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最近,一部由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的校园青春片《少年的你》一夜爆红。这部电影上映5天票房过7亿,票房全线飘红的同时,电影的口碑也是爆炸,豆瓣8.4高分。

本来,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应该有这样一段值得怀念的纯真美好的校园生活:浓郁的学习氛围、志趣相投、无话不谈的朋友、严厉又苦口婆心的老师......在这个美好的人生学习场所,完成懵懂无知到翩翩少年的完美蜕变。

《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然而,影片中威胁、暴力、苦闷、压抑、自杀、黑暗……一幕幕残忍血腥的校园暴力却充斥着整个画面,残酷生硬地戳痛了无数人的心,让观者触目惊心、感同身受。

画面的沉重感,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都无法体会看不到尽头的黑暗,只有亲历过的人才有的无法诉说的无尽绝望。校园霸凌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人生的看法,即使多年后这些噩梦般的经历还依然历历在目:相比现实,电影中的故事要“美好的多” … 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人很难走出来,但可以在电影里好好哭一场 …...

影片采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校园霸凌者暴力残酷的过程,给我们沉痛鞭打的同时,引发了无数人的深层反思。

《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1. 什么是校园霸凌?

“霸凌”这个词来源于英语单词bully的音译,意思就是“欺负弱小者、威胁恐吓”。

挪威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 将校园霸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霸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

校园霸凌主要表现为通过肢体(肉体上的欺凌)、言语(辱骂、嘲弄、恐吓、恶意中伤)、性(性别认同或性上感受到的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或痛楚),社交(团体排挤、人际关系对立)、网络(手机、网络、文字等形式的传播造成的污蔑、毁谤)等中的一项或多项,对受虐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造成的伤害。现在网络信息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带给受害者的伤害更严重,消除伤害变得更加困难。

《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篇关于“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报告: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有2.4亿学生遭受校园霸凌,差不多每三名学生中,就有一人曾遭受过来自同龄人的欺凌!

《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受欺凌发生率为25.80%。校园欺凌主要发生地点是厕所、学生宿舍内部,另外就是上学和放学的路上。

影片中惨不忍睹的画面和现实中触目惊心的数据,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部影片一时间成了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地从影片中找到了曾经年少的自己,或是残忍的霸凌者、或是冷漠又明哲保身的旁观者、亦或是多年后仍在默默舔舐伤口的受害者

2. 为什么会发生校园欺凌?

米勒、伯克威茨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示,霸凌这种恶意攻击行为绝不是随便发生的,它的出现有一定规律。当人们遭受了挫折却无法向其根源发泄时,可能会转移目标向他人攻击。但遭受挫折并不一定代表会攻击他人,还需要攻击线索作为媒介。

霸凌者往往掌握着主动权,色厉内荏的表现,让人感觉高人一等。霸凌者的内心往往缺乏安全感,渴望别人的重视和注意,从而选择欺负他人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博得关注。如果家庭中的宠溺和放任,加上没有原则和底线的教育,会让他们变得以欺负弱小为乐,一如影片中的魏莱。她高考失利和爸爸长期的冷暴力,她的压抑通过欺负他人来显示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在母亲“钱可以摆平一切”价值观的影响下,目无法纪、同理心淡薄、残酷冷漠,对于胡小蝶的自杀也毫无愧疚之心

《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现实生活中,霸凌者手段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比电影的画面更让人触目惊心。霸凌者通常会把错误归到环境因素和受害者身上,以尽量避免受到外界道德的谴责。在许多青少年犯罪的调查中,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少年大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甚至觉得“其他人被打是活该”

有些霸凌者从小在暴力环境中长大,让他们形成“暴力就是强者、暴力就可以解决一切”的错误认知。影片中以魏莱为首的“恶女三人组”中,罗婷是霸凌中首当其冲出拳的那个,罗婷的父亲在老师通知停学后,在公众场所对她大打出手。长期在这种简单粗暴的专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往往通过模仿欺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来获得安全感。他们学会以暴制暴后,往往把气撒在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身上,来满足自己卑微的自尊心

根据调查,“跟随同学一起欺负”是校园霸凌的第三大原因。在形成自我认知过程中,他们为了得到集体的认可和喜爱,意识到不对也会选择加入,以保持和他人的行为规范高度吻合。影片中的徐渺,内心有一点点善良,可家庭教育把她培养成了惟命是从、内心自卑的性格,进而成了三人霸凌团伙中的跟随者。

