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选拔大刀队,战士悍不畏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抗日战争中,虽然有些国军将领一见日军来犯,立马望风而逃,但也有大量爱国将领敢于与日军浴血奋战。在宛平城外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第二十九路军37师110旅219团3营官兵,就是一个榜样。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南京奉行不抵抗,东北军被迫撤回关内,日军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占领了东北全境。紧接着,1933年日本向南京施压,双方签订《塘沽停战协定》,日本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了华北。

1935年5月,中日再次签订《何梅协定》,大量驻守在华北的国军被迫撤出华北。南京方面一退再退,日军越发嚣张,而很多有血性的中国军人则感到非常窝囊,很想和日军打一仗。当时驻守在华北,处于与日军对峙一线的第二十九路军,就喊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

卢沟桥选拔大刀队,战士悍不畏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驻守在卢沟桥的29路军将士

《何梅协定》签署之后,负责北平郊外宛平县和卢沟桥防务的军队被缩减为第二十九路军37师110旅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

金振中为激发官兵的爱国热情,牢记守土抗敌的职责,要求全营官兵每天在吃饭前、睡觉前都高喊“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句口号。驻防在丰台的日军经常无故越界、恶意挑衅,金振中除了拒理抗争外,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提醒官兵面对日本侵略者必须抛弃幻想,杀敌报国。当时,日军频繁在停火线上组织军演,演习最后甚至演变成极具挑衅性的实弹演习,金振中立即组织部队时刻做好与日军开战的准备。

卢沟桥选拔大刀队,战士悍不畏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果不其然,1937年7月7日晚10时40分,日军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在组织完夜间演习后,借口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因为已是深夜,金振中告诉日军中队长清水节郎,必须等到第二天天亮,双方交涉完后再安排代表进城寻找。

虽然清水节郎同意了这一方案,但日军的寺平副官依然坚持要马上入城搜索。金振中断然回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于是,日军先是从东西两个城门外炮击城内,而后发起实质性进攻。

卢沟桥选拔大刀队,战士悍不畏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金振中,河南固始人,被何基沣将军称赞为真正的抗日英雄

面对日军进攻,金振中带领3营奋起反击。他们利用工事掩体,从7月8日凌晨到10日夜先后击退日军5次进攻,除了部分外围阵地丢失外,宛平县城和卢沟桥西岸阵地均还在3营手中。

10日夜,第二十九路军后方支援赶到。金振中将防务交接后,决心亲率大刀突击队夜袭刚刚丢失的铁路桥东岸阵地。战前,金振中集合全营挑选突击队成员,所有官兵悍不畏死,纷纷踊跃报名。有的战士在知道自己被挑选参加此次夜袭任务,激动得泪流满面,因为终于有机会杀敌报国,好好教训一下平日里飞扬跋扈的日本侵略者了!

11日凌晨2时,突击队借着夜色摸进铁路桥东岸阵地。金振中先是指挥突击队战士,使用手榴弹大量杀伤阵地里的有生力量,在日军惊魂未定之时,抄起手中的大刀冲入阵地与日军展开厮杀。这种近身肉搏最是凶险,大刀与刺刀你来我往,没有谁能够保证自己一直立于不败之地。一场激战后,虽然突击队夺回了阵地,但自身伤亡也十分惨重。

卢沟桥选拔大刀队,战士悍不畏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让日寇闻风丧胆的29路军大刀队

眼见夺回阵地,号兵吹响集合号,准备收拢人员向友邻部队交接阵地。但是早已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的3营官兵,没有一人回来集合,到处都是全身染血的突击队员在追砍逃命的日军士兵。

据后来生还的战士说,他们早就抱着为国捐躯的必死决心加入突击队,根本没想着能活着回去,只希望多杀一个侵略者,为国家多尽一份力。

有1名年仅19岁的战士,用大刀连续砍死13名日军,最后还生擒1人。

战斗在驻守铁路桥东的日军中队被全歼后,被迫停止了行动。战后清点人员,金振中带领的突击队牺牲了四分之三的战士,而金振中在追击逃敌时也遭偷袭,身负重伤。

今时今日,虽然宛平城外的枪声早已远去,但人们不会忘记卢沟桥前3营官兵为国捐躯的事迹,更不会忘记3营官兵血性抗战的历史!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欢迎文创作者加入,留言或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