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什麼樣的人才有可能取得大成功?

/ 01 /

招聘“特種兵隊長”

很多年前微信快速崛起時,我決定在新媒體部門之外再成立一個“強內容”組,這個組要在傳播中起到特種兵的作用,一打一個準,做出來的內容不要求多,但一定要能觸發大量的轉載和引用。

我決定先招聘一位“特種兵隊長”。

不停篩選海量的簡歷,我見了不少實力雄厚的候選人:有留學歸來的名校畢業生;有在傳統媒體耕耘了十多年的主編;有人曾出書立傳,著述頗豐……

幾乎每天我都在見人,但面試斷斷續續推進了兩個多月,始終沒有見到打動我的那個人。

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很年輕的小夥子,我們深聊了近兩個小時。最後我拋出了兩個問題。

  • 外匯交易中為什麼要用槓桿?
  • 電梯的發明對現代商業社會崛起有什麼重要意義?

這兩個問題表面看似和崗位職責沒有直接的關聯,輕描淡寫,其實在整個面試中非常關鍵,如果坐在特種兵隊長的位置上,把問題往深層次想三層,自然會思考類似的問題。

我認為候選人能回答上來只有兩種情況。

要麼就是候選人特別聰明。要麼就是候選人非常有好奇心,即使不是工作需要,他也曾經擴大視野,研究過類似的問題。(這兩題的答案見本文末)

這個小夥子的回答讓我很滿意,於是我決定錄用他。

但隨後我和HR就他的錄用問題出現了激烈的爭執。因為這個小夥子只有專科學歷,HR覺得太低了。

我力主錄用,因為從他身上,我真正看到了特種兵隊長最關鍵的品質要求——自驅力強,富有激情。

最後我排除重重阻力,讓這個小夥子成為我的特種兵隊長,他的表現果然不負眾望。

今天,他已經成長為某上市公司旗下金融子公司的CMO,每次來北京出差無論有多麼忙,他都要趕來和我相聚,每次都會問我許多事關未來,他思考許久卻沒有明確結論的重要問題。

未來世界,一定屬於自驅力強,有激情的人!

/ 02 /

納粹集中營倖存者的領悟

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在全球銷售過億冊,被福布斯譽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10大管理類書籍之一”。

在這七個習慣中,柯維將“積極主動”列為第一個習慣。

柯維不否認外在的環境對我們影響巨大,甚至可以決定我們的命運,但柯維認為,積極主動是高效能人士在任何環境中都應該具備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習慣。

柯維講述了神經與精神病學教授維克多·弗拉克爾的故事。

弗蘭克爾身為猶太人,在二戰中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他身邊的人都陸續死於納粹魔掌之下,他本人也飽受納粹的摧殘。

弗拉克爾沒有在漫長的煎熬中變得麻木或者懦弱,他最終領悟到,納粹可以控制他生存的環境,摧殘他的肉體,但作為一個人,自己的心靈是獨立的,不能只是被動響應外在環境的刺激,而應該積極尋求源自內心的力量,在刺激和回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

最終弗蘭克爾熬過了漫長的黑暗,成為納粹集中營極其少數的倖存者之一。

他把這段經歷和自己的感悟寫成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長期以來經久不衰,盤踞暢銷書榜單上,就是因為這本書道出了人性的真諦。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柯維進一步肯定了弗蘭克爾的領悟。

柯維認為,採取主動,或者說如弗蘭克爾那樣找到源自自己內心的驅動力,會讓你和消極被動的人有天壤之別。柯維構建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他不但把積極主動列在首位,而且認為其餘六個習慣,都要以積極主動為根基。

發掘源自內心的自驅力,這不僅僅是個人感悟或理論認知,更是全球商業實踐中優秀企業的要求。

稻盛和夫是日本赫赫有名的經營之神,他一生親手創辦了兩家500強企業,也即京瓷和KDDI,更富有傳奇色彩的是,在稻盛和夫年近80的時候,他不拿一分錢的薪水,拖著病體之軀,冒著損失一世英名的風險,出山拯救了差點破產的日航,在日本乃至全球商界引發了很大的轟動(在《人類的進擊》裡我專門寫了這個傳奇故事)。

之所以能成就這麼出色的業績,重要原因之一是稻盛和夫先生深諳人性。他認為,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不點就燃的“自燃人”;點了才能燃的“可燃型人”;怎麼點也不燃的“不燃型人”。

在著名的《活法》中,稻盛和夫先生明確地說:

公司不需要不燃型的人,希望大家都成為自燃型的人,至少要成為可燃型的人,當自燃型的人接近你時,大家能一起燃燒。

自燃型人才,燃燒的是什麼?是激情,自我驅動力強的人內心總是滿懷激情。

還是那句話,未來世界,一定屬於自驅力強,有激情的人!

