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

卫薇儿


北宋灭亡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出杨家将来救国呢?北宋是开始于公元960年,而被灭于公元1127年,长达167年,而杨家将在北宋的灭亡的时候早已经没有了,自然是不可能出来救国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杨家将都是来自于《杨家将传奇》,也就是说杨家将的很多故事都是虚构出来的,比如穆桂英。那么历史上的杨家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杨家将中的杨继业叫做杨业,开始是五代十国里面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征北汉,杨业就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刘继元听从了,杨业被宋太宗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公元980年,辽景宗率十万军攻打雁门,杨业率几千骑兵绕到雁门关以北,与潘美前后夹击辽军,辽兵大败,杨业被晋升为云州观察使,杨业威名远播,契丹人一看到杨业的旗号就立马逃走了。

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攻打辽国,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分成几路大军攻打辽国,但是各路都攻打不顺都撤回来,宋太宗命潘美与杨业殿后,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军士气十分旺盛,我们不应该跟他们交战,而应该在石碣谷那边设下埋伏。

但是监军王侁说:咱们不是有好几万精兵吗?为什么如此胆怯。我们应该直出雁门关,直接跟辽军对战,杨业说:这样不行的,我们肯定必败的。王侁说:你不是叫杨无敌吗?为什么这样犹豫,你难道有其他的想法?

杨业没办法,他只能出战,他对潘美说:我这次出战,肯定必输,我希望你们在陈家谷这边支援,等我们转到这里的时候,希望你们来救援我们,可是等杨业到陈家谷口的时候,潘美的部队早就撤退了,杨业最终战死。

与杨业一起战死的还有他的儿子杨延玉,杨业另外还有一个儿子叫杨延昭,而他的还有另外五个儿子,只不过都不是武将,我们就不说了。

杨延昭也叫杨六郎,不过,他是杨业的长子,杨业死后,就一直担任着宋朝北面抗辽的重任,多次在景州、保州抵抗辽军的侵扰,最后死于公元1014年,宋真宗称赞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生于公元999年,死于公元1074年,因为父亲杨延昭的缘故,担上了防御使。宋神宗的时候,因为抗击西夏有功,被封为步军都虞侯。辽军攻打代州,杨文广献上阵图和攻打幽燕的计策,但没多久就病逝了。


历史简单说


首先,杨家将是杜撰的!宋朝根本不可能出现杨家将这种组织性的武装力量。宋朝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武将无权!宋朝采用的是类似于清朝的职业部队。所有军队兵员来自全国各地,选拔最优秀的士兵编入禁军。这样一是可以提升军队士兵的作战素质,二是防止士兵结党营私。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军制是好的。但是在宋朝这种歪嘴和尚念歪经的烂人手里就变了味道,宋朝为了防止武将兵变,强制要求军事将领五年一换。也就是说,杨家将的存在时间顶多五年!五年后他们就得脱离原部队,要么退役,要么调到其他地方任职去了。

其次,虽然不存在杨家将,但是杨家将的后裔被并入了宋朝的其他军队,照样为国效力。据记载,当年杨文广率兵南下福建广东,任职五年期满就调走了。但是随他而来的那支部队却被留在福建,参加屯垦。由于北宋被灭亡的太快,一个放屁的时间都撑不住,使得南方的部队都没机会北上抗金,这些部队最后并入南宋王朝,并成为辅助大宋的有力武器。


优己


大家受影视剧的影响,对杨家将的了解应该有个误区。

其实杨家将出现的英雄真没有那么多代,正史上关于杨家将的记录也仅仅是只有三代而已,而且这三代人中是一代不如一代。

所谓的杨家第一代,就是杨老令公杨业,他也是杨家最声名赫赫的一个。

杨家将的威名就是在他的带领下打出来的。

其实早年的杨业不是宋朝的将领,恰恰相反他是大宋的敌人。

那时候他在北汉任职,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经两次想把北汉给攻打下来,可惜是因为杨业杨家将的存在,赵匡胤吞并北汉的措施没有得以实施。

