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塔兒灣,尋找老師傅

騎行塔兒灣,尋找老師傅

騎行是一樁快樂的事。

騎行塔兒灣,去尋找老師傅,同樣是一樁快樂的事。

時下,自行車已從過去的代步功能大大地弱化了,人們出行有了更多的選擇。不管共享單車如何炒作綠色環保概念,也只能是作為一種末端的交通補充。

現在騎自行車的,確切的說是騎山地車的,都是奔著鍛鍊身體去的。還是更確切點說,都是奔著尋找快樂去的。

這個雙休週六,隨州戶外老虎隊例行集隊騎行。早上,白雲湖邊的三橋大壩廣場,已經集結了52名隊友,這是隊長“虎虎生威”劉雲喜的初步統計,還有隊友在中途加入。因為中午要按人數提前通知餐館安排午飯。

騎友們為何這麼熱愛戶外運動?為什麼對騎行情有獨鍾趨之若鶩?有道是:鍛鍊了身體心情好,品嚐了美食花錢少,觀賞了風景不要票,結交了朋友還熱鬧。

有這樣的好事為什麼不來?這就是老虎隊近年來參加騎行的隊員越來越多的原因。

騎行真的是一樁快樂的事。就拿今天的這次騎行來說,騎行路線是三橋大壩→淅河→金屯→魏崗→先覺廟水庫→萬店→塔灣(如意酒家午餐)→城區,全程約60公里。看了地圖你就知道這次騎行線路很繞。為什麼繞?看風景唄,避開大路,騎行於風光優美的鄉間,賞秋色于山水阡陌田園。淅河和萬店是兩個鄉鎮,先覺廟水庫是一個風景區。

途中還有一個挑水村,今年六月騎行這條線路時,適逢挑水村農業園幾百畝荷花盛開,塘塘蓮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鮮花相映美女,花豔人更美。雖然現在已是深秋,但“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意境卻依然讓人神往。

昨天,群裡的才女李曉玲把老虎隊六月份騎行挑水村賞荷花的“美篇”文章發群裡,我還在戲謔,你把大家的心都攪動了,都出來騎行,中午餐館坐不下看怎麼辦?

這是開玩笑,接待50多人,如意餐館是沒有絲毫問題的,中午的飯菜做的真的不錯,A餐30元,酒水隨便喝,騎友們都相當盡興。午餐後,曉玲誠邀我們去看她的家鄉,一行八人,我們再返回騎到萬店老街。如今的萬店老街冷清蕭條了,雖然門可羅雀,但長長的街道,和那些還算很新的鱗次櫛比的房舍店鋪,無言地見證了曾經過去的那個時代的熱鬧。

還有先覺廟水庫,隨州的大水缸。雖然百度百科上介紹先覺廟水庫僅寥寥百餘字,“隨州先覺廟水庫位於曾都區東部與廣水市交界處,大壩攔截府河支流漂水東支,水庫以防洪、城市生活供水、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養魚等綜合功能......”但老家在本地的騎友“中流砥柱”萬申柱老師,卻告訴了我們先覺廟的前世有著這樣的傳奇故事。

萬老師說,先覺廟,在魏崗,原名為“仙腳廟”。相傳遠古有一天,一位仙人牽著兩匹金馬,經過這裡,見此藍天白雲,河水清澈,頓覺賞心銳目,神清氣爽,就在此處歇腳。兩匹金馬見主人留連忘返,就悠閒在山上吃草,吃飽渴足,仙人牽著金馬欣然離去。由於此山被仙人踩過,從空中俯視極象仙人腳。當地人認為此山有仙氣,有靈氣,故在此修了一座廟,歷朝歷代,香火旺盛,因此人們就將此廟稱作“仙腳廟”。

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者佔據此地,在魏崗“仙腳廟”一帶燒殺虐搶,無惡不作,廟宇被毀。在魏崗至今還有兩處死難同胞紀念地,一處是小何家灣慘案遺址,此地立有紀念碑;一處是仙腳山下竹林,俗稱“死人凹”。在文革時,興起破“四舊”立“四新”,遂改“仙腳廟”為“先覺廟”,取“先進覺悟”之意,音雖同,但意卻截然不同了。

