一传十十传百等传到曹操耳朵👂里,就成了“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了!

其实,直到此时关羽才围了樊城,因为他兵力不够包围樊城的,但是,樊城被大水一淹,城防马上就缩小了,够了!虽然勉强是够了,还是捉襟见肘,不得不求兵于刘封、孟达,刘孟没有搭理他!他这面陷入困境,曹操那边却脱离了困境,司马宣王说:“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

关羽如何压制曹操了呢?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司马懿的话是符合事实的,随后徐晃击败关羽就说明了一切,关羽没有能力压制曹操,就连曹仁都没有压制住,如果压制住曹仁了,直接进兵宛城吧?满宠说得好,“虑我军袭其后也”!还是怕曹仁南下攻打江陵。谁压制谁呀!


公明淏


地理位置,荆州是汉朝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国时期范围逐步扩大,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及河南南部部分地区。

荆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是汉文典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 。《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 之南地域。是汉族原居地区之一。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大致也是这样的,如同当时蜀汉政权的益州一样,范围很大的,囊括了整个四川、重庆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区在某个阶段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襄阳属于曹魏,东吴和蜀汉双方以湘江为界,各领三郡瓜分荆州,故而在说法上区分开来。

襄阳在汉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汉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但当时整个荆州不属于曹魏。




成武畅通


这么说吧,曹魏分兵2/5顶住了北方游牧民族及割据势力对中原的袭扰,分兵1/5顶住了东吴的战线,分兵1/5驰援及守业,分兵1/5顶住关二爷的半蜀之兵(没怎么守住)。看看诸葛去世后停止北伐的三年,曹魏解决了北方的问题,再过来解决吴蜀真的不要太简单。


tuzix88


东吴兵偷鸡摸狗计算小利能成什么大器,虽偷袭荆州成功,于大局着眼明显在削弱盟友实力,制造仇恨,加速吴蜀早点灭亡,被曹魏乘机,应乘关羽北伐之机出兵攻曹魏弱处,三分鼎立才能长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