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盛唐第一名将王忠嗣,初上战场,曾是一员莽撞冲动、无所畏惧的玩命悍将。但当他一步步成为封疆大吏后,整个人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开始变得保守持重、追求平稳。因为,地位和权力,看似给了他任性的资本,实际上给了他更大的压力和更重的责任……

1—身负家仇,打仗玩命

成名之前,王忠嗣身上的标签是“忠烈之后”。他的父亲王海宾,在一场与吐蕃的战争中英勇牺牲。当时王忠嗣只有九岁,伏地痛哭,唐玄宗看他可怜,就将他收为义子,带入宫中抚养。

长大后的王忠嗣“雄毅寡言,有武略”,喜爱谈论军事。唐玄宗特别器重他,并预言:“后日尔必为良将”。尽管如此,唐玄宗并不想让他过早担任重将。因为怕他一心为父报仇,做出什么冲动莽撞之举。

直到27岁,王忠嗣才争取到一次作战立功的机会。那是733年,王忠嗣申请了几百精兵,准备向吐蕃发动突袭。结果不巧碰到吐蕃大boss在阅兵,旌旗招展,人欢马嘶。见这阵仗,手下都打算返回,王忠嗣不允,手提大刀,一马当先,径直冲向了阅兵方阵,斩杀数千人,缴获羊马数以万计。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不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准备攻打吐蕃新罗城,想起王忠嗣这个不要命的小将,便向朝廷申请调配。于是王忠嗣授命赶赴河西,成功攻占新罗城。屡受挫败的吐蕃,集中全国兵力向河西压来。唐军寡不敌众,恐惧蔓延。关键时刻,又是王忠嗣单骑突进,“左右驰突,独杀数百人”,带领唐军从侧翼袭击,颠覆大局,转败为胜。

接下来数年之中,王忠嗣又降契丹、灭突厥,威名跃居众将之首。

2—四镇节度,日渐保守

伴随赫赫功名的,是王忠嗣职务的节节攀升。

我们之前讲过,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便膨胀得觊觎皇位,而王忠嗣在他之前就早已身兼四镇节度使——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地都乃北方边境的重镇,辖精兵27万多人,“劲兵重地,控制万里”,有唐以来,前所未有。

如果说之前玩命打吐蕃,尚带有几分复仇情绪。那么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王忠嗣早已摆脱家仇恩怨和个人荣耀的影响,他开始考虑风险收益比,开始操心国计民生和士卒安危——

他曾多次上奏朝廷,主张安抚边疆,不可轻易发起战端,以免生灵涂炭;他在朔方到云中郡长达数千里的边界上,修筑城堡,开拓土地;为减少伤亡,每有战事,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带头冲锋,杀个痛快,现在总要进行周密部署,提前派间谍收取情报;为了安抚人心,他把自己那副拉力为一百五十斤的弓箭放进弓袋里,表示不再使用;此外,他还要求士卒将姓名刻在弓箭上,战前发放,战后再统一收回……

于是,在他镇守边境期间,部下士气高昂,器械粮草充足,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3—坚守原则,勇于担当

但是,对于王忠嗣的良苦用心,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尤其是晚年好大喜功的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令,攻占吐蕃石堡城。

王忠嗣上书反对,“石堡城地势险要,城防坚固,吐蕃守卫森严。要攻下石堡城,肯定要牺牲数万士兵的生命,对我们来说,得不偿失,不如见机行事,等敌人露出破绽再行动。”

这时,另一位唐将董延光极力主张攻取石堡,于是唐玄宗强令王忠嗣接应董延光出兵。对于这项任务,王忠嗣表现地十分消极敷衍。当时部将李光弼忍不住提醒他说,“您连重赏都不悬,谁肯为他卖命?到时候如果董延光失败了,肯定把罪责推到您身上”。

王忠嗣回答:“石堡城虽然重要,但得到它不足以制敌,失去它也没什么害处,我不忍心用数万人的生命换取自己的官职。即使因此获罪,我大不了被降职,再不济被外放当个小官罢了

”。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果然,董延光攻占石堡城失利后,把脏水全部泼给了王忠嗣。与此同时,奸相李林甫也趁机落井下石,诬告王忠嗣有造反言论。唐玄宗勃然大怒,要求论罪处死王忠嗣。尽管在哥舒翰的求情下,唐玄宗网开一面,但王忠嗣还是被贬为地方太守,一年多以后暴病而亡。后世司马光对王忠嗣之死感慨万端:自古忠贤,善于谋划国事,可惜不能保全自己啊。

王忠嗣死后,哥舒翰奉命率兵强攻吐蕃,石堡城总算拿下了,但数万唐军精锐伤亡殆尽。安禄山起兵反唐时,缺乏精兵猛将的唐军一路溃退,盛世的帷幕缓缓落下……

王忠嗣,堪称盛唐第一名将。在他身上,值得称颂的,不止英勇,还有面对现实的困境时,自己内心的那份坚守。

在千年前的大唐西域,也伫立着这样一位特种兵式的传奇人物。

他叫高仙芝,出身高丽,将门之后,跟随父亲驻守安西,保卫边疆。

史书记载,高仙芝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精通骑射,骁勇善战,二十多岁时便被提拔为将军,且“与父同班秩”。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作为一名武将,高仙芝早年身上展现出的儒雅气,常常令父亲颇为担忧。不过后来事实证明,高仙芝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刚毅果敢,勇挑重担,驰骋边疆,屡立奇功,堪称大唐西域的守护神!