还没等到赵匡胤对北汉发动第三次战争,赵匡胤就在斧声烛影中死去了,之后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宋太宗登基称帝。

为了超越自己的哥哥,实现祖国的统一。赵光义继续选择北伐和北汉开战,这一次宋军打的很顺利,因为之前两次和北汉交战有了经验,他们先是切断了来自契丹的援军,然后围困了北汉的国都太原城。

北汉的国主不得已投降了。

这时候的杨业还在拼死的抵抗,宋太宗赵光义知道杨业是个不可多得的大将,所以他就让投降的北汉国主劝说杨业投降,不得已杨业投靠了大宋。

宋太宗赵光义得到了杨业很是高兴,因为杨业长期据守边界,很熟悉和契丹作战之事。

正好赵光义又有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壮志,有了杨业对于赵光义来说是如虎添翼的一件事。

宋太宗第一次讨伐契丹的时候,打了一个大败仗,而且自己还种了箭伤,差点战死沙场。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以后在去打契丹他就不去现场了。

有一次,他派了两路大军去攻打契丹,一路东路军,一路西路军,西路军的将领叫潘美,杨业带着的杨将军就是在潘美的带领下打契丹的。

这一战由于东路军的轻敌,他们打了一个打败仗,这时候皇帝把希望寄托在西路军上了。

杨业就担负了这个历史使命,他们接到的命令是把在契丹地盘上的汉人给接到中原去。

杨业想用诱敌的办法,让契丹人深入到埋伏圈,然后联合潘美的大军击败契丹人。

本来杨业和潘美商议的是在陈家谷埋伏士兵的,但是,当杨业把契丹人给引诱到陈家谷的时候,这里竟然没有一个人。

原因是潘美听说杨业带的军队吃了败仗,他们因为害怕都提前逃跑了。

杨业带着残兵败将来到陈家谷后,他再也跑不动了,于是,他选择了在这里和契丹人决一死战,最后杨业就是战死在陈家谷的。

杨家的第二代就是杨延昭,杨延昭也是杨家声名赫赫的一代将领,可是,他所处的时代,没有他父亲杨业那时候动荡,所以,他和契丹族的开战,也并没有杨业那时候,那么激烈。

杨延昭是接替了自己父亲的职位,继续为大宋防守边界对抗契丹的。

到了宋真宗继位之后,更是和契丹签订了友好协议《澶渊之盟》,也就是这个协议的签订,契丹和宋之间基本上没有了战事,在杨延昭五十七岁那一年,他也就病死在这个职位上。

杨延昭死后,接替他职位,掌管杨家将的是他的儿子杨文广。

杨文广曾经跟随北宋名将狄青打过仗,但是,那时候他们打的并不是契丹。

宋的最大威胁就是来自于契丹。因为《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之间的战争停战了几十年,到了宋和辽再起战事的时候,杨文广已经是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了,这时候他已经没有力气上战场杀敌了。

自杨文广之后,杨家将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所以,到了北宋灭亡的时候,也就没有所谓的杨家将来救国了。

至于穆桂英,杨宗保之类的,这些人全部都是影视杜撰出来的,不可信。


史学达人


古人云:将不过三代。当将军的人杀戮太重,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人认为这会影响到子孙的福报。北宋初年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将才: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杨宗保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中不存在。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为狄青的部下。佘太君其实姓折,沙陀族人,折家军也是北宋著名的将门。)杨家将三代之后,有宋一朝,再也没有出名的战将。杨文广死后约50年杨家无人,金国入侵北宋,史称“靖康之耻”,但史书中没有记载杨家将抗金。

南宋初年有一位大将叫杨沂中,除了大帅: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之外,再往下排第一的大将就是杨沂中了。杨沂中和刘琦、吴璘属于一个级别的大将。