/ 03 /

“四十而立”現象呼喚教育變革

打造自驅力,成為有激情人的重要性,其實被今天的教育忽視了。

過去幾年中,我拜訪了國內諸多有影響力的教育機構,和許多著名的教育家、教育投資人做了許多深度的交流。

其中我和王建利先生的交流是促成我寫《人類的進擊》原因之一。

王建利先生是美國杜克大學(創建於1838年)校友,他現在背靠崑山杜克大學,開展對未來的投資佈局。

在教育行業,王建利投資了探月學院、一土教育、葡萄科技等等。這些投資的共同特徵是,他們都是面向未來教育的。

在多次交流中,王建利先生給我的啟示是:教育的變革,往往是從教育成果的考核標準開始變革的。

這很好理解,比如高考就決定中國基礎教育的形態,如果高考的考核標準改變了,自然中國的基礎教育就會跟著變革。

那麼,又是什麼在影響教育考核標準的變革呢?

答案是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知道未來20-30年的社會形態,知道這樣的社會對人才有什麼需求,然後倒推回來看我們今天的教育為此要做什麼準備,進而推動教育考核標準的變革。

所以,一個重要而有意思的問題就浮出水面——未來20-30年的社會,會對人才有什麼需求?

這個重要問題的答案我一直在思考,探索,並不斷和各界大神討論。

有一條重要線索逐漸浮出水面,我發現了未來社會的一個重要變化——“四十而立”現象變得越來越普遍。

什麼叫“四十而立”現象?

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名校畢業,高學歷,擁有在大企業豐厚的工作經歷,曾經一度是各個企業的頂樑柱。

但過了四十歲之後,他們很多人都離開了長期奮鬥的企業,曾經無比傲嬌的他們,在職場中再難找到適合的位置。

為什麼?

因為源源不斷進入職場的年輕人,知識結構比你新,幹勁比你足,成本比你低,更瞭解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心態和愛好……

而職場是個金字塔,高層位置始終是少數。

前面你到不了頂,後面又有大量人在往上爬,慢慢就沒有合適的位置了。

找不到適合的位置也不能老漂著啊。

我國現在人均壽命都快到80歲了。40歲,人生僅僅才過了一半,將來的日子可怎麼過?

這群曾經職場的精英,心甘情願也好,無可奈何也罷,總之不得不“四十而立”,開始自立門戶,要麼自己做企業,要麼就成為自由職業者……

沒有大樹可以乘涼,從此要自己對自己完全負責。

稻盛和夫說企業最需要自燃型人才,言外之意是不少職業經理人還只是可燃型人才。

做職業經理人可以不強調“自燃”,還可以停留在“他驅”的狀態。

可一旦遭遇“四十而立”的境遇,自己得對自己完全負責,你不“自驅”,誰又會多事驅動你的生存和發展?誰來幫你熬過漫長的後半生?

未來的社會,這種情況會越來越普遍。

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尤其我們不少家長的心態,對未來的勾畫還是瞄準高考,培養孩子上名校,將來進入名企做個白領金領的心態。本質上就是在培養“他驅型”的職業經理人。

這種心態,在未來的社會里,只能是對孩子的前半生負責,那後半生呢?

如果孩子不是個自燃型人才,自驅力弱,缺少激情,他怎麼去面對自己後半生漫長的40年?

/ 04 /

自驅力源自哪裡?

最近幾年,我走遍大江南北,拜訪了數以百計的企事業單位,和成千上萬的企事業單位中高層、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等等就未來世界做了很多溝通和交流。

我越來越認識到一點,單純強調一個人知識結構,專業能力的提升有越來越明顯的侷限性,自驅力弱,缺少激情的人,未來要麼在企事業單位激烈的競爭中就被淘汰掉,要麼就是到了一定的年齡被甩到社會上茫然不知所措。

當然,我也注意到另外一個現象,很多企事業單位的中高層向我抱怨,優秀的人才總是難留住。

為什麼?

因為自驅力強,富有激情的人,即使起點低一些,學歷差一些,出生貧寒一些,但他總能如弗蘭克爾一樣,如我挑選的特種兵隊長一樣,不消極回應環境的刺激,而是積極主動發掘源自自己內心的力量,不奇怪他們會擁有越來越大的選擇權,贏得更好的職位,更好的機會。

他們甚至可以自立門戶,非但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還改變越來越多人的命運。

我非常贊同柯維,也越來越篤信,未來世界,一定屬於自驅力強,有激情的人!

那麼自驅力,或者說激情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擁有這種特質的人始終是少數,以致於讓稻盛和夫先生都很渴望呢?

