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开幕 生物界“最强大脑”来蓉

首届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开幕 生物界“最强大脑”来蓉

首届生物技术创新大会展览区

参会者

10余位院士

200余位重磅专家

2000多位专家学者

10余家世界500强跨国药企

10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

声音

■“2019年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力探索、持续奋进的关键之年。”

■“创新药物的研发绝不能单打独斗,好的生态环境将形成区域品牌,让人才和资本都选择聚集于此。”

■“成都的生物医药产业位居全国前列,并且发展势头良好。”

生物医药产业是“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也是近年来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其前沿趋势与技术创新备受关注。

11月2日—4日,生物界国家级盛会——首届生物技术创新大会(简称“大会”)在成都高新区盛大召开,11月3日开幕式举行。

10余位院士、200余位重磅专家、2000多位专家学者、10余家世界500强跨国药企、100余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汇聚于此,共话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发展。

无论是对生物行业还是成都来说,此次大会堪称“里程碑”事件。大会持续三天,设置23场分会和4场闭门会,除了交流、探讨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还将发布、展示重磅科技成果。

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2019年是关键之年”

10余位院士、200余位重磅专家、20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共同解读生物技术最新趋势。

诸多前沿话题成为大会热点:生物创新环境如何持续改善,新药研发趋势是什么?产业发展该如何升级?

开幕式上,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把握生物技术变革性战略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国家通过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渠道,加大对生物技术的创新投入。近5年,国家主要科技计划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累计投入约600亿元。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在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纳米生物、成像技术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2019年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力探索、持续奋进的关键之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带来新书《2019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该书系统反映中国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年度发展概况和主要成就,总结中国临床医学科技发展经验,研判中国临床医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在魏于全看来,成都的生物医药产业位居全国前列,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正在加紧建设全国唯一的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和创新企业,以及赛诺菲、美敦力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落户。

他建议,成都高新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继续以创新和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把握好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机遇,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政策优势,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和医疗健康服务优选地。

23场分会、4场闭门会

探寻生物技术领域新风向

本次大会有23场分会和4场闭门会。在议程设置上,大会既侧重了当下热点的脑科学、BTIT、生物制造等生物科学发展最前沿的学术交流,也对生物信息大数据、生物样本库、生物安全管理等兼具尖端科学性和战略风险性的交叉学科议题加以高度重视,同时还为新型药物研发、先进治疗技术及装备、体外诊断、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器官修复等产学研联动的一线部门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机会。

许多院士、专家、企业共聚成都,畅谈未来趋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带来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分析和展望国际态势。在张旭看来,脑科学和人工智能之间相互联系、交叉融合、相互启发,学科的交叉融合可能是在未来科学上、产业上发展的大趋势。吸取了脑科学研究精华的类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将给世界带来重大的突破性变革,特别是对教育及其教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除了诸多专业分论坛,大会还为一线科研人才特别设置了生物技术青年人才论坛和生物技术女科学家发展研讨会,鼓励科研人才内部的交流、展示和对自身境遇的探讨,激励他们为创造更能发挥出自身科研实力和追求美好人生的环境而努力。

构建产业生态圈

药物研发不能单打独斗

无论是对生物行业还是成都来说,此次大会堪称“里程碑”事件。

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预计2020年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一场专业、重磅的大会,有助于为行业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发挥“杠杆”优势。

对于成都、成都高新区而言,此次大会意味着,成都站上中国生物技术版图的重要一极,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

记者注意到,此次参会的,还有诸多成都龙头生物医药企业,比如来自成都高新区的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DNA编码化合物库小分子领域的龙头。

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进提及成都产业功能区的打造,“创新药物的研发绝不能单打独斗,创新环境、多学科和多团队还将带来技术碰撞,加速新科技在这里的产生;好的生态环境也将形成区域品牌,让人才和资本都选择聚集于此。”

在许多参会嘉宾看来,这也是一座城市、一个区域生物产业发展的引领方向。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制图 李开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