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听我的,都去读《大诰》

一群衙役压着一个犯人,气势汹汹的冲进他的屋子,开始翻箱倒柜,所有人都知道要找什么。

不久,他们找到那个本书,不仅是衙役们,连犯人也露出来释然的表情。

他们都知道,可以结案了,因为这本书,犯人的罪名减一等。

这荒诞的一幕,频繁的发生在十四世纪末的中国大地上。

有一本书,就能罪减一等,正是因为这本叫《大诰》的书中记载的一条:

家有《大诰》者,犯笞、杖、徒、流之罪减一等;无《大诰》者,加一等。

朱元璋: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听我的,都去读《大诰》

01

明太祖朱元璋,自述从登基以后就“寝不安枕,忧悬于心”,为的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老朱家的千秋万代)。

他精心的设计了各种巨细无遗的典章制度,从不同等级的衣着服饰、房屋样式,到具体职位的权责明细、操作要领,乃至还没出生的子民的工作都一一安排好了(匠户的儿子继续干匠户,不许改行)。

朱元璋: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听我的,都去读《大诰》

图片来源《大明衣冠图志》

朱元璋像对待庄稼一样,精心照顾他的子民,而庄稼并不需要自由意志,只要定时上交粮食即可。

农民只能待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要外出超过百里,就需要官方开具的路引,一旦被抓到私自外出,即刻充军。如果有人不事生产,成为游民,邻里亲戚必须拿他见官,否则就有连坐之祸。

官员们拿着是史上最低的工资,“自古官俸之薄,未有弱此者”,承受着最高的工作强度(最少时一年只休息三天),却要面对杀戮成性的皇帝。

仅仅洪武四大案(注),被杀官员及家属就超过十万,开国的元勋宿将几乎被一扫而光。

朱元璋: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听我的,都去读《大诰》

获罪的官员太多以至于没人干活,不得不让有罪的官员继续办公,导致出现了堂上官人,堂下犯人,都戴着镣铐的奇景。

但是还不够,为了创造一个超稳定的社会,让子子孙孙永享富贵,朱元璋还要从思想上下手,而《大诰》就是控制人心,最巅峰和最极致的作品。

注:洪武四大案即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

02

大诰,语出《尚书》,原文是周公所作,武王伐纣时对臣民的训诫,“陈大道以诰天下”之意。

十四世纪末的中国也刚经历了朝代更迭,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尸山血海中杀出,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元璋: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听我的,都去读《大诰》

朱皇帝来自社会底层,对老百姓的困苦有着切身体会,所以他设计的法律制度,多是针对官员,维护百姓,甚至有如果百姓发现违法的胥吏,可以抓起来扭送上级单位的政策。(注)

但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发现《大明律》无法阻止层出不穷的贪官污吏,“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即使是残酷的杀戮也无法阻止贪官们的前仆后继。

他决心从源头上制止贪官污吏的诞生,相继颁布了《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统称《大诰》),记载了上万个“官民过犯”典型案例和判决,意在“昭示福祸,警省顽愚”。

朱元璋的逻辑是这样的:把违法的恐惧深深植根于百姓中,新晋官员也曾是百姓,他们也会因畏惧严刑峻法而不敢犯法。

所以同样的罪行,《大诰》中处罚远远重于《大明律》。

《大明律》只有五刑:笞、杖、徒、流、死,《大诰》光是死刑就玩出了无数花样:枭首、凌迟、剥皮、抽肠,刷洗、秤杆、鞭死、族诛……(为避免不适,不具体解释,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

朱元璋: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听我的,都去读《大诰》

注:很多文章都说这条法律允许百姓抓贪官,但《大诰》初编原文“许城市乡村贤良方正豪杰之士有能为民除患者,会议城市乡村,将老奸巨猾及在役之吏、在闲之吏,绑缚赴京,罪除民患,以安良民”,只写了能抓吏,并不能抓官。

03

下面介绍《大诰》中一个的真实案件:

锦衣卫里有个厨子叫王宗,犯了错误,他害怕连累家人,让家属找卖药郎中王允坚买了一服毒药,准备自杀。照《大明律》卖毒药是死罪,事发后王允坚被抓起来判了死刑,只等朱皇帝勾决。

但是朱元璋不知为何,决定亲自审讯。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王允坚被押入皇宫,如蝼蚁般伏地,被命令吞服自己卖的毒药。王郎中虽然怕死但更怕朱元璋,“颜色为之变,其态忧惊,犹豫未吞,久之乃服”。

等王郎中吃了毒药以后,朱元璋(以下简称朱)问:“此药用何料制成?

王允坚(以下简称王):“砒霜巴豆为主,以饭粘之成丸,裹以朱砂。

朱继续发问:“服后多久人会死?

王答:“半天光景”,说完泪下如雨。

朱问:“尔何以如此过凄凉之感?是怕死,还是眷恋妻子儿女?

王答:“我一子在军队做事,一子出门在外,临死不见二人,所以心内生悲。”

朱接着问:“此毒可以解吗?

王答:“可以。

朱问:“何物可解?