受害者往往是那种外边看起来木讷、身高体重异常、残疾或是心理疾病等受到孤立的孩子。幼小的受害者,他们对伤害的理解和界限感没有明确概念,对遭受的不愉快待遇,并没有意识到不公平,不知道找人诉说或求助。10岁以上或是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已经懂事了,但由于羞耻感和痛苦,不愿提及被欺辱的经历,而选择默默承受。受害者的懦弱和胆怯会助长霸凌者的恶行,这种懦弱和沉默,让霸凌者有一种畸形的“优越感”,进而成了他们夸耀的资本。

《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影片中的陈念,坚强、善良、忍耐,而常年见不到父母的她,极度缺乏安全感,面对被霸凌,只能独自默默扛着。很多时候,大人面对孩子被欺凌时总指责:为什么不早点求助?也许他们求助了,可是大人们根本不去真正发现和关心孩子的这些异常,孩子们对眼中的所谓大人也是如此失望!

同样是缺失父母陪伴和关爱的小北,从小独自面对人生,在挨打和打回去之间循环,本来的花季年华,却迷茫的看不到未来。

大家都在为陈念的遭遇心疼时,又庆幸她遇到了小北,没有成为第二个“胡小蝶”,也为他们那份“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真挚少年情谊感动着,“我们很好 不需要任何人祈祷……当你拥有,我这些逝去才勾销……”,电影的主题曲《我们很好》戳痛了多少人的心?

《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可是又有多少人回头看时,身后并没有小北,一路的黑暗吞噬着孤身一人……

3. 被欺凌会给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美国有专家做了这样一个研究,他们找了8000个被欺凌过的孩子,从他们7、8岁时开始追踪,一直到他们40-50岁。研究的结果表明:有过欺凌经历的孩子,这些经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情绪更容易焦虑,有很高的患抑郁症的风险。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的霸凌,其影响可能会从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一直持续到中年。被霸凌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受到巨大创伤和摧残,自卑又敏感,难以有安全感,找不到自我价值。

澳大利亚针对校园霸凌事件的研究表明,很多孩子具有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双重身份。研究对3500名澳洲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承认自己有过霸凌行为的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同样也是霸凌行为的受害者。

“世界再难 更不能逃……只一次成长 花多少力量 挣扎……”听起来却是那么的扎心!

《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4. 校园霸凌的深层根源在哪?

霸凌反映的是人性的灰暗和邪恶,校园霸凌出现,

根本原因是孩子不理解什么是“恶”。

《孩子与恶》一书的作者河合隼雄对“恶”作了根本性的思考,指出:父母总是用心良苦地想制造“好孩子”、“乖孩子”,为了这个目的,不遗余力地要排除一切“恶”。以为只要根绝了“恶”,就万事大吉。基于这种过于单纯的想法,犯了多少过失还浑然不觉。这种过失的牺牲品,永远是孩子。

作者以《心理治疗现场》中的一个现场报告作为案例,讲述孩子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的自由游戏得到治愈。作者说不可简单粗暴地限制孩子的自由、支配孩子们所有的行动,而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切实地尊重孩子们的世界,同时又要给他们指出明确的、严格不可逾越的界限,并对孩子的“恶”做出合适的回应。

同时,作者还指出,如果父母经常用金钱去解决需要花心思对待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淡薄的亲子关系中长大的孩子,不管是欺负人还是被人欺负,都缺少一种跟其他人之间的“心灵的连接”。那么,家长制定的规则就不会被孩子重视和遵守。

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一般会把学习和“善”捆绑得过于紧密的人,很容易把玩耍定义成“恶”。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自由地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书中讲到一个很好的方法:一些学校的老师们思考欺凌对策时,把着眼点放在如何让孩子发现学校生活的乐趣,想办法让孩子们舒畅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这样欺凌现象就很难发生。

《少年的你》:美好的青春年少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恶人”?

《少年的你》影片中,施暴者和受害者均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而现实生活中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来源于此。比起富足的物质供应,做好陪伴给足安全感、耐心聆听和沟通、保持孩子心情愉悦,才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更为重要的能量源泉!

在亚洲家庭治疗大会中,日本著名家庭治疗师田村毅老师说:“所有的校园凌霸都是家庭出了问题。” 其实,影片《少年的你》,反映的何止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而是勇敢揭起学校教育和法律保护的遮羞布。如何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或许才是当前最值得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值得欣慰和期待的是,日前,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将对关于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未成年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修订。

不要让青春成为眼泪!

不要让前途毁于暴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