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绣花功夫”实实在在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2016年8月,四川省公布了《四川省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方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原有“7+20”对口援藏总体不变的基础上,确定一批经济基础较好、财政实力较强的市、县(市、区),开展省内对口支援藏区贫困县、扶贫协作彝区贫困县工作。

《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口帮扶双方共同努力,到2020年稳定实现藏区彝区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为此,德阳市市委、市政府安排了旌阳区帮扶越西县、绵竹市帮扶甘洛县、什邡市帮扶喜德县和广汉市帮扶金阳县。

近日,记者跟随德阳宣传部组织的采访团赴大凉山深处,再次了解对口帮扶的进展情况。采访中,发现了帮扶干部队伍人才中一些典型事迹。

杨祯康,1987年生,浅头发、大眼睛、高个子,初见杨祯康给人一种稳重和干练的印象。如今,他是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驻村第一书记,从德阳绵竹派来帮扶甘洛的援彝干部中的一员。

“来的时候想到过苦,但没有想到过有这么苦!”杨祯康接受采访时说,“但是看到眉山村的变化,再苦也值了。”2018年7月,杨祯康来到甘洛县,不怕吃苦不怕累,总是围绕村里的发展为主,他给彝区干部群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凉山州脱贫攻坚奖候选人申报审批表”中有段评语这样说:杨祯康同志就在工作中沉下身子,下足“绣花功夫”,为甘洛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说初衷: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参与对口帮扶

“说实话,我最初报名是怀揣一颗感恩的心而来。” 杨祯康说,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他的家乡绵竹是重灾区,灾后重建是江苏省对口援建,那份情一直让我铭记在心。

据介绍,2008年“5.12”地震时,杨祯康正在警校上大一。灾难和对口援建在他内心深处都难以忘怀。2008年抗震救灾中,被学校派到绵阳江油市参加抗震救灾,由于表现突出被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2011年8月,他在绵竹市森林公安局工作,期间担任绵竹市森林公安局刑侦治安股股长职务;2017年8月进入绵竹市新市镇工作,如今担任党委委员、副镇长;2018年7月,走进凉山州甘洛县开展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如今担任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第一书记。

从履历中得知,2014年成功侦破“紫薇盗窃案”,被四川省森林公安局记“个人三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2017年被绵竹市人民政府评为“绵竹市优秀共产党员”。

“刚来的时候,一场大雨把道路冲断,我们去检查工作必须趟着齐腰的河水到对岸。”杨祯康说,虽然苦一点,只要能让彝区老百姓早日脱贫,我们这些帮扶干部是很开心的。

谈工作:实实在在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作为眉山村第一书记的责任是什么?在杨祯康看来,就是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更不负村民的期望。

“在任驻村第一书记后,真正学会了与老百姓打交道。”杨祯康说,眉山村是甘洛县20个极度贫困村之一,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很多老百姓不懂汉语,沟通起来很困难。

据了解,杨祯康上任以来,立足本村实际,同村“两委”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在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工作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总体要求,他带领村委积极向县级相关部门和绵竹市援彝前线指挥部争取各项工程项目。

为了眉山村的打造,杨祯康颇费了些心思。他先后组织实施了年画上墙、微田园打造、农家鸡舍、微田园安装护栏等精品项目。同时,他积极争取资金巩固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县政府专门安排产业资金1500余万元用于阿尔乡眉山村中药材种植基地产业项目,该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为了让老百姓参与进来,杨祯康和同事们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走村入户宣传,鼓励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入股中药材种植基地并参与分红,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实实在在让村民腰包鼓了起来。

话未来:希望绵竹和甘洛永远是“两地一家亲”

对口扶贫帮扶以来,很少与家人团聚,长期与家人两地分居,杨祯康心中满是牵挂和愧疚。“小孩才两岁多,每次回去都只有偷偷拎着包溜出家门,真的舍不得他们。”聊到家庭,杨祯康眼角微微湿润,但是大凉山真的需要我们,我们是过来打“脱贫攻坚仗”的,而且这一“仗”必须打赢。

今年国庆,杨祯康只在家里休息了四天,患了带状疱疹的他带上针药就回到眉山村,晚上自己给自己打针。对于这些,他认为与其他的同事的付出不值一提。

如今的眉山村,一幢幢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村庄规划整齐,道路干净整洁,微田园、年画墙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副美丽的乡村画卷,村民们干劲十足,正逐步走向小康生活。

“对于未来,我会一直关注眉山村的发展,只要有需要我会义不容辞。”杨祯康说,绵竹和甘洛就好比江苏与绵竹的关系,永远是“两地一家亲”。(郭洪兴 薛伟光)

德阳对口帮扶凉山州系列报道之五

下足“绣花功夫”实实在在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记甘洛县阿尔乡眉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祯康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9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