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嬌,是你永遠看不懂的愛的表達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嬌,是你永遠看不懂的愛的表達

1、

跟哥哥嫂嫂一起吃飯,十月的河蟹滿子滿黃,我們在桌上鋪滿了報紙,擼起袖子,甩開膀子。螃蟹有種跟瓜子一樣的神奇效果,會讓本來有點涼的氣氛,慢慢熱起來。隨著螃蟹一隻只的丟盔棄甲,我們越聊越深入。

餐桌對面坐著的嫂子和哥哥,臉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情,哥哥一副苦瓜相,嫂子很坦然地說說說。哥哥是個悶葫蘆,心裡一肚子的事,可卻是個棉褲腰的嘴,嗯上老半天,好不容易說出一句話,還總是詞不達意,含含糊糊。

嫂子是個急脾氣,快言快語,於是這飯吃著吃著就變了味,成了一場控訴會現場,女人對男人的控訴,男人一臉的苦,女人一臉的怨。

哥哥嫂子都不是初婚,哥哥離婚兩年,嫂子離婚五年,今年在一次共同朋友的撮合下,見了面,彼此都滿意,甚至說是有些一見鍾情吧。兩個人迅速電光火石地在一起了,前三個月濃情蜜意,各種幸福泡泡。

也是那一刻我才明白,原來愛情來的時候,根本不分年齡和境遇,愛情的模樣總是相似的,永遠都是粉紅泡泡滿天飛,兩個眼冒桃心的男女手拉著手傻笑著轉圈圈。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嬌,是你永遠看不懂的愛的表達

2、

然而,好日子在同居之後,就不再一樣了。老人、孩子、家務纏繞在一起,生活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全是結的毛線球,解不開理還亂。

兩個人不再是單純的你和我,而是變成了兩股勢力,扭打撕扯。代表著的是自己過去那三四十年素未謀面的人生。

當愛情遇到實打實的日子,就像是一個穿白裙子的少女遇到了掐腰罵街的潑婦,根本不是一個級別,還沒開口就捂臉逃走了。

但每一份愛情的昇華,總要面臨柴米油鹽的生活,失望之後重建希望,本身就是一個打碎重來的痛苦過程。

我很理解嫂子的怨,但雞毛蒜皮上升到人生觀和人品的高度,著實是有點戳心的。而愚蠢如我,我作為一個女人,總是會不自覺地站隊到女人的行列,嫂子說的幾乎全是我的心聲,我也胳膊肘往外拐地去跟嫂子一起討伐起哥哥來。

兩個伶牙俐齒的女人,對著笨嘴拙舌的哥哥,噼裡啪啦一陣子,哥哥就受不住了,嘴角下耷著,眼神閃爍不定,看著哥哥的窘相,我不由得閉了嘴。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嬌,是你永遠看不懂的愛的表達

嫂子是個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雖然每次都把哥哥嗆得夠嗆,但幾乎每次吵架先回頭的也是嫂子,我們都看得出來,她很愛哥哥,卻很擰巴地去跟哥哥對著幹,又不願意承認。

有幾次兩個人吵架,嫂子氣憤拿著包就走了,但是到了樓下,想到出去住酒店挺貴的,就又回去了。說到底,酒店貴不貴是其次,主要是離不開,捨不得。

說到此,嫂子有些訕訕:“我那是人品好,不是朝三暮四的那種人,不會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

哈哈,這跟人品有啥關係,我撲哧一聲笑出來:“愛一個人,就是看他滿身缺點,可就是離不開啊。”被說中心事,嫂嫂瞬間有些不好意思,哥哥的臉也跟著有點陰轉晴了。

我長舒一口氣,批判大會總算結束。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嬌,是你永遠看不懂的愛的表達

3、

明明很愛這個男人,偏要把他貶的一文不值。心口不一,自相矛盾,真的是女人們最擅長的了。

這個身邊最親近的男人,我們一邊嫌棄,一邊又離不開。我們如此厭惡這個男人,卻非要跟他廝守一輩子,誰都拉不開,痛恨著、糾結著、撕扯著……

不知道有多少夫妻,仇敵一樣生活在一起,彼此嫌惡和痛恨著,離婚已經是小事,有時候恨不得一刀子把對方捅死。但當分別來時,當一些困境來時,兩個人又會旁若無人抱得更緊。

我曾經看到過一幅漫畫,夫妻倆面對面,橫眉冷對,一直在吵吵吵,這時候下雨了,男人撐起傘遮住兩人,但依然面不改色,繼續吵吵吵。

呲牙咧嘴的兩個人,在一把傘下爭吵的樣子莫名有點暖。兩個面目猙獰的人,心其實是向著對方的,是熱乎乎的。

男人常說,不能跟女人吵架,你跟她談邏輯,她跟你說感情,你跟她談感情,她又跟你講態度……吵到最後,為了什麼吵,早就忘了。

最後,男人一腦袋漿糊,覺得女人無理取鬧,女人一肚子委屈,埋怨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嬌,是你永遠看不懂的愛的表達

4、

其實,女人簡單得很,有時候不過是累了撒個嬌。只是,那種扭著屁股、擰著身子、咬著下嘴唇的嬌嗔,不再屬於我們這些粗糙的中年女人,光是想想,就掉了一地的雞皮疙瘩。

沒有辦法,但嬌總是要撒的,只能換個凌厲模樣,一針見血,哪疼戳哪,而戳疼你的原因也只不過想要你一點主動的回應罷了。

一把年紀了,誰好意思直接說:我這麼愛你,你就不能多愛我一點嗎?搞什麼,我們不要面子的啊。於是,繼續吵吵吵……

可不管這吵架是出於什麼目的,拐著彎的發洩,總是會留下傷痕。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回看和深挖,一個不小心,那把共同撐著的傘就會千瘡百孔,外面的雨淋進來的時候,我們還能抱團取暖嗎?

如果女人可以柔軟一點,男人能夠聰明一些,日子大概會好過得多吧。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嬌,是你永遠看不懂的愛的表達

作者:一木釘,公眾號:盧璐說 親子專欄簽約作者,兩個男孩的媽媽。專注心理、教育寫作,在文字中療愈自己,惠及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