沿著有故事的先覺廟水庫的大堤,騎友們幾乎轉了半圈。在堤上業已枯萎的沒膝草叢中,在岸邊正值採摘季節的柑橘園裡,在沿庫遠映著碧波盪漾的小路上,女騎友們盡情擺pose拍照,男騎友們引亢高歌。是啊,大家出來騎行,都是來尋找快樂的。

同樣有故事的,還有塔兒灣。

塔兒灣是一個居委會,隸屬隨州曾都區萬店鎮,毗鄰隨州城區東北10公里的一個不小的集市,我們老虎隊今天中午歇息吃午飯的地方就是這裡。

如果你是地道的隨州人,你一定知道這樣一句流行甚廣的鄉諺俚語,“塔兒灣的老師傅”。

對於這句話,相信很多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騎行的路上,我和資深老騎友“休閒一族”、“老敖”、“家臣又有貝”、“普通人”等幾個老夥伴一路騎行一路閒聊“塔兒灣的老師傅”這一俚語的來歷,相互印證,得出的說法基本是一致的。

開始說這個故事之前,不準笑,我是認真的。前段時間出去自駕,我看到很多地方正在蒐羅鄉土民俗文化遺產,並進行保護,還做成了旅遊商品。連“二人轉”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我想,鄉諺俚語一樣應該也是地域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來說正題。話說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過去的糧票、油票、布票等等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市場經濟取代了計劃經濟,買布買糧買油買肉等等過去的緊俏物資,慢慢地不用票了。

塔兒灣當然也不例外。每逢熱集,市場上的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大部分商家都是誠信經營。但也有極個別的商戶搞著“掛羊頭賣狗肉”這類見不得人的勾當,如有賣豬肉的屠戶,就把老母豬殺了當公豬肉賣。

塔兒灣離城區10公里,這不遠也不近的距離就造成了農產品的價格差異。最突出的要算豬肉,一來價格便宜不少,二來農戶的豬是土法餵養,豬肉味道好。因此就吸引了不少住在城區的家庭婦女來這裡買豬肉。

有一個家庭婦女,也經常坐班車來塔兒灣買豬肉,因為還價太狠,就接連遇到了不良商戶賣的母豬肉。大家都知道,這母豬肉,肉粗糙還煮不爛,味道更不好。

這天,這位婦女又來塔兒灣買豬肉了,她一個攤一個攤翻來覆去地反覆選擇,光問不買。到了一個屠戶的攤位前,屠戶問她反覆看什麼,她說怕又買了母豬肉。屠戶從架子上一把抓下一坨肉,翻過豬肚皮,指著豬肚子上的公豬生殖器官,生氣的說,知道這是什麼嗎,這是老師傅!母豬會有這東西嗎?婦女說我怎麼知道這塊肉是不是豬身上的?屠戶更生氣了,說我賣了一輩子的肉,這大年紀了,真還沒有遇到象你這樣挑剔的。

這個婦女回城裡,就把這個經驗說給老姐妹們聽,一來二去,“塔兒灣的老師傅”,就傳成了無人不知的俚語。

還有一種以訛傳訛的說法,說“老師傅”指的是屠戶本人,是說他年紀大有經驗。這裡,我就不再考證了。說多了,就違背了網絡禁令,頭條簡書公眾號就發不成了。

這句口頭俚語在隨州地區流傳了幾十年,盡人皆知。現在的大致意思是,如果別人說你是“塔兒灣的老師傅”,多半是戲謔你,或者是開玩笑說你不正宗,是假冒的“老師傅”。應該說,它早已脫去了不雅的範疇,男女老少都會脫口而出。這裡多說一句,在隨州,是沒有人說自己是“塔兒灣的老師傅”的。

中午時分,騎友們全部到達塔兒灣。吃飯之前,看到街上還有幾個賣肉的,我鼓起勇氣想前去求證求證,當看到肉案子上明晃晃的殺豬刀,頓時洩了氣。

也罷,求證的事,還是讓民俗專家去考證好了。我們騎車,是來尋找快樂的。

騎行塔兒灣,尋找老師傅
騎行塔兒灣,尋找老師傅
騎行塔兒灣,尋找老師傅
騎行塔兒灣,尋找老師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