1—热血尖兵,无畏险阻

真正让高仙芝扬威西域、名震朝野的是那场千里奔袭小勃律的战役。

小勃律在今天克什米尔西北部一带,国家不大,但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重要通道。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原本小勃律是唐朝的属国,后来因为与吐蕃和了亲,便脱离大唐,归附了吐蕃。大唐想要夺回小勃律,可是碍于道路艰险、环境恶劣,几任安西节度使数次出征都无功而返。

公元747年﹐高仙芝受人举荐,临危受命,率领一万人马再次向小勃律进发。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这年四月,高仙芝率兵从安西都护府出发,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横穿新疆,然后挥师南下,踏上葱岭——也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

唐军必经的东帕米尔,平均海拔6000多米,此外还要越过海拔7564米的青岭,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一百多天的跋山涉水,唐军终于抵达今阿富汗一带。随后,兵分三路,约定七月份在吐蕃的阵地连云堡下会和。

连云堡南面依山,北临婆勒川,河水暴涨,正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塞。三路部队会和之后,高仙芝却马上下令:

备好兵马和三日干粮,我们明早渡河!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将士们不能理解,甚至觉得老大疯了。可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水位已经降低,唐军“人不湿旗,马不湿鞍”就渡过了河,然后迅速在连云堡下列好了阵。

吐蕃守军未曾料到唐军会“神兵天降”,于是慌乱应对,很快就兵败如山倒。

连云堡就这样到手!

2—有勇有谋,屡立奇功

取得初步胜利后,高仙芝决定乘胜追击。

急行三日,到达坦驹岭,岭下便是阿弩越城。可是要想翻越这座岭却并不容易。坦驹岭海拔4688米,长40里,想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而冰川长度都在10公里以上。更让人胆战心惊的是,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不注意,就可能滑入深渊或者掉进冰川裂缝。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高仙芝担心将士们畏惧不前,于是想了一个办法——

他悄悄派二十名骑兵,扮成胡人模样前来迎接,并声称:“我们是来投降的,现在吐蕃军的必经之路已经被我们斩断,他们过不来啦!”高仙芝装出一副欢欣鼓舞的样子,于是,将士们在高涨情绪的感染下,迅速越过山岭。

有意思的是,三天后,阿弩越城的胡人果真来请降了。

随后,高仙芝带兵来到小勃律国首府,小勃律国王害怕,便带着吐蕃公主躲进了石窟,等待吐蕃援军。而此时,高仙芝已经派人毁坏了小勃律与吐蕃之间的唯一通道——位于婆夷水上的一座藤桥。当吐蕃援军马不停蹄地赶到婆夷河岸时,只能隔水观望,束手无策。

最后,小勃律王只好带着吐蕃公主乖乖投降。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后,西域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玄宗提拔他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兼摄鸿胪卿和御史中丞。

两年后,西域动乱,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征。这次更是轻车熟路,四个月就抵达了比小勃律更远的竭师国(今巴基斯坦一带),并顺利完成军事任务。

凭借这两次征战,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可以说取得了全面胜利,同时,高仙芝也威震西域,获得了“山地之王”的称号。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1913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曾勘察过一千多年前高仙芝的行军路线,他评论说:“军队大规模行经帕米尔和兴都库什,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大山直插云霄,路途遥远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便是现代军队,恐怕也会束手无策吧。”而大唐“特种兵”高仙芝奇迹般地做到了!尽管高仙芝并不完美,但对于当时的大唐边疆,他却是无可替代的攻坚人物。

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先锋百胜在,略地两隅空……”——杜甫《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天为国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拥灵台。浩荡深谋喷江海,纵横逸气走风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李白《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

今天的主人公是诗圣眼中的当世武功第一人、诗仙口中超越卫青和白起的唐代名将

哥舒翰——一个初入职场就有勇气冒死抗命的人,却在人生最后一场战役前无力死谏,最终结束了职业生涯,甚至因此丢了性命。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哥舒翰是西突厥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家境富裕,文武双全,但因为喜欢喝酒赌博,一直没什么大出息。直到40岁时,父亲去世,他按照汉家礼节在长安客居3年。然而在此期间,一直养尊处优的哥舒翰却被长安尉所轻视,备受打击的他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于是到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王倕帐下从军。

公元742年,王倕攻取了新城(今青海门源),之后就把这里交给哥舒翰经营,哥舒翰治军有方,号令严明,三军无不为之震服,他也从这里真正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四年后,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很快发现了哥舒翰这个人才,对他十分欣赏,提升他为衙将,后来又被任命为左卫郎将。一次吐蕃军来犯,敌人分成三路从山上俯冲而下,哥舒翰持半段枪迎着吐蕃军的兵锋攻打,他的勇猛为他赢来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为他赢来了盛名。公元747年,哥舒翰被提拔为右武卫将军。