《杨家将》评书把杨沂中也纳入了杨家将中,看作第七代杨家将。但根据近年的史料考察,杨沂中并不是杨继业的后代。

杨沂中,是赵构最信任的大将,统领中央禁军的殿前司,与金兀术直接交锋互有胜负。顺便说一下:刘琦统领过中央禁军的马军司。

但杨沂中有个很大的污点:赵构和秦桧赐死岳飞时,斩杀岳云、张宪的监斩官是杨沂中,负责具体流放岳飞家眷的人也是杨沂中。杨沂中跟秦桧、张俊是关系比较密切的一党。

赵构在释地方大帅的兵权是,只有杨沂中的殿前司由3万增加到7万人,在中央禁军三衙中,人数超过另外两支禁军的总和。杨沂中掌控殿前司长达28年,相当于北京军区司令连续当了28年,可以看出赵构对他的极度信任。

杨沂中对赵构非常愚忠,很会紧紧跟着南宋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赵核心,溜须拍马,每年给赵构送2万瓶贡酒。当时人送外号“髯阉”,说他像一个长了大胡子的太监一样,善于阿谀奉承。

杨沂中的族谱:杨信——杨日新——杨仲臣——杨宗闵——杨震——杨存中(这是赵构给杨沂中赐的名)

而杨继业的父亲就是杨信,所以很多人就误认为杨沂中即使不是杨业的后代,那也是一个祖先杨信下来的。

宋人刘一止在《苕溪集》记载了杨沂中家族的几块碑文:说杨沂中的祖先杨信是代州(山西)的儒生,在乱世中没有当官,杨日新、杨仲臣也是儒生,在宋朝只做了很小的官。杨宗闵才开始弃文从武,杨宗闵与杨震均在与金国的战斗中牺牲。

杨继业的父亲也叫杨信。这个杨信却是五代时麟州新秦的土豪方。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杨信命长子杨业(时名杨重贵)追随麟州刺史刘崇。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杨信自称麟州刺史。杨信病死后,次子杨重勋(时名杨重训)继任麟州刺史,依附北汉,宋朝建立后,杨重勋归附北宋。

杨继业并没有一个弟弟叫杨日新,所以这两个杨信不是一个人,地点不同,文武不同,儿子不同。


沂蓝书院赵月光


在强大的武将面对昏聩的统治都显得无力,再牛的家族折腾几代人斗志也不在,更何况正史并非演义,代代都是英雄只能存在想象里。

杨家将真的存在,元代杂文乐曲中杨家将的原型就是杨业,杨业被称作是杨无敌,元代杂文戏曲中大书特书,在当时也是一种民族寄托,当然了,与现在没什么关系。

杨业早年在北汉效力,君主投降时,他还在抵抗,后来也投降宋太宗。成为潘美的部下,战功赫赫,让契丹人闻风丧胆。

雍熙北伐中,他也取得功劳,其他两路军的溃败使他们西路军也很被动。监军无能又有私心,把他迂回作战的策略看作是胆小,杨业不得不出战,监军怕他夺了功劳自己又进军,当听到杨业兵败消息后,干脆撤了,而主帅潘美对此唯唯诺诺,毫不作为。除了监军权力大,宋朝武将不受信任外,他主帅的责任也是在的。

杨延朗是杨业儿子,具体排名不清楚,此子颇像乃父,檀渊之盟时,向皇帝建议有机可乘,或许有收复部分地区歼灭敌军的可能,真宗不听,所以他自己去了,很有成效。朝廷又起了猜忌心,终于不得志。

杨文广是其子,长期戍边。

之后似乎便没了记载。三代为将实属不易,有一句话还说“富不过三代”呢.

像这样一家三代皆朝廷栋梁,支持边疆的家庭还真不多。因此杨家将也多了一份神话色彩和悲剧色彩。


大眼大世界


杨家将,是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中忠君爱国的典型代表。北宋前期的数次契丹南下作战中,杨家将数次力挽狂澜,甚至付出了多位家族良将的生命。那么,当北宋面临靖康危机之时,杨家将又身在何方呢?



