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娇,是你永远看不懂的爱的表达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娇,是你永远看不懂的爱的表达

1、

跟哥哥嫂嫂一起吃饭,十月的河蟹满子满黄,我们在桌上铺满了报纸,撸起袖子,甩开膀子。螃蟹有种跟瓜子一样的神奇效果,会让本来有点凉的气氛,慢慢热起来。随着螃蟹一只只的丢盔弃甲,我们越聊越深入。

餐桌对面坐着的嫂子和哥哥,脸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哥哥一副苦瓜相,嫂子很坦然地说说说。哥哥是个闷葫芦,心里一肚子的事,可却是个棉裤腰的嘴,嗯上老半天,好不容易说出一句话,还总是词不达意,含含糊糊。

嫂子是个急脾气,快言快语,于是这饭吃着吃着就变了味,成了一场控诉会现场,女人对男人的控诉,男人一脸的苦,女人一脸的怨。

哥哥嫂子都不是初婚,哥哥离婚两年,嫂子离婚五年,今年在一次共同朋友的撮合下,见了面,彼此都满意,甚至说是有些一见钟情吧。两个人迅速电光火石地在一起了,前三个月浓情蜜意,各种幸福泡泡。

也是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爱情来的时候,根本不分年龄和境遇,爱情的模样总是相似的,永远都是粉红泡泡满天飞,两个眼冒桃心的男女手拉着手傻笑着转圈圈。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娇,是你永远看不懂的爱的表达

2、

然而,好日子在同居之后,就不再一样了。老人、孩子、家务缠绕在一起,生活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全是结的毛线球,解不开理还乱。

两个人不再是单纯的你和我,而是变成了两股势力,扭打撕扯。代表着的是自己过去那三四十年素未谋面的人生。

当爱情遇到实打实的日子,就像是一个穿白裙子的少女遇到了掐腰骂街的泼妇,根本不是一个级别,还没开口就捂脸逃走了。

但每一份爱情的升华,总要面临柴米油盐的生活,失望之后重建希望,本身就是一个打碎重来的痛苦过程。

我很理解嫂子的怨,但鸡毛蒜皮上升到人生观和人品的高度,着实是有点戳心的。而愚蠢如我,我作为一个女人,总是会不自觉地站队到女人的行列,嫂子说的几乎全是我的心声,我也胳膊肘往外拐地去跟嫂子一起讨伐起哥哥来。

两个伶牙俐齿的女人,对着笨嘴拙舌的哥哥,噼里啪啦一阵子,哥哥就受不住了,嘴角下耷着,眼神闪烁不定,看着哥哥的窘相,我不由得闭了嘴。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娇,是你永远看不懂的爱的表达

嫂子是个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虽然每次都把哥哥呛得够呛,但几乎每次吵架先回头的也是嫂子,我们都看得出来,她很爱哥哥,却很拧巴地去跟哥哥对着干,又不愿意承认。

有几次两个人吵架,嫂子气愤拿着包就走了,但是到了楼下,想到出去住酒店挺贵的,就又回去了。说到底,酒店贵不贵是其次,主要是离不开,舍不得。

说到此,嫂子有些讪讪:“我那是人品好,不是朝三暮四的那种人,不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

哈哈,这跟人品有啥关系,我扑哧一声笑出来:“爱一个人,就是看他满身缺点,可就是离不开啊。”被说中心事,嫂嫂瞬间有些不好意思,哥哥的脸也跟着有点阴转晴了。

我长舒一口气,批判大会总算结束。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娇,是你永远看不懂的爱的表达

3、

明明很爱这个男人,偏要把他贬的一文不值。心口不一,自相矛盾,真的是女人们最擅长的了。

这个身边最亲近的男人,我们一边嫌弃,一边又离不开。我们如此厌恶这个男人,却非要跟他厮守一辈子,谁都拉不开,痛恨着、纠结着、撕扯着……

不知道有多少夫妻,仇敌一样生活在一起,彼此嫌恶和痛恨着,离婚已经是小事,有时候恨不得一刀子把对方捅死。但当分别来时,当一些困境来时,两个人又会旁若无人抱得更紧。

我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夫妻俩面对面,横眉冷对,一直在吵吵吵,这时候下雨了,男人撑起伞遮住两人,但依然面不改色,继续吵吵吵。

呲牙咧嘴的两个人,在一把伞下争吵的样子莫名有点暖。两个面目狰狞的人,心其实是向着对方的,是热乎乎的。

男人常说,不能跟女人吵架,你跟她谈逻辑,她跟你说感情,你跟她谈感情,她又跟你讲态度……吵到最后,为了什么吵,早就忘了。

最后,男人一脑袋浆糊,觉得女人无理取闹,女人一肚子委屈,埋怨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娇,是你永远看不懂的爱的表达

4、

其实,女人简单得很,有时候不过是累了撒个娇。只是,那种扭着屁股、拧着身子、咬着下嘴唇的娇嗔,不再属于我们这些粗糙的中年女人,光是想想,就掉了一地的鸡皮疙瘩。

没有办法,但娇总是要撒的,只能换个凌厉模样,一针见血,哪疼戳哪,而戳疼你的原因也只不过想要你一点主动的回应罢了。

一把年纪了,谁好意思直接说:我这么爱你,你就不能多爱我一点吗?搞什么,我们不要面子的啊。于是,继续吵吵吵……

可不管这吵架是出于什么目的,拐着弯的发泄,总是会留下伤痕。不是所有人都有耐心回看和深挖,一个不小心,那把共同撑着的伞就会千疮百孔,外面的雨淋进来的时候,我们还能抱团取暖吗?

如果女人可以柔软一点,男人能够聪明一些,日子大概会好过得多吧。

中年女人的戳心撒娇,是你永远看不懂的爱的表达

作者:一木钉,公众号:卢璐说 亲子专栏签约作者,两个男孩的妈妈。专注心理、教育写作,在文字中疗愈自己,惠及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