1—冒死抗命救上级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公元747年7月,他派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攻打吐蕃据守的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但王忠嗣认为性价比太低,攻下石堡城,会死伤数万将士,因此拒绝出战。李隆基很不高兴,派将军董延光出战,果然未能攻克。

事后,董延光以配合不利为由将责任都推到王忠嗣身上;宰相李林甫也落井下石,诬陷他参与谋逆太子之位。李隆基大怒,严加审讯王忠嗣。作为王忠嗣的爱将,哥舒翰准备前去营救。有人劝他多拿些金帛疏通关系,哥舒翰坦言,“

如果正道尚存,王公一定不会冤死。如其正道将丧,带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于是只带随身行李启程。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得知王忠嗣被判死刑后,哥舒翰抓住一次晋见李隆基的机会,竭力陈述王忠嗣的冤情,甚至请求用自己的官职爵位,来赎王忠嗣的死罪。

李隆基很不耐烦,站起来就走。

结果李隆基走到哪儿,哥舒翰就一路磕头跟到哪儿,边磕边哭。李隆基最终同意保全王忠嗣,贬他为汉阳郡郡长。要知道,李隆基曾因同样的原因毫不犹豫地杀了3个儿子、1个女婿,能如此对待自己抚养过的王忠嗣,已非常难得。经过这件事,朝廷上下都称赞哥舒翰,认为他有勇有义。

2—冒险接命攻石堡

然而,当自己变成主角时,说不的勇气可能就烟消云散了……

王忠嗣曾说石堡城不好打,唐军也多次试图夺城却都以失败告终。但王忠嗣被贬后,没人再敢忤逆李隆基开疆拓土的心愿。公元749年,势在必得的李隆基将10万多士兵统归哥舒翰指挥,以倾国之力下令进攻石堡城。

哥舒翰没有像他的老领导王忠嗣一样拒绝出战,而是全力以赴。不过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吐蕃人据险而守,唐军猛攻数日,仍不能得手。焦急万分的哥舒翰不惜一切代价,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冲锋,死伤数万人之后,终于如期攻下了石堡城。

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切都正如王忠嗣的预料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啃掉硬骨头后,唐玄宗十分高兴,不仅让哥舒翰升职至特进、鸿胪员外卿,还让他的儿子做五品官,并大加赏赐。此后,哥舒翰在边关屡立战功,因为他的存在,唐军在河西、陇右的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公元753年,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进封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不久,进封西平郡王。次年,再拜为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任御史大夫。

3—痛哭出征终战败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很快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许多郡县。李隆基令当时在家养病的哥舒翰领军20万赴潼关拒敌。虽然哥舒翰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但最后还是接受了皇命,并守住了潼关。

随后,叛军在多地都被唐军打败,逼得安禄山腹背受敌,一度打算放弃洛阳;叛军主力对潼关在半年内发起的数次进攻也都劳而无功,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哥舒翰对当时形势看得十分清楚,数次上疏李隆基,认为安禄山虽占据了河北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顺于他。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但当时,各地唐军频频传来捷报,李隆基充满必胜的信心。再加上杨国忠在一旁煽风点火,他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的话,反而严词苛责;并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当时李隆基派出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的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的压力。公元756年,哥舒翰“恸哭出关

”。

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将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利益的困境

不过,这一战就没有攻石堡城那么幸运了。唐军最终大败,20万大军,仅8千人生还。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他常胜将军的声名因此付诸东流。也难怪曾夸赞他是当世武功第一人的杜甫在《潼关吏》中感慨:“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失败后,哥舒翰收拾残兵败将,重新守住关口,想继续与叛军周旋,却被手下捆绑送给安禄山,成为俘虏。哥舒翰被俘给了大唐巨大的打击。一年后,安禄山和他都先后被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所杀。

10年前初入职场就敢冒死抗命救上级、此前从未打过败仗的哥舒翰应该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最终竟死得如此窝囊。

4—你什么时候丢了说不的勇气?

哥舒翰也曾经是勇气爆棚的人,否则他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冒死为他人求情。只不过十年的职场历练给他套上成功光环的时候,也在一点一点的消弭他的勇气。

曾经的他年轻气盛,后来的他老成持重;曾经的他职场新人,无知无畏,后来的他职场老炮,瞻前顾后;曾经的他秉持公心,后来的他挟私利己;曾经的他颇得圣心,后来的他揣度圣意;曾经的他什么都没有或者什么都可以不要,后来的他什么都有了并且什么都不能不要。曾经的他就像一个饱满的气球,后来布满针眼儿,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撒气,等到气儿撒完了,轻轻的掉下来不过是早晚的事。

当然,职场中的你我也许和哥舒翰一样,勇气的消弭有很多无奈,甚至是不可抗力。不过也正因如此,那些在时间和环境的双重加持下,依然执着并智慧的保有几分勇气的人才更让人心生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