杨家将的后代

杨家将的家族长杨业是后汉降将,降宋后一直为宋朝守卫雁门关一带,可谓轻车熟路的老山西,因而在宋朝的西路攻防作战中处于优势地位。公元986年杨业死后,杨家将由杨延昭(小说故事中的杨六郎)所继承,继续为国戍边。


根据宋《隆平集》和一些史料看,杨延昭的儿子没有宗保而有文广。杨文广继承了祖上两代人的事业,一直活跃在北宋的军事领域,宋英宗赵曙继位后的治平年间(1064-1067),朝廷评议各地将领,赵曙说:“文广,名将后,且有功。杨文广在他的军事生涯中,逐渐走出了山西境内,不仅西讨西夏,北却辽兵,更是南下随狄青将军平定了广西境内的侬智高叛乱,军威远播各地。



然而,对于杨家将在正史中的记载在杨文广之后就中断了,可以判断,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复杂,杨家后人的作战范围日益扩大,而家族却没有可以传承家业的后人可以恢弘祖先事业,因而在北宋后期逐渐名声不显。


杨家将的归宿

杨家将虽然没有了当年的名望,但是毫无疑问绝对在北宋的最后时刻用尽了全力。杨家将的根底在河东太原府,没落了的杨家将依旧属于宋朝河东地区的精锐军队。在金灭宋之战中,宣和七年的第一次南侵中,太原留守王禀率领的河东军队誓死抵抗金军,将金国西路军困死在城下,从而逼得金人撤兵而还。在金人围城250多天后,太原城军民几乎全部战死,曾经叱咤天下的杨家将也就随着山西的沦陷而消失在历史之中。



图/太原保卫战示意图

参考文献:1. 赵木南,邱实编著,中外名人之谜,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历史研习社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的原因,其他答主都回答过了,就是因为杨家在历史上其实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而已,在宋国中期已经没落,在宋国亡国之际怎么会有表现呢?

某来补充一点,为何在杨家将的故事里,杨家怎么延续了那么多代?其实,民间故事演义小说杨家将的故事原型,前期是杨业父子祖孙三代为原型,后期的杨家将故事都来源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折家将。

真正和北宋共存亡的折家将

提起杨家将,是无人不晓,提起折家将却没几个人知道,如果说杨家将里的佘太君就是出自府州折氏,大家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是佘太君的娘家啊!

是的,折家将就是佘太君的娘家,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大宋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在麟州府州丰州,割据的党项人折氏家族,世代臣服中央,为保卫西北边境安居乐业,抵抗西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有卓越功勋。

从折嗣伦、折从远,到折德扆折维昌折继麟再到折克行折可求,世代名将,是西夏的克星,西夏在麟府丰崩了多少回牙,后来趁着北宋亡国占领了府州,把折氏家族之墓毁掉,以报百年之仇。

为什么演义小说都歌颂杨家将,而没有歌颂折家将呢?只是因为国家不宣传,为什么不宣传呢?就是因为北宋末年折可求投降了金国,因此,才被史家讳言,折家的史实就被嫁接到杨家将上。

事迹被嫁接到杨家将的原因

北宋末年,金国崛起,灭辽侵宋,势如破竹。宣和七年(1125),金军宗翰围困太原,知府张孝纯固守,身为知府州事折可求接到命令,率麟府之师二万余救援太原。

远道而来的疲惫之师,遭遇原地待命的金军,折可求首战失利,之后又和其他援军会和后再战太原城郊,此战非常惨烈,阵亡的阵亡,望风而逃的望风而逃,唯有折可求坚阵不却,顽强抵抗到底,精锐十丧七八。

