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繡花功夫”實實在在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2016年8月,四川省公佈了《四川省省內對口幫扶藏區彝區貧困縣工作方案》。四川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原有“7+20”對口援藏總體不變的基礎上,確定一批經濟基礎較好、財政實力較強的市、縣(市、區),開展省內對口支援藏區貧困縣、扶貧協作彝區貧困縣工作。

《方案》提出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對口幫扶雙方共同努力,到2020年穩定實現藏區彝區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為此,德陽市市委、市政府安排了旌陽區幫扶越西縣、綿竹市幫扶甘洛縣、什邡市幫扶喜德縣和廣漢市幫扶金陽縣。

近日,記者跟隨德陽宣傳部組織的採訪團赴大涼山深處,再次瞭解對口幫扶的進展情況。採訪中,發現了幫扶幹部隊伍人才中一些典型事蹟。

楊禎康,1987年生,淺頭髮、大眼睛、高個子,初見楊禎康給人一種穩重和幹練的印象。如今,他是甘洛縣阿爾鄉眉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從德陽綿竹派來幫扶甘洛的援彝幹部中的一員。

“來的時候想到過苦,但沒有想到過有這麼苦!”楊禎康接受採訪時說,“但是看到眉山村的變化,再苦也值了。”2018年7月,楊禎康來到甘洛縣,不怕吃苦不怕累,總是圍繞村裡的發展為主,他給彝區幹部群眾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涼山州脫貧攻堅獎候選人申報審批表”中有段評語這樣說:楊禎康同志就在工作中沉下身子,下足“繡花功夫”,為甘洛縣的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說初衷: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參與對口幫扶

“說實話,我最初報名是懷揣一顆感恩的心而來。” 楊禎康說,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他的家鄉綿竹是重災區,災後重建是江蘇省對口援建,那份情一直讓我銘記在心。

據介紹,2008年“5.12”地震時,楊禎康正在警校上大一。災難和對口援建在他內心深處都難以忘懷。2008年抗震救災中,被學校派到綿陽江油市參加抗震救災,由於表現突出被四川省綿陽市公安局記“個人三等功”一次。

2011年8月,他在綿竹市森林公安局工作,期間擔任綿竹市森林公安局刑偵治安股股長職務;2017年8月進入綿竹市新市鎮工作,如今擔任黨委委員、副鎮長;2018年7月,走進涼山州甘洛縣開展脫貧攻堅綜合幫扶工作,如今擔任甘洛縣阿爾鄉眉山村第一書記。

從履歷中得知,2014年成功偵破“紫薇盜竊案”,被四川省森林公安局記“個人三等功”一次、“集體二等功”一次;2017年被綿竹市人民政府評為“綿竹市優秀共產黨員”。

“剛來的時候,一場大雨把道路沖斷,我們去檢查工作必須趟著齊腰的河水到對岸。”楊禎康說,雖然苦一點,只要能讓彝區老百姓早日脫貧,我們這些幫扶幹部是很開心的。

談工作:實實在在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作為眉山村第一書記的責任是什麼?在楊禎康看來,就是不辜負組織的信任,更不負村民的期望。

“在任駐村第一書記後,真正學會了與老百姓打交道。”楊禎康說,眉山村是甘洛縣20個極度貧困村之一,典型的彝族聚居區,很多老百姓不懂漢語,溝通起來很困難。

據瞭解,楊禎康上任以來,立足本村實際,同村“兩委”齊心協力,真抓實幹,積極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特別是在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發展工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總體要求,他帶領村委積極向縣級相關部門和綿竹市援彝前線指揮部爭取各項工程項目。

為了眉山村的打造,楊禎康頗費了些心思。他先後組織實施了年畫上牆、微田園打造、農家雞舍、微田園安裝護欄等精品項目。同時,他積極爭取資金鞏固發展中藥材種植基地,縣政府專門安排產業資金1500餘萬元用於阿爾鄉眉山村中藥材種植基地產業項目,該項目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股份合作模式,為了讓老百姓參與進來,楊禎康和同事們充分利用農閒時間走村入戶宣傳,鼓勵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入股中藥材種植基地並參與分紅,充分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實實在在讓村民腰包鼓了起來。

話未來:希望綿竹和甘洛永遠是“兩地一家親”

對口扶貧幫扶以來,很少與家人團聚,長期與家人兩地分居,楊禎康心中滿是牽掛和愧疚。“小孩才兩歲多,每次回去都只有偷偷拎著包溜出家門,真的捨不得他們。”聊到家庭,楊禎康眼角微微溼潤,但是大涼山真的需要我們,我們是過來打“脫貧攻堅仗”的,而且這一“仗”必須打贏。

今年國慶,楊禎康只在家裡休息了四天,患了帶狀皰疹的他帶上針藥就回到眉山村,晚上自己給自己打針。對於這些,他認為與其他的同事的付出不值一提。

如今的眉山村,一幢幢嶄新的民居錯落有致,村莊規劃整齊,道路乾淨整潔,微田園、年畫牆與藍天白雲構成了一副美麗的鄉村畫卷,村民們幹勁十足,正逐步走向小康生活。

“對於未來,我會一直關注眉山村的發展,只要有需要我會義不容辭。”楊禎康說,綿竹和甘洛就好比江蘇與綿竹的關係,永遠是“兩地一家親”。(郭洪興 薛偉光)

德陽對口幫扶涼山州系列報道之五

下足“繡花功夫”實實在在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記甘洛縣阿爾鄉眉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楊禎康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9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