王答:“凉水、生豆汁、熟豆汤,可以解毒。

朱道:“此解不快,何法可以快解药毒?

王答:“

粪清插凉水”。

朱元璋命人取来凉水半碗,又用蛋壳装来粪清,置于一旁,并着急不给王允坚解毒,而是颇有兴致地等待这位卖药郎中的毒药生效。

不久,毒性发作,王允坚在地上扭曲呻吟,不停用手抚肚,上下抓挠。

朱元璋从容走到王身旁,问道:“毒发时是何感受?

王艰难回答:“五脏不宁,心热血升。

朱又问:“这种毒药入体,伤摧哪种经络?

王已是腹如刀绞:“五脏先坏,毙命后,全身发黑。

朱仍然继续发问:“几时可解,过多久不可解?

王挣扎着回答:“过了三个时辰,就不能用解药救治了。

眼看王允坚中毒益深,痛苦得满地打滚,朱元璋才命人把解药灌入这位郎中的口中,立刻上吐下泻、大小便失禁,才得以不死,“人复如初”。

朱元璋证明了毒药是真的,王允坚说的话也是真的,最终宣布判决:“押入死牢,明早闹市,枭首示众!

一出猫耍耗子的戏,朱皇帝玩得尽兴,王郎中难逃一死。

04

要知道《大诰》前后四编,洋洋数十万字,记载的都是类似的案件。

《大诰》采用的是古文少有的第一人称记述,全文皆以“朕”,即朱元璋的口吻,娓娓道来,为了方便贩夫走卒都能明白,书中语言十分口语化,但述说的内容令人毛骨悚然。

朱元璋: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听我的,都去读《大诰》

《贞子》即使从电视里爬出来,也不恐怖,因为我知道那是假的,但是《大诰》即使只有文字,依然冷气森森,因为我知道那都是真的。

可以想见,当时的中国,从官场到民间,被笼罩在怎样的恐怖氛围中。

为了推广《大诰》,朱元璋不仅将《大诰》列为科举必考内容,百姓中熟背书中案例者,还可以得到赏赐,甚至做官,在京城组织《大诰》学习报告会,凡是参与的人都报销路费。

本文开头那条“有《大诰》罪减一等,无《大诰》罪加一等”的法律,同样也是为了推广。

那么妇孺皆知的明正典刑,有没有起到“警戒顽愚”的作用呢?

05

再看一个《大诰》中记录的案件:

嘉定县的百姓沈显二响应朱皇帝的号召,找了邻居周官二帮忙,把为祸乡里的里长顾匡捆了,准备送去京城。

走到苏州时,当地耆宿曹贵五出面让他们讲和,依照乡里自治的传统,这并不违法。沈周二人毕竟农民,见钱眼开,收下15贯银钞,一匹绸缎和一些银首饰,当场就把顾匡给放了。

但顾匡回家之后,左思右想,认为自己被抓一事,肯定瞒不住,决定豁出去,去京城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曹贵五得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因为他是劝和人肯定会被牵连,于是决定与顾匡一同去自首。周官二知道后,也表示愿意一起去自首。

等到沈显二得到消息,三人已经出发,沈显二连忙追赶,终于在淳化镇赶上“自首团”。

沈显二也想同去自首,但其他三人却将他绑了起来,打算把沈显二当作“害民豪强”押往京城。

等进了南京城,沈显二找机会逃跑了,没了嫌疑犯没法交差,周曹二人只能又把顾匡绑了——原本他就是真的“害民豪强”——交给负责管理上访的通政司。

但通政司收到的上访报告里,顾匡是原告之一,现在却跪在堂下,成了被告,明显“货不对板”。

盘问之下很快露馅,周曹二只好将事情的原委如实招来。

收到报告的朱元璋大怒:“似此奸顽四人,皆枭令示衆,籍没其家。

最后的结果是四人被杀,一个都没跑了,好一出荒诞闹剧。

06

一个正常的社会,各个阶层互相牵制,彼此制约,但又能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但在《大诰》笼罩下的明初中国,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只是被恐惧驱使,而最终的裁决者朱元璋又雄猜多忌,无论罪行大小,往往以残酷的死刑收场。

随着《大诰》散播到民间的,还有告密之风的盛行,以及锦衣卫为代表的特务网,将所有人都牢牢束缚,不得自由。

朱元璋: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听我的,都去读《大诰》

很少被人提及的是,洪武年间有多达120起的农民起义,这在历朝开国时都绝无仅有的,如果不是高压统治,又有谁会想造反?

必须承认,《大诰》从主观上减少了贪官污吏,使得明初的社会得以快速恢复,但是客观上,给整个民族套上了枷锁,让后来的统治者窥见,原来如此加诸残酷,人民还是会逆来顺受,只要有暴力手段,就可以肆无忌惮。

三百年后,从白山黑水间走出的爱新觉罗们,接手的不仅仅是大明的花花江山,更有驯服汉人的酷虐手段:特务政治制造恐怖,剃发易服顺服人心,文字狱囚禁思想。

曾经意气风发昂扬奋进的中国人不见了,代之以五体投地的“奴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