同年,又接到勤王的命令,折可求、折彦质与秦凤路种师中、熙河路姚古等奉诏勤王,十几万人马齐聚都城了,大宋朝廷却接受了金军宗望的苛刻条件议和了。也在这一年,折可求的弟弟折可与、折可存等坚守代州崞县,城破,折可存被俘,折可与战死,折可存在靖康元年(1126)从俘虏营逃走,病死中山,年仅31岁。

在折可存死后几个月,折可求再次接到命令救援太原,与金军激战,兵窥子夏山,一年之间,麟府兵二次救援太原,一次救援京师,损失惨重,精锐不存。而金军已经攻陷麟州建宁寨,折可求求援,金军已经再围汴京,折可求是等不来援兵的,只能坚守。

靖康二年(1127)三月,徽钦二帝投降,宋亡,折可求却仍在府州坚守,虽然矢尽力竭,依旧苦撑。

赵构继位后只顾逃亡,并没有想起孤悬西北的府州还在苦苦支撑,建炎三年(1129)完颜娄室以折可求之子折彦文为质逼迫投降,已经陷入金军和西夏包围的折可求无力再战,遂以麟府丰三州降金,时为1129年二月。

金人以折氏威望厚重,也欣赏折可求的不屈不挠,就让他继续屯兵府州,1138年毒死折可求,西夏趁机谋取府州,1139年三月,府州陷落西夏。

从870-1139,折氏历经九代270年,从此在历史长河中消散。折可求抗击西夏,迎战金国,尽力奋战,,宋国皇帝都投降了,他还在苦苦支撑二年之久,力屈才投降,已经无愧宋国。

投降总是污点,皇帝赵构逃跑可以宽恕,臣子力屈投降不可宽恕,因此,折氏之名再无人提起,他家的事迹也被嫁接到杨业父子祖孙三代后并不存在的杨家女将身上。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杨家将是文学创造出来的英雄,真正的历史并不是那样,杨家有历史考证的七子,只有杨延昭,他一生都在镇守边关,据考证又三十五年,正史记载,杨家三代都在镇守边关,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以后,就没有太多的记载。

北宋灭亡时,杨家早已经衰落,后人也不在朝廷做官。根据杨家将记载,杨家在杨文广也就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之后,就远离朝廷了,这个很正史差不多,只不过多加了一个杨宗保。

根据这些,北宋灭亡杨家根本不可能在出来保家卫国了。

不过在南宋的文学创作中,都有杨家后人的身影出现。《岳飞传》中的杨再兴,《水浒传》中的杨志,不过他们都流落民间。


蚂蚁说教


杨家将一直是个小说的成份多,这是基于人们对杨业三代父子为大宋效力边疆的肯定和美好的传说。特别是杨业的战死,十分的悲壮和忠义,更是受到后世的尊重。

(杨门女将)

当然正史上,杨家将是有的,只是不像小说中拥有如此多“众星闪烁”的人物,更不要说杨家女将。其实正史上的杨家将故事同意精彩,同样忠义,主要由三代三个人构成。

杨业。

(杨业)

就是《杨家将》的杨老令公,原来是北汉的武将,号称“无敌”。后投归了宋朝后,为抵抗辽国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在王侁陷害下,杨业亲兵都快死光了,又杀死数百辽军下,被擒。然后绝食而死,真壮烈哉。

杨延昭。



杨延昭是小说里的杨六郎,其实他是长子。只因为辽国被杨延昭打怕了,辽国人认为是他们的“克星”,六郎星宿下凡,所以叫“杨六郎”。

杨延昭的成名之战就是辽国攻打遂城,城小无备。杨延昭趁着大雪,用水浇城成冰,辽军攻不上去,只好退去。

杨延昭智勇双全,带着骑兵多次击败辽军。镇守边关几十年里,辽国人十分忌惮他,所以才有前文的“杨六郎”。

杨文广。



正史第三代杨家将,但是也是正史有记载的最后一代了。

杨文广也是个智勇双全的大将之才,连范仲淹也器重他收到麾下,随后跟着狄青攻打西夏,因有战功而不断升迁。宋朝筑城防御西夏时,杨文广又用“声东击西”之计大破西夏军,从此西夏军不敢骚扰宋城。

杨文广后来把目光转到老对手辽国,献上阵图和收幽燕之策,可惜还没实行,杨文广就去世了。


(杨家将)



所以,杨家将历三代,保卫北宋,这已经很难得了。到了北宋灭亡时期,即使杨家将有后人为官,可能已经不在中枢了,所以不见史策。无论是正史或小说,并不妨碍“杨家将”的忠义和智勇,依然是激励后世的经典故事和传说。


大飞熊ヽ骑士


天空一声炸响,有书君闪亮登场!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今天我们要讲的历史小段是关于北宋杨家将的故事。


在整个宋王朝时期就算不太关注历史的人都熟悉的名将就是岳飞和杨家将啦。岳飞是南宋时期的知名人物,岳母刺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后来听说好像不是真事儿。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成功教育了一代人。


杨家将就是北宋时期的武将家族了,在很多艺术作品当中为人们所熟知,他们最大的使命是保卫宋国领土完整。

但是北宋在灭亡之际,杨家将为什么没有站出来保卫大宋?他们都去了哪里?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当今社会里最不受人待见的工作让各位看官去做,您会去吗?反正有书君是不会去的。


北宋时期就是这样,重文轻武。人们都希望国泰民安,谁愿意流血牺牲上阵打仗呢?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学习,考取功名,早日升官发财。


文官的收益是非常丰富的,而武将则不同。名门杨家将在北宋时期已经到了家族没落之时,后代大多沦为平民或者弃武从文,就是有坚持从军的也多为下等军官,放到现在多说就是个片区派出所的大队长。就像水浒传里的杨志,作为杨令公后代,始终不得志,在队伍里还遭受排挤,最后被逼上梁山做了土匪。



岳飞的时代,军中有一降将名曰:杨再兴,据说也是杨令公后代,最后战死沙场,他的官职应该比杨志强点儿有限。总之,杨家将后代都混的挺惨,没有人能在进入军政高层了。


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到后来谁有兵权谁倒霉,哪还有敢出头的?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你只要在战场上有点儿能耐,君主就要怀疑你是不是想谋反啦。等到君主把忠臣武将的传承精神磨没了之后,就算国家要灭亡,武将们不看你笑话就算给好大面子了,谁还会站出来保护你?


据说区区六万兵马的金人长途跋涉南下侵犯北宋都城,北宋这边都城里的人口就差不多百万有余,还有十万兵马在城中。本应该是大宋秒杀远来金人,可惜此时大宋无将可用,一心求和,别说杨家将了,就是李家将、马家将、胡家将,甚至天神李靖下凡也无济于事啊。


大宋失去武力抗衡的能力,就只能祈求金人只是来都城捞点儿好处,旅个游、观个光,领几张VIP优惠卡速速回了吧。结果人家打到首都了,等君王反应过来大事不好已经晚了。这个时候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是拼死反抗混个英雄气节;要么就是乖乖缴械投降。至于未来是生是死,还得看人家的脸色。


另外有必要和大家多说一下杨家将的情况。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肯定不会像说书的人口中说的那么强大,盛产女将驰骋疆场,甚至连老太君都能上阵杀敌,开什么玩笑!


杨家将三位代表人物:杨广、杨业、杨延昭(以上排序纯为顺口)。祖孙三人中官职最高的杨业,统帅军马不过两万,不仅军衔不高,而且大多数时间受制于文官。杨业就是文官不顾实际情况逼着他带军出击,结果中了埋伏。公元986年在陈家谷孤身奋战,寡不敌众,坠马被降。敌军赞其气节想感化他叛变,结果他绝食三日,以身殉国(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了敬爱的杨靖宇将军)。



综上可见,在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下,个人能力再强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北宋的重文轻武思想让其走上必然的灭亡之路!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