這非常難從時下的暢銷書裡找到答案。

柯維的一段研究歷史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說為了寫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閱讀了過去兩百年裡美國大量有關成功的書籍和文獻,有了一個很特別的發現。

在過去50年裡,大多數書籍和文獻都在滔滔不絕地講述,或者說玩弄關於成功的技巧,強調所謂的個人魅力。但在更早的150年間的文獻中,則強調深入人內心底層,強調品德。

最終,柯維從這些更早的歷史文獻中真正找到了有生命力的啟示,從而寫出了經久不衰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同樣的,我也決定放眼更長遠的歷史,去從東方到西方的歷史長河中尋找自驅力,尋找激情的根源,看清楚人類的自驅力,人類的激情如何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演化。

和柯維一樣,這種審視讓我收穫頗豐,並決定整理出來和大家分享,這就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這本由中信出版的《人類的進擊:從東方到西方不甘平庸的人們》。

未來20年,什麼樣的人才有可能取得大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我意識到自驅力強,富有激情是一個更廣泛的主題,不應該僅僅為高效能人士所具有,事實上,這是事關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大事。

這個重要的主題更應該被父母所關心,從而推動孩子早日擺脫溫室,成為生長力頑強的好苗子;

應該被老闆所關心,從而能從根底裡激勵員工去上進努力;

也應該得到投資人的關心,從而去推動創業者更加高效能。

所以,我決定採用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寫作體例,採用故事的方式創作這本《人類的進擊》,這樣才能惠及更多的人捕捉到這個未來世界至關重要的主題。

《人類的進擊》包含了很多傳奇故事,刻畫了那些自驅力強,富有激情的人,總會重要歷史時刻,做出與眾不同的選擇,從而成就了自己,造就了歷史。

例如:

  • 霍亂在歷史上無數次肆虐,19世紀中期倫敦又爆發了一次大霍亂,由於城市前所未有地擁擠,因此死人無數。大多數人將霍亂歸因為骯髒的空氣。一位叫斯諾的醫生沒有人云亦云,他耐心地在倫敦地圖上標註死亡發生的地點,最後發現霍亂的真正源頭——寬街的水泵,終於遏制了這場可怕的瘟疫。從此,現代城市的發展擺脫了盲目野蠻的生長方式,而注重城市規劃。而斯諾的“死亡地圖”也成為最早使用大數據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先驅。
  • 為什麼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中?悲劇本來以大瘟疫為背景開場,卻沒有關注因為大瘟疫而死去的成千上萬的弱勢人群,而是單單聚焦簡直堪稱完美之人的俄狄浦斯王,喋喋不休講述他弒父娶母這樣現實中罕見的故事?為什麼說古希臘悲劇是關於強者,而不是弱者的悲劇?為什麼這種精神又推動了科技的起源?
  • 大宋立國不久,四川爆發了一場農民起義。為什麼這場區域性的農民起義,竟然會催生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人和宋朝廷又是如何發現紙幣掠奪財富的秘密?“狸貓換太子”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中惡毒的劉妃,真實原型人物是如何影響了紙幣在宋代的發展?鼎盛的大宋最後衰落,又和紙幣有什麼關係?
  • 創業不易,其實更不容易的是把一個滑到了懸崖邊的巨無霸拯救回來。正如學下棋的好方法之一是從學下殘局開始,瞭解企業的經營管理不妨先看看那些經典的“下殘局”案例。蘋果,IBM,日航,都是曾經輝煌的商業巨無霸,但都曾經陷入困局,讓多少豪雄束手無策,不過終究有英雄挺身而出,把他們從懸崖邊上拉了回來,再創輝煌,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人類的進擊》收錄了類似的幾十個故事,正如本書序言所言,它是寫給這樣的朋友:

人生有限,無論我們怎麼努力追求活得更長,生命終將有一天走到盡頭,那時回首往事,如果這輩子只是為了成為別人喜歡的人,甚至只是為了成為不讓別人討厭的人,自己的潛能沒有發揮出來,過得並不盡興,缺乏激情,也沒有給這個世界留下有意義的痕跡,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思?

所以,本書獻給每一個不想明天只是今天的重複,而力圖捕捉更多可能性,富有激情,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人!

這本適合:

  • 投資人買給創業者看
  • 老闆買給員工看
  • 求變者買給自己看
  • 媽媽買給孩子看
未來20年,什麼樣的人才有可能取得大成功?

答案1:

槓桿在商業中是個“搗蛋鬼”,用得好,它會加倍放大商業操作的效果,用得不好,它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所以有商業野心或者雄心的人,或者說試圖以小博大的人不可能沒有關注和思考過它。相對來說,外匯交易沒有那麼大的波瀾起伏,槓桿會起到放大市場“脾氣”的作用,作為金融公司強內容組的特種兵隊長潛在人選,玩的就是“以小博大”,當然應該關注和思考過這個問題。

答案2: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電梯,爬樓會是多辛苦的事情。沒有電梯就不能修太高的樓,如果沒有太高的樓,還要保持現在的城市人口規模,那城市的面積會大很多很多倍,我們就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在通勤的路上,在運輸的路上等等,城市會效率極其低下,興許就發展不起來。所以電梯的出現對現代的城市的意義不亞於汽